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友》画报中的体育报道

2016-02-05徐慧

体育科研 2016年4期
关键词:运会良友画报

徐慧

《良友》画报中的体育报道

徐慧

采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对《良友》画报的体育新闻报道进行研究,总结其体育内容涉及的人群及特点,重点分析其对大型运动会和有关女性体育报道的内容,发现:《良友》画报体育报道涉及的人群分布比较均匀、广泛,政要名人报道频率高;《良友》共报道了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3届远东运动会、3届全国运动会,同时出现了注重对冠军的报道、排版风格不断变化等特点;《良友》杂志中还出现了很多有关女性体育的报道,并分析其特点和产生的社会作用。

上海体育;《良友》画报;体育报道;女性体育

《良友》画报创刊于1926年,先后经历了5任编辑,在他们的努力下,《良友》画报成就了“良友遍天下”的美名。《良友》画报内容无所不包,其中更是真实记录了民国时期大量国内外的体育内容。《良友》共报道了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3届远东运动会、3届全国运动会。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系统地对《良友》画报的体育新闻报道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其对大型运动会和有关女性体育报道的内容,并希望通过研究还原一个真实的民国体育新闻报道情况,同时为民国时期的体育摄影研究打开一个窗口。

1 《良友》画报的体育内容涉及的人群及特点

1.1 纵观20年《良友》:体育报道涉及的人群分布

综合来看,首先,《良友》画报无论是在探索期、成熟期或是阻滞期,其体育报道所涉及的人群分布比较均匀。其次,从报道对象人群的分布,不难看出竞技体育是其体育新闻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学校体育、童子军体育和传统体育也是《良友》体育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这些人群分布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阶层。这也是《良友》为什么是一本大众读物,是人人的“良友”,能够做到“良友遍天下”的原因之一(见表1)。

表1 《良友》体育报道人群分布统计(1926-1945年)TableⅠDistribution of the Groups of People Appeared in the Sports Coverage of the Pictorial“Young Companion”(1926-1945)

1.2 《良友》画报体育报道涉及的人群分布特点

1.2.1 体育报道涉及的人群分布广泛

民国时期,上海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它人口的多样性,正是大量移民的涌入使得各种经济活动活跃,中西体育文化交融,上海体育逐渐从传统体育走向近代体育。“由于上海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移民人口来自国内和国外,国内移民约占人口的80%,来自中国18个省区;国外移民约达15%,涉及近40个国家。‘华洋杂居’、‘五方杂处’,使得多元异质文化汇聚申城。中西不同的物质文化、不同的制度文化、不同的精神文化,在这块‘飞地’相对从容地进行比较、竞赛、交流、融合。上海不仅是西方文化输入的基地,更是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窗口。”[1]所以对外国民众和华侨的体育报道一直贯穿《良友》体育新闻报道始终。包括运动员和学生体育新闻中也有大量关于国外运动员和学生的报道。此外,《良友》中有一个栏目叫“歇浦小讯”,是英文“ship小讯”的音译。言外之意,这些讯息都是通过船运的形式从国外“运”到上海作为外国新闻,其中也不乏有一些体育新闻是这样过来的。所以,《良友》中体育新闻涉及到的外国民众和华侨,一部分是移民,还有一部分就是生活在国外的本土民众,可见其报道涉及的人群分布之广泛。

1.2.2 政要名人报道频率高

《良友》画报中,政要名人出现的频率也很高,这些名人中有当局的官员,大到蒋介石委员长,小到一个县的县长,也有体育协进会的会长干事、各地区体育竞赛的组织者、颁奖人,这些人中也有国外的一些总统、理事或者国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有名的体育家,此外还有一部分女性,她们多是一些上海的名媛、交际花,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体育向来是工具,是手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体育也是一种带有政治倾向的宣传。1924年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从外国人手中要回了体育赛事的举办权,这是出于“雪耻”和增强民众自信心、凝聚国力的目的,或直白说出于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目的,就像蒋介石在全国运动会上做报告说的:今天全国运动大会的意义是可以使中华民族独立,国民革命成功。

