APP下载

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2015)
——2015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秋季论坛综述

2016-02-05张书成整理

中国名城 2016年2期
关键词:大都市新城新区

张书成 整理

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2015)
——2015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秋季论坛综述

张书成 整理

2015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秋季论坛暨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2015》发布会日前在上海举行。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课题组主持完成的2015中国大都市发展指数报告、2015中国大都市新城新区发展报告、2015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5全球城市科学研究水平发展指数报告等在会上发布。论坛围绕中国大都市发展现状与趋势研判、中国新城新区发展现状与问题探讨、“十三五”规划与“一带一路”研究、世界城市群与京津冀发展战略研讨等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都市化进程报告;大都市发展指数;新城新区发展报告;智慧城市;海绵城市;智慧政务;生态文明;京津冀发展战略

1 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2015》四大成果发布

《2015中国大都市发展指数报告》是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首次发布的关于中国大都市发展的指数报告,也是国内首个关于中国大都市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报告。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士林教授指出,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和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的战略框架下,以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都市化进程理论和中国式大都市发展模式为理论基础,以自主研发的《中国大都市发展指数框架》和《中国大都市数据库》为主要技术支撑,综合国内外大都市的理论研究与指数评估成果,对中国大都市的现状、趋势、问题、综合水平、发展对策开展全面研究,从2015年开始,分年度向国内外发布。

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大都市发展指数框架》,共设置大都市人口指数、都市经济指数、都市生活质量指数、都市文化指数和都市智慧化指数5个一级指标,其下包括15个二级指标和47个三级指标。主要特点在于,在传承创新上,一是继承并延续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建设城市文化学派的主旨,贯彻在指数排名方面形成的以重整体综合、重社会生活、重人文发展为特色的顶层设计原则,以此区别于当下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的相关城市指标体系与排名系统,为促进我国城市物质文化与人文精神、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协调和平衡提供战略咨询和参考。二是对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衡量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城市现实问题能力的城市智慧指数,着重衡量大都市所集聚的管理、科技、人才资本解决“城市病”的综合水平,以及大都市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程度。

本年度报告共涉及北京、上海、天津、沈阳、郑州、南京、武汉、广州、汕头、重庆、成都、西安12个大都市,可划分为三大阵营:第一阵营由北京、广州、上海和沈阳构成;第二阵营由西安、南京、天津、武汉、成都构成;第三阵营由郑州、汕头和重庆构成。其中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首位城市,最值得关注和需要迅速破解困境。综合排名情况如下:北京和广州在四年间稳居第一和第二位,且综合得分逐年提高,这就意味着中国大都市的冠亚军的席位相当稳固,优势明显,在一般情况下短期内难以被撼动;沈阳和上海在第三、第四名之间角逐,与排名在后的城市均拉开较大距离,但由于这两个城市在日常感觉和印象中差距明显,这表明其中有一些不易察觉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西安和南京在第五、第六名之间互有胜负,对于地处长三角的南京,和上海一样也需要查找问题和深入反思;天津和武汉在第七、第八名上轮流坐庄,但差距还是相当明显;成都在四年间一直稳居第九名,但得分不高,说明其综合实力较弱;郑州、汕头在第十、第十一名上势均力敌,但综合分值均跌落到零度线下,显示出城市发展的问题较多;重庆则连续四年一直处于垫底为准,这既是实情,也相当难看,说明都市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见其功的。研究表明,中国大都市从总体发展上呈现为上扬态势。作为中国城市化的核心板块和重要引擎,这种总体向上发展的趋势是值得关注和令人欣慰的。同时认为,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大多数大都市已开始步入城市发展的稳定期。如果没有新的要素介入或重大技术/产业变革,就很难持续过去的繁荣和发展。关于中国大都市在“十三五”期间的走势,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中国大都市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二是中国大都市的团队会将进一步扩容;三是中国大都市的集聚程度将进一步强化;四是都市产业结构调整将进入反复震荡期;五是中国大都市的生活质量会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六是中国大都市在文化建设上将会有更大作为;七是人文型智慧城市将引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新常态。

