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借力推训练

2016-02-05骆耀华

体育科研 2016年4期
关键词:借力杠铃加速度

骆耀华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借力推训练

骆耀华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实验对比法、数理统计法等对12名青少运动员进行8周不同借力推方法的训练,对影响上挺能力的预蹲制动加速度、上挺发力加速度、上挺专项成绩等进行分析与比较,探究不同负荷借力推对于青少年上挺能力的训练作用,为今后的上挺训练提供依据。

举重:借力推:青少年

现代竞技举重由抓举和挺举两大部分组成,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奥运会、全运会及各省的省运会等综合性的体育盛会,都是以抓举和挺举两项成绩相加的总成绩来计算名次的。挺举是在抓举之后进行的比赛,挺举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最后名次的高低。然而,调查结果表明,在举重竞赛中,反应极为突出的问题是上挺成功率逐年降低[1],主要的问题就出在上挺能力的减弱,在近些年的全国性举重比赛中挺举失败的原因80%是由于上挺能力不足所导致的,上挺能力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对上挺训练的手段方法的认识不足所造成的。本文通过对上挺最主要的辅助动作——借力推的训练实验,寻找合理使用借力推训练提高上挺能力的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上海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男子举重队12名队员,年龄:14~17岁,训练年限:2~5年(见表1)。

表1 实验对象基本情况TableⅠ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Subjects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了“举重”、“运动训练”等方面的书籍。并在中国知网上检索、下载了有关举重、上挺技术、借力推等方面的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100多篇。

1.2.2 专家访问法

对一、二线举重队中的中高级教练进行访问,请教对于相关训练的经验与建议。请他们根据自身多年的训练经验对实验的训练安排进行指点和建议。综合专家的意见安排训练。

1.2.3 实验对比法

1.2.3.1 实验分组

将12名青少年举重运动员随机分为2组(A组和B组),每组各6人,A组采用中等强度连续借力推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每次之间没有停顿。B组进行大强度的一般借力推训练,每次之间可以停顿调整。

1.2.3.2 实验方案

训练干预时间:2014年11月-2015年1月,具体训练安排见表2。

表2 实验安排情况Table Ⅱ Experiment Arrangement

1.2.3.3 测试指标

专项指标:挺举最高强度测试。

能力指标:挺举的预蹲制动加速度、最大加速度。

1.2.3.4 测试的时间安排

专项测试安排:2014月10月的上海市比赛成绩作为实验前数据,2015年1月的冬训阶段测试作为实验后数据。

能力测试:第一次实验前一周,第二次实验后一周。测试项目为挺举强度的60%、70%、80%3个强度重量,各做3次试举取中间一次进行对比分析。

1.2.3.5 数据采集设备

采用国家体育总局科学研究所开发研制的最新型“举重训练实时评价系统”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该系统能通过摄像头把运动员的试举动作记录下来,模拟杠铃的轨迹,并实时的分析出动作的速度、加速度、高度、路线等数据。

1.2.3.6 名词释义

制动加速度:杠铃在向下运动时,急停制动时所产生的向下动能,数值越大则制动后反向的向上动能越大。

最大加速度:杠铃上升时通过蹬腿上送产生的向上动能,数值越大则杠铃的上升高度越高。

挺举:举重比赛项目之一,由提铃和上挺两个动作组成,上挺是将置于胸上的杠铃举过头顶并保持稳定的动作。制动加速度和最大加速度是决定上挺能力好坏的重要因素。

1.2.4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对训练测试数据进行训练前后的训练数据分析,训练前后采用样本的配对T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借力推训练对制动加速度的影响

如表3所示,经过训练后,A组的第一、第二重量和B组的第二、第三重量的制动加速度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组的第三重量和B组的第一重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两组实验对象不同负荷借力推训练前后制动加速度变化(单位:m/s2)Table Ⅲ Changes of the Braking Acceler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Different-load Leveraging Push Training of the Subjects of the Two Groups(m/s2)

2.2 两组借力推训练对上挺最大加速度的影响

如表4所示:两组在训练后上挺的最大加速度都有显著的提高,A组3个指标和B组的第一、第三指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组的第二个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4 两组实验对象不同负荷借力推训练前后上挺最大加速度变化(单位:m/s2)Table Ⅳ Changes of the Jerk Maximum Acceler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Different-load Leveraging Push Training of the Subjects of the Two Groups(m/s2)

