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美维尔纽斯
2016-02-04张德强
张德强
维尔纽斯,立陶宛首都。既没有布达佩斯和布拉格那么耳熟能详,也没有莫斯科的辉煌。它就像一位邻家少女,淳朴、静好,有一种莫名的亲和力。这里黄昏的景色是最美的,登上山顶,坐在巨大的十字架下面等待着太阳从老城的另一侧落下,看着远处St.Anne教堂的尖顶,看着那些层层叠叠的红房顶,光线一点点暗下去,眼前一对年轻的恋人相互依偎,留下深情的吻。
浪漫古城
若邓丽君唱的《小城故事》是清迈,那东欧版的《小城故事》必定为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咏唱。我第一次接触立陶宛人是在毕业之后的一次品牌内衣广告拍摄工作中。至今依然记得她有个非常美丽的名字Christina,是为数不多的能讲流利英语的东欧模特。她的母亲住在维尔纽斯的郊区,从她的描述中可以想象,维尔纽斯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我终于踏上维尔纽斯这片土地,在机场办理登记的时候,被一位看上去非常严肃的大妈盘问了半天,其问题之多快赶超美领馆面签了。但是毕竟身在他乡,因此即使状态已经很疲惫,我还是非常耐心地回答完她所有的问题,看着她迟疑了半天,终于在我的护照上敲上章,心中大石才落地。
同伴说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和布拉格有点像,我觉得这里跟塔林也有些相似,但这里不像布拉格那般总是挤满外国游客,也比爱沙尼亚稍微温暖一些,因此更多了一份生活的温馨和亲近感。
生活在维尔纽斯的人是幸运的,当我们厌烦了高楼大厦水泥围城里的鼓噪和繁杂时,他们却已在不经意间挣脱了这一切。走在皮利斯大街(Pilies Gatve)上,生活空间如同一道道飘浮在空中的美丽霓虹,充满了唯美的诗意。看着悠闲轻松喝着咖啡的人们,推着婴儿车的母亲,单车上的学生们,我的心情也变得格外愉快,开心地呼吸着每一口空气,享受着投向这个城市的每一瞥。
维尔纽斯城充满传奇色彩,传说很久以前它还被大片的森林覆盖。一次,立陶宛大公盖迪米纳斯巡猎至此。夜里,他梦见一只身穿铁甲的狼在山丘上高声嗥叫,声震四方,胜过上百只狼的齐声吼叫。第二天早上,术士解梦说,这是上帝建议大公在这里建立一座城堡和一个城市,铁狼预示着国家的强盛。于是大公听从上帝的旨意,在高高的山冈上筑起城堡——盖迪米纳斯城堡,并在城堡周围建起了城市。
维尔纽斯,就是从立陶宛语“维尔卡斯”(狼)一词演变而来。公元1323年,维尔纽斯成为立陶宛大公国的首都,而大公梦中的铁狼也便成了维尔纽斯市的象征。浪漫与冷冽,两种城市性格在维尔纽斯并存,成为这个城市最真实的写照。维尔纽斯还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里被誉为“欧洲最大的巴洛克古城”。
16世纪初,维尔纽斯的影响扩展到西欧和东欧,1579年,随着大学的建成,维尔纽斯成为东欧犹太人主要的文化中心。它也曾被波兰人征服,被沙俄并入版图,遭到法国拿破仑军队的破坏,被德国人占领……作为立陶宛的首都,虽号称“铁狼”,这里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历史上的维尔纽斯,曾经是欧洲大陆首屈一指的大城市,直到现在,城里的古堡和教堂依然鳞次栉比。为了不破坏城市的古老意蕴,当地人在老城区以外建设新城区,而且全部由白砖修葺,建成后的新城区拱卫着老城区,远远望去使得老城区就像大海中的一颗明珠,让整个维尔纽斯熠熠生辉。