《2015中国大都市新城新区发展报告》是课题组首次发布的关于中国大都市新城新区的研究报告,也是国内首个关于中国大都市新城新区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子项目负责人刘新静博士指出,《2015中国大都市发展指数报告》对2013年底中国12个城区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大都市进行了综合排名,这12个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沈阳、郑州、南京、武汉、广州、汕头、重庆、成都、西安。从数量和面积看,截至2013年底,12座大都市共规划和建设新城新区130座左右,其中新区17座,新城117座(包括自贸区1个),总建设面积为14900多平方公里。其中以沈阳的数量最多,共计为19座新城新区(其中2座新区,17座新城)。此后依次是成都(新区1座,新城17座)、广州(新区4座,新城11座)、上海(新区2座,新城10座)、天津(新区1座,新城11座)、北京(新城11座)、南京(新区1座,新城10座)、武汉(新城11座)、西安(新区3座,新城6座)、郑州(新区1座,新城6座)、重庆(新区1座,新城4座)、汕头(新区1座,新城3座)。大都市新城新区面临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创新精神越来越淡薄。与数量上不断增多的现实相反,新城新区特有的创新精神却越来越淡薄和空泛,特别是省级新城新区、地市级新城新区,可以概括为复制多而创新少,既没有触及要害,也没有什么新思路,使创新不是沦为例行公事,就是异化为一种应对媒体的话语狂欢,与新城新区的本质相违背,导致了新城新区的同质化;二是管理体制本身却越来越僵化。新城新区体制机制的设立和改革创新,无非是已有行政部门的兼并、升级与重组,并没有真正引入和建立符合新城新区性质和需要的行政体制机制,这是我国多数新城新区在管理体制越来越僵化,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创新力的主要原因;三是精明增长和紧凑发展依然停留纸上。与老城区改造相比,新城新区的土地资源相对廉价,因此建设时往往“贪大求洋”,中国12个大都市新城新区人均面积大多数都在国家规定的100平米/人以上。多数新城新区仍主要是靠卖地过日子,在各城市普遍存在的土地财政问题上新城新区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四是城市规划调整频繁且幅度大,被规划折腾现象比较突出。由于规划的滞后或超前以及发展定位、战略变化较多等原因,中国大都市新城新区的规划修编和调整异常频繁,明显存在着要人手不要人口以及向土地要GDP等问题。

《2015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是上海交大斐讯智慧城市研究中心首次发布的关于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也是国内首个研究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上海交通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立群副教授指出,智慧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国家、政府和企业因各自需求的不尽相同而必然发生种种冲突。战略规划作为一种在不同层级、行业、时期的总体制度安排,主要作用是把政府的刚性约束和市场的自然调节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相互冲突的相关方取得最大的公约数和找到平衡点,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无序和混乱状态。但这个目标并不容易达到,目前主要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基于国情的智慧城市战略理论研究,机械模仿和照搬西方的相关规划和标准,是顶层设计不能很好指导客观实践的主要原因;二是地方政府不负责任的例行公事,或是基于有利可图的过分解读,是导致国家智慧城市战略变形和变质的现实原因;三是知识和资金严重不足的地方政府,往往迁就技术优势和财大气粗的企业,导致了国家战略意图和城市总体设计总是难以摆脱“入乡随俗”的尴尬。四是政府内部的部门壁垒和企业之间的技术壁垒,导致了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和技术标准的混乱无序,亟待建立具有法律和规章意义的刚性约束机制。

在“十三五”时期,由于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以及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持续提升和城市已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的主要生活空间,智慧城市建设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为确保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在新一轮的具体与专项规划之前,有必要先完成具有总规性质的战略规划,以高水平的顶层设计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建议如下:一是在中国和世界之间,深刻反思并坚决摈弃依傍西方的发展思路,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先行,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上为我国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二是在国家和城市之间,认真清理并尽快消除把两者对立起来的主流观点,以国家退半步和地方进半步为中心,从战略定位层面重建国家管理和地方发展的有机联系;三是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客观研究和理性评估政府干企业的事与企业干政府的事的角色错位现状,以各自清理门户为中心,从战略组织、政府方面和企业方面促进两者形成智慧城市利益共同体;四是在企业和企业之间,正确对待和不断培育其作为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双重自我意识,从战略推进、重点战术和实施路径方面建立智慧产业生态圈为中心促进企业产业健康成长。

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子课题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汤莉华代表课题组发布了《2015全球城市科学研究水平发展指数报告》。汤莉华指出,首先,从城市科学发展整体趋势来说,近十年全球城市研究逐年升温,2009年至今为城市研究活跃期,2009年、2013年为城市研究文献增量突发期,假以时日,城市科学将成长为一门显学;城市科学研究与其他学科交叉性较强,研究领域宽泛,研究热点十分突出,城市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与生态、地理学、建筑学与土建工程三个学科领域。其次,通过国内外论文量对比分析发现,国内城市研究水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中国的论文产出量虽位列世界第三,但与排名第一的美国尚有较大差距。从文献的来源机构看,排名前十的几乎都是英美高校,而中国论文产出量较多的研究机构中,香港高校占据明显优势,内地较强的是中国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发文最多的作者是伦敦大学学院的华裔学者吴缚龙,其次是香港大学的詹志勇。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孙钰和郝建新研究成果突出,使该校在众多知名高校中脱颖而出。但从国内外整体科研产出对比来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人员和专家还需发表更多的英文学术论文。通过文献被引频次分析,被引最高的前二十篇文献作者均来自国外, 中国学者在全球城市科学领域的影响力还不够。再次,通过论文资助基金分析发现,超过一成的学术论文收到基金资助,全球各类基金资助论文量最多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其次是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的城市科学研究比较依赖基金资助,超过两成的学术论文受到基金资助。近些年来中国社科类基金在城市学科领域投入比较大,但是从分析来看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其背后的缘由值得研究人员深思,比如研究方法、价值取向等。最后,通过学术论文发表的期刊来源分析发现,多数期刊论文都集中发表在12种核心期刊上,结合论文的被引次数分析可知,《景观与城市规划》(原刊名:《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国际城市与区域研究杂志》(原刊名:《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和《城市研究》(原刊名:《URBAN STUDIES》)是城市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三种核心期刊。中国学者可尽量向核心期刊投稿,以增加论文的被引率,提升中国城市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2 2015中国城市科学焦点与“十三五”时期中国城市化走势

