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灯把心神点亮

2016-02-04杨乃运

旅游 2016年2期
关键词:灯会花灯灯笼

杨乃运

有花灯已久违了的感觉吗?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萎缩了,延续了2000多年的这个灯节在绝大多数地方也就是吃元宵和看电视台晚会了。时代的发展已不大容得下它了,但灯节中的花灯却不会轻易从人们的心头抹去,那是汉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缤纷绚丽得让人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的迷人风采中熔铸了太多太多的人类智慧。

上元灯会和灯

从小过年,让我最兴奋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提着父亲买给我的灯笼,点上小蜡烛,满院子满街跑,灯笼让过年显得特别的有年味。天黑时它能照明,照着眼前的景儿,照着脚下的路,而且是把眼前照得五颜六色的。灯笼很廉价,就是纸糊的,绉纹纸,能折叠,打开来就是一个造型,或是圆球,或是椭圆筒,或是方、长方,要不就是小动物。纸的颜色很多,有红有黄有蓝有绿有紫,好多小伙伴聚在一起,各持一盏,举着它跑,能跑出一条彩河,而且是摇荡流动的彩河。谁的小胳膊在跑动时也举不稳,晃;还有风呢,颠动风吹中它们上下左右地无序摇摆着,小蜡烛的火苗也忽忽闪闪,弄不好就灭了。我那时以为,除了商场、乡政府挂的红灯笼,就属我们的小灯笼最美了。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五道口、东升乡,各种颜色的小纸灯笼是家长在过年时买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之一,直到80年代我在饭店总公司当了工会干部,才知道灯笼里有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世界。

春节这个词,起源于民国。汉文化圈的过年习俗,沿续了4000多年,至今不衰。其年,指的是农历年,也叫阴历年。过年习俗中的年,各个时代的称谓并不一样,先秦叫上日、元日、改岁;两汉叫三朝、岁旦、正旦;唐宋元明叫元旦、岁日、新正、新元等等,至清则一直叫元旦或元日。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计年,元旦为公历的1月1日所有,农历的正月初一就改叫了春节。中华民国曾想废止春节,将农历的过年习俗全移到公历元旦去,却不被民间买账,推行两年未果,只得作罢。春节和农事活动的联系太过紧密,它是农闲时的重要假期,一直要过到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建国后,春节无论从除夕起还是从正月初一起,放7天假已成定例,从假期上说元宵节已不再搭春节的车,各是各了,但元宵灯会并没有被忘记,文革结束传统习俗活动开始恢复后,市总工会每年元宵节都会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或中山公园举办一场大型灯会,市总工会抓各局的局工会,各局的局工会组织下属单位,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灯送过去张灯布展挂灯谜,各单位再组织员工观灯猜灯谜,热闹一晚。灯会上也有游戏活动,还有舞会。舞会和游艺活动常常是在人民大会堂。这个灯会的灯开了我的眼,从未见过花样如此之多的灯,从未见过规模如此之大的灯会活动,都是以竞争的心态参与活动,各单位精心制作,年年出新,市总工会也鼓励竞争鼓励创新,设各种奖项的评比,奖励虽然只是一纸荣誉证书,发挥的威力却很大,是出于都想把灯比别的单位做得更好、更有新意、更有看头的心理吧!

