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困境下教师的选择途径

2016-02-05

山西青年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教师

马 月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道德困境下教师的选择途径

马月*1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道德发展意义重大。但如今教师在社会功利化取向的雾霾笼罩之下,以及学校制度、升学考试制度对教师的压力,加之自身的行为示范、经验水平不足,产生新的道德困境。文章基于此,对出现道德困境的教师进行成因分析,提出不同教师面对道德困境时的选择途径。

关键词:道德困境;教师;选择途径

一、对道德困境教师的成因分析

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已经不再为想象中的美好,精神世界的缺失,行为规范得不到自觉内化与认同,人们在这现实生活迷雾下蒙蔽双眼,放弃精神追求,渴求经济上的利益以满足更大的欲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师作为社会价值传播者,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在对道德教育困境成因分析时,我们认为不仅有其表层原因,更有深层原因。对此,我们对其进行论证。

第一,社会功利化倾向。马克思说过,“功利主义至少有一个优点,即表明了社会的一切现存关系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1]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已经不同于以往的某个社会时期,功利主义下社会失范已成为当前社会主要特征。一方面,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难免会以功利化为标榜,传统的道德说教、以礼晓人已不再被看重,过于追求知识化经济来改变生存现状的例子比比皆是。另一方面,教师为迎合社会地位的提升,开始寻求更多的“突破口”以便让自己的经济基础更加强大。

第二,学校制度以及升学考试制度的压力。在人口基数多的情况下,为实现普遍教育公平,我国仍以升学考试的形式作为选拔人才的基本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主要以知识文化课的学习为重点,无形中轻视德育课对学生的影响。反映到教师身上,班级之间的竞争带给教师不同于以往的新压力,也会产生不一样的道德困境。

第三,教师自身的教育经验不足。我国教师的培养方式主要为师范生的教育,师范生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知识文化、专业技能的培养,但对德育如何培养确实未进行详尽的课程安排。基于此,新教师难免在教学活动中忽视德育的影响,或者不懂得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些新教师也会遵从资深老教师的教学方式,而德育的推陈出新这一特征本身就论证了德育需按照自身的规律进行教学,不可生搬硬套。

二、教师的自我选择路径与现实出路

我们之前已经谈及了教师的道德困境产生的原因,本文的重点将是基于这类存在道德困境教师提供可选择的路径,并在现实基础下分析每种选择的可行性。

(一)惩罚

研究发现,适当地惩罚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果的,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问题却会有相反的结果。[2]

我们假设教师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在分析其有效性的问题上,我们会得到两种结果。第一种结果是教师采用惩罚,如罚打扫卫生等方式,这种情况下,学生因为受到了教师的惩罚,了解到这种行为是错误的,而意识到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仅仅来自外在原因,如这种错误会让教师生气。从短期来看,学生确实会学生会避免或减少类似错误的行为发生;但是从长远来看,学生未真正内化自己的道德行为。第二种结果就是学生对教师的惩罚表示不服从,即便是惩罚也会让学生心里产生委屈、哀怨等情绪,非但不愿意自觉接受惩罚,相反会在学习生活中产生逆反心理。对这两种结果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结果对处在道德困境中的教师也不是一种美好的选择。

(二)形式化标准考量学生的道德行为

道德形成的两种形式为规则和美德,基于规则下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采取形式化的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考量。处于道德困境的教师已对以往的各种德育方式表示失望,选择量表考量学生道德行为,短期内学生会愿意为了利益或成绩加分等因素进行教师准许或赞扬的德育活动。[3]长此以往,学生因为心理不完全认同,我们强调德育对学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发展应该是长远的。而这种情况下进行标准化考量学生的道德行为也不会得到实际的效果。

(三)以美德为主导下的说服教育

我国的学校制度与考试制度的大背景下,进行德育工作确实会受到种种阻力,但是西方也实行了我国的教育制度,确实也培养出德才兼备为社会所需的人才。[4]这进一步说明道德可教,而中小学生的心智不成熟,说服疏导的教育方法确实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需要一如既往的进行说服教育,因势利导才会有较大的教育成果。

三、对道德困顿教师的新启发

我们呼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不仅需要政府认可,更应该得到广大社会公众的尊重。升学考试制度确实给教师带来竞争与压力,如何在教学与德育之间把握好平衡也变得尤为重要,作为处于道德困境的教师,更应该学着拿捏这种尺度,将德育内容渗透进教学活动中去,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德育方式。

无论社会环境与结果如何变化,教师的道德使命感需落实到实践中去。我们之前讲的种种限制性条件只是道德建设上的“阻碍石”,不应成为道德困境的教师的“挡箭牌”,如果处于道德困境的教师选择了没有效果的途径,坐享其成,不思进取,那么问题的解决也将是漫长无期的。

[参考文献]

[1]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503-505.

[2]朱旭梅.再论教育的过程价值—对当前功利主义教育的反思[J].教育科学论坛,2007(04):37-40.

[3]马玉萍.由先秦诸子的个性论看他们的道德教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4):18-25.

[4]吴元发.教育自由的复兴之路[J].教育研究,2011(10):6-10.

*作者简介:马月(1992-),女,山东东营人,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2-0092-01

猜你喜欢

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尽责教师
教师备课“十要”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如何破解“教师的烦恼”
教师赞
不能容忍这样的教师
谈教师的有效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