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奥尔夫音乐教育对我的启示
2016-02-05梅蕾
梅 蕾
(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兴泾三小,宁夏 银川 750001)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育对我的启示
梅 蕾
(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兴泾三小,宁夏 银川 750001)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是世界著名,影响广泛的世界三大音乐教育理论之一,它不仅历史悠久,体系完整,更是被作为指导性教育思想传播下来。
奥尔夫;音乐教育;原本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作为20世纪流传甚广,对世界音乐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其创立之初,就有远见地选择了“原本性音乐”作为自己教育体系的标识,同时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随世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他不仅给人们带来对音乐的享受,更体现出了音乐最为原始、自然的成分,使孩子们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用一句话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欣赏中的应用
(一)直接欣赏音乐,课例1
《金蛇狂舞》把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用打击乐器响板,第二组用肢体动作,播放音乐,听到热烈奔腾的音乐,第一组敲击响板,表现越来越热闹的赛龙舟现场,听到第二主题,第二组用肢体律动随意模仿赛龙舟的动作,这种不经过准备让孩子们直接欣赏的教法,看是简单,但是它却贯彻了奥尔夫教学法中“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活动直接去感受音乐”的原则。
运用分组的活动安排、响板、动作的先后使用,声响和律动的交替等多方面的对比,体现了这首作品的三段式的结构,B、C两乐段特点、色彩的对比等,清晰的能够分辨出不同的主题,以及各主题在整首乐曲中出现的顺序,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音乐的内涵。
(二)主动的欣赏音乐,课例2
教师为《土耳其进行曲》设计了打击乐队伴奏谱,这里的双响筒、大鼓等能发出较强音响的乐器,读谱时用“咚”发音,用串铃能发出铃铃响声的乐器,读谱时用“铃铃”发音,用响板等适合点击的乐器,读谱时用“哒”发音。读谱,教师先读,学生领会意思后跟读,与老师一起将全谱读完。放音乐,随音乐的进行,教师逐个指点着图谱上的符号,孩子们用打击乐器按图谱分组演奏。请学生指谱,再听,奏一遍。拿掉图谱,听音乐伴奏。边欣赏,边看图谱、看指挥来演奏,这就是主动的欣赏音乐的方法。这样欣赏音乐可以让孩子更注意的听音乐。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孩子们只听不动,是很难受的,很少能自始至终十分集中地认真听完一曲,他要么不听,要么心猿意马,老师通过一个简单明了的图谱和打击乐器,把乐曲的结构明确地显示出来,教师只须稍加指点,孩子就能毫不费力地演奏起来了,这时孩子感觉到自己融入音乐,为乐曲伴奏是件开心的事。
边欣赏边演奏,孩子一定努力让自己的演奏能与乐曲吻合,他就必须注意地聆听音乐了。在反复的演奏与聆听之中,这首乐曲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乐曲的精髓也就渗透到孩子的心里。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唱歌教学中的应用
(一)节奏
课例3:《小青蛙回家》歌曲结构短小,先是按节奏朗读歌词,进一步发展为朗读与拍手,朗读与踏脚,拍手与踏脚节奏互补的二重声部节奏类型,最后发展为朗读、拍手与踏脚的三重声部节奏类型。节奏的训练,很少用谱,让学生直接随教师一起做声势动作,让学生在多次反复中记住它。同时培养了合作协调等“非音乐”的素质,使教学气氛轻松活泼。
(二)表演游戏
适合做表演游戏,又能很好地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到表演游戏中的童话和故事有很多,如经典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在准备好人物图片、头饰等道具后,让孩子随着剧情的进展依据音乐,发挥想象,自由设计。
表演游戏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是孩子根据故事和童话的内容,通过语言、动作、表演、扮演角色进行游戏。表演游戏对促进孩子的发展有特殊的作用。表演游戏可以加深孩子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记忆,养成具有对周围事物的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游戏;可以促进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可以促进孩子语言发展;可促进孩子集体观念的形成,同时,还有利于他们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培养。
其实,孩子在音乐学习中,本能的唱、奏、舞蹈并不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因为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担心“学不会”而挨训或丢面子的精神负担,因而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发挥的创造力的萌发。由于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得到激励,所以造就了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愉悦身心、学习音乐,二者相得益彰。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