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血战御敌 七勇士气壮山河
2016-02-04王律
王律
古北口位于北京东北的密云县,是长城东部要地。对于古北口的雄伟壮观,明朝诗人唐顺之曾写诗描绘道:“诸城皆在山之坳,此城冠山为鸟巢。到此令人思猛士,天高万里鸣弓绡。”古北口长城,蜿蜒曲折,起伏跌宕。享誉中外的司马台长城,就是古北口长城中的一段,其惊、险、奇、特,被文物专家赞为长城之最。元明清三朝,这里是由东北和蒙古草原进入北京的必经之路,战事频繁。金代曾于此处修建铁门扼守,所以又叫“铁门关”。而在几百年之后,爱国将士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铸成了一道真正的“铁门”,抵御着日寇的入侵。那么,这里又曾发生过一场怎样惊心动魄的旷世鏖战呢?
1933年1月1日,日本侵略军悍然出兵山海关,不久占领热河省的省会承德。接着又攻向长城东部各主要关口,进逼平津。日军主力第8师团全部及骑兵第3旅气势汹汹地向北平东北大门古北口扑来。
当时在此驻防的是东北军第67军王以哲的第107师,官兵大部分是东三省人。“九一八”事变以后,他们失去了故乡,房屋被烧毁,亲人被日本鬼子杀害。官兵们怀念亲人,思恋故土,内心有着无限悲愤和痛苦。他们胸中燃烧着复仇的怒火,要向日本鬼子讨还血债,盼望早日打回老家去!
日文《热河长城血战录》中记载了古北口战斗
为激励官兵洗雪国耻,收复国土,东北军把岳飞《满江红》的原词改编为:“我国耻,犹未雪,男儿恨,何时灭……壮志饥餐倭奴肉,笑谈渴饮倭奴血。”做为出操时所唱的军歌。比起前些年的东北军,军容和作风都大不一样,以前老百姓都称他们是奉军,军纪很坏,见人先打骂,后要东西,与土匪没有什么两样。正如顺口溜所说:“奉军一到,心惊肉跳,小孩遛马,大人铡草,首饰现钱,一律抢跑。”
如今东北军第107师为了抗击日本侵略,抓紧训练,每天人们没起床就听到军号声和驻军的跑步声。天亮以后在城内外各处小型场地上又可看到他们劈刀、打拳、摔跤、刺杀、射击、瞄准等各种军事科目的操练及战斗演习。这种自强不息、苦练杀敌本领的表现,给当地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北口战事打响后,日本鬼子先用大炮排轰,接着用飞机投弹,随后用装甲车掩护步兵向我方阵地冲锋。第107师部队一天就打退敌人三四次冲锋。当地老乡听从前线运来的伤兵讲,古北口所在的青石梁山石坚硬,构筑工事困难,时间又短,并缺乏木材掩盖,堑壕、掩体大部分暴露,交通壕也挖不深。中国守军炮少压制不了敌方炮火,但官兵抗战热情很高,负伤后仍坚持战斗不下火线。
让我们再来看看《热河长城血战录》一书中,大阪每日新闻社特派记者在战地新闻中又是如何描写这场“最激烈的战斗”吧。
“弃守热河的支那军以最后的关口古北口为依托,转而发起了猛烈的反击。在距离古北口9千米远的长山峪发生的一战就成了热河讨伐中最激烈的战斗。
敌军是张学良为雪奉天一战之耻辱而特意派来的由王以哲指挥的一个旅的精锐正规军。正面黄土岭一带的敌军构筑了坚固的堡垒,依靠二十几门臼炮、迫击炮以及数百架机关枪进行持续抵抗,同时从后方不断得到援助。不到敌军数量十分之一的我军虽然勇猛攻击但也难以取得成效。从8日拂晓开始进入了特别激烈的对峙战。
上 第17军第4旅旅长郑洞国在古北口战场留影下 指挥古北口抗战的徐庭瑶将军
这天是三月十日,正是日俄战争之奉天大会战发生的日子。全军的士气非常高昂,面对在古北口一带高地布设了坚固阵地的敌军大部队,我军迎着朝霞向敌人开火,一时间枪炮齐鸣,山谷中回荡着令人两股战战的枪炮声……