2 《良友》中有关大型运动会的报道

《良友》“体育界”栏目中,报道量最大的仍是体育竞赛,大大小小的体育竞赛举不胜举,例如:远东运动会,全国运动会,各类万国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大卫士杯比赛,上海秋季大赛马,马来西亚华侨运动会,华北运动会,上海第一次中等学校联合运动会,上海市第二届全市运动会,新加坡网球公开赛,上海国际女职员运动会,上海国际网球锦标扶轮杯,全市小学运动大会,暹罗华侨联合运动会,广州美式足球赛,全国足球赛,上海第二届万米赛跑,广东第十二次运动大会,上海国际运动会等等。图文详实,内容丰富,信息量庞大,但由于小型运动会的报道相对分散且报道量有限,所以,笔者还是着重选择《良友》对奥林匹克运动会、远东运动会和全国运动会的报道作为研究重点。

2.1 《良友》画报对奥运会的报道

2.1.1 报道概况

《良友》的奥运会报道共有3次,分别是1928年的第九届奥运会、1932年的第十届奥运会和1936年的第十一届奥运会。虽然我国没有参加1928年的奥运会,但是上海大大小小的报纸杂志仍旧有不少报道。早先对奥运会的称谓是“万国运动会”,而当时西侨在上海举办的由不同国籍的人士参加的运动会也叫做“万国运动会”,两个概念常常混淆。到1928年称“奥运会”为“世界运动会”,所以《良友》中所指的“世界运动会”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会。

例如对第九届奥运会的整版报道。1928年8月,《良友》中用了一页的篇幅做了题为“世界运动会之优胜者”的报道。报道了“八百米突”“四百米突高栏”“高跳”“一百米突”“持杆高跳”“掷矛”这6项比赛的获奖者和比赛成绩,并配有比赛时所摄的6张新闻图片。同样地,报道采用中英文双语报道,图片也做了后期的裁剪。

再如《良友》对第十届奥运会的赛前赛中的两轮报道。1932年的第十届奥运会,这是中国选手第一次代表中国参加的奥运会,同时击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分裂企图,在中国体育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一时间关于奥运会的报道量激增。《良友》对本届奥运会的报道分为赛前和赛中两个部分。赛前报道主要在第66期和第68期,第66期介绍了奥运会会场和会徽,报道了刘长春的跑步状态以及王正廷夫妇为刘长春送行等内容。赛中的报道集中在第69期,首先,该期用了网球女运动员的照片作为封面。其次,报道量与1928年相比大大增加,其中刊印了大会纪念邮票的照片33张,关于开幕礼的照片6张,比赛赛况的照片有38张,此外还有6张人物介绍的抠图照片。关于这届奥运会,《良友》总的报道量达到了59则,主要报道内容是会场的介绍、开幕礼介绍、冠军的介绍(人名,性别,国家,项目,成绩)。

而第十一届奥运会时,《良友》中则出现了连续5期的全面报道。1936年的第十一届奥运会,当时的国民政府出于政治目的,为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派出了141人的体育代表团前往柏林,中国人对这届奥运会都抱有了很大的希望,媒体的报道热情也很高。《良友》对这届奥运会的报道也投入了很大精力,从1936年5月开始宣传,用了5期完整地报道了本届奥运会的始末,相比对1932年奥运会的报道,还多了赛后的宣传内容。第116期、第117期、第118期是赛前报道,第116期报道了奥运会入场券兜售情况以及参加奥运会的足球队近况;第117期则以“中华劲旅点将录”为题罗列了参加奥运会的选手;第118期则宣传了其“世界运动会图画特刊”以及选手们出国前的近况;第119期为赛况报道;第120期则再为其“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图画”特刊做宣传。在对这一届奥运会的报道中,《良友》画报的赛前报道量大增,达到了45则,共刊出图片48幅,对赛况的报道量也是3届奥运会报道之最,共有60则,图片量为67幅,洋洋洒洒占了12页的篇幅。值得一提的是这届的火炬传递也成为了《良友》奥运会报道的重点,此外《良友》画报还谈论到苏联因为政治立场拒绝参加奥运会。

2.1.2 报道特点

首先,《良友》画报注重对冠军的报道。赛事报道只着眼于冠军,只对获得项目第一的运动员做报道,并且报道形式单一,多为项目名称、获奖者姓名、性别、国籍和比赛成绩详情等内容的随机组合。

其次,报道内容不断丰富、增多。第九届奥运会时《良友》仅报道了赛况,第十届奥运会时则增加了赛前报道、开幕式报道。到了第十一届奥运会时,《良友》画报还多了赛前宣传、场馆报道以及火炬传递仪式的报道,内容越来越丰富。

