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幼儿节奏感的途径和方法探索

2016-02-05

北方音乐 2016年2期
关键词:途径和方法节奏感音乐教育

郝 珊

(西安文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培养幼儿节奏感的途径和方法探索

郝 珊

(西安文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摘要】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对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和潜能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节奏可以说是音乐的骨骼和生命。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是通过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从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鉴于此,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培养幼儿节奏感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音乐教育;节奏感;途径和方法

幼儿时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也是接受审美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中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幼儿发展其普通听力、集中能力、控制能力、反应能力以及情感表现能力等多方面的潜能。节奏作为音乐的骨骼和生命,也是幼儿对音乐的最初印象,是幼儿音乐知觉的第一要素,那么首先要培养幼儿对节奏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有目的的加强幼儿节奏感的教育教学。

一、通过节奏和动作结合体验节奏感

在2012 年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艺术领域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基于以上理念,在培养幼儿节奏感方面更要运用不同节奏的音乐刺激幼儿的身心,激发他们做出相应的反应,引导幼儿学会使用身体的律动来感受、表达和发现音乐的美感,从控制走路的动作开始,逐步能够使用不同的姿势和动作表达音乐的情感。

1、首先要发展幼儿的速度感。例如刚开始可以运用进行曲速度的音乐进行训练,从行走开始,继而运用连步跳(脚的重心左右交替)、跑跳步(脚的重心没有变化,但对幼儿来讲,教师可提醒其换脚)、跑、摇摆等几种不同的步态,通过不同速度的音乐让幼儿体会快速、中速、慢速的变化。

2、其次,要引导幼儿对音乐节拍的重音与非重音产生一定的感知能力。感知的顺序应由二拍子开始,逐渐接触三拍子、四拍子。除了通过以上几种不同步态本身的节奏来感受节拍重音之外,还可以运用一些情境模拟来完成,例如模拟一种植树的情境,那么二拍子为铲土—倒土;三拍子为铲土—倒土—擦汗;四拍子为铲土—倒土—擦汗—擦汗。

完成以上两方面的训练后,在培养幼儿节奏感的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音的时间关系即时值长短,还要逐步让幼儿感知节奏所反映出的不同的音乐内容、音乐形象以及不同的音乐情绪等,这将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是一个相对较长的阶段。分别感受到每种节奏型的特点后,曲感知当这些节奏在不同体裁和题材的音乐作品中重新组合时,又会有哪些新的变化。

二、通过节奏和语言结合训练节奏感

语言作为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基础工具,其本身具有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的语调特点,与音乐的节奏有着很多本能的相似之处。廖乃雄先生在其《音乐教学法》一书中指出“奥尔夫的一大创造和进步是充分重视和发挥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他指出:音乐节奏的两大根源就是语言和动作,从而他应用语言作为重要手段去进行音乐教学。”在培养幼儿节奏感的过程中加入浅显易懂的语言,再与身体动作配合,不仅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幼儿的沟通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更能使幼儿感受到音乐的趣味性和创造性。

1、带节奏的日常语言对话的运用。例如,在一堂新课开始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围成圈,通过四四拍的固定节奏节拍向幼儿进行打招呼“问好”。可以变换不同的节奏节拍以及速度,锻炼幼儿节奏感的同时,加强其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也可加入一些情景教学,教师穿插一则小故事,针对故事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问答式交流,通过这些交流不仅训练了幼儿的节奏感,还能够让幼儿感知、认知一些常用的节奏型,在以下问答中很自然的加入了后十六节奏型。

2、儿歌、童谣的运用。儿歌和童谣具有丰富的韵律感,发挥了语言本身具有的音乐性。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就特别强调儿歌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是幼儿喜爱的精神食粮,其句式短小、节奏鲜明,不仅可以开阔幼儿的视、野陶冶幼儿的情操、提高幼儿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童谣通常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形式简短、诙谐幽默且乐于被幼儿接受和模仿,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引导幼儿朗读以上童谣时,根据童谣所表现的内容“熊猫”憨态可掬的形态特点进行合理的速度定义,此外把握四三拍强弱弱的节拍特点以及熊猫懒散的形态,在语气中表现出较缓慢、沉重的语调。

三、通过节奏、动作、语言三者综合运用,增强节奏感

廖乃雄在《音乐教学法》中指出“节奏和语言、和动作结合在一起,成为音乐教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带有根本性的意义。”除了节奏与动作、语言的单独结合之外,对训练幼儿节奏感而言,通过节奏、动作、语言三者的有效结合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感知音乐的兴趣。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声势活动,是一种用幼儿身体当做乐器来进行节奏训练的简单又有趣的活动,如果在以上老师和学生相互问好的过程中,加入拍手、拍腿、跺脚以及捻指等声势,则更能让孩子体会节奏的特点。在进行这类语言节奏游戏时,让幼儿加入合适的声势,不仅会让节奏更稳一些,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四、结语

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节奏感的培养作为幼儿音乐活动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不断挖掘潜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因此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之美来提高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节奏与动作及语言的结合,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发现更好的感知音乐的韵律和美感,为不断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爱尔佐波特·索尼:《柯达伊教学原理与实践》,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

[2]廖乃雄:《音乐教学法》,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3]徐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作者简介:郝珊(1985—),女,山西运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猜你喜欢

途径和方法节奏感音乐教育
论节奏感在爵士舞中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调查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小学生自控力培养之我见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浅谈小学低段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以《调皮的小闹钟》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