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的审美艺术研究
2016-02-04贾宁
贾 宁
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琅琊榜》的审美艺术研究
贾宁*
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电视剧《琅琊榜》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并创造了新的收视纪录,这与《琅琊榜》中不俗的审美艺术有很大的关系。整部电视剧以历史朝代为背景,体现出了一种超凡的古风之美以及厚重的人物情感之美。本文主要从审美艺术的角度对这一步作品进行分析。
《琅琊榜》;审美技术;电视剧制作
2015年播出的《琅琊榜》在我国掀起了一阵收视的热潮,打破了韩剧长期以来在电视剧产业中的垄断现象。《琅琊榜》以魏晋南北朝的大梁作为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对我国的古典文化进行了高度的还原,并体现出了以往古装剧所不具备的高水平审美艺术,让观众产生了眼前一亮的感觉。影视作品是向观众乃至整个世界展现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韩国就是凭借影视剧的输出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韩国的文化。《琅琊榜》不仅在我国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取得了不错的收视,可以说很好的起到了传播民族文化的作用。《琅琊榜》这一部电视剧充分利用了电视这种传播媒体的特点和表现优势,成功将中国的古典文化与审美融入到现代传播媒体中,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听享受。
一、古风之美
中国是一个文明大国,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给电视剧的创造也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份其他文化所难以具备的厚重感和沉淀感,它的魅力更是无穷无尽,值得不断深入的挖掘和研究的。《琅琊榜》作为一部古装电视剧,秉承着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原则,它具备了历史正剧所要求的厚重感和大气磅礴的气势。这种特点在这部剧的服装、道具、构图、布景等方面都展现的淋漓尽致。尽管《琅琊榜》这部作品并没有完全按照某一历史朝代的现实作为依据,但是在古代礼仪方面却精益求精,邀请了专业的古代礼仪专家进行了指导和建议。这部作品展现的古代传统礼仪文化都是在考证了历代王朝礼仪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体现出了制作者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在服装方面,整部剧的服装造型在保持了整体风格一致的基础上,都严格符合不同人物的身份和特点。剧中的成年男子都束发结髻,宽衣着身,甚至连佩玉都置于身体左下侧这样的细节都保持了一致。正是在这些细节上的讲究,使得整部剧体现出了一种大气的古风,再加上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将古代谋士将领的精神风貌进行了高度的还原。此外,剧中的人物在不同的场景中还有着不同的服装造型。一个普通官员的服装就分为官服、正服、便服等几种类型,且人物的地位越高,其服装的颜色就越深。例如,剧中身为七珠亲王的誉王与还身为郡王的靖王在衣着上就有明显的区别。誉王在朝上的衣服以红色为主,而靖王则以青白色或灰色为主,且誉王与靖王着装的质地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显示出了地位的尊卑之别。随着靖王的地位发生变化,其服装的颜色和质地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靖王当上了太子之后,靖王以及静妃的头饰和服装变得更加的华贵和复杂。此外,本剧的服装还结合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了设计,例如剧中的梅长苏体弱多病、性格孤傲,其服装多以棉麻材料为主,颜色则以白色、青色、灰色等素雅的颜色为主。
在布景构图方面,《琅琊榜》遵循了中国传统审美中强调的对称、衬托、借景等手段,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中国古典水墨画一般的画面,且不同的场景具有不同的特点,如琅琊山就展现出了仙境一般的飘渺和神秘;穆王府则显得幽静肃穆;苏宅的园林显得清新淡雅,但每一处的细节都是经过精心的设计,与自然之境相互衬托和协调,在大气之中又不显得俗气。
可以说,《琅琊榜》这一整部剧都展现出了超凡脱俗的中国古典神韵,体现出了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这种古风在每一个细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与演员的表演也相映成辉。这部剧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特点,长亭、园林、梅花等在中国古典诗词画中常见的意象在这部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这些意象在这部作品中不是简单的叠加和随意的应用,而是通过合理的搭配和设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而且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剧中的每一帧画面都有着水墨画的意蕴,真正做到了画中有情,情中有画的境界。