第三,报道客观,胸襟豁达。《良友》始终坚持客观报道,视野开阔,胸襟豁达。第九届奥运会由于没有中国人参赛,加之资料有限,《良友》只有对6名外国冠军的报道。第十届奥运会时,我国选手刘长春参加比赛但惨遭淘汰,而《良友》并未止步于此,还是客观地对整场奥运会的赛况做了报道。第十一届奥运会,国人虽然满怀希望却未有收获,这时的《良友》还是以一个大报的姿态,客观报道整个奥运会的状况,并未有贬低和歪曲事实之意。

第四,报道还抒发了不同的情感。《良友》画报每一届奥运会报道的情感侧重点不同。在对第九届奥运会的报道中,《良友》只是做相关罗列工作,罗列出6名冠军,点到即止;第十届奥运会时,《良友》在客观报道赛程赛果的同时,对我国选手刘长春给予了更多关注,同时透露出希望中国体育能有扬眉吐气之日的情怀。如评论中写道:“此次成绩之佳,出乎意料,有多项打破世界纪录者,各国在体育上之突飞猛进,可见一斑,回视我国之成绩,仅及大会之女子成绩耳。上月我国政府曾召开全国体育会议,尚望所议方案,设实施行,勿徒博虚名,耗费公币,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之讥,则一九三六年在柏林举行之第十一届大会时,吾人不仅期望我国国旗能继续招展于竞技场中,尤望其能飘扬于竞技场中之胜利旗杆上也。”[2]在对第十一届奥运会进行报道时,赛前,《良友》满怀希冀:“……将来在世运占一席之地很有希望的。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下还有猛将如云……”[3]然而,当中国队在随后的比赛中遭遇失利时,《良友》并没有再发出声音,而是选择做客观报道,尤其对会场和火炬传递做了详细报道,并陈述比赛的精彩景象。

2.2 《良友》画报对远东运动会的报道

2.2.1 报道概况

《良友》对远东运动会(下简称远运会)的报道共有3次,分别是1927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远运会、1930在大阪举行的第九届远运会和1934在马尼拉举行的第十届远运会。

第八届远运会时,《良友》首派特约记者。对第八届远运会的报道,是《良友》创刊以来的第一个有关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报道,也是主编梁得所接手《良友》后在大型体育赛事报道上做的一次改革和尝试,《良友》画报首先在第17期上对第八届远运会做了预热,并表达美好期许。因为这届远运会是在上海举行,所以《良友》也积极安排了特约记者周逖参与运动会的拍摄和新闻采集,但由于经验有限,不少精彩赛况的图片引用还是取自于王开照相馆所摄。《良友》画报第18期用了4个版面宣传和报道远运会,第19期还对远运会上的运动员做了近况的跟踪报道。在对该届远运会的报道中,《良友》共刊出了18则报道和15张图片,字里行间透露出报道的积极和热情,还用了一篇类似短通讯的报道宣传其远东特刊:“本年八月廿七至九月三日,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举行于上海,我国筹备周到,全会成绩甚佳。本报为篇幅所限,不能将照片尽量登载,惟体育世界第三期作为‘远东特刊’,故阅者倘欲知该会详情,可阅不日出版之远东特刊。”[4]一来有新闻通讯的功能,二来起到宣传特刊的作用。

《良友》画报对第九届远运会的报道情感复杂。第九届远运会举办地点换到了日本,并且中国在这届远运会的成绩很不理想,共参加8个比赛项目,除了男子排球夺得锦标、男子足球与日本打平之外,其余6项均遭惨败。这也影响了《良友》及其它媒体的报道热情。整个报道没有了喜悦之感,从“林宝华与母妹会晤时之悲喜交加”[5]一句中也能看出《良友》面对赛果的复杂情绪。也因为国内选手的成绩不佳,《良友》将一部分视线放到了国外选手的表现上,因而也对其它项目的比赛做了部分客观陈述。总的来说,有关该届远运会,《良友》画报共计有27则报道,刊出图片32幅,报道的排版求新求异,却显得凌乱无序,有失美观。

《良友》画报在对第十届远运会的报道中运用了报道策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从排版、报道策略到报道内容都是3届远运会中最好的。首先在1934年5月刊上就用了大标题为“检阅我国在远运之过去光荣”的报道开始预热远运会,给国人以信心。在6月刊上正式报道远运会,大标题为“第十届远东运会大会麟爪”。虽然由于政治原因,日本容纳“伪满国”参赛的提议导致中国队退场,也使得远运会遭到解散。但《良友》的整个远运会报道仍旧用了4个整版,报道量比之前两届并未缩水,而相比之下当时的申报特刊也只用了半个版面。对该届远运会的报道共32则,图片数量达到62幅,是历届之最。

