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能源协同开发研究*

2016-02-05杨庆舟张静静刘建平

中国煤炭 2016年12期
关键词:金三角煤炭协同

杨庆舟 张静静 刘建平

(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煤炭经济管理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区,100083;2.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北京市西城区,100826)

★ 经济管理 ★

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能源协同开发研究*

杨庆舟1张静静1刘建平2

(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煤炭经济管理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区,100083;2.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北京市西城区,100826)

认为传统的以“保供”为导向的能源开发思路不能适应新要求,必须向“提质”方向转变,实施“金三角”能源系统集成。从合理确定区域定位、合理确定不同能源品种开发定位、坚持总量控制平衡、统筹化解剩余产能、加强能源协调绿色开发、统筹实施能源清洁转化利用、坚持综合共生耦合、构建协同发展的制度体系、促进互联共享融合、打造协同发展的生产组织模式等方面,提出对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能源协同开发的思路。

蒙陕甘宁能源基地“金三角” 能源开发 开发规模 开发模式 协同开发

1 引言

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以下简称“金三角”)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包括蒙西、陕北、宁东、陇东等地区。经过近十年发展,“金三角”发展条件不断完善,产能快速增长,煤炭产能约占全国的1/3,石油产能约占全国的1/4,天然气产能约占全国的1/5,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输出基地,在我国能源生产供应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世界经济转入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能源产业发展进入了需求增速放缓、过剩产能和库存消化、环境制约强化、结构调整攻坚“四期并存”的发展阶段,能源供求总体呈现宽松状态,“金三角”能源发展需要从原先的规模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实现“保供”向“提质”的转型。分析“金三角”能源开发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结合当前能源生产消费形势,加强“金三角”能源协同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搞好生产总量与需求总量的协同、能源产业内部协同、能源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振兴的协同、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同、能源生产多环节之间的协同,是决策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有关能源“金三角”战略研究开展不少,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中国工程院于2012-2014年开展了能源“金三角”发展战略研究,形成了“金三角”发展战略规划。刘运辉通过煤炭开发静态竞争博弈模型,分析了同质化竞争的危害和非同质化竞争所获得的市场溢价,提出了实现煤炭资源非同质化开发的途径。李云玲等对“金三角”能源综合开发的水资源需求进行了预测,得出仅靠该区域当地水资源难以满足大规模能源综合开发的需求。何宏庆提出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金三角”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应强化企业的低碳化发展意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资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张义学认为“金三角”能源产业的布局融合发展,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快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进产业分工一体化进程。

有关能源协同开发的文献也有一些。田江、秦霞、隆跃以多种能源供应链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构建多种能源协同利用的模型。韩永滨、曹红梅结合近年来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有关形势的分析,提出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可能的技术路线和政策建议。肖宏伟、魏琪嘉认为应当从京津冀能源一体化建设、加强区外区内能源合作等方面着力,提升京津冀能源系统安全。刘艳侠、李进步和王宪文等选取煤炭和天然气资源重叠问题突出的鄂尔多斯盆地为研究区,提出了基于资源赋存现状和主控因素的地质工程一体化协同开发的技术路线。

综观已有文献,大多聚焦于“保供”形势下能源发展所关注的问题。相比较而言,在能源生产消费革命不断深化、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能源开发约束条件增加,以及“金三角”多能源富集区的背景下,推进深层次综合一体化发展,形成协同开发的战略思路和促进协同开发的新型组织模式,探索“提质”的发展途径,更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需求。

2 对“金三角”实施能源开发定位协同

现代能源开发条件和开发背景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以我为主,自成体系”的能源开发思路不再具有竞争力,社会化协作、专业化分工的开发路线将成为主流。由此,需要对“金三角”内部能源开发进行准确定位,形成有分工、有合作,有主导、有支撑的开发格局,从而形成区域能源开发的有序竞争。

2.1 合理确定区域定位

从“金三角”资源条件、区位优势以及区域特点看,“金三角”能源开发总体应定位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综合生产供应基地,能源产业综合改革和协调发展的示范区,能源密集型产业承接转移聚集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阵地。