看着这一壮烈的场景,我全身的血沸腾起来了。随之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快速地按下相机的快门,在敌人子弹从耳边擦过的同时相机也沾上了周围落下的灰尘。
我被敌人打在身前的炮弹震得耳鸣不已,全身的神经就像被针扎了一样,身体紧张得战栗发抖。
突然,一刹那间,从敌阵发射的一枚迫击炮弹,在我正前方站立的野炮兵藤崎大尉的脚下炸开。一下子沙尘和白烟就把我包围了,什么都看不见。紧接着大量的石子打在身上让我觉得要完蛋了。
不由自主地喊出‘不好啦。睁开眼一看,此前一直站在眼前的藤崎大尉已经倒下了。又一声‘不好啦!把我一惊,往旁边看,摄影班的同僚大朝藤本脖子那里鲜血喷涌而出。
这时猛烈的机关枪火力覆盖给满洲通信社的摄影班成员石川的左腕造成了贯通枪伤。这是我们这批最早参加热河讨伐的新闻人中出现的首次伤亡。”
因为在长城各口中,古北口控扼承德—北平大道,位置最为重要,因而也成为双方攻守的焦点所在。
明朝初年,大将徐达沿燕山一线要隘修建长城,古北口长城的选址就是出自这位常胜将军之手。而此时,在国民党部队中也同样被誉为常胜将军的中央军第17军军长徐庭瑶,正奉命在江西“围剿”红军。面对外敌入侵、国难当头的局势,他再也无心“安内”了,于是联络关麟征等第17军高级将领,联名上书南京政府,强烈要求北上抗日。据说,徐庭瑶是国民党中央军将领中第一个主动请缨抗日的。
日寇侵占河北古北口
面对全国上下“一致对外”的强大压力和日军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蒋介石发出命令,“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寻求国联调停”,批准第17军北上。接到命令后,徐庭瑶即令受其节制的关麟征第25师、黄杰第2师、刘戡第83师、黄显声骑兵第2师等部队各自从驻地出发,北上抗击日寇。
1933年3月8日,关麟征的第25师奉当时主管华北抗战军务北平军分会代委员长张学良的命令,进驻密云县城。入夜,部队正在休息时,又接到张学良急电,告知敌人已开始向古北口攻击,令该师迅速前进,与在古北口的东北军王以哲军长联络。
第25师连夜兼程,于10日凌晨抵达古北口,部队刚刚部署完毕,日军便对古北口发动了进攻。敌机成群结队飞来,对我方阵地狂轰滥炸,成串的炮弹落向城头、山沟,炸得城崩岩裂,树断石飞。中国军队的阵地被吞噬在一片浓烟烈火之中,士兵伤亡极大。尽管如此,他们没有后撤一步,并且击退了日军步兵在炮火掩护下的试探性进攻。
11日天光大亮,日本关东军第8师团的步兵在山炮、野重炮的掩护下,开始大举进攻。成群的鬼子兵,端着三八大盖漫山遍野像蝗虫似的向第25师阵地扑来。我军利用简陋的工事和天然地形地物尽可能隐蔽自己,等鬼子临近了,才突然猛烈投弹射击,枪炮声、喊杀声回响在古长城的上空。
对比双方军队的轻武器,日本的三八大盖、“歪把子”机枪同我军的“毛瑟”步枪、捷克式轻机枪相比并不占多大优势,而且三八大盖的口径只有6.5毫米,杀伤力还不如我们的老“毛瑟”。但日本军队训练有素,而且有重炮掩护。我25师则是在徐庭瑶军长的极力争取下,刚刚由第4独立旅刚扩编而成的,重火器只有二十几门六零和八二追击炮,和日军相去甚远。再加上日军是有备而来,志在必得,所以不顾重大伤亡,轮番拼死进攻,我军阵地岌岌可危。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师长关麟征亲自率部增援,途中与日军遭遇,双方短兵相接,混战在一起。关师长身先士卒,率部冲锋,被手雷炸伤5处,满身淌血,仍大呼杀敌。经过反复激烈的搏杀,终于打退日军,稳住了我军防线。
眼看着师长身先士卒,血染沙场,第25师全体将士无不奋勇杀敌。在战场上,又是什么样的壮举,让骄横不可一世的日军都要向中国的7名勇士鞠躬致敬呢?