二、冲淡之美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不仅仅要体现在服装、道具、场景等外在形式的还原上,还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文化的精髓渗透到剧中的人物和情节中。正所谓,画皮容易画骨难,要具有文化的表象不难,但是要真正使整部剧的骨髓都渗透着古典之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琅琊榜》就做到了这一点。《琅琊榜》这部剧与一般古装剧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表现出了东方男子的冲淡之美。这与西方男性的肌肉和壮实之美是截然不同的。冲淡之美的最终来源是人格上的典雅和高尚,在“礼”的长期熏陶和教育下形成的,是心系国家的胸怀大志,是历经沧桑和磨难后的隐忍和淡然。
剧中人物对礼教的遵守和敬畏是整部剧的亮点,同时也是最能体现冲淡之美的部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仁义道德以及礼义廉耻是中国古代文人志士长期以来尊崇的最高信念。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应当守道、学道,要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而一个贤明的君主不仅要遵循社会的规范,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儒家学说为人们构建了一张强大的伦理之网,其中几乎包含了社会生活过程中的所有伦理纲要,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强大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从而将儒家的伦理道德深深的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剧中的人物都展现出了对这种伦理纲常的尊重和遵守。例如,剧中的人物相见和告别时都会进行鞠躬行礼,十分的注重礼节,在说话行动方面都十分的有分寸和节制。在太皇太后去世时,祭祀的礼仪十分的繁复,但所有人都在努力的遵守,这就显示出了古代人们对礼节的重视。朝堂伦理的情节则进一步彰显了传统礼教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受到了礼教观念的影响和约束。在礼教的观念下,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即使是面对杀害了自己全家的皇上,梅长苏也从未想过要对皇上不忠;誉王即使有着当皇上的迫切欲望,但也没有产生忤逆皇上的想法;萧景睿、言豫津、沈追等世家子弟官员一身正气,心系国家,不参与党政斗争,体现出了世家公子的风范。剧中的这些男性角色不像宫斗剧中的角色那样为争地位而勾心斗角,用尽一切卑劣的手段;也不像家庭剧中的角色那样为了一些琐碎的小事而日日争吵。他们胸怀大志,兼济天下,具有东方男子所特有的宽厚仁慈,但又明辨是非,具有谦谦君子的气度和风雅。
梅长苏是剧中人物的最典型代表。他看似体弱多病,但却有着过人的胆识和意志。全剧的开头通过誉王的谋士秦般若对梅长苏进行了巧妙的介绍。秦般若对梅长苏的介绍是“遥映人间风雪样,暗香幽浮曲江临,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这短短的几句话就使得观众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梅长苏的形象:清新飘逸,具有绝世独立的才华和风貌。接着,梅长苏便登场了。他驾着一叶扁舟,如同绝世独立的仙人一般孤傲清高,就如同是从古书中走出的翩翩君子一般。在随后的情节中,梅长苏的对手都一一在其高超的计谋下落败,并且无一不受到严厉的惩罚。与梅长苏的从容和睿智相比,他的对手都显得愚笨和迟钝。也正是这些人的愚笨更加衬托出了梅长苏过人的才华和指挥。梅长苏这一形象就是理想东方男性的典型代表,完美的诠释了礼、义、信标准下完美的人格。
三、情感之美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都十分强调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有时甚至强调情感和意愿甚于理智。这种价值观念对电视剧的创作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在表现人物形象和性格命运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在《琅琊榜》这部电视剧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教观念是贯穿于整部剧的大的价值观念,在这一宏大的价值观下,剧中也有一些小的情感,但在对这些小情感的处理上却显得十分的隐忍。而正是这种深明大义的隐忍、含蓄而又充满爱意的情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感动。
《琅琊榜》这部作品有着庞大的格局和恢弘的气势,但是其根本的落脚点还是在情义二字上。情义虽然也是传统道德观念中的一部分,但是相比其他的礼教观念却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琅琊榜》中的情义是林殊在梅林对牺牲的赤焰军的感怀;是大难不死的林殊与军士们之间的兄弟手足之情;是林殊与靖王之间深厚的友谊;是林殊与霓凰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这些情义是支撑林殊在梅林忍受火寒之毒,忍受拔毒碎骨之痛,卧薪尝胆十二年昭雪赤焰冤案的动力。也是因为情义,使得靖王不顾自身的前途和安危也要为兄长和赤焰军沉冤昭雪,从而走上了凶险的夺嫡之路。蒙挚将军、霓凰、沈追、言侯等人也都是出于情义才辅佐靖王登上了皇位。