在题为《协调发展理念与“十三五”城乡建设的两个问题》的发言中,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斐讯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光明日报城乡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士林教授指出,协调发展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必须解除的后顾之忧。在诸多需要协调的矛盾和关系中,作为“老大难”的城乡问题首当其冲。我国城乡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不协调和不均衡。以此为对象,才能发现真问题,提出管用的好方法,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同时,用什么方法去观察,用什么理论去分析,用什么标准去评价也十分重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应该是我们在“十三五”时期深入研究协调发展理念、探索城乡协调发展最重要的精神觉悟。

在题为《城镇化:生态文明与生态优化》的发言中,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城研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小康指出,当代城市发展中的生态文明不应理解为以自然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文明,而应当是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协调的文明,即城市生态文明正从生态平衡转向以人为本的生态优化发展观。生态优化的建设理念是经济发展内卷化、分形化和人本化,意义在于以经济减速为契机,转变以集中建设、集体消费造成生态赤字加速度增长的恶性循环。生态优化的规划逻辑是转向职住结合、社会公平、人性化的自然人句法。城市生态优化的内核是人文生态建设,即提高社区、群体的城市认同,资本共享与文化消费分享水平。高小康还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发展模式应从效率优先转向生态优化,注重管道化封闭式社区与海绵化开放空间的互补,注重平民记忆场所保护,包括文化传承的生活化与环境保护的人文化,注重休闲化与老龄化空间建设。生态优化要实现众创、内卷与公共分享式的发展。

在题为《区域文化发展建设:形势分析及战略思考》的发言中,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徐清泉指出,当前,文化助推区域发展的形势越来越明显,文化跨界,“文化+”和“+文化”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文化转型引发社会转型,经济时代开始进入文化时代。移动互联正在消除文化消费方面的障碍与落差,移动互联使文化传播边界减弱;移动互联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有利于文化体制的深化改革,打破现实体制的障碍;移动互联使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移动互联时代需要更加关注实体空间的盘活再利用。因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一是要率先推动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转型升级;二是城市规划理念要转变,由物理空间的规划向城市的人文规划转变,增加人文考量;三是充分关注分享经济,利用分享经济;四是要给文化发展多一些自由空间;最后是要将文化治理的理念融入到政府治理中。

在题为《全球化视野下新城打造应关注的几个视角》的发言中,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金融研究所执行所长王玉荣指出,新城规划建设要有全球化视野,呼唤个性化城市,个性化的城市才会滋养个性化的国民;新城的顶层设计要有历史的纵深考量,维护城市的历史文脉;新城要有科技的维度,科技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新城发展要以科技为发展核动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创新创业创投的生态链,支撑新城向全球价值链网络和全球城市体系更高层次迈进;新城建设要有艺术和人文的维度,要增加人文关怀,让居民更加诗意地栖居;新城的空间建设要以重大区域性交通设施为引爆点,融入到全球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新城建设要坚持绿色发展的维度,生态宜居应该成为新城建设的基础;最后新城建设要有智慧化的维度,要顺应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在题为《世农易业与乡村城镇化的温州历程》的发言中,苏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余同元教授指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面是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因地制宜,稳步推进,走内涵式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温州注重将传统村落、自然风貌、文化保护结合在一起,给原生态村庄嫁接现代文明,使现代化的村庄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符号,使具备条件保留和发展的村庄做到风貌古朴、功能现代、产业有机、生态拯救和文化复归。余同元指出,中国文化的母体基因在乡村,要彰显地方特色,将农耕文明的精华与现代文明的精华有机结合起来。