2.3 两组借力推训练对挺举成绩的影响

如表5显示,经过训练后两组在挺举的专项成绩增长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组平均提高11.67 kg,B组平均提高9.17 kg。

表5 两组实验对象不同负荷借力推训练前后挺举成绩增长变化(单位:kg)Table Ⅴ Improvement of the Clean and Jerk Performa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Different-load Leveraging Push Training of the Subjects of the Two Groups(kg)

3 分析与讨论

3.1 两组借力推8周训练后预蹲制动加速度训练效果

上挺的任务是在最短时间将预蹲制动产生地面反作用力和杠铃的弹性势能,利用下肢的蹬腿力量在瞬间向上爆发出来,使杠铃达到最快的上升速度,并能到达最高的高度,为杠铃的支撑创造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力条件。上挺发力要求在预蹲制动转为上挺发力后,通过快速的蹬地、伸膝、伸髋、提踵、上推手臂,使身体躯干获得最大的反向作用力,通过身体躯干作用于杠铃,使杠铃能上升到足够的支撑高度,并完成两臂伸直支撑的过程,使杠铃产生急速向上的动能。总体上说预蹲制动的能力决定了上挺发力能力好坏。

上挺发力过程是在不断变速中完成的,期间有两次明显的加速度升高、回落的变化。第一次出现在预蹲制动转为上挺发力时,预蹲制动后杠铃产生了向上的弹性力,在向上弹性力的作用下,杠铃和人体产生了向上的动作的速度,这一阶段加速度变化产生明显增高的变化。第二次出现加速度的明显变化在上挺发力阶段,在蹬腿发力上送达到三分之二距离左右,其上挺发力接近完成的时候,两臂开始参与用力,腿部及全身力量得到最大爆发,出现了上挺阶段的最大加速度。加速度在到达预蹲制动点前持续增加,在到达制动点后达到最大后有一个回落,这主要是由于制动转上挺发力的停顿造成的,停顿越短加速度回落得越少,停顿越长加速度回落就越多,然后继续向上达到最高加速度。

理论上上挺中预蹲制动加速度越大,说明预蹲速度越快,制动的时间也越短,预蹲制动的效果也就越好,得到垂直向上的反作用力就越大。研究表明预蹲制动加速度的提高能直接影响后面上挺发力最大加速的能力。经过8周训练后,实验A组的第一、第二重量指标和B组的第二、第三重量的制动加速度都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A组的第三重量和B组的第一重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种借力推的训练方法对于预蹲制动能力的提高都是有效的。

3.2 两组借力推8周训练后预蹲制动加速度提高

8周训练后实验A组制动加速度提高1.65m/s2、2.29m/s2、1.77m/s2。B组制动加速度提高1.03m/s2、1.14m/s2、0.83m/s2。实验A组在3个强度训练预蹲制动加速度增长幅度上优于B组0.62m/s2、1.15m/s2、0.94m/s2。从提高幅度与实验前数据的百分比来看,实验A组3组强度分别提高14%、20%、17%,B组3组强度分别提高9%、13%、11%。实验A组训练效果明显强于B组。

预蹲制动是将下降中的杠铃迅速停止的过程,肌肉克服外力产生最大加速度的能力,随着外力的增大而降低,预蹲制动加速度随着杠铃重量的增加也会不断降低,因此,保持和减缓重量增加后加速度降低的幅度也是提高运动成绩的一种手段,实验中A组第二强度比第一强度预蹲制动加速度降低0.3 m/s2,第三强度比第二强度下降1.18 m/s2,B组第二强度比第一强度降低了1.94 m/s2,第三强度比第二强度降低了1.13m/s2。A组第一和第二强度之间基本没有降低,在第二和第三强度之间才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B组在第一和第二强度、第二和第三强度之间均有明显的下降,说明肌肉克服外力的能力A组要强于B组,技术的稳定性更高,抗强度的能力更强。

3.3 两组借力推8周训练后上挺最大加速度的训练效果

上挺发力是在最短时间内爆发出最大力量,给予杠铃最大的加速度,使杠铃获得最大的上升速度,并且上升到足够的支撑高度,为下一步的分腿支撑阶段创造更大的高度空间。上挺的加速度,首先是由预蹲制动所带来杠铃向上的弹性势能开始,在开始的同时下肢肌群需要充分的利用此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蹬地、伸膝、提踵等技术动作将全身的力量快速发挥出来,使身体和杠铃形成一个向上的合力,为后面最大速度的产生创造出更好的条件。最大加速度直接决定最大速度的快慢。8周的训练后,两组的上挺最大加速度都有明显的增长,A组的3个指标和B组的第一和第三强度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B组的第二强度在统计学上也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种训练方法在上挺最大加速度的训练上都具有比较好的效果。