2.2.2 报道特点

首先,排版风格不断变化。《良友》画报对各届远运会的报道的排版发生了不少变化,第八届远运会时,排版形式是中规中矩的方块排版,简单清爽但缺少了画报艺术感;第九届远运会时,《良友》画报越加成熟灵活,排版形式风格多变,但就报道而言排版太过紧凑,显得杂乱,尤其是第6页,密密麻麻的人头,极不美观;对第十届远运会的报道相比之前有明显进步,排版灵活却有序,内容虽多也兼顾了美观,就排版而言当属最优。

其次,历届报道量平均。《良友》对3届远运会的报道量比较平均。第八届和第九届用了5个整版,第十届用了4个整版,报道的量虽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总体相差不大。所以,这从侧面反映出《良友》对远运会的重视程度是一如既往的,并不像奥运会,关注度逐届增大。

再次,不表态度的客观报道。《良友》的有关远运会的报道几乎不表达态度,除了在卷首语中欢迎第八届远运会选手时写道:“在上海举行的第八次远东运动会快要开幕了。我们借这卷首一页欢迎从南洋群岛,菲律宾,日本和我国各省到来赴会的选手们。敬祝这次竞赛造成许多新纪录,发展体育精神!——你们的《良友》”[6]这段文字就是作为东道主表达的欢迎态度,之后两届都未再表明任何态度,只是对比赛做客观事实的报道。

第四,关注对象发生改变。3届远运会,《良友》关注的对象也有细微的变化,第八届远运会时更关注中国队的比赛,没有中国队的比赛不报道。第九届远运会,中国队成绩不佳,《良友》报道视线也相对开阔,除了报道中国选手的表现,也加入一些其他国家获奖选手的内容。到了第十届远运会时,报道对象除了中国选手,就是菲律宾选手,由于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成绩不佳几乎没有报道,而迫于政治压力,《良友》态度鲜明,只有一则报道中提到日本选手。

第五,观点相对肤浅。《良友》的远运会报道相比同时期其他报纸而言,还是肤浅的,内容浮于表面,深层次的比如关于政治因素的考量几乎没有。远运会一直与政治紧密相连,中日关系的紧张充斥于整个体育赛事过程中,但是报道中《良友》只有一些关于政治人物观看比赛的照片报道,其余并不发表任何见地,既不敢触碰政治更不敢发出声音,只是在报道日本的内容方面有所回避,控制其报道量。所以,《良友》也只能作为一本娱乐性较强的通俗读物。

2.3 《良友》画报对全国运动会的报道

2.3.1 报道概况及特点

《良友》对全国运动会的报道也有3次,分别是1930年4月在杭州梅东高桥举办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1933年在南京中央体育场举办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和1935年10月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办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

《良友》画报在对第四届全运会的报道中,首用女运动员照片做封面。《良友》很重视对第四届全运会的报道,封面人物是女运动员孙桂云女士,她在该届全运会中50m和100m均获得锦标。《良友》画报在卷头语中写了有关体育的内容:“义勇精神,是体育的精髓!牺牲个人的意气,服从公共的规律,这便合乎义;失败不畏怯,得胜不骄矜,这才是真勇。”[7]连主编梁得所也参与到体育比赛的拍摄中,亲力亲为,采集全运会摄影材料。所以,可以说《良友》将该届全国运动会的报道作为该期的重要内容。当然,《良友》如此重视对该届全国运动会还要归结为政治原因,第四届全国运动会是国民政府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全国运动会,政府特别重视,力图通过全运会来体现其新兴政府强国精神[8]。《良友》画报在对这一届全国运动会的报道中,用一个整版报道了开幕式,刊登了名誉会长蒋介石、会长戴傅贤等国民党政要人物。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办得盛大而隆重,比赛也举办得如火如荼,1930年中国的体育新闻也属于全面发展时期,《良友》中的报道量也不少,达到35则,刊有照片55张。

