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江水暖鸭先知

2016-02-04徐文潮

旅游纵览 2016年2期
关键词:春江鸭子羽毛

徐文潮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惠崇和尚的一幅《春江晚景》画作上所写的一首题画诗。虽说原画作早已失传,然而,这首题画诗却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留传至今。特别是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佳句,更广为人们千古传颂。

这里,诗人并没有只是单纯地去解说画面上的内容,而是以画面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进而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意境。桃花初绽,野鸭戏水,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勾画出一幅早春时节,江南那秀丽景色。因野鸭耐寒,故江河刚刚解冻,它们便迫不及待地跳进水里,嬉游自如。面对如何表现“春江水暖”中“暖”字这个难题,诗人巧妙地用“鸭先知”来加以描述。这样一来,就把画家没法画出的水温,描绘得鲜活而传神,令人击节称叹!这首诗有实有虚,虚实相生,既真实地再现了“春江晚景”,又通过想象,弥补了不好表达的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极富生活气息。

鸭,属雁形目,鸭科。它包括了雁形目中绝大多数的野生鸟类,也是游禽中最大的一科。据说,多达100多种,除南极之外,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像天鹅,雁类,以及各种鸭类都属于鸭科的成员。

这些成员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在外形和习性方面,也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它们有些食植物,有些则食鱼类;有些只能飘浮在水面上,有些则擅长潜水;有些是飞行能力最强的野生鸟类之一,而有些则不善于飞行。这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除天鹅、雁类和少数鸭类,如赤麻鸭等,它们雌雄相差不大外,多数的鸭类,雌雄相差悬殊。雄性大多拥有艳丽的羽毛,美丽的外表;而雌性则羽色暗淡,毫不起眼,甚至你会认为,它们根本就不是一类。

这些野生鸭类,通常栖息于水生植物丰富的湖泊、河流、池塘、沼泽等水域中;冬季和迁徙期间,也出现在水库、沙洲和海岸附近沼泽和草地里。除繁殖期外,它们喜欢集群生活。活动也多选择在水边、沼泽地区的草丛之间。它们以各种杂草种子、茎根为主食,有时也兼吃昆虫、软体动物等食物。

对于多数野生鸭类而言,它们的腿长得都非常靠后,而不是在身体的中部。因此,它们在陆地行走时,常常是晃晃悠悠,行动缓慢而笨拙,远不及在水中快速灵活,轻松自如。不知大家发现没有,野生鸭类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即便在春暖乍寒、水温还很低的时候,它们依然可以毫不在意、悠然自得地在刚刚消融的水面上游弋,寻觅食物。它们为什么这么不怕冷呢?

野生鸟类学家研究发现:由于它们长期生活在水里,故身体结构有很多适合在水中生活的特性。如在体内的许多地方,以及内脏周围有很多的脂肪,尾部又有一对非常发达的尾脂腺。特别是它们的身体表面,长着一层厚厚的、不易透水的羽毛。每当它们上岸后,我们通常会看到,它们会在那里用嘴啄尾脂腺,然后往身上反复地涂蹭。这既梳理掉羽毛上的水,又往上涂抹了一层油脂。从而,使得羽毛始终保持着一种不透水的状态。 同时,冬天室外的温度,一般比在水里的温度还要低一些。因此,它们在水中并不觉得冷。加之它们来回游动,身体的温度也会增加。在厚厚羽毛的包裹下,足以防止热量的流失。你说,它们能怕冷吗?

