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记者,当好使者
——以《深圳特区报》“探访海上丝路”报道活动为例
2016-02-04胡恒芳吕延涛沈清华
文/胡恒芳 吕延涛 沈清华 方 胜
做好记者,当好使者
——以《深圳特区报》“探访海上丝路”报道活动为例
文/胡恒芳 吕延涛 沈清华 方 胜
2016年4月15日,伴随着《奥克兰刮起“海上丝路”风》的见报,《深圳特区报》自2015年9月启动的“探访海上丝路”大型系列报道终于告一段落。
正如在一年前的启动仪式上,采访组记者代表的发言所说,在“探访海上丝路”报道中,一方面要做好“记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带回文字、影像资料,全方位记录深圳企业和深圳人在海外拼搏、深圳在国际交往中的精彩故事和重要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当好“使者”,带回远方深圳同胞的消息,带去深圳人民对他们的祝福,同时向国际友人传播“一带一路”的主旨和构想以及深圳的精神和文化,实实在在助推深圳国际化发展与合作。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深圳特区报》派出20多位记者,沿着“海上丝路”的轨迹,先后深入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越南、新加坡、斯里兰卡、印度、日本、土耳其、俄罗斯、阿联酋、意大利、西班牙、希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近20个国家,采访了我国驻外机构、外国政府机构、华人华侨组织、深圳企业海外机构等数10个,采访对象近100位,带回了来自友邦的殷切愿望,送去了源自深圳的美好祝福,展现了“一带一路”战略的丰富内涵,也得到了读者的高度评价。
报道选题重大,紧扣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主题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传递文明、促进友谊、发展经贸的东西方交流海上大动脉。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指出:要充分发挥地缘、商缘、人缘的优势,将深圳打造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桥头堡,努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战略枢纽作用。
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媒体的作用当仁不让。尤为幸运的是,对比一般的城市,深圳媒体守着一座新闻的“富矿”。自改革开放以来,无数深圳企业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奋力开拓国际市场;深圳也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吸引着海内外的优秀人才和企业落户。这是深圳建设国际化先进城市、争创“四个全面”排头兵的宝贵财富,也是深圳媒体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源泉。
在这种大背景下,2014年年底,《深圳特区报》开始筹划大型系列报道“探访海上丝路”,并陆续拜访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深圳市外事办公室、深圳市侨务办公室、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深圳市委员会(深圳市贸促委)、深圳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等部门和单位。他们为此次采访活动提供了业务指导和部分采访对象的联系等工作。
最终,在报社内外的共同努力下,“探访海上丝路”首条采访路线得以在2015年5月底成行。
地域特色突出,充分反映深圳企业和人民在海外的丰硕成就和动人故事
在“探访海上丝路”系列报道之前,《深圳特区报》也有不少远赴国外的采访工作。此次“探访海上丝路”报道活动,各组记者既要采写报道,还要挖掘采访线索、联系报道对象,并要办理各项因公出国手续。其繁琐和复杂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比较大的“意外”就有两起。
第一,这次报道活动自筹备开始,报社牵头的同事就根据海上丝绸之路的范畴,开列了10条线路。由于非洲埃博拉病毒突然肆虐,不得不将非洲两条线路遗憾取消,最终成行8条。同样抱有遗憾的是韩国。本来此条线路的同事已经办好了手续,可就在启程前夕,韩国爆发了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疫情,只好忍痛割爱。
第二,这次报道策划相当早,可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兄弟媒体,在《深圳特区报》的报道正式推出前,也展开了类似主题的采访活动。虽然和许多媒体相比,《深圳特区报》的采访和报道范围更为广泛,但也让人颇有“赶个晚集”的担忧。
我们仔细研究了这些同行的报道活动,学习了良好的经验,也进一步坚定了报道思路:一是要努力让报道故事更典型,采访更扎实,文字更生动;二是要坚持深圳特色,紧紧围绕深圳企业和人民在海外的故事展开采访,做出与其他媒体不一样的优秀报道。
