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文化真人秀节目发展的反思

2016-02-04葛胜君

传媒 2016年13期
关键词:真人秀汉字受众

文/葛胜君

对文化真人秀节目发展的反思

文/葛胜君

2013年,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一经推出,便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潮。随后,《中华好诗词》《中国成语大会》《最爱是中华》等节目纷纷涌现。2015年,由陕西卫视推出的《唐诗风云会》再次成为文化真人秀节目的新典型,取得了非常显著的传播效果。需要指出的是,相比于2007年流行的“讲坛”类文化节目,无论是两年前的《汉字英雄》,还是最新的《唐诗风云会》,都呈现出了明显的“真人秀”色彩和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归为“文化真人秀”节目范畴。

文化真人秀节目属于综合性较强的文化节目,它与户外真人秀、音乐真人秀节目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但也有其自身独特之处。无论是节目命名,还是节目形式,或者是环节设置,文化真人秀节目都在以往真人秀的基础上做了大胆创新,试图以娱乐化手法将高雅的传统文化表现得更加喜闻乐见。可以说,研究文化真人秀节目,实际上就是研究一档节目如何在泛娱乐化时代,让受众在享受轻松娱乐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和品格,能够为我国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价值诉求:“选秀”与“文化”的博弈

就节目内容而言,当前国内文化真人秀节目普遍存在价值诉求不明确的问题,简单来讲就是,节目到底是以“选秀”为发展重点,还是以传承文化为根本宗旨,“秀”的主体是人还是文化?真人秀的表现手法应用到文化节目中,被许多人指责是电视文化的堕落。拿《汉字英雄》来讲,节目中曾多次出现选手“秀”个人才艺的环节,几乎所有选手都有着一段与汉字的“不解之缘”,这无疑存在着泛娱乐化之嫌,忽略了文化传承的理念宗旨。

客观来讲,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短期内依然会有很大的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真人秀节目大约有200个,是2014年的5倍有余。在真人秀节目大行其道的当下,在文化节目中融入真人秀元素,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节目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能够有效拓展其发展空间,我们可以视其为顺应时代的无奈之举,也可以称其为转型突围的大胆创新。但不管怎样,我们都不应该片面地否定文化真人秀节目的存在价值。

《中国成语大会》第二季在春节期间的网络视频点击量超过3800万次,在《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再度创造了文化真人秀节目的神话,参赛的“白话灵犀”组合也因此成为网络红人。由此可见,受众之所以选择收看这类节目,主要还是受求知欲的驱动,真人秀元素的融入不过是一种外在手段和技巧,或许“文化竞技”更符合此类节目的定位。

既然将其定位为文化真人秀节目,那么文化就成为了此类节目最大的品牌标签。在全媒体时代语境下,内容为王依然是电视节目制作不变的原则,因此,文化真人秀节目的根本价值也应该体现在“文化”而并非“选秀”上。真人秀元素在文化类电视节目中的融入,应当且只能作为表达技巧,来丰富节目形式,彰显节目理念与宗旨。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度地应用真人秀元素,如一味展示选手才艺、讲故事、强调竞技结果等,将削弱文化类节目的文化品质。因此,文化真人秀节目要明确自身价值诉求,利用“选秀”作为辅助手段来凸显“文化”本位。

节目定位:“精英”与“大众”的抉择

理论上来讲,要想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做严格区分,是不现实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品位和情感诉求,而通俗文化之所以能够流行,正是因为它在提供多元化内容需求的基础上,真实反映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例如,《汉字英雄》曾以生僻字作为专题,引发了社会有关生僻字实用性的大讨论。节目中汉字先生独特的解读方式,以及个性化的环节设置等,都成为了社会的热议话题。有关精英和大众的定位抉择摇摆,在当前文化真人秀节目中十分常见。

不管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文化节目,还是与时俱进的文化真人秀节目,普及和传承文化一直都是节目的一大宗旨。那么究竟何种文化才适合通过电视平台展开传播,文化节目究竟要追求精英化定位还是大众化定位,这些都是当前电视媒体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碎片化”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追求效率的浅层阅读越来越受欢迎,同时人们习惯对传统文化内涵加以简化接受。正如关正文所说,许多字词对于14岁的学生来讲很简单,但对成年人来说却非常困难,可见成人母语知识系统存在严重缺陷。长期以来,母语价值观都被局限于常用、简单、高效的层面,却忽略了其审美、内涵、价值的诉求。互联网时代,“提笔忘字”更成为常态,因此,在节目中全面呈现传统文化无疑是对这一问题的警示与反思。