老城区的步行街遍布各种可爱的小店和酒吧。正逛着,我突然被两个年轻人拦住了,问清我们从哪里来后,女孩子非常诚恳地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用中文为他们的一个要过生日的朋友唱首《生日快乐》。原来他们在街头寻找不同国家的人,然后用DV录下不同语言的生日快乐,作为礼物送给朋友。尽管我极不擅长唱歌,而且还是在大街上,但面对期待的目光和有创意的提议,我似乎没有理由拒绝,只好对着摄像机在众人注视下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走在维尔尼亚河的桥上,似乎能听到桥下那些被历史的浪花洗涤尽后的古老故事,如同波罗的海阵阵的涛声,浅吟低唱,怀旧间突然目光被桥下的一群穿紫色衣服的俏女郎吸引过去,她们簇拥着中间一个头戴白纱的女孩子。原来这是很多北欧和东欧国家的习俗,新娘在举行婚礼之前,要和闺蜜们一起庆祝告别少女时代,进入一个为人妇的人生新时期。大家穿着统一服装,和准新娘在她们少女时经常玩耍的地方合影留念。
想想往日里与闺蜜们在一起的时光,这样闲散随意的单身贵族生活,在出嫁的那一刻起即将画上句点,准新娘眼中除了对新生活的快乐期待,似乎也有那么一点淡淡的忧郁。很幸运,我看到了她迎接新生活前最美丽的一次绽放。
乡间的色彩冲撞
初中的时候我非常喜欢法国印象派大师修拉笔下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斑斑点点的色彩将欧洲人夏日度假的悠闲气氛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氛围,在维尔纽斯的老城广场随处可见,坐在露天咖啡馆里聊天的青年男女、晒着太阳抽着烟的老年妇人,清晨沾着朝露的蔷薇,一切只伴随着阳光绽放于这短暂美好的夏日。
要说整个维尔纽斯最美的地方,我一定选择它宁静的乡间。这里色彩的冲撞美得那么巧合,绿色的郊外公路上走过一位穿着紫衣的当地美丽少女,她就这样无意间闯入了我的镜头。随着车轮的飞速滚动,窗外的风景也随之转换,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田就这样挥洒着它的灿烂。和我们国家的油菜花相比,欧洲的油菜花骨朵较小,但是非常密集,一眼望去,蓝天白云下,一地金黄铺满了平原。枯黄的小麦梗伴着绿色的野草铺垫在大片紫色的鲁冰花下,夹杂着白色的小野花盛放在宁静的乡野,我终于明白为何印象派大师们的色彩都如此绚丽。
在这里,仿佛置身于塞尚、莫奈笔下的名画之中,这里没有地震、海啸,平静安宁,有的只是阳光下美丽的风景。如此美丽的环境也造就了维尔纽斯人随性、简单、知足的生活理念,而这些理念被应用于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非常注重生活质量,银行也会提供“度假贷款”、“旅游贷款”来鼓励人们在节假日与家人出行。而维尔纽斯人就在这样美的地方与自己爱的人享受欢乐时光。
享受最平淡的时光
维尔纽斯的夏日很是短暂,阳光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奢侈品,色彩冲撞的无与伦比的景致也只可在短短两个月的盛夏欣赏,过了夏季,这里又将沉没在冗长的冬夜之中。
很多人会问,这样严寒的极夜,维尔纽斯人怎么生活?他们会回答你:该干吗干吗。上学的上学,工作的工作,除了特定节日放假,其他时间照常上班。不过这里的公共交通建设非常完善,到达每一站的班次都定时定点,让居民们避免了在寒冬里等待太长时间。而一旦到了夏日,政府规定的暑假则让人们充分享受这难得的阳光。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玩的时候玩,这便是维尔纽斯人的生活方式。
在格季米纳斯山上,有着维尔纽斯的地标之一——格季米纳斯塔楼,这座建于13世纪的建筑,在历经了多次战乱和重修后依然屹立在山顶,塔楼朴素的外表让人很难想象它曾经经历的沧桑。我看到许多当地人携家带地到此,有父母牵着孩子的,也有年迈的老年夫妻,一起相依相扶,沐浴着阳光,向上攀爬着,在半山腰欣赏整个维尔纽斯一半旧城、一半新城的风貌。
虽地处东欧,维尔纽斯人和俄罗斯的强硬派们比起来亲和了许多,他们非常的善良,即使前一个晚上喝得酩酊大醉,走路都无法走直线,依然会好心地提醒我们小心车辆。
现在的维尔纽斯几乎很少见到中国旅游团,整个城市只有4个中国导游,是来自东北的小伙子,如今已经在立陶宛落地生根,有的娶了当地的美丽姑娘,开着中国餐馆,或者做着琥珀、蜜蜡生意。