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时,《良友》画报的女子体育的报道量增加。对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的报道,《良友》倒没有像第四届全国运动会时的热情,封面也不是运动员。一来国难严重,当时东三省已被日军占领;二来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一拖再拖,原定于1931年10月在南京举行,但是用于比赛的中央体育场因长江水灾泛滥且遭遇“九·一八”事变而延期,后又因为淞沪会战再次延期到1933年的10月,民众的热情也一再消磨,再加上国内外体育比赛逐渐增多,使得全国运动会的重要性也相对削弱。不过,这一届全国运动会中女子运动得到进一步的重视,田径增加了女子铁饼,球类增加女子垒球[8]。此外香港游泳队的杨秀琼崭露头角,一举成名。所以,在报道中《良友》明显增加了女子体育的内容。此外,《良友》画报没有对这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开幕式做报道,主要内容是场地介绍和常规比赛报道,共计16则报道和79张照片。

《良友》画报对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的报道聚焦赛事本身,报道质量很高,无论是内容、排版、照片质量还是报道语言都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变。一来因为比赛地点就在上海江湾体育馆,便于采写;二来大型赛事的体育报道,对于创刊9年的《良友》来说已经能很好地驾驭了。对这一届全国运动会的报道的内容主要是赛事本身,开幕式和场地的报道内容有所减少。并且对当时开幕式中当时东北五省的运动员身穿黑色丧服,举黑白两色旗入场的情景也是避而不谈,《良友》刻意回避了一些沉重的政治话题,但就体育赛事的报道质量来说,是历届全运会报道中最佳的。排版灵活美观,报道多了描述性和评论性语言;内容相对详实,共有36则报道和60幅图片,且照片质量很高。

2.3.2 报道特点

报道主题变化。《良友》画报对3届全国运动会的报道主题有变化。第四届全国运动会时,《良友》为了呼应国民政府的强国精神而做了积极报道,力图突显出在国民政府的主持下,全国运动会办得更加出色,国民的体质会越加康健。正如卷头语所说:“人生大运动场中,摆着万事不朽的锦标,等待着优胜者去领取!”[9]透露出《良友》奉承国民政府之意。而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时,《良友》则又发出了“锦标的作用是提倡体育,但是体育最终的目的决不是锦标。……体育的意义是在身体的康健”的评论。这主要受当时风靡一时的电影《体育皇后》的影响,影片揭示了运动的真谛在于缔造健康的身心,而不是名利。所以这届全运会的报道,《良友》的绝大部分版面展示了运动员竞赛时的身体美,并标题为“本届全国运动会男女健儿各项竞赛之优美姿势”和“本届全国运动会中之花花絮絮”。在对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的报道中,《良友》没有发表任何评论,没有相对突出的主题,表面上做客观报道但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政治话题的回避。

在对3届全国运动会的报道中,照片质量逐渐提高。《良友》刊登的照片的质量逐渐提高:第四届全国运动会时,《良友》画报由主编梁得所亲自参与拍摄,所拍摄内容大多是静态的运动员肖像,而动态的竞赛照片都出自于沪上有名的王开摄影馆;到了第五届,《良友》派出了自己报社的摄影记者张沅恒,但他只拍摄了空旷的比赛场地,所有生动的比赛照片均引自国际新闻社;而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的照片质量当属最佳,比赛瞬间的抓取,人物在照片中的大小比例,照片的构图以及运动员的姿态美都把握得很好,与现在的体育摄影很接近了,但是《良友》却并没有标明照片的来源。

报道语言风格变化。《良友》画报对全国运动会的报道的语言风格有变化。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时,报道的语言风格是《良友》一直以来的报道风格——“看图说话式新闻”,纯客观地播报比赛的情景和结果;但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报道的语言风格有了很大的改变,既有了文学性,所传递的新闻信息量也超越了图片所呈现的。例如“百米跳栏决赛中途,沙尘滚滚,宛如万马奔驰”[10]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的文学色彩很浓;又例如“吴必显跳高破全国,虽被取消资格,功绩不可埋没”[10],配图为运动员跳高情景,显然这样的报道属于新闻评论;又例如:“男垒球竞争更烈,一击而中,乘势劫营,一发千钧,胜负在此一举。”“足球之争,尤如两枝(支)大军混战,一举足,一投手,急煞了十余万球迷看客。”[10]这样的语言将比赛叙述得极为生动,而类似于这样俏皮生动活泼的语言,在之前《良友》对历届大型赛事的报道中并不常见。究其原因,是主编马国亮在梁得所之后,在体育报道方面所做的一些改变和创新。

版式设计不断创新。《良友》对于版式的设计也在不断进步。第四届全国运动会的报道的排版相对传统,而且和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报道的排版一样,给人的视觉感受有点复杂和零乱。但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的报道的排版就有了很大改善,在大板块上分门别类,共分成田径、球类、游泳3个大项,使得图片有了归属的领域,十分清晰了然。除此之外,大图小图的穿插错落有致,也符合现在的审美标准。

