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构想

2016-02-04张丹丹

山西青年 2016年22期
关键词:教学科研校企学院

张丹丹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 402160



高职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构想

张丹丹*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 402160

本文分析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运行机制,着重以“《建筑工程施工》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团队”为例,阐述其建立的依据及意义。认为应充分利用团队的作用,结合学徒制的办学模式,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

科研创新;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中,推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核心力量[1]便是创新性强的教学科研团队。高职院校要以学徒制为背景,深化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建立一支优秀的专业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同企业联合配置和开发教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模式,最终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

一、团队建设的条件

团队应具有良好的协作基础,可以根据专业的一致性建立,可以依托岗位职责的协作关系建立,具体需要依据以下几个条件:

(一)团队应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团队成员数量一般为7-15人,年龄、职称、学历和专业构成应有利于优势互补、协同攻坚,有利于科研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团队成员整体水平的提高。根据工作需要,也可邀请其他高校、科研院所或行业企业的人员作为团队成员。团队中45岁以下的成员一般不低于50%。

(二)团队成员应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工作精力。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位或中级及以上职称,或从事该领域相关工作三年以上;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创新工作,原则上不同时参加两个及以上的团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社会服务。发挥团队力量,努力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富有价值的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

二、《建筑工程施工》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团队的目标任务

团队应有一致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团队的科研创新应与国家、地区、学院、行业产业的规划与发展战略保持一致,能对学院事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能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富有价值的社会服务。

(一)团队研究背景

团队以《建筑工程施工》课改为研究目标,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目前,作为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为学生的专业课打基础。我们团队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多次尝试和研究,进行大胆的探索,重新制定该课程的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建立该课程教学改革框架体系,力求从多角度、多侧面提高学生施工技术与管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技能,以适应社会对建筑人才的需求。

(二)团队研究总体目标

1.积极申报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化教学改革》及相关的教学改革科研项目,认真完成项目任务,形成质量优、价值高、应用广的研究成果。

2.坚持科教融合,将科研创新成果或研究项目引入教育教学,组织指导学生创新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会,努力提升团队实力,扩大团队在研究领域的影响。

三、团队建设举措

要建立一支创新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满足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2],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真正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人才,保证教学科研团队的的较高水平。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建设:

(一)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技能

结合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从职前职后现代学徒制衔接、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施流程等方面同企业负责人共同商讨编制。同时,学校要实行“帮扶”原则,教授带领青年教师共同申报课题,进行教学改革,编制校企教材[3]。

(二)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

以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为例,系部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定期安排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教师也参与到工作中来,学习先进的科技技术,并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行工学结合的学徒制模式,从而在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鼓励学生参与项目

项目要体现教师引领、师生联创的特色。项目以教师为主持人进行申报,参与项目的教师在项目中共同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项目应吸收学生参加,原则上学生人数不少于教师人数,教师和学生在项目中应有明确具体的任务分工。

(四)校方保障

学院应该及时关注科研创新团队的发展状况,了解教师的硬性需求,给团队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促进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与社会实践。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需要明确研究方向,注重团队建设的积累与后期反馈,从而促进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核心力量。

[1]徐宝慧.关于西藏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J].西藏大学学报,2013(5):130-134.

[2]李慧巍.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浙江树人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3(9):101-104.

[3]雷正光.职业教育教育模式创新探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3:204-221.

张丹丹(1991-),女,重庆人,本科,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G

A

猜你喜欢

教学科研校企学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云上中文”教学科研数字化资源平台助力一流学科建设
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如何构建合理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体系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南非大学的能力建设研究——以教学科研策略为例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西行学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