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音乐课的课堂开展途径分析
2016-02-05吴春强
吴春强
(琼台师范学院,海南 海口 570100)
大学公共音乐课的课堂开展途径分析
吴春强
(琼台师范学院,海南 海口 570100)
随着国家教育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大学作为培养国家未来接班人的主要机构,其相关教育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本文对大学公共音乐课课堂的作用及现状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进一步分析了大学公共音乐课堂的开展途径。
大学;公共音乐课;课堂;开展途径
大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阶段,主张学生的德智体美综合性发展,其中音乐学科对学生德智体美具有特殊的培养作用。因此在大学开设公开音乐课成为大学生综合性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公共音乐课的功能及作用
(一)公共音乐课的功能
包含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德育方面,音乐教学可以从音乐内容的情感表达、自身特色以及表现形式上的共同协作所体现的集体精神等等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智育方面,科学研究发现人脑分左右两部分,其中右半侧的感知属于感情、音乐一类。学习音乐有助于开发调动脑部功能,提升智力;体育方面,通过运动来实现体能教育,而唱歌及乐器的演奏是对全身的一种协调锻炼,有明显的体育功能,同时音乐对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美育方面,音乐对人审美与欣赏能力有一定的培养作用,透过音乐的情感、声音及表达出的形象是对心灵的一种冲击,对感情的一种丰富。
(二)公共音乐课的作用
在大学内开设公共音乐课,有助于大学生情感的体验与丰富,可以近距离接触音乐所蕴含的真善美,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心理、积极的态度及高尚的审美,为未来的长远发展做准备。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环境,要利用音乐的艺术感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包括国内民族、西洋交响曲等等,是对学生创新与想象能力的锻炼。
二、目前大学公共音乐课堂存在问题
随着公共音乐课堂逐渐走入众多大学,公共音乐课的开展内容也逐渐增多,但目前部分大学的公共音乐课堂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
(一)学生对公共音乐课缺乏兴趣,被动接受教学
由于公共音乐课是面对广大学生所设定的课程,其中来自不同专业的各类学生,难以统一管理教学。一些大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是对课程兴趣缺缺,缺乏主动积极性。
(二)大学对公共音乐课的内容设定有一定的偏差
在音乐课程的设定方面,学校习惯将教育设定于传统教育,将教学目标从普通课程中转移到音乐课程当中来,而忽略了音乐课程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三)授课方式有待提高以及硬件设备有所欠缺
一些学校的公共音乐课堂教育偏专业化,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的接受有一定困难,缺乏一些科学性的引导,例如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学等等,来拉近学生与音乐艺术之间的距离。
(四)学生对公共音乐课的实践性与体验性较低
音乐艺术所培养的素质修养是一种心灵感悟方面的能力,不知识单纯的课堂教育、考试评估就可以达到教学效果。一些大学的公共音乐课依然停留在普通授课程度上,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难以进行亲身的实践与体验。
三、大学公共音乐课堂的有效开展途径
(一)从学生兴趣入手,改善教学方式
想要有效的开展大学公共音乐课,首先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跳出传统的“强加性灌输”教育模式,将学生摆在主体位置同时要注意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互动。达到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良好引导,教师需要贴近学生生活以了解其兴趣所在,使教师能够更好的进行教育指导、互动管理、督促示范等教学,提升学生的素质修养。另外教师也可在教育方式上进行创新改善,研究吸纳国内外影响较大的音乐教学方式,结合学校学生现状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
(二)建立良好的目标,合理设置课程
多数大学所开设的公共音乐课,是对其他专业课程的一种精神补充,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与素养,助于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对于专业不同的学生,相应的音乐基础也不同,公共音乐课作为将大家集中进行教学的课堂,可以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前提下,进行教学目标与方式的拟定,将学生摆在第一位,使其能够更好的在实践中培养音乐艺术。虽然是公共课,但也是符合普通课程“科学合理性”与“普遍规律性”的。与其他普通课程一样,在设置方面从理论、欣赏与实践三个方面入手,三者互相协调与辅助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注意知识的衔接性以及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连通性。
(三)借助先进的科技,营造良好氛围。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转变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可应用在日常教学当中。在公共音乐课的鉴赏部分,可利用多媒体等设备来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能够利用立体的展现方式,使学生能够身心得到放松,更好的贴近音乐艺术与情感。也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较近、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技化的音乐课堂中,帮助学生将难懂的音乐知识转化为直观的情景,利用科学技术使音乐的表达丰富多彩。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能够提升个人审美素质与修养。
(四)结合相关的活动,进行社团实践。
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音乐艺术需要接触与实践来参与和体验。学生的参与是很重要的一个学习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可以更好的获得音乐美好情感的接收、提升音乐审美、发展综合素质。因此,在大学公共音乐课的设置中,不可单一注重秩序性课堂教育,应结合相关的社团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学社团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是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因素,通过社团活动来进行音乐的教学与实践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团结互助中走近音乐艺术。例如相关的音乐社团、摄影小组等等都可以联合举办文艺性比赛或演出,使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参与到艺术中来。
四、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大学公共音乐课的作用及现状问题的分析,深入研究了大学公共音乐课的课堂开展途径。希望可以为阅读者带去一定的帮助与参考,使阅读者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对相关问题能够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1]杨树莉.普通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程的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
[2]张刚.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考[J].戏剧之家,2015.
[3]刘斐.提高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质量途径的探索[J].大众文艺,2010.
吴春强(1976—),女,海南,本科,职称高校助教,工作单位琼台师范学院,研究方向音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