报道目光聚焦女运动员。女运动员越来越受到《良友》的关注,在报道中的照片数量越来越多,所占篇幅逐渐变大,特写数量增加。从第五届全国运动会起就新增了几项女子竞赛项目,并且女子运动也越加受到鼓励,尤其是黎莉莉主演的电影《体育皇后》放映后,更掀起了一波女子体育的热潮,再加之杨秀琼在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的出色表现使其一时成为时代新女性的标志、众多女性学习的榜样和男性心中的“美人鱼”。这些都推动着女性在运动场中以新的姿态面对世人。而《良友》一直重视女性题材,靠新女性作为画报的一大看点,因此第五届和第六届的全国运动会报道中都有杨秀琼穿泳衣的大写真,尤其在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的报道,关于女子体育的图片一律用大图,图片数量几乎占总数的一半。如果说《良友》的目的在女子而不在体育,也是事实。

3 《良友》画报中的女性运动员和女子体育

3.1 报道概述及特点

《良友》画报很重视有关女子体育和女性运动员的内容。这体现在女子体育报道的量很大,从《良友》中出现体育内容时就包含了女子体育的内容,而在后来的体育报道中,女子体育的报道量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在竞技体育中,女子体育的报道尤其多,有时甚至一半内容都有关女子体育,并且像游泳这样的项目几乎清一色为女子体育的报道。《良友》画报中,女子体育报道的面很广,在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传统体育甚至社会新闻中都有女子体育的踪影,常常分散在画报中,显得多而杂。女子体育报道的内容十分丰富,除了主要的女子竞技体育之外,还有对女子体育运动技术和原理的探究、女子体育精神的诠释以及一些女子体育的花边报道等等。女子体育的报道对象除了女职业运动员,还有女学生(有些女学生也是女运动员)和一些名媛、交际花,女学生以清新可人的形象参加体育活动往往成为公众的焦点。

首先,《良友》画报的女子体育报道有其独特的思想。如它提倡“健康美”,也认为女运动员的“身体美”是《良友》女子报道的主要卖点。《良友》的女子体育报道就如同一个男人,有君子的一面也有小人的一面,有其冠冕堂皇的一面也有其赤裸裸的一面,这两面是一个对立面,确也是相互依托的。面对公众,《良友》始终提倡以健康为主的女子体育,让女子通过体育运动实现健康美,并强调国难当头之际提倡女子体育是及其重要的,应该摒弃传统“病态美”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然而在“正确审美”的背后,《良友》也有着不纯的动机,由健康美延生到女性的身体美,进而将女运动员的身体“商品化”作为杂志的一个卖点。

其次,大力提倡健康美。在《良友》画报中呈现的女子体育多被打上了“健康美”的标签。《良友》也再三强调女性要以健康为美,例如“今代的女子不再以红粉之美为美,她们以体魄与精神之美为美……她们要站在广天白日之下,以奋斗竞争的场所为背景,对着世界作永久的微笑!”[11]《良友》在画报中积极提倡女子参与体育运动,并告诉女子“身体康美总是真美”的道理。甚至还写了一篇题为“请太太小姐们注意”[12]的文章对比了中国女性和欧洲女性在体育健身上不同。并呼吁“制粉可以少用,服饰可以简朴,身体却不能不请求健康。……有健全的母性才有健全的民族,这也是欧洲各国比中国较强的原因。”可见,在全国“强种保国”“体育救国”呼声的浪潮下,《良友》也积极响应,不遗余力。