古北口开战之初,第145团团长戴安澜向一个叫帽儿山的高地派出了一个7人的观察哨,7名士兵携带一挺轻机枪据守在一座小山头上,封锁着日军前进的必经之路。大部队都撤离时,由于联络中断,这7个人并未接到命令,所以仍在坚持战斗。一直到13日下午,日军仍未攻下帽儿山。敌人调来飞机重炮猛攻,而七勇土则依靠居高临下的地势和山顶上的怪石山洞为掩护,顽强机智地打击日寇,给敌人以很大杀伤。
日军前后伤亡100余人,而七勇士巍然屹立,恼羞成怒的日军,动用飞机、大炮反复轰击。小小的山头几乎被削平,阵地成为一片火海,硝烟呛得他们喘不上气,烈火烧着了他们的衣服,但这7名壮士紧握机枪,没有后退半步。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用刺刀、枪管、枪托和冲上来的鬼子肉博,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日军指挥官原以为帽儿山上至少应有几十个甚至上百守军,但到山顶一看,只有7具中国军人的尸体,大为“震动”,下令在山坡南面挖了个大坑,将7人遗体排放在里面埋好,又在坟前立了一个木牌,上面写著“支那七勇士之碑”。然后率领全体士兵鞠躬致敬……
古北口战役纪念碑
8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人们在凭吊战场遗迹时,看到当年七勇士战斗的山头仍然没有任何植被,而其他山头都是茂密的草木。寸草不生的山顶也许由于当年战斗太过激烈,失去了生长草木的条件。
当年的第17军军长徐庭瑶后来曾亲身经历过昆仑关大捷等无数恶战,然而在他晚年讲的最多的就是七勇士,他和家人讲,和朋友讲,和部下讲,每次讲总是老泪纵横。
第25师作为一支组建不久、装备很差且训练不足的部队,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浴血奋战多日,虽然全师付出伤亡4000余人的惨痛代价,但也杀伤骄横的日军2000余人,日方对中央军有如此战斗力深刻震惊,其战报称古北口之战是“激战中的激战”。
经此古北口一战,日军傲气大消,再不敢轻敌冒进,只得积蓄力量,准备进攻南天门。而我方第25师也急需休整,遂由刚刚赶到的第2师接替防守南天门阵地。经过暂时的平静之后,最终的战局拉开了序幕。
4月21日,日军对南天门阵地发动进攻。一连数日,日方飞机、大炮交替轰击,南天门一线被炸得遍地焦土,到处浓烟滚滚,烈焰飞腾。在极强火力的掩护下,日军步兵、骑兵、坦克倾巢出动,轮番猛冲。而我第2师官兵在师长黄杰的率领下,冒着日军密集的炮火,凭借有利地形有效地杀伤敌人,一次次将蜂拥而至的敌人杀退,未丢一寸土地。
南天门中央421高地是日军进攻的重点,扼守高地的第6旅11团拼死血战,构成了一道无坚不摧的血肉堡垒,日军付出惨重代价仍无济于事,索性于25日集中全部炮火对高地实施空前猛烈的报复性轰击。从清晨到黄昏,无数炮弹连续不断地倾泻到高地上。高地被削掉了一层又一层,许多战士血光四溅,但没有一个人退却。
第2师连续血战5昼夜,伤亡甚大,遂于25日夜间由第83师接替战斗。第83师又顽强坚守3日,用血肉之躯顶住了日军的全力进攻。28日,由于阵地所有工事尽被摧毁,第83师才不得不放弃南天门,撤至以南600米处预备阵地。日军也因人员、弹药消耗过大,停止了进攻。
然而,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蒋介石南京政府并没有“血战到底”的决心。他们派遣第17军赴古北口抗战,只是为了缓和国内舆论和增加同日本妥协谈判的筹码。正因为如此,他们一面命令第17军至少再坚持两星期,以“维持政府在国际上的面子”,却又不派一兵一卒。
古北口抗战,虽因国民党政府奉行对日妥协政策而告失败,但是第17军爱国将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使民众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走上抗日救国战场,用民族之魂和血肉之躯筑起坚不可摧的新长城。
这正是:
平津门户古北口,
旷世激战热血酬。
捐躯为国七勇士,
震惊日寇甘俯首。
摘编自2015年11月30日《燕赵晚报》
责任编辑: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