但需要指出的是,一味地强调“焐热冰封汉字”,将造成节目定位的偏差。传承是文化真人秀节目的根本宗旨,节目要学会用娱乐化的媒介技巧,让受众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有所收获。精英文化虽然高雅,能够充分彰显文化底蕴,但文化更应该是开放的、能够雅俗共赏的,文化真人秀节目承担着弘扬与传承文化的时代使命,不应该为了噱头而片面追求生僻文化的弘扬,也不能单纯地为了经济效益而制造话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摒弃精英文化,而是要在参考大众文化传播特点的基础上,对精英文化予以“消解”,然后借助电视媒体的优势实现广泛传播。此外,文化真人秀节目还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去糙取精、去伪存真,确保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正确方向。

内容生产:“同质”与“创新”的碰撞

本质上来讲,媒介文化经常会出现重复、浅显、盲从、片面等缺陷,也就是说,一档电视节目在成功之后,很容易陷入内容生产同质化的泥淖。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例,其第一季受众近7亿,但第二季仅为4亿,缩水了近一半。再如,《汉字英雄》的第一季在爱奇艺的平均播放量为140.2万次,而到第三季就下降到了50.2万次。同类节目的收视率更是如此,始终无法再创第一季节目的收视辉煌。从数据上看,受众对文化真人秀节目逐渐出现了审美疲劳。这批“昙花一现”的文化真人秀节目的内容选择主要集中于汉字、成语、诗词和歌曲上,如《中华好民歌》《中国成语大会》等,其中大部分节目都并非原创,而是由不同的板块拼凑而成,可见当前我国文化真人秀节目盲目跟风的问题非常严重。

如果将收视率进行切分,那么节目编排、内容选择和品牌营销分别占50%、40%和10%,也就是说节目编排是决定收视率高低的核心要素。节目编排是否具有创意直接决定着收视率高低,进而关系到节目的品牌影响力。同质化的内容生产已经成为阻碍文化真人秀节目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就人类喜新厌旧的本性来讲,电视受众更是基于自身喜好来选择观看内容的。通常在收看一档节目时,最初受众都能够保持较高的热情去“追剧”,但是一旦新鲜感消退,或其发现节目失去了原本的特质,他们就会弃之而选择其他感兴趣的节目来看。也就是说,一档节目要想保持高收视,就必须要不断创新,为受众提供全新的收视体验,维持他们的关注度和新鲜感,进而培养忠实受众群。因此,对于文化真人秀节目而言,紧抓细节、持续创新将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化类节目有着比其他娱乐节目更强的生命力,所以在内容生产方面也要有持续创新的耐力。

发展方向:“叙事”与“推广”的转型

全媒体时代,文化真人秀节目要想实现转型与突围,就必须在内容生产、形式呈现和传播方式上加强创新,注重叙事模式和推广方式的转型,以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做好叙事模式的转型,将主体由文化储备型变为文化应用型,以实现真人秀元素的完美融入,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在节目中向受众展示文化的具体应用途径,为他们提供权威的“解读范本”,加深其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将人与文化的关系、人对文化的传承作为叙事重点,进而充分践行文化传承的理念宗旨。同时,这种叙事模式的转型,还将有利于节目树立明确的价值诉求,以“文化为主,选秀为辅”更好地实现文化知识的系统性传播。另一方面,要做好推广方式的转型,将电视真人秀转变为传媒真人秀。当前,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的发展潮流,这也为文化真人秀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电视真人秀节目来讲,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将会形成不同的“舆论场”,为节目提供全新的发展契机。传统媒体的平台推广、社交媒体的品牌宣传,不仅能够增强节目与受众的互动,还能够丰富受众的节目参与渠道,有效提高节目的影响力。此外,通过新旧媒体的融合,双方进行优势互补,可以为传统文化类节目注入新的活力,拓展其生存与发展空间。例如,《汉字英雄》传媒真人秀式的品牌推广模式,实现了节目品牌的多维度延伸,特别是对社交媒体的灵活应用,不仅提高了节目的吸引力和可视性,而且增强了受众的品牌粘性,为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在未来发展中,文化真人秀节目要注重推广模式的转型,树立“传媒真人秀”理念,充分发挥“多屏联动”优势,不断拓展节目的品牌发展空间。

总而言之,在未来发展中,文化真人秀节目要更好地平衡内容生产与形式创新的关系,将“秀”的主体界定为“文化应用型的人”,坚持文化传承的节目宗旨,明确节目的价值诉求,注重叙事模式与推广方式的转型。在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与模式,制作出能够彰显中国特色的节目,同时充分发挥媒介融合的优势,推动文化真人秀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真人秀汉字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真人秀节目基本元素的呈现
调查
户外明星真人秀为何火?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