再次,女运动员身体商品化。为了提高画报销量,《良友》显然动机不纯地将女运动员的身体商品化。用衣着甚少的女运动员身体去迎合一些低俗趣味,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良友》关注“健康美”积极提倡女子体育的同时,也常常将目光停留在女性身体上,以及女运动员的姿态和衣服上。尤其是游泳运动,用词比较“香艳”,例如用“玉洁冰清:泅泳池畔之晏摩氏女学生蒋莲蒂女士”[13]以及“波光笑影”[14]这样的词句来描写女子游泳的状态。除此之外,《良友》还会对泳衣进行报道:“最近纽约所发表之一九三五年之女游泳衣……花样繁多,形式巧妙,预料今年夏季,游泳场上又另有一番新景象矣。”[15]并且附女性穿着新式游泳衣的照片。这样的报道也遭到读者质疑:“图画则以女性为装饰品,究竟是持高女性呢?还是玩弄女性呢?”而《良友》给出的解释则是:“《良友》需应现代青年之需求”以及“鉴别稿件的‘美’和‘毒’是很难的”。可见《良友》并不能给予读者很好的答复,而是一种躲避。《良友》展现和比赛无关的女运动员的一举一动和身体体态,显然是为了迎合通俗趣味,提高画报销量,将女运动员的身体商品化了。《良友》非常热衷于报道女运动员的花边新闻,水边或是游泳池边的写真,并且越是衣着较少的图片越是以大图的形式放在版面显眼的位置。种种的报道内容和方式,都说明《良友》实则利用了“健康美”的女运动员的身体来作为商品售卖,是一种低俗定位。虽然它是近代中国女性历史的特征在身体运动方面的体现,但是当女性去充满活力地运动时,遭受的是诽谤和不一样的欣赏的目光,而这些都让女子体育这种社会现象变得复杂[16]。

3.2 产生的社会作用

《良友》的女子体育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以及女性思想解放。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女性解放思潮涌动,在其推波助澜下女子体育有了蓬勃的发展。而女子体育的发展加上报刊的宣传,读者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女子的形象和身体上,当各种议论同时碰撞时又促进了女性的思想解放。

首先,促进女性思想解放。《良友》画报开始的定位就像现今的杂志,属于通俗刊物。而当时受到“白话文运动”的影响,就如同1922年创办的《启蒙画报》,办报宗旨是:“……启迪蒙稚”[17]。因此,当时很多通俗刊物的内容都涉及“开通民智、改良风俗、地方自治、教育问题、女性问题等”[18]。所以《良友》也非常关注女性问题,提倡开化风气,将欧美一些女性的新思想进行传播。例如“本期所看,为欧洲现代女性之健康运动美,吾国女性,亦有闻风而起者乎?顾馨香为康健之未来祝福也。”[12]这篇报道中就提倡我国女性学习欧洲女性的运动健康的理念。除此之外,《良友》对女子体育的大篇幅报道,以及对女子游泳的报道,女子运动衣着的写真都促进了中国女性的思想解放。

其次,塑造新时期女性形象美。《良友》女子体育报道塑造了新时期的女性形象美。这一女性形象美主要有两个标签:“健康美”和“身体美”,而实现的途径只有一个——女子体育运动。

《良友》中频繁报道众多著名女运动员,如孙桂云、杨秀琼、李森等,她们身着运动衣,健康美丽的形象,屡现报端,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公众的传统审美,社会对于女性健康的美、运动的美逐渐认同[19]。《良友》还公开提倡“妇女之身以康健为最要,容貌之美丽,服饰之明艳,其后也”,女子身份之高“不在姿色之艳丽,而在态度之端庄”[20]。不仅如此,《良友》常常把名媛女星作为新时代女性的榜样,用她们的体育观念去改变女子体育观念以及女子审美观念。例如报道:“汪洋女士是上海艺华影片公司的名演员,因为感到身体的健康和肥瘦的适中是每个电影从业员的必需条件,所以每天在游泳完毕后,从事腰部腹部的健身运动。”[21]所以说,《良友》不仅仅是提倡欧美的女子运动,更希望将中国女性从“束胸”“裹小脚”的病态美中解放出来,去理解体育所能带来的真正健康的美丽。

再次,推动女运动员身体商品化趋势。《良友》中的女运动员又是商品化的。为了提高画报的销量,女运动员的身体也同样成为了《良友》画报的卖点。

当时不少杂志有“视女体为玩物的心态”,在民国时期,女子参加体育比赛受到更多的关注,但报道并非仅仅关注比赛过程和成绩,还展现了和竞技比赛无关的女运动员的一举一动,甚至还会发表个人评论。记者还热衷挖掘明星运动员的花边新闻[16]。在这方面,《良友》也是如此,投入了巨大精力放在女子游泳运动的报道,给游泳运动员拍写真,展现女性妙曼的曲线和身影,还配有柔情的文字报道。将女运动员作为封面刊登更是《良友》把女运动员身体商品化的表现,其中杨秀琼和几名女学生运动员都曾作过封面人物。这些女运动员就像一件件美丽的商品,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在交易中,女运动员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也提高了《良友》画报的销量。女性思想解放也推动了这种身体商品化的趋势。