花灯的奇丽世界

花灯如何千差万别,如何绚丽多姿,大花园中千朵万朵名艳之花一样,没有到过灯会现场的人是不好想象,也感受不出来的。灯会上的花灯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承下来的,我们叫它们传统式灯吧;一种是现代式的,有明显现代工业特点的。传统式花灯,常常见到的有宫灯、荷花灯、走马灯之类。宫灯,本是宫廷中用的灯,制作技艺本来自民间,为宫廷专属过,宫廷不在了,再度流回民间,很正常的事。流到民间后就叫花灯。宫灯是很注重装饰性的,以细木或竹为骨架,绷上绢纱,绢纱上绘各种图案或文字,基本造型有扁圆型、四角型、六角型、八角型,还有各类组合型。北京的宫灯用料特别讲究,框架用紫檀、黄花梨、红木等,木架雕刻花纹。还有用雕漆做的,采用雕漆工艺,一层一层漆铺出来。灯型繁复多变,刻意地改变一下框架结构,做点装饰就是一款新宫灯。灯名依图案内容起,如一团和气灯、和合二仙灯、三阳开泰灯、四季平安灯、五子夺魁灯、六国凤祥灯、七才子路灯、八仙过海灯、九子登科灯、十面埋伏灯等,全是吉祥图,吉祥话。刚刚改革开放时,文化在承袭传统上步子迈得还没那么大,灯笼的用料也不会那么讲究,勤俭持家型的,除了沿用普通的竹、木,铁丝是主要的灯骨架替代品。再讲究一点的是做走马灯。走马灯的外形和宫灯没啥大差异,宫灯有千种样子它便有千种样子,宫灯造型怎么丰富它便怎么丰富,只有一样是有区别的,那就是它的灯罩内有轮轴,轮轴上有剪纸,灯内蜡烛点燃后会产生热气流,热气流推动轮轴转动,剪纸图案随之转动,烛光照射下,图案的影子就会投射到灯屏上,让你看到动的画面,图案的题材大多与马有关,马在走,因此俗称走马灯。灯会习惯上称灯市。北京有灯市口,它是明代上元节北京设灯市的地方。上元节也叫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市口地区的灯市一般从农历的正月初八闹到正月十八。过灯节时皇上要给文武百官放十天假,当官的放假百姓更放假,城内外的人全赶到灯市口来逛灯节,十天灯节中有三天最热闹,那就是正月十四的试灯、正月十五的正灯、正月十六的罢灯。灯市和庙市的热闹度一样高,有卖百货的,有耍杂耍的,卖吃的喝的的自然也不会少。有不同的地方,最大的不同是灯,灯有纱灯、纸灯、麦秸灯、走马灯、五色明角灯等等,还放烟火,火树银花不夜天。还有一个不同是百货中的高档货多,因为来逛灯市的主要群体是达官贵人和它们的家眷。因灯市,灯市口一带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灯市时店铺酒楼都张灯结彩。有名的张居正张大人写过一首《元夕行》,曰:“今夕何夕春灯明,燕京女儿踏月行。灯摇珠彩张华屋,月散瑶光满禁城。”灯市口的灯市到清中叶就迁到前门外廊坊诸条、花市、琉璃厂一带了,灯市口的地名却一直留存至今。

荷花灯,莲荷状的灯,水里放的,河灯的一种,越做越大,横向纵向立体发展,荷瓣中立仙子,仙子长袖翩舞或举篮散花……

现代式花灯,是工业用材、现代照明器具对花灯制作的介入,用金属做灯骨架,可以把灯做得很大很高,什么形状的灯都可以做,楼阁、舟船、十二生肖、山水、灯塔、地标式建筑……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花灯按摆放使用形式有座灯、壁灯、挂灯、手提灯、吊灯、漂浮灯等等。

泉州的上元灯

新时代的北京城,一直都过元宵节,也闹花灯,却不再有旧时的那种规模和热闹,晚上搞个大型灯会,全家聚在一起吃顿元宵,看场电视台的元宵晚会,也就这样了。工业社会都成过去时了,农耕时代的节俗很多都在淡出我们的生活。有一个地方,却让我时空穿越了一样回到农耕时代的上元感觉,度过了我很难忘记的一个上元节,强化了我一回对上元灯的印象。那个地方是福建的泉州。

那是刚刚过完春节,我们的心已从年假中收了回来,开始工作了。出差,先是奔的厦门,转了一天,听当地人说泉州有我们需要的东西,买了长途车票就过去了。三人在涂门街一带找了家小店,50元钱一晚,设施设备还行。又买了张地图,对照着走上涂门街,这才发现,涂门街一带,不仅是市中心区,还是条古老的文化街,肩挨肩的有很多古建遗存,关键是,这里的人还没从春节的氛围中走出来,还在过着节一样。