统筹“金三角”能源产业现状、资源特色、输送通道、水资源等要素,需要对“金三角”内部蒙西、陕北、宁东、陇东的开发定位进行科学设计。根据蒙西煤炭埋藏较浅、煤炭资源量大、大多属年轻煤、挥发分较高、适宜大规模气液化、煤炭产业规模大、外送通道良好的特点,宜把蒙西建设成为“金三角”煤炭外输的核心基地、主要电力外送基地、煤制气输出基地、煤直接液化升级示范区。根据陕北煤炭资源量大、大多属中年煤、干馏油产率高、适宜液化和规模化分质转化、煤油气资源共存、发展基础良好的特点,宜把陕北建设成为“金三角”重要的煤炭外输基地、电力外送基地、煤炭分质利用示范区、煤油气综合开发示范区。根据宁东煤炭以优质动力煤和焦煤为主、适宜大规模气化和发电、多能并存、发展条件良好、距离消费中心相对较远的特点,应以促进煤炭就地转化为重点,把宁东建设成为“金三角”电力输出基地、煤制烯烃和煤间接液化升级示范区、多能集成利用示范区。根据陇东煤炭以优质动力煤为主、埋藏较深、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应以煤电一体开发为重点,把陇东建设成为“金三角”煤炭、电力输出补充基地。

2.2 合理确定不同能源品种开发定位

“金三角”是我国难得的多能并存的能源基地,不同品种的能源资源交叉赋存,使得同一区域能源开发方式面临挑战,应按照能源资源的稀缺程度、清洁程度择优开发。针对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的实际,在煤油共存的庆阳、延安地区,要优先保障石油开发,大力实施储量增长高峰期工程,突出重点领域,积极寻找新资源,强化老区精细勘探,实现产能有序接替。在煤层气、天然气与煤炭共存的榆林、鄂尔多斯南部及宁东地区要加大天然气(致密气)的勘探与开发,按照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煤层气地面开发与井下抽采利用并举方针,加快实施煤层气勘探,全面实施煤层气地面抽采和井下规模化抽采,搞好陆相页岩气开发。根据国家能源结构优化的战略部署,优先开发利用新能源,建设宁夏东部、宁夏中北部、榆林西部、鄂尔多斯西部、庆阳北部等新能源产业基地,实现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开发、新能源利用外送与就地消纳并举。在有序开发上述稀缺能源、清洁能源基础上,根据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走势,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使“金三角”成为我国能源供给的主要保障区,煤炭供给的主要接替区,煤炭产能增长的潜力区,煤电供应的主要输出区。

3 促进“金三角”能源开发规模协同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增长放缓,实现能源开发规模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合理控制开发规模,有效化解剩余产能,减缓前几年爆发式开发势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当前“金三角”内涵发展的主要任务。搞好开发规模的协同,有助于维护良好的开发秩序,提升开发效益。

3.1 坚持总量控制平衡

(1)加强总量管控。一是加强能源供求总量的科学预测,改进预测方法,提高预测精度,根据预测合理规划产能建设,使总量控制有的放矢;二是针对“金三角”资源易于建设大型矿井的实际,严格控制大型矿区的开发,力争新建大型矿井应与市场消纳、小型矿井关闭统一起来;三是针对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分离、市场信息传导滞后、响应速度慢、沿袭传统产量调控方式的特点,完善区域交易市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产能分析和预警,实现产能即时控制;四是建立能源外送与就地转化的协同机制,实现多能联产,形成必要的削峰填谷能力,促进能源生产消费的内在平衡。

(2)促进区域间供求协同。“金三角”能源外送量大,市场不确定性大,长期形成的产业发展模式、地方保护主义、区域利益关联,以及市场体系不完善,使能源市场供求信息失真的风险加大,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加上互联网技术发展和能源多元化格局形成,传统的相对稳定的供求平衡关系很容易被打破,必须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构建区域动态平衡机制,实现区域间的供求协同。主要措施可以包括:加强战略规划,建立战略联盟,建立区域间能源生产与消费协调机制,建设“金三角”能源市场,开展能源期货交易,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提高项目建设效率等。

