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同窗情谊”的畸形发展
——大学生毕业后同学之间的诚信缺失问题
2016-02-04沈春辉
沈春辉
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浅析“同窗情谊”的畸形发展
——大学生毕业后同学之间的诚信缺失问题
沈春辉*
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同窗情谊永远都是一个不会褪色的话题,它是真挚、纯洁、美好的代名词。然而,大学毕业后,随着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的加大,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等等原因的影响,很多时候同窗情谊却又显得那么脆弱,宛若风中的花瓣,经不起摇曳。本文从大学生毕业后同学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深入探寻毕业后大学同学间诚信缺失的问题。
同窗情谊;诚信缺失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即诚实可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和人们为人兴业的基本道德标准。但是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多样化,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挑战。更令人担忧的是:大学毕业后,同学之间的诚信缺失问题凸显,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一、同学之间诚信缺失的几种表现
第一种是借钱。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情况,总也不联系的同学,突然有一天给你打电话借钱。这很考验同窗的情谊,有的同学借了钱,同学也如期还了,这是比较完美的结局,两个人因为信任和诚信诠释了同窗情谊的真挚。而有的人会随意找个理由婉转拒绝,或是好心借钱给他,他却一去了之,音信全无,这就预示着同学之间的关系就此了断。同时这也影响到自己对同窗情谊的信任,对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产生影响。同学之间借钱这件事充分体现大学毕业后同学之间的诚信缺失问题。
第二种是帮忙找工作。由于刚毕业不久,而且就业形势严峻,稳定的工作少之又少,很多人几乎处于飘忽不定的状态,能够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人更是少的可怜,同学就成了大家第一时间想起的最佳人选,于是问题就产生了。A同学就曾经历过这样的事,她说毕业后她很顺利的进入了一家外企工作,一直都很顺心。而B同学是自己大学的同班好友,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在B同学的恳求下,A同学向自己的上司推荐了B同学。经过A同学的一番努力,B同学终于也来了A同学的外企工作。可是不到一周,B同学就主动辞去了工作。原因是她又发现了更好的工作。上司把A同学一顿批评,对A同学以后的职业发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其实,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由于有一部分人存在就业失信的问题,深深地伤害了同学的心。
第三种是随份子。好久不联系的同学,突然间打电话告知他下周结婚。如果去,由于很久不联系了,同学关系也变淡了,觉得了然无趣。即使去了,也会有些生疏,而且从心理上觉得不值得,因为自己结婚、生孩子他根本没来,如果不去,毕竟是同学,同学聚会见面会觉得很尴尬。收到邀请的同学几乎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如今很多同学之间再也听不到大学时的欢声笑语,再也感受不到同窗情谊的真挚,而更多的是恭维与世俗。昔日的花样年华,同窗情谊为什么在这短短几年甚至几个月就退却了?
二、同学之间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是初入社会没时间。大学毕业后,同学们都刚刚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事业刚刚起步,大多数同学都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时间和同学联系。
二是久入社会变世俗。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商品等价交换原则、金钱至上原则侵蚀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理念之中,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有一种趋利避害的心理,有能力的人会对自己有所帮助,生活窘迫的人会为自己增加负担,这就使得同学圈子产生分化,形成许多个地位、条件相当的交际圈,而同学间原本纯洁的友谊也转变为交换利益的互惠共赢关系。
三是同学之间差距增大。由于每个同学的自身条件存在差异,在事业和生活上的水平都不一样,有些生活不如意,事业不成功,感觉自己平淡无为的同学不好意思面对其他同学,于是他们选择了沉默,在同学群里从来不说话,更别说同学聚会。曾经的同学,青春年少,欢聚一堂,毕业后各奔东西,终有一日停下来奔波的脚步,歇歇疲惫的肩膀,愕然回首,同学早已没了联系,只有独自忆往昔。如果细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毕业几年后还能参加同学聚会的都是工作、生活比较不错的,而生活比较惨淡的,就会慢慢淡出这个圈子。
三、加强同学间诚信的措施
首先,加强自身修养,为大学毕业后同学之间的诚信道德养成提供内在动力。不断提高认识,内化诚信意识,树立诚信道德观念,把诚信落实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以及学习等方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珍惜大学时代的同窗情谊,学会以诚待人。让同学们明白同学就是同学,感情是真挚的、纯洁的,不夹杂着社会的世俗。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不取决于财富的多少,更不取决于社会地位的高低。
其次,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为大学毕业后同学之间的诚信道德养成提供现实保障。一方面利用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组建班级群。时时关注同学的动态,可以在群里与大家分享生活和工作上的快乐与忧愁。做到“一人有难,全班帮忙”另一方面还可以举办同学聚会或集体活动,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同学的感情。
再次,努力实践,磨练诚信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减轻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使自己的空间多些,也避免发生向同学借钱那种尴尬的事情。同时要摆正心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好,不要盲目羡慕别人。
[1]戴鸿.良好社会心态的引领与培育[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李益斌,刘杨青.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与全球伦理建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3]赵淑华,王晓杰.试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4]邹之坤,高红岩.试论小康社会下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沈春辉(1986-),女,满族,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思想政治教育。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