通淮关岳庙离我们住的地方只几分钟的路程,香客如云,终日不歇。离此不远的孔子庙,广场上至少开着两台大戏,都是临时搭的台,一台在演高甲戏,一台在演南音,全都不要钱,谁想去听谁就去听,人多到文庙外的大广场少有能挤得动的地方。平生没听过南音,也没听过高甲戏,一连两三天,扎在人堆儿里听,天天过节的感觉。正月十五是正日子,那天,花灯早早就挂满了孔庙的游廊,中山街的街道走廊上、开元寺、威远楼亦是万灯齐挂。那儿还兴“游灯”,人人点上一盏灯笼,走街串巷。现在兴电子灯笼,很多年轻人和中年人还是更青睐传统的纸灯笼,那种纸灯笼和我小时候玩的那种差不多,可折叠,折叠起来是扁平的,一块小铁片固定住小蜡烛,点燃蜡烛后用小棍提拉着。踩街是当夜的重大活动,那是文艺、文化大游行,草龙灯、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当地的特色节目都能看到,这是从当地流行的迎神赛会中的化装游行改造过来的。拍胸舞极有气势,阵容厐大,男子光裸着上身,随着节拍,边舞边走边拍,拍出豪迈响亮的节秦。当晚还有几个分会场,各有各的内容。我们想多看几个地方,错开时段赶场。好在这个城市不算太大,中心区域的文化广场比较集中,时间也不是集中在一天,凭两只脚,走了几个地方,深切感受了一把举城同庆的欢乐气氛。

春节的火,元宵节的灯。泉州花灯按制作工艺分类,分为彩扎灯、刻纸灯、针刺无骨灯。彩扎灯就是绑扎出灯骨架糊上色纸描上图案贴上花边装上丝穗,比较大众化,但水平却是千差万别的。如同做菜有各种蔬菜、油盐酱醋等调味料锅和灶火,只要按程序按比例把蔬菜和作料扔热锅里再出来就是菜,但这菜国家特级厨师和普通家庭主妇做出来的能是一个样一个味吗?

彩扎法做的灯,其骨架是用搓好的纸捻和劈好的竹蔑绑扎成的,而刻纸灯则是料丝灯和刻纸工艺的嫁接。料丝是对玻璃丝的一种称谓。玻璃制造业在明清发展起来,玻璃抽成丝用是很正常的事。玻璃丝触发了彩扎艺人的灵感,以它为彩扎的原材料之一,才叫它料丝的吧?我小时候是见过玻璃丝的,五光十色,绚丽多彩,柔韧度很强,女孩子们常拿它编成玻璃水杯的杯套。以玻璃丝为料扎彩灯,这彩灯就是料丝灯了。泉州在清朝末年有个叫李尧宝的,在承其父业油彩画和其兄刻纸工艺的基础上,独创了李尧宝刻纸图案,并把这刻纸技艺应用到料丝灯的造型图案上来,用165个纸制等边三角形组合成灯,镶上玻璃丝,创造出了刻纸料丝灯。在泉州时我们认识了一位当地文化界的老前辈,由他介绍,我们去了一趟李尧宝传承人的家里,是母女俩,都做刻纸料丝灯,她们的家里就吊着好几盛,典雅高贵,光彩夺目,若不是特意地介绍,还真看不出来这刻纸料丝灯的奥秘。女儿带我们穿街走巷,进到正在布灯展的孔子庙,看到了更多的她和她母亲的花灯作品。

针刺无骨灯是指灯的图案全部用钢针刺出来,图案的线条就是密密麻麻的针眼,光源从针孔中透出来,视觉效果独特,画面也显得格外璀璨夺目。它是不用竹子、铁丝、木头之类做骨架的,直接用硬纸连接而成,是泉州的独创。