3.4 两组借力推8周训练后上挺最大加速度的提高

在两组训练对上挺最大加速度的提高幅度上,A组3个强度训练后达到14.55m/s2、11.85m/s2、12.14m/s2,分别比训练前指标增长2.09m/s2、1.7m/s2、2.74m/s2。B组3个强度训练后达到11.72m/s2、10.44m/s2、9.88m/s2,分别比训练前增长1.89 m/s2、1.54m/s2、1.6 m/s2。3个强度A组分别高于B组0.2 m/s2、0.16 m/s2、1.14 m/s2,在提高百分比上,A组提高幅度为18%、17%、29%,B组提高幅度为19%、17%、19%,两组的训练都有比较理想的效果,总体而言B组的3个指标增长比率比较平稳,A组的训练方法效果更好,尤其是第三强度的训练效果最为明显。

3.5 两组借力推8周训练后上挺最大加速度和制动加速度的问题

上挺加速度的能力很大一部分取决于预蹲制动的好坏,从预蹲制动过渡到上挺发力,在转换的过程中,理论上是不能有停顿的,但是事实上不做停顿是不可能的,只是停顿多少的问题,有研究表明,优秀运动员的停顿时间平均在0.03~0.075 s之间,重量越大相对停顿的时间就越长,对于预蹲制动所产生的反向作用力消耗就多[2]。

理论上来说杠铃向下的制动越快,制动后的向上反作用力就越大,预蹲制动加上大腿力量的快速爆发,上挺加速度应该大于预蹲加速度。但从实验结果看,A组3个强度预蹲制动加速度训练后的数值是13.85m/s2、13.55m/s2、12.37m/s2,A组3个强度上挺最大加速度数值为14.55m/s2、11.85 m/s2、12.14 m/s2,从两组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到,除了第一强度数据显示上挺最大加速度大于预蹲的制动加速度以外,其余两组的数据都是预蹲的制动加速度大于上挺的最大加速度。从而可以看出A组运动员在预蹲制动后,在转入上挺发力前有一个或一段明显停顿,造成向上动能的流失。造成停顿的原因,一是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发育还不成熟,腰部、腹部、髋部以及下肢肌群的专项力量还显不足,重量增加后,快速的预蹲制动产生的向下动能过大,造成肌肉的过分缓冲,消减了杠铃的部分弹性势能,造成了预蹲制动与上挺发力衔接上的停顿。二是青少年运动员在预蹲制动后对于杠铃惯性的感觉性较差,合理上挺发力的时机感觉把握不好,造成上挺发力过早或过晚。上挺发力过早,杠铃向下弯曲的幅度还不够,向上的反弹的势能还没有形成。上挺发力过晚,杠铃弯曲至最大点已近开始回弹,才开始蹬腿发力,错失最佳发力点。

分析发现,实验A组的训练方法在提高上挺发力的能力上比B组的训练方法更好,但是需要注意的只有技术动作准确性和技术衔接协调性的增强,才能使预蹲制动产生的势能更多、更好地转化为上挺发力的动能。

3.6 两组借力推训练前后挺举成绩的提高幅度

借力推作为上挺技术最重要的辅助项目训练手段之一,主要的训练目的就是提高强化上挺中部分技术环节的能力,辅助技术训练好坏在专项成绩是能直接体现出来的,在8周的实验训练后,A组和B组在专项成绩的增长上都具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具有非常理想的训练效果。A组平均提高11.67 kg,B组平均提高9.17 kg,A组稍好于B组,从提高的百分比来看,A组提高了9%,B组提高了8%,A组好于B组一个百分点。在专项能力的增长上,A组好于B组,但两者相差不大。由于辅助训练提高专项技术能力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故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7 两种借力推训练强度分析

