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是个“老报谜”

2016-02-05本刊编辑部

新传奇 2016年7期
关键词:报摊书报上街



父亲是个“老报谜”

明月山下,桂溪河畔。在渝东北的垫江县城东门街上,每天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看到一位老人,佝偻着身躯,拖着沉重的脚步,蹒跚行走在大街小巷。老人经过两条主干道的人行斑马线,绕过一个公路大转盘,穿过一条百余米的隧道,再往前走一段路,来到一报摊前,买上一两份报纸,而后又慢悠悠地按原路返回……

这位上街买报的老人,就是我那85岁高龄的父亲。父亲少时读了几年私塾,还上过县师范学校,当年在老屋程家晓塆算是个文化人。父亲解放初期参加县征粮工作队,由此在县区粮食和供销部门工作了几十年,上世纪八十年代退休。

父亲一生没有别的爱好,不打牌、不玩麻将,没有其它文体活动,更没有钓鱼和种花养草的兴致,唯一的嗜好就是看报读书。所以上街买报纸,是父亲每天的头等大事,也是他每天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无论是天晴落雨、盛夏酷暑,还是霜风刺骨的冬天,只要没有生病,他是一天不落,乐此不疲,几十年如一日。

父亲未满80岁以前,身子骨比较硬朗,每天上街买报纸,母亲和弟妹们虽然担心他上街过马路不安全,但只是经常提醒他小心点,并没有加以阻拦,仍然由他自行其事。没有想到前年冬季的一天下午,父亲上街买报返回途中,突然出现头晕,右半身麻木,眼看要摔倒,神志尚清醒的父亲顺手扶住一家门市的门栏,才未摔倒在地。好心的店主赶快将他搀扶到一椅子上休息,过了一两个时辰,一外侄放学路过发现,他才被搀扶回家。经医生诊断,父亲突发的是轻微“脑梗”,所幸没有摔倒。从此,全家人都反对父亲上街买报纸。我有一次探亲回家,还专门召开了一次家庭会。会上,我表示父亲的报纸刊物一律征订,让邮递员送上门,或者让人代买。但父亲表示反对意见,他认为别人代买的报纸还不一定合他心意,从邮局订的报纸,送得不及时,来得又晚。在父亲的执拗下,这次家庭会所讨论的议题只能是不了了之。

父亲还是我行我素,继续每天上街买报回家看。唯一作出的让步,就是不再舍近求远,每天就在东门转盘附近的报摊买。通过我多年留心观察,父亲每天上街买得最多的是《参考消息》《新传奇》等报刊。我估算了一下,父亲每年用于买书报的费用,至少在千元以上。令我佩服的是,如此高龄的老人,精力还那么充沛,关心时事政治的热情丝毫不减。尤其对《新传奇》,他是每期必买,看得特别认真细致,保存十分完整。因此,喜欢看报阅读的我,回老家不愁没有书报看。父亲平时所买的报刊,就是我探亲期间的最好精神食粮。持之以恒的看报习惯,让父亲博学多识,令我等晚辈自叹不如!我每次回老家时,他经常向我咨询一些时事政策问题,满以为我在大城市大机关工作知道得多,没有想到我也孤陋寡闻,常常答不上来或者见解不深,让他很失望。

父亲几十年坚持买报看报的习惯,也让他老人家受益匪浅。首先,他坚持步行上街买报,每天来回步行大约四五公里,无意间活动了筋骨,锻炼了身体。如今他老人家除了因以前抽烟过多患有肺气肿之外,其它脏器功能均正常,腰颈腿脚也没有毛病。其次,他坚持每天阅读书报,常动脑筋,常用眼睛,如今老人家除耳朵有点背之外,视力不减当年,常常看报不戴眼镜。而且头脑清醒、反应敏捷、手脚灵敏,日常生活能够自理。

由此看来,父亲几十年不改的老习惯,不仅使他老人家晚年生活过得充实愉快,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真是没有让他白坚守,值得点赞和倡导,更值得我们这此晚辈或即将退休的人学习借鉴。

(重庆程世平)

猜你喜欢

报摊书报上街
有个小孩叫小杜
ALittleBettyBlueR.L.Stevenson
2018年本刊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选作索引的作者目录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8年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转载情况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8年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转载情况
八个儿子
卖报纸的老奶奶
上街走丢了
第八个儿子
找回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