这里到处是宁静、悠闲,充满历史的痕迹。在这里花上两天时间,一天参观老城区,感受下中世纪的古建筑,体验一把拿破仑时代的感觉,另一天走访乡村,闻着麦子熟了的香味,欣赏美丽的东欧田园,你一定会爱上这里的朴实无华。
琥珀之乡
波罗的海的琥珀家喻户晓,而立陶宛是重要产地之一,它有着“琥珀之乡”的美誉。以前曾听说琥珀常从海底地层中被海水冲刷出来,在含盐分的海水中呈似沉非沉状态,受洋流、季风的作用漂流到英国、挪威、丹麦等沿海国家,当地居民经常可在风暴过后的海边捡拾到琥珀。于是我立刻无限憧憬起来,琢磨着去海边捡琥珀的美事。结果,琥珀的确看到不少,只是全都闪亮诱人地摆在商店橱窗里,至于海边,连个影子都看不见。
和同伴在维尔纽斯街巷里七拐八拐,终于找到了那个1998年建成的琥珀博物馆,小小的很不起眼,参观免费。走进地下一层,好像到了一个地质博物馆,全然没有了琥珀首饰五彩缤纷的花哨,而是一块块朴素的原石。波罗的海琥珀往往内含松针或昆虫,尤显珍贵,因为这种被称为虫珀的琥珀完全是巧合的产物;只有当昆虫被碰巧滴落的松脂完全包裹,又被埋藏于地下数千万年后,才能形成虫珀,由此可见市面上那么多昆虫琥珀大多是人工合成的。
博物馆里特别设置了放大镜,可以清楚看到虫珀里的昆虫。我凑近细观,里面的昆虫栩栩如生,好像活的一样,甚至清楚地看到它们腿上细小的毛发,因为这些均是数千万年以前的原始生物。最常见的包裹物是蜘蛛,人们统计过,琥珀中的蜘蛛多达267种,其中大多是热带或亚热带的,有许多早已从地球上消失。端详着来自亿万年前,栩栩如生的小昆虫时,不得不感慨自然的神奇。昆虫的命运最终被定格在这小小的琥珀中,留下永久的纪念。
就其演变的时间而言,琥珀的确可以与远古前便神秘消失的恐龙媲美,难怪素有“立陶宛的黄金”、“恐龙的黄金”之称。今天在立陶宛,许多海报和宣传画册上都可以看到巨大的恐龙嘴里衔着一块晶莹剔透的黄色琥珀。而琥珀“Amber”一词最初便是特指波罗的海琥珀。
关于琥珀,立陶宛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传说:美丽的女神爱上了一个渔夫,幸福地生活在波罗的海深处的琥珀宫。当雷电之神发现一位普通人竟然爱上女神时,被激怒了,用闪电击碎了琥珀宫,杀死了渔夫。海浪把碎琥珀冲到岸边,而人们就认为这些碎琥珀是女神的眼泪。
唇齿飘香
来之前看到介绍说,东欧地区的这三个国家中立陶宛美食最有特色,于是刚到维尔纽斯,我便兴致勃勃地满街寻找传统特色餐厅。果然发现了一家,看样子不错。走进去,我立刻被餐厅的装饰迷住了,富有立陶宛民族特色的窗格木栏、烟囱、壁灯、房屋的边脚和壁纸墙面,似乎回到了50年前的普通立陶宛人家。身穿民族服装的招待穿梭忙碌着,也顾不上招呼我们,于是我索性在餐厅里四处溜达拍照。
餐厅里面还挺大,不过因为是中午时间,人不多,后来连着两个晚上我们都在这里用餐。晚上的时候人还真不少,除了慕名而来的游客,本地人携家带口的也挺多。墙上挂了不少老照片,到处是普通家庭厨房里用的家什,温暖昏黄的灯光下,看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外面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感觉,这里有种属于家的味道,一种我久违了的味道。也许是旅行太久了吧,餐厅里的温暖,让身在异乡的我想起了妈妈,一解思乡之情的同时,顺便也融入一下当地人的生活。
菜单上面以本地的家常菜为主。立陶宛人喜欢面食、土豆、甜菜、白菜、猪肉、羊肉和奶制品等,烤制食品很受欢迎,他们也爱吃土豆或豌豆煮的稀饭和用土豆泥、奶渣及肉末做的大饺子。传统肉制品有火腿、香肠、熏猪肉,比较油腻。这里的菜肴更偏俄式西餐,汤是晚餐的主要部分,我和女伴仔细研究起菜谱,又参考了邻桌的实物,最后点了这里的几样特色菜。
一定要提一下鸡茸蘑菇汤,上来的时候是盛在黑面包里面的。立陶宛的黑面包很香,全是用纯天然黑麦经过研磨制成。里面盛着金黄色的汤,味道很浓,放了不少奶油。主食则是酸菜猪肘,传统的德国美食,不过这里做的不那么烂。还有著名的土豆大饺子,咬一口才发现里面的馅是奶酪和肉末,味道十分独特、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