(3)促进不同能源品种间的供求协同。“金三角”地区多能并存的特点,必须把煤炭开发、煤炭转化与油气、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统一起来。要在能源消费总量确定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各类能源的开发与转换,充分考虑清洁能源的替代效应,积极利用油气及新能源消费的通道资源、装备条件,实现各类能源发展的均衡、协同。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比重逐步降低将是我国未来能源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和总体趋势,因此煤炭生产能力总体上宽裕,在优先开发其它能源的基础上,按需开发煤炭是“金三角”能源供求平衡应当坚持的基本路线。

3.2 统筹化解剩余产能

今后一段时间,化解剩余产能是促进开发规模协同的重点。“金三角”能源产能过剩的主要是煤炭、煤电,要多措并举,协同发力,使产能快速回归合理区间。既要在对传统煤炭消费需求进行科学预测的前提下对市场进行整合,组织规模化生产,又要在新兴煤炭消费市场实施以用定产,运用市场规则和政府规制,以经济性、安全性、清洁性、生态性为标准,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创造条件消纳剩余产能、减缓释放新建产能、合理调整科学产能,多管齐下,逐步实现供求平衡。在淘汰落后产能中,重点关闭淘汰石嘴山、乌海、渭南、铜川等地区煤质低劣、开采规模小、装备条件差、技术落后、经营困难的矿井,关闭城市小火电;在消纳剩余产能中,积极开展煤电转化,大力实施银川、鄂尔多斯、榆林、平凉等城市能源的电代煤、电代油,促进能源的就地清洁消费;在合理调整科学产能方面,进一步完善科学产能的范围,严格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标准、安全标准、技术标准、能效标准。

化解剩余产能要在市场准入、市场退出两方面取得协同。剩余产能的出现在市场经济国家是短暂的行为,但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可能会长期存在,主要原因是受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观和企业利益等因素驱使,我国煤炭产业进入门槛低、退出门槛高、人员安置量大,因此要适当抬高煤炭产业进入门槛,消除煤炭产业退出壁垒,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在适当抬高市场准入门槛方面,结合“金三角”区域特点,应适当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加资源税、提高安全生产成本、提高生态环境修复标准、加强生产过程监管等方式和手段。在促进市场退出方面,可采取完善煤炭企业退出保障机制、产量控制与官员绩效考核挂钩、完善银行呆坏帐和资产处置办法、构建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补贴机制等方式和手段。在富余人员安置方面,要多管齐下,内部消化整合一批、提前退休一批、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一批、帮扶转岗分流一批。

化解剩余产能需要进行企业资源的优化调整。要引导企业在全面分析“金三角”区域内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状况,开展产业整合重组。运用市场作用和政府引导两只手,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战略需要为要求,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对区域能源生产格局进行优化。运用经济杠杆对市场参与者进行整合,集中优势资源进行转型升级,鼓励引导经营规模小、竞争力弱的企业退出,上下游企业和具有互补性企业组成战略联盟。结合煤炭形势下行的实际,引导煤炭企业实施收缩战略,有序退出部分区域和产业,调整企业组织架构,减少企业规模和层级,提高市场响应效率,依靠信息技术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4 加强“金三角”能源开发模式协同

推进能源生产革命的着力点在于优化能源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生产效益,针对“金三角”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特点,要大力改变能源开发方式,促进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同;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和价值链,开展单一能源向多种能源的转化,实现不同能源不同产业路线的协同与衔接;大力改进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形态的优化与协同。

4.1 加强能源协调绿色开发

(1)全面推行绿色生产模式。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大力倡导3R方式,减少开采资源占用,降低开采成本,按照先进高效集约的方式手段布局能源开采、加工、利用;改变全面开花的开发局面,实施集中开发;改变粗放式发展的方式,走集约化道路。优质高效利用能源开发中的一次资源、二次资源,提高资源及设备的使用寿命。加强各类废弃资源,如矿井设备、矿井水、余热的回收再利用。

(2)保持煤炭开发环境绿色。“金三角”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生态环境承载力脆弱,水资源溃乏,对“金三角”地区煤炭实施绿色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生态环境评估,实现煤炭开发的全成本核算;加强废弃物处理,减少“三废”对环境的破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最大限度减少煤炭开发的负外部性。