在题为《上海城市文化精神底蕴》的发言中,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周光凡副教授指出,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和平崛起的时代,上海需要更好地发展它的城市文化,既要驾驭西方文明,在物质现代化的基础上培养具有现代性的城市精神;又要发扬上海的地理优势和商业精神,使上海发挥领跑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作用。现代化和现代性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相距甚远。现代化只是表面上能看到的物质层面的东西,比如高楼大厦和高科技产品,现代性则是价值观念和精神层面的无形的东西。上海的城市管理官员和专家要发现这一点并有意识地发扬光大上海城市精神中高于现代化的现代性基因。

在题为《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发言中,上海赛星景观设计研究所总工程师徐晓星提出,针对抗涝中的严峻问题,一种海绵城市防涝围堤蓄水池就脱颖而出。海绵城市防涝围堤蓄水池就是选择小区里的草坪广场、跳舞广场、网球场以及学校操场等,建造一个围堤,汛期来临时用隔墙板做闸门,一个实用的应急储水池就实现了。而汛期一过,拆掉闸门,就恢复了原来功能。它与下沉式绿地相比,具有成本较低、实施简便所优点,并可实现自动控制和互联网+的系统管理。

在题为《智慧政务: Web2.0时代电子政务发展的新范式》的发言中,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文富教授指出,建设智慧政务的新范式由提供人本化公共服务(Service)、构建智慧化治理机制(Mechanism)、形成标准化架构系统(Architecture)、提供开放式共享资源(Resource)及确保互动式运作透明(Transparency)五个要素构成,也称作“SMART”范式。其中人本化公共服务是智慧政务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智慧化治理机制是智慧政务的关键所在,标准化架构系统是智慧政务的技术保障,开放式共享资源是智慧政务的重要基础,互动式运作透明是智慧政务的必要保证,五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题为《世界城市群与京津冀发展战略研究》的发言中,上海交大城研院城市科学研究部副主任盛蓉博士指出,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发展较为成熟的三大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之一,但其发展规划却一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成为影响和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深层次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不仅明确了三省市在京津冀城市群体系中的分工和协调机制,同时也规划了各城市在全国城市发展中的目标和方向。京津冀城市群位居三大城市群之列,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我国城市群的整体发展进程,充分分析其在人口、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均衡度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并且就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和战略进行探讨对中国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题为《国外村镇保护实践模式研究》的发言中,上海交大城市科学研究院孔铎博士指出,国外村镇保护从演变趋势上看,主要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认识:其一从被保护物的文化意义上,其经历了层级和意义不断丰富,概括而言是从强调突出艺术性、纪念性向强调历史信息保存,再到营造怀旧氛围的演变;其二是从被保护对象上,其经历了单体向整体,从物质向“非物质+物质”的演变,以此为特点引出各国国家协调旧有保护对象和新保护对象关系的新保护方式与新管理机制;其三保护的形式从最初的基本同日常生活无关的,博物馆式的被动保护与展演逐渐重新整合进现实生活之中,但同样面临着被转化为后现代消费符号的危机。

3 结语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三五”布局也到了最紧张关键的时刻。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作为经济发展核心的城市同样迎来了自己的新常态。而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增长同步减速,城市人口、空间及政策红利逐渐减少,各种在快速发展中掩盖的问题和“后遗症”迅速浮出水面,不仅每个城市内部,各城市之间都有太多的问题要面对、太多的事务要打理、太多的矛盾要协调。面对人口红利衰退、建设用地趋紧、城市经济减速等不利局面,以及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创新型城市等多重任务与压力,如何通过编制科学的城镇规划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制定有效的政策政令防止城镇改革加速器“空转”,构建科学可行的技术路线推进城镇精明和有质量增长,应该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希望未来中国城市工作能够少些仅停留在概念上的务虚,多些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研究问题和分工干活。

责任编辑:于向凤

Autumn Urban Science Forum b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2015 and the Conference of Chinese Metropolitanization Advancement Report 2015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was held in Shanghai. Chinese Metropolis Development Index Report 2015, New Cities and New Districts Development Report of Chinese Metropolis 2015, Research Report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ese Intelligent City 2015 and Development Index Report on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of Worldwide Cities 2015 which were directed and completed b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team of Chinese Metropolitanization Advancement Annual Report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were presented on the conference. Center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research of Chinese Metropoli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 discussion of Chinese new cities and new districts,13th Five Year Plan & research on One Belt One Road and world-class city group & 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profound discussion and communication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forum.

metropolitanization advancement report ;metropolis development index ; new city and new district development report ; intelligent city ; sponge city ; intelligent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C912

: A

1674-4144(2016)-02-29(5)

张书成,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博士生。

猜你喜欢

大都市新城新区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Battle for Bohemia
BATTLE FOR BOHEMIA
2020国际大都市数学奥林匹克
珠江新城夜璀璨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大都市
雄安新区的期许
智慧新城,和未来的那座桥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