数千年来,野生鸭类乃至被驯化的家鸭,一直不断地为人类提供着蛋、肉和羽毛,人们将它们作为狩猎、娱乐、乃至饲养的对象。而且,在人类文化中,它们的影响范围,早已涉及到了音乐、舞蹈、诗歌、散文等多个领域。

“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暮色降临,鸟儿飞回树林,来往的过客已见稀少。轻烟淡霭,从山前渐渐飘起。此时,一个小孩独自划着小船,驱赶着一群鸭子回家。这是诗人晚年所写的一组四季田园杂感诗,共有60首,都是描写乡村生活的。这首诗语言朴实,描绘细腻。短短四句,就把江南的田园景色,写得优雅静谧而情趣盎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而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也写过鸭子,但他却借物自咏,并融入了自身的坎坷经历,故使得他笔下的鸭子,寓意深邃,别有一番情趣。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花鸭》)

春暖花开,诗人沿河散步,见到一只与众不同、黑白相间、羽毛光鲜的花鸭。它独来独往,神态悠闲地慢慢地走着。旁边的鸭子见状,都驻足观看,心中似乎充满了忌妒之情。看到前面的食物,他们便说:“要吃你就吃,可千万不要叫,一叫主人就可能将食物拿走了。那时候,你就是再漂亮又会怎么样呢?”

“鸭无泥滓”,表明诗人品行的高洁;“阶前缓行”,表明诗人处世的从容;“羽毛独立”,表明诗人的才能足以立世。而“黑白分明”,则表明诗人有着旗帜鲜明的是非观。虽说人世间,特立独行的人,常会遭到俗人的忌恨。对此,诗人依然不屑一顾,当然更不会被那微薄的官俸所诱惑。全诗表面是描写一只花鸭,其实,这不正是杜甫的人生写照吗?从这首小诗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与生俱来的那种刚直不阿的秉性。这种宝贵的品质,着实令人敬佩。

这里,我还要专门介绍一下野生鸭类中的绿头鸭。它是一种世界范围内,较为常见的游禽,数量多而分布广。在中国西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繁殖,到南方越冬。据野生鸟类学家研究认为:家鸭是由其野生祖先驯化而来,而家鸭公认的祖先则是绿头鸭,它与家鸭的亲缘关系最近。至今,家鸭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与其野生祖先绿头鸭,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雄性绿头鸭的头和颈部,都呈绿色并带有金属光泽。颈基部有一圈白色领环,分隔着黑绿色的头和栗色的胸部。上体大致为黑褐色,下体灰白色。翼镜紫色,尾羽白色。而雌性绿头鸭的上体则为黑褐色,下体为浅棕色,散布有褐色斑点,有深色的贯眼纹。

数千年来,人类经过不断地选择、培养、杂交、改良,野生的绿头鸭终于被驯化,成为如今优良的家禽品种。它们抗病力强,成活率高,适应性广,群居性好,食性多样,饲养容易。同时,还具有饲料消耗小、饲养周期短等优点,深受养殖户的青睐。

如果到江南水乡,你就会看到,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着鸭子。也许你还没有发现,这些家鸭只会游泳、产蛋,却不会筑巢和孵卵,似乎忘记了它们传宗接代的大事。其实,它们在驯化之初和自己的祖先一样,是会筑巢和孵卵的,要不然它们如何繁殖后代?现在它们不会孵卵,完全是人工饲养的结果。因为,人们为了吃蛋、吃肉,就会不断地选择产蛋多的鸭子,只让它产蛋,而不让它孵卵。而鸭子的传宗接代问题,就用人工孵化技术来解决。长此以往,家鸭便不会孵卵了。

从家鸭不会筑巢和孵卵的悲剧,我想到一个问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的改善,野生鸭类在北方城市中见到的也越来越多了。特别是绿头鸭,有的人给它们搭建休憩之处;有的人定时投食,把这些野生鸭类当成家鸭来保护,让它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最后的结果是,它们竟然乐不思蜀,有的连一年一度的迁徙也免了。长此以往,如果离开了人们的呵护,它们还能在野生的环境里生存吗?会不会逐渐地退化?如果变成了养鸭场,岂不是违反了保护、爱护野生鸟类的初衷吗?我想应该留给它们一点野性,因为,保护它们原有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就是对野生鸟类最好的保护。

猜你喜欢

春江鸭子羽毛
最特别的树
春江水暖鸭先知
让羽毛变成“无价之宝”
羽毛项链
吹羽毛
鸭子
一头鸭子
飞翔的羽毛
为什么鸭子能浮在水上
春江水暖鸭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