(3)拓展绿色发展内涵。扩大煤炭绿色开发边界,针对“金三角”地区多种资源交叉赋存的特点,合理划分资源开采边界,科学安排开发时序,统筹实施宁东、靖边、榆横、榆神、塔然高勒等区域煤、油、气及新能源的绿色协同开发。促进开采过程绿色,提高煤炭开发装备水平,利用绿色能源和材料,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提高煤炭、油气开采效率,提升煤炭开采环境,促进安全开采。保证产品绿色,加强原煤、原油加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煤炭储运的环境污染,提高清洁能源输出比重。

4.2 统筹实施能源清洁转化利用

(1)高效发展煤电。抢抓东部地区大气污染环境治理限制发展煤电的机遇,紧密结合华北、华东地区电力需求和地区电力消费,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以准格尔、神木、府谷、宁东、上海庙、彬长为重点,建设国家“西电东送”主战场,协同布局能源外送通道,避免电力输送的无序竞争,在推进蒙西—天津、上海庙—临沂、榆横—潍坊、宁东—浙江特高压输电项目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推进蒙西—华中、陕北—华东、陇东—华东等跨区特高压输电项目。依托大型矿区,服务中心城市,兼顾大中城镇,统筹发展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煤资源综合利用电站,推进电能替代和集中供热,减少煤炭散烧。加强煤电排放改造,推进“近零排放”,实施碳捕捉、碳封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推进煤炭分质利用,促进神府兰炭产业转型升级。合理调整兰炭生产规模和布局,优化兰炭发展秩序,科学布局兰炭产业,集中发展大型兰炭及多联产项目,建设新型兰炭产业基地。切实加大煤焦油和焦炉煤气的深加工,实现单纯以兰炭生产为主向兰炭、煤焦油和焦炉煤气并重的产业体系转变,逐步拓展下游产业链,促进煤焦油加氢制油的规模化发展。

(3)差异化发展煤化工。立足“金三角”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端化、精细化、大型化、技术先进为标准,依托神华、伊泰、陕煤化等大型能源企业,创新现代煤化工技术,拓宽煤化工产业发展路径,构建差异化煤化工产业发展格局,适时发展烯烃、芳烃、乙二醇等煤基石化项目,并积极延伸产业链,重点建设准格尔大路、榆神榆横、宁东上海庙等大型煤化工产业集中区。

4.3 坚持综合共生耦合

(1)突破传统煤炭产业单一发展模式,构建综合开发、协同发展产业体系。以提升煤炭产业竞争能力为基础,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重点推进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发展,延伸产业链,增加煤炭开发的产业附加值,大力构建宁东、大路一体化煤基产业体系。以促进资源共享为基础,实施横向一体化战略,建设榆林地区兰炭煤化一体化产业体系,实现煤炭分质利用与煤基燃料产业、煤化工产业一体化发展。以提高集约化水平为目标,实施空间一体化,在适宜矿区发展空中风电、地面塌陷区太阳能发电、浅层地能和矿井热能、地下煤层气开发、废弃矿井储油等一体化开发体系。构建靖边、洛川、神木、长庆桥煤油气化一体化产业模式,实现煤油共炼,煤化、石化协同发展。

(2)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纽带,实施集群化发展,建设若干以煤炭高效利用为特色的产业园区。根据煤炭资源特色、开发利用方式、基础条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对开发时间不长、潜力和规模较大、开发主体相对较少的矿区,如宁东、上海庙、榆神等,统筹规划建设一体化综合开发产业园,着力提高煤炭开发的综合效益。贯彻生态发展要求,将各类产业园区进行流程优化和再造,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充分考虑不同能源资源共生的特性,在庆阳(石油、煤炭、煤层气并存)、盐池(煤层气、新能源、煤炭并存)、靖边、乌审旗(石油、天然气、煤炭并存)、榆神(煤炭、致密气、新能源)、准格尔(煤炭、氧化铝并存)等区域开发建设煤炭与不同能源共生发展产业园。

(3)通过资源开发,耦合发展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优化铁路运输网络,完善农村电网,提升电气化水平;发展新型材料、新型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产业、现代物流业,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大路、锦界、大柳塔、宁东、上海庙、太阳山、长庆桥等新型现代化城镇,促进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5 推进“金三角”能源体制机制协同