这种情义不仅仅体现在靖王的夺嫡路上,在很多细节上也有所体现。例如,在誉王与太子的朝堂论理中,隐居多年的周玄清因为对老友黎崇的情义而不惜千里迢迢赶到金陵助誉王一臂之力。孝道也是剧中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太皇太后去世时,林殊为了报答太皇太后的养育和疼爱之恩,即使自身的身体十分孱弱也坚持三天三夜没有进食。靖王无论政事多忙碌也会定期进宫看望母亲,并且对母亲十分的关心和孝顺。这部剧还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念:正义永远存在于人间,有时候它只是来得慢一些,但不会消失。言侯在赤焰军覆灭后便修道炼丹不问世事,但在得知靖王夺嫡的想法后仍然不顾自己的安危竭力帮助靖王和梅长苏,他的这一份帮助也是出于他对赤焰军的这一份情谊,更是为了坚持自己心中的正义。梅长苏身染火寒之毒,随时都有丧命的危险,却也不愿意牺牲他人的生命来保全自己,他的这一份坚持也是源于内心对正义的坚守。
情义二字看似简单,也有很多人把它挂在嘴边,但要真正践行这两个字却是十分困难的,而《琅琊榜》这部剧中的许多人物都是出于情义二字冒着生命危险从事着自己的使命,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洗血冤案也终于得到昭雪,也符合了人们心中对正义的期盼,因而能够在观众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琅琊榜》这部剧中的情感之美还极大的激发了观众对含蓄隐忍情感的悲怆之情。有观众就曾经评价,看《琅琊榜》这部剧,总让人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这是因为,这部剧中演员的每一个动作和眼神都十分的节制,即使是在生离死别的场景中,也不会刻意的煽情,反而留给观众更深的余韵。
当梅长苏在十二年后再回到金陵时,他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林殊了,甚至可以说他成为了跟曾经的林殊截然不同的两个人。面对曾经的亲人、朋友、爱人,他虽然内心汹涌,却无法表现出来,更无法与他们相认,这种内心的纠葛和矛盾通过演员精湛的演技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看到最为疼爱自己的太奶奶,林殊无法告诉她自己就是她一直牵挂的重孙,甚至还没有来得及与太奶奶相认,她就先去世了,面对这种悲痛,他也只能克制自己。林殊与霓凰郡主之间有着刻骨铭心的感情,在相认之时,两人的表现却仍然显得克制与隐忍,只在最动情处自然的拥抱,之后便仍以兄妹相称,相敬如宾,只是在对视的眼光中流露出关怀与牵挂,在危机之时相互帮助。靖王是林殊最好的朋友,但是出于种种考虑,梅长苏在一开始不能与靖王相认,而必须以另一副面孔出现在靖王的面前。面对曾经好友的质疑甚至误会,梅长苏却仍然不能说出真相。
由于梅长苏特殊的身份,他在面对很多事情和很多人时都不能展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只能处处隐忍,即使是内心的情感十分强烈,在表面上也必须保持镇静和沉稳。曾经的灭门之痛深藏心底多年,已经成为了一道不可愈合的伤疤,梅长苏越是隐忍,观众越能感受到那一份深刻的痛苦,便越能体会到全剧所弥漫的那一份悲凉的情绪。
《琅琊榜》中所呈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善恶价值观十分的契合,让观众看到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这部剧虽然是围绕着权谋的斗争展开的,但是在梅长苏权谋算计的背后却是他匡扶正义,兼济天下的善良。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权术对邪恶之人进行了惩处,并尽量减少在复仇过程中对无辜者的牵连,体现出了人性善良的一面。
四、结语
从审美意义的角度来看,电视剧《琅琊榜》已经超越了一般古装历史剧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在服装、道具、场景布置等外在的审美表现还是人物性格刻画、情节设计等更深层面,《琅琊榜》都体现出了非凡的审美价值。这部剧也为我国的电视剧制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有利于促进电视剧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李维倩.电视剧《琅琊榜》的审美艺术探析[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1):12-13.
[2]陈佳莉.从历史背景角度浅析小说《琅琊榜》与《基督山恩仇记》[J].大众文艺,2015(24):48-49.
[3]刘乃菁.以《琅琊榜》热播探讨中国当前文化产业走向[J].戏剧之家,2016(02):63-65.
贾宁(1995-),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文法系,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生。
J905
A
1006-0049-(2016)17-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