花灯文化之河

花灯有实用性,能照明,但实用的功能显得很弱,就是把它的拥有者、使用者在身位、地位、财力上的标示性也作为一种实用功能的话,它在它的强大的娱乐功能面前也显得薄弱。观赏性、娱乐性抢尽了它的风头,它堪称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诸多文化的一个载体,如雕刻文化、刺绣文化、剪纸文化、书画文化、吉祥文化等等,自身也是内涵丰富外延广博的一个文化体系。

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灯节怎么来的?据说,两千多年前,西汉的周勃平定了诸吕之乱、权力归回刘家、汉文帝正式登基称帝的那天是正月十五。从此,这一天就在历史上开始变得不同寻常了,汉文帝把正月十五定为了元宵节。元是正月的意思,宵是夜的意思。这个节对老百姓的好处也仅仅是你在夜间有可能见到皇上,他出宫“与民同乐”来了。那时还没灯什么事,皇家晚间有祭祀北极神的活动,老百姓不被禁夜,你可以出来在街上游荡,不会有人抓你的,此为放夜。到了汉明帝时,佛从印度引进到东土,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教,敕令在元宵节点灯,以表示对佛的尊敬。张灯被引进到元宵节,但并没有后来元宵节的这股劲儿。到盛唐时就不一样了,唐朝的皇帝崇尚道教,崇尚老、庄,奉道教为国教。道教如何获知的天宫紫微大帝的诞辰为正月十五不好妄猜,但既然上元赐福,那就必须庆祝。道教的参与使正月十五的节庆活动内容格外丰富起来,一直影响到现在。

旧时,元宵节的活动在北京主要有张灯与观灯,走桥与摸钉,放花炮焰火,打灯虎,吃元宵。走桥也叫走百病,时间是元宵节狂欢的第四个夜晚,即正月十六,妇女们都要罩上白绫衫,成群结队,手挽手肩挨肩地行进,过了桥长寿,至少一年不腰酸腿疼,过不了桥,那就另说了。这习俗在新中国肯定不会传承延续,有哪位女性还信这个?但也不能排除个别,江西某地踩桥依然是盛大活动。和信仰无关,只是找个由头大家聚在一起热闹热闹吧,习俗活动的惯性。

城门洞摸城门钉是为添丁进口。添丁是指男丁,重男轻女一直是传统。这项活动早就没有了,恢复也不可能,城墙城门都没了。

打灯虎也叫射灯虎,就是猜灯谜。

泉州的元宵节花灯习俗与旧时北京大同小异,但比北京人执着。

挂灯。元宵节前夕,多数人家在自家院门前店铺门前挂花灯,让过灯节的气氛显得浓烈。旧习俗中,生了男孩的要把灯挂到寺庙、宗祠,告之添丁进口了。

送灯。有年内出嫁女儿的,买绣球灯或莲花灯一对,派男童送到女婿家,祝小俩口早日出丁。对婚后一直没生男孩的,娘家赠观音送子灯。这习俗,在北京未曾听说过。也许有过,不知道罢了。赏灯,不说了。游灯,前面说过,小孩提春灯走门串户。小孩不慎在游灯时把灯烧了,叫出灯,谐音出丁。烧的是红灯,预示生女孩,烧的是白 灯,预示生男孩。其他,游灯时没灯的可抢灯,这也叫出灯。被抢的不应该恼,应该高兴,这说明你富他穷,他连灯都买不起才抢的。当然还有一个寓意,就是被抢的人丁兴旺,抢的急着添丁进口,猜灯谜吃元宵各地是一样的。

花灯歇后语是花灯文化的一部分。有很多,如正月十五看花灯——走着瞧;灯影子打店——人旺财不旺;灯影子作揖——下毒(独)手;百丈高竿挂红灯——外面看见里面红(喻视觉上有错,实际上不行);草把子作灯——粗心;吹灭灯挤眼——看不见的勾当……有的是流传下来的,说前句后句都知道,有的是以歇后语形式做的灯谜,新创作,猜中了有奖,流传开广为人知后才能真正成为歇后语。

猜你喜欢

灯会花灯灯笼
宋朝的灯会
灯会
找不同
糊灯笼
鸟与灯笼
赏花灯
挂灯笼
挂灯笼
花灯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