随着我国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原有的体制机制与产业发展不匹配,导致能源开发无序、生产模式僵化、效率低下现象较为突出,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创新,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促进体制机制与能源产业的协同发展。

5.1 构建协同发展的制度体系

面对新常态,“金三角”能源开发利用呈现出新的制度需求,既有摆脱现行经营困境的制度需求,也有产业转型升级的制度需求,还有维护现行秩序和既得利益的制度需求。从“金三角”在国家能源战略的地位和地区长远发展来看,要重点构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制度协同体系,主要应在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完善基于煤炭产业链优化升级的制度需求,包括资源控制的规划制度、限制超能力开采的矿井生产运行制度、提升煤炭就地转化水平的激励制度,促进煤炭及关联产业集群化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发展的规划调控政策,财税激励政策等,大力完善煤炭科学产能制度,强化煤炭开发秩序管控制度,建立煤炭资源梯级开发的区域间统筹协调制度,促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制度等。二是完善基于价值链优化升级的制度需求,包括煤炭质量提升制度、煤炭开发规模经济制度、煤炭全成本核算制度、促进煤炭高效利用制度、煤矿智能化开采、煤炭分质利用等高科技推动制度等。三是完善基于生产要素组合转型升级的制度需求,建立技术、管理等高端生产要素对煤炭产业发展的引导制度,包括“金三角”地区能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制度、生产经营的管控和协调制度、完善的区域能源市场制度、投融资制度,完善能源开发利用法律法规等,重点是加强区域煤炭一体化开发与利用的协调,构建一体化开发格局,建立“金三角”煤炭开发利用的专项政策。

5.2 促进互联共享融合

(1)建设“金三角”能源互联网。以大数据、信息化为引领,推进能源企业经营管理升级。加强智慧矿区建设,构建能源生产经营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不同能源转化利用模式之间的灵活转换,实现不同能源企业之间的合理分工、有序竞争。大力推进能源开发企业、能源消费者、能源管理机构、区域经济、区域能源产业、能源开发公共服务机构等能源产业相关信息的互联互通,建设“金三角”能源大数据,运用互联网商业模式改造传统能源经营,采用能源生产消费大数据科学引导能源市场需求、价格发现和物资流通,催生能源互联网经济。依托大型能源企业,建设“金三角”煤炭产业云、新能源产业云、区域能源产业云、综合能源产业云,全面提升能源生产效率,全面促进能源产业协同发展。

(2)构建共享机制。完善基础设施,优化“金三角”铁路、电网、管道等通道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力避新的重复性投资,大力促进基础设施资源共享。突破传统的企业经营边界,在更大范围、更多层次内配置企业资源,以资本为纽带,实现“金三角”区域内的技术、管理、人才、设备等企业资源的共享,通过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普及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提升“金三角”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和完善风险共担机制,有效应对市场变化。

(3)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以提升“金三角”整体发展能力为目标,突破行政区划的约束,优化宁东—上海庙、神府—东胜、榆横—靖边—乌审、府谷—准格尔、彬长—长庆桥能源开发格局,推进融合发展,实现开发政策融合、配套设施融合、运行管理体制机制融合。加强分工与协作,促进企业间、产业间、城乡间的融合与嫁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5.3 打造协同发展的生产组织模式

面对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用工成本高启、产业边界融合、社会化协作推广、信息化水平提高的新形势,必须创新发展模式,打造“金三角”协同发展的生产组织模式。

(1)促进人机互动。提升信息化在能源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通过信息化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将信息化向基层、边缘延伸,全面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以减人增效为根本落脚点,依托神华集团等基础条件完备企业,突破传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模式,将设备自动化改造、运行大数据集成与管理信息系统优化有机整合,实现人机要素的最优化组合。

(2)推进专业化协同。创新能源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组织开展模块化生产经营。充分发挥优势企业对能源及相关产业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把神华、陕煤化、华能等企业先进的技术、管理通过市场的方式在区域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实现区域范围内能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促进“金三角”能源生产经营水平的全面提升,根据不同的需求,开展管理手段模块化、设备运行模块化、生产单元模块化、矿区开发模块化。积极开展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促进能源开发利用的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要素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高效流通,形成能源生产的专业化集聚。