第四,体育成为女运动员追逐名利的工具。女子体育既成为一种时尚,也成为不少女性成名获利的途径。

那时体育运动并不能普及到每一个人,所以女子体育也成为了众人追捧的一种时尚,除了健身、健美、比赛外,有的女性只是单纯地把参加体育活动当成追逐时髦而已。还有的女子则把体育运动作为自己出名、抢风头的手段。例如杨秀琼就曾因游泳出色被人们称为“美人鱼”,还曾当选《良友》画报所评当代的十大标准女人,“杨秀琼还曾当选《良友画报》所评当代的十大标准女人,与何香凝、宋美龄、胡蝶、丁玲等一同上榜”[22]。还有记者称其为“标准美人”,认为其应嫁一“标准丈夫”[19]。杨秀琼每次参加游泳比赛也会刻意选择泳衣以抢人眼球,例如她在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中穿了一件比基尼,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通过体育竞赛运动女性可以收获事业、理想的爱情,被人们当做名人一样爱戴,所以,在潜意识中,许多女运动员都希望被人们关注,渴望出名。“对女运动员来说,运动会是一种公开活动,为赢得观众的好感,她们不仅向观众展示运动技术,也讲究外观,甚至以摩登、新派的装束引领风骚,让记者得以借题发挥。”[23]而女子体育也在女运动员的欲望中有些变味。

4 小结

《良友》所报道的体育内容多是像奥运会、远东运动会和全运会这样的竞技体育项目,传统体育尚未为其关注。《良友》所报道的体育新闻缺乏独立性,大多是作为娱乐新闻出现的,间或在社会新闻或儿童游戏的表示方式出现,体现出那个时代体育未曾作为一种独立的学科的实际情况。《良友》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市民刊物的风格,其对竞技体育的关怀也并非出于看重了其独特的竞赛学价值,而侧重报道的是其中的新奇性、胜负性和悬念性。《良友》对女性体育及其身体的报道兼具女性启蒙和女权意识觉醒的意味。

[1]匡淑萍.上海近代体育研究(1843-1949)[D].上海体育学院, 2011:21.

[2]佚名.无题[J].良友,1932(9):69.

[3]佚名.无题[J].良友,1936(6):117.

[4]佚名.无题[J].良友,1927(9):18.

[5]佚名.无题[J].良友,1930(6):48.

[6]佚名.无题[J].良友,1927(8):17.

[7]佚名.无题[J].良友,1930(4):46.

[8]姚敏.体育救国:民国时期全运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1:20.

[9]佚名.无题[J].良友,1930(4):46.

[10]佚名.无题[J].良友,1935(10):110.

[11]佚名.无题[J].良友,1928(6):27.

[12]佚名.无题[J].良友,1937(1):124.

[13]佚名.无题[J].良友,1931(9):61.

[14]佚名.无题[J].良友,1932(7):67.

[15]佚名.无题[J].良友,1935(3):103.

[16]闫静.民国女子体育发展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 27(4):87-89.

[17]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90.

[18]林绪武.清末白话报刊与《大公报》白话文[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2(03):32-37.

[19]瞻庐.“标准美人”的婚讹[N].申报.1933-11-30(14).

[20]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151.

[21]佚名.无题[J].良友,1939(7):144.

[22]张文慧.远东运动会与近代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J].科技信息,2013(12):301.

[23]游鉴明.超越性别的身体:近代华东地区的女子体育(1895-1937)[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55.

(责任编辑:杨圣韬)

Sports Coverage in the Pictorial of“Young Companion”

XU Hui
(School of Sports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Founded in 1926,the Young Companion was led by five editors successively.Thanks to their efforts, the magazine is known for“Liangyou(literally means good friends)allover the world”.The Young Companion covers a variety of topics,among which its records of the sports events during the era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impressive.Specifically,the magazine covers three Olympic Games,three Far Eastern Championship Games, and three National Games.The study aims at restoring the reality of sports news coverage and extending the research on sports photography during the era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Young Companion.

Shanghai sports;The Young Companion pictorial;Sports news;Women's fashion

G80-05

A

1006-1207(2016)04-0080-06

2016-07-02

徐慧,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新闻。E-mail:932322389@qq.com。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上海200438。

猜你喜欢

运会良友画报
你有病吗
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倒计时,“榆林羊绒”成为正装类独家供应商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筹办大事记
陕西画报航拍
难忘的月运会
穿越未来之妙运会
聚天下良友 琢百世美玉
旧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