举重是一个要求快速爆发的力量型速度项目,单一的以大强度发展绝对力量做为训练目的是不可取的。在青少年训练时期,青少年的力量素质发育相对较晚,骨骼发育不完全,大肌群相对发育较早,小肌群的发育迟缓,容易造成技术动作完成的偏差,对技术动作掌握的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青少年运动员由于关节稳固肌群的力量不足,大强度的训练容易导致伤病的出现。大强度借力推训练,虽然能更好地增加身体的绝对力量,但是过大的强度制约了速度力量的发展,对专项技术能力的提高起到可负面作用。相比一般借力推,连续借力推在青少年训练时期采用中等强度、多次数的练习,可以有效地提高专项技术所需要的速度能力、协调能力、身体控制能力,有效提高上挺技术的改进与上挺能力。同时多次数的中等强度的练习,也有利于巩固关节肌群稳定性,提高稳固关节的小肌群的力量能力。

4 结论

4.1 训练强度70%~75%与训练强度80%~90%两组的借力推训练,对青少年运动员上挺预蹲阶段的预蹲速度、制动加速度、制动稳定性有比较好的效果,中等强度的连续借力推的训练效果好于大强度的单次借力推。

4.2 训练强度70%~75%与训练强度80%~90%两组的借力推训练,能提高青少年运动员上挺发力阶段的最大加速度能力,中等强度的连续借力推训练效果要好于大强度的单次借力推。

4.3 训练强度70%~75%与训练强度80%~90%两组的借力推训练,均可提高青少年挺举的专项成绩,但两者区别不大。

[1]古桥.谈挺举的预蹲角度与预蹲速度[J].中国体育科技,1983 (9):30-31.

[2]郭廷栋.由胸部上挺的阶段性结构[J].江苏体育科技,1981(6): 26-27.

[3]马文平.对举重“单屈式”预蹲制动技术的辨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4):76-78.

[4]俞忠友.浅析挺举上挺动作的重要性[J].体育科学研究,2002 (6):72-74

[5]周映采.2012年伦敦奥运会举重项目上挺动作失败归因与对策研究[D].2014

[6]于梵起,孟昭澄.举重上挺动作利用杠铃横杆弹力的生物力学分析[J].体育学刊,1997(1):116-117.

[7]朱子樵.浅谈挺举上挺生理机制和技术[J].中国体育科技,1991 (4):10-14.

[8]刘明才.浅谈举重上挺技术[J].贵州体育科技,2004(04):34-35.

[9]吴廉卿,董琨炜,张耀东.挺举预蹲技术对青少年运动员上挺成绩影响的研究[J].科教文汇,2007(7):93-94.

[10]邓敏,周清明.谈挺举预蹲角度及预蹲速度的控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4):128-129.

[11]雷蕊,李淑琴.浅谈挺举上挺生理机制和技术[J].少年体育训练,1999(3):47.

[12]孟宪娟.论举重上挺动作技术中的关键动作——预蹲制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3):107-109.

[13]邢淑文.挺举中上挺预蹲制动技术原理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3,35(1):79.

[14]顾鸿泉,高殿玉.两种预蹲动作结果的生物力学对比[J].中国体育科技,1993(8):18-24

[15]王云德.竞技举重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155.

[16]梁广民.少年举重训练关键是基础[J].少年体育训练,2009(5): 84-85.

[17]顾鸿泉,单玉伟.析举重辅助练习借力推的训练价值及相关思考[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2,15(3):36-37.

[18]李永坤,马来阳.挺举上挺动作的阶段结构的特征[J].体育科技,2000(12):16-17.

[19]王运德.竞技举重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155.

(责任编辑:何聪)

Leveraging Push Training of Young Weightlifters

LUO Yaohua
(Shanghai Secondary Sports School,Shanghai 201199,China)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expert interview,experimental comparis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8-week leveraging training was organized for 12 teenage athletes.Data were collec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for analysis and comparison.The data include squatting braking acceleration which affects jerk ability,jerk pull acceleration,special jerk performance,etc.The aim is to exp lore the actual function of different-load leveraging push in improving young weightlifters'jerk ability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jerk training in future.

weightlifting;leveraging push;youngster

G808

A

1006-1207(2016)04-0100-04

2016-03-20

骆耀华,男,中级教练员。主要研究方向:运动训练。E-mail:464695046@.qq.com。

上海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上海201199。

猜你喜欢

借力杠铃加速度
“鳖”不住了!从26元/斤飙至38元/斤,2022年甲鱼能否再跑出“加速度”?
借力使力 巧解难题——以简谐运动为例
龇牙咧嘴举杠铃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关键技术位移类指标分析
借力大数据 探索安全监管新模式
天际加速度
创新,动能转换的“加速度”
借力上合,山东绘出更大“朋友圈”
死亡加速度
润和借力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