(3)一体化经营管理。在产业链一体化的基础上,依托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经营模块,全面实施“金三角”能源开发流程再造,打造各具优势的生产业务单元,运用市场的力量,在区域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重组,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模糊产品边界、降低产品交易成本的优势,颠覆传统的能源企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突破企业界线、区域界线、能源品种界线,使“金三角”区域以企业为单元的生产组织模式逐步向以优势业务为单元的生产组织模式过渡,实现“金三角”能源基地的一体化开发与经营,形成区域范围内的最优价值创造。

6 结论

开展协同开发,追求整体效益最优是“金三角”在新常态下能源开发必须面对的课题。为了有效解决能源需求不足、产业无序竞争、生产消费脱节、开发方式粗放、生产经营机制僵化、管控效率低下等问题,应当统筹协调“金三角”各能源产区、能源品种的发展定位,形成科学的发展路线和方向;统筹协调能源生产区与调入区能源供求、不同能源品种开发规模、优质能源增产与劣质能源去产能,确保合理的能源生产规模;统筹协调能源生产与环境保护、能源生产与转化、能源开发与产业链整合,努力优化能源开发模式;统筹协调能源产业制度建设、能源开发体制机制优化、能源发展组织创新,形成与时俱进的良好开发秩序。通过方向、规模、模式、秩序的协同,提升“金三角”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作用,促进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

[1]王喜荣,高军.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研究.中国煤炭,2009(7)

[2]“能源领域咨询研究”综合组. 能源“金三角”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15(9)

[3]刘运辉. 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煤炭开发静态竞争博弈模型分析.上海管理科学,2015(2)[4]李云玲,汪党献,张敏秋. 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地区水资源需求分析与保障对策.水电能源科学,2012(6)

[5]何宏庆. 陕甘宁蒙“金三角”能源产业低碳化发展战略选择.甘肃社会科学,2014(5)

[6]张义学. 统筹协作建设能源“金三角”.西部大开发,2012(4)

[7]田江,秦霞,隆跃. 供应链协调机理与多种能源协同利用模型.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3)

[8]王显政.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煤炭,2004(10)

[9]肖宏伟,魏琪嘉. 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宏观经济管理,2015(12)

[10]刘艳侠,李进步等. 矿权叠置区能源协同开发的关键问题分析——以煤炭与天然气为例. 第十二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2016

[11]韩永滨,曹红梅. 我国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的技术途径与政策建议.中国能源,2014 (4)

[12]周健奇,李佐军.蒙陕煤炭城市转型发展的思路与政策建议.中国煤炭,2016(4)

[13]王双明,范立民,黄庆享,申涛,苗霖田.生态脆弱地区的煤炭工业区域性规划.中国煤炭,2009(11)

(责任编辑 张大鹏)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Inner Mongolia-Shaanxi-Gansu-Ningxiaenergy golden triangle

Yang Qingzhou1, Zhang Jingjing1, Liu Jianping2

(1. China Coal Economic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 Haidian, Beijing 100083, China;2. Planning Department, National EnergyAdministration, Xicheng, Beijing 100826, China)

The author believed that the traditional energy development conception of guaranteeing supplying oriented could not adapt new requirement, should transformed to improving quality oriented and implementing energy golden triangle system integration.According to aspects of rationally confirm area location and energy varieties exploitation positioning, balancing total quantity control, coordinating dissolving the excess manufacturing capacity, enhancing energy balancing and green development, coordinating implementing energy cleaning,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persisting comprehensive intergrowth, establishing institutional system synergetic development, promoting interconnection, share and integration, and creating production and organization pattern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the authors provide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idea of Inner Mongolia-Shaanxi-Gansu-Ningxia energy golden triangle.

Inner Mongolia-Shaanxi-Gansu-Ningxiaenergy base, golden triangle, energy development, exploitation scale, development mod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国家能源局2016年度研究课题——能源基地协同发展研究

TD-9

A

杨庆舟(1972-),男,江苏泰州人,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煤炭经济管理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能源经济、战略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金三角煤炭协同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电磁感应综合问题中的“金三角”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煤炭
金三角图案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