就这样,《深圳特区报》20多位记者利用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克服困难,查找资料、广泛联系、仔细调研,终于让采访报道的蓝图日益明晰。从2015年1月开始,《深圳特区报》记者相继组队拜访中兴、中集、康佳、大族、迈瑞等典型企业,为海外报道积累更多素材,并于5月底正式启程。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深圳特区报》记者分赴意大利、日本、新加坡、印度、土耳其、澳大利亚等近20个国家,带回了大量珍贵资料和图片、视频。采访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马来西亚贸工部副部长、希腊外交部副秘书长、印尼万隆市市长、西班牙巴塞罗那自贸区联盟执行主席、日本冲绳华侨华人总会会长、新西兰“一带一路”促进会首席执行官等国内外政要和组织领导人,真实记录了中兴、中集、大族、迈瑞、比亚迪、漫步者、艺之卉、中建钢构、光汇石油等20余家深圳企业在海外的发展情况,是深圳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最真实的写照。例如,2015年10月9日刊发的《用国际化的语言讲述东方故事》,讲述近年在国内崛起的深圳服装企业如何结合意大利的服装设计优势打造本土时尚品牌的故事;10月15日刊发的《京都市民爱乘K9大巴》,报道比亚迪公司拿到通向海外市场通行证的历程;12月31日刊发的《海能达“对讲”亚欧桥头堡》,总结深圳企业抢占土耳其市场的经验。这些报道以深圳企业“走出去”的成果,充分印证“一带一路”战略愈来愈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
传播中华文化,为中外交流播撒来自于中国媒体的友谊种子
据统计,《深圳特区报》“探访海上丝路”大型系列报道在纸媒和网站、“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刊发各类报道近200篇,通过一个个鲜活可借鉴的范例,挖掘深圳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宝贵经验。
更为重要的是,本次“探访海上丝路”策划,既是一次远征的采访报道活动,也是一场传递友谊的文化交流活动。
《深圳特区报》记者走访的国家中,既有近邻,也有远邦。记者带回远方深圳同胞的消息,带去深圳人民对他们的祝福,也用文明的言谈举止、专业的职业操守、深刻的报道内容,传播深圳的精神和文化,宣传我国“一带一路”伟大战略,为建设“海上新丝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外国部长级领导到深圳企业的海外雇员,从海外侨领到每一位听闻此行目的外国友人,无一不对《深圳特区报》作为一家中国地方媒体,在中外交流和传播友谊上的付出和努力而表达敬佩。这样的镜头在《深圳特区报》的采访中比比皆是。
深圳友好城市、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市市长麦里赫·戈克切克不仅愉快地接受了《深圳特区报》专访,还亲自安排安卡拉市新闻中心及有关新闻单位与本报记者交流座谈,市政府网站也在显著位置登载本报记者一行采访的消息。
巴塞罗那自贸区联盟执行主席乔迪·科内特热情地向《深圳特区报》记者一行介绍了巴塞罗那的历史文化、投资环境、商贸优势等信息。他曾多次到访深圳,并表示十分高兴能够通过《深圳特区报》的报道,让更多深圳企业和市民,了解和喜欢上巴塞罗那,让两座城市的友谊地久天长。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政府总代表王锦珍说:“‘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中国的发展机遇,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共赢的举动;不仅是经贸往来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传播友谊的纽带。《深圳特区报》策划组织的‘探访海上丝路’采访和调研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做好记者,当好使者”,《深圳特区报》始终把这当作自己的责任。在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所有接受《深圳特区报》采访的外国机构、海外华人华侨和中国驻外机构、企业、员工的积极配合下,以及报社参与此次报道活动的同事和负责精编每一个故事的编辑人员的努力下,《深圳特区报》“探访海上丝路”大型系列报道终于圆满落幕。这组报道不仅得到国内媒体纷纷转载,希中网、意大利中文网等境外媒体也予以转载传播,成为深圳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桥头堡伟大事业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胡恒芳系《深圳特区报》总编辑
吕延涛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
沈清华系《深圳特区报》民生新闻部
主任
方胜系《深圳特区报》民生面对面
工作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