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监测仪联合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6-02-04李磊遇旭东丁建军张禄波郭晓宾耿仁强傅继东山东省龙口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东龙口265700
李磊 遇旭东 丁建军 张禄波 郭晓宾 耿仁强 傅继东* 山东省龙口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山东 龙口 265700)
颅内压监测仪联合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李磊 遇旭东 丁建军 张禄波 郭晓宾 耿仁强 傅继东* 山东省龙口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山东 龙口 265700)
目的:分析探讨颅内压监测联合钻孔引流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采用颅内压监测联合钻孔引流治疗的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颅内压监测联合钻孔引流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收治的56例患者均置管成功,手术时间为2~32h,平均手术时间(19.14±4.12)h;患者的术后血清清除率为25~73%,平均血清清除率(63.65±5.96)%;引流3d后,患者的血清清除率为69~97%,平均血清清除率(90.04±2.66)%;治疗前,患者的颅内压为(263.58±16.29)mm H2O,手术后患者的颅内压为(219.91±23.87)mm H2O,手术7 d 后患者的颅内压为(215.00±16.94)mm H2O;56例患者中有5(8.93%)例患者术后再出血,51(91.07)例余均钻孔后平稳;一个月后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OS)评分显示48(85.71%)例好转,GOS评分为:3分26例,4分10例,5分20例。植物生存1(1.79%)例,死亡7(12.5%)例。结论:颅内压监测联合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具有积极的推广应用价值。
颅内压监测 钻孔引流 高血压脑出血 临床效果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脑底小动脉管壁上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样变性和局灶性出血、缺血、坏死,引起血管壁强度降低出现局限性扩张形成微小动脉瘤。当患者出现血压剧烈升高时,已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发生出血[1]。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采用颅内压监测联合钻孔引流治疗的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分析探讨颅内压监测联合钻孔引流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37~69岁,平均年龄(49.65±6.48)岁。血压160~206/95~144 mmHg(1mmHg=0.133KPa)。入院时GCS评分:9~12分35例,6~8分21例。出血部位:左侧基底节区26例,右侧基底节区30例,累及丘脑患者14例。出血量为32~69 mL,平均(42.95±6.45)mL。手术时机为发病后2~14 h。1.2方法
1.2.1 钻孔引流术
手术前,对患者行CT检查,以血肿最大平面为中心,根据平行投影线位置确定穿刺点。之后局部麻醉患者患侧出血距皮层最近处,取非功能区于头皮做一常为4cm的直切口,钻孔。术者再在直视下采用尖刀打开硬脑膜,电凝止血。然后在皮层无血管处电凝一皮层破口,利于置管。最后术者置管成功后在距切口5cm处皮下引出引流管并固定。
1.2.2 颅内压监测
置管完成后,采用强生CODMAN型颅内压探头植入钻孔向下2 cm处硬膜下,并将导线距切口另一5 cm处皮下隧道引出进行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监测术中处理:监测颅内压成功后,记录患者抽吸前的颅内压。其中30 mmHg以上32例,25~30 mmHg18例,25 mmHg以下6例。用5 ml注射器缓慢无阻力抽出黑色血块,一般为出血量的1/2左右,颅内压降至25 mmHg即可。颅内压低于25 mmHg的患者在急性期不建议多抽吸,在48h后无阻力逐渐抽吸。然后缝合头皮,患者继续进行逐步控制性引流。
1.2.3 术后处理[2]
患者在ICU病房期间,医护人员将进行预防静脉止血、应激性溃疡、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
(1)控制血压,保持一定的脑灌注压:若患者长时间无新鲜出血,6h后可在颅内压检测下向血肿腔注入2~3万单位的尿激酶+1~8 ml 5%生理盐水,利于血肿液化。注入药剂后夹闭引流管2h,之后放开,2次/d。若患者颅内压偏低时,可调整脱水剂或进行血肿无阻力抽吸。
(2)56例患者有49例成功救治。其中有20例在尿激酶注入时颅内压低于20 mmHg者16例,给予5~8 ml溶解的尿激酶;有18例在尿激酶注入时颅内压低于20 mmHg,给予5~8 ml溶解的尿激酶;有20例在尿激酶注入时颅内压在20~25 mmHg,给予2 ml溶解的尿激酶。尿激酶注入后颅内压不能高于25 mmHg,注入药剂后夹闭引流管2h后放开,颅内压比注入尿激酶前低3.46mmHg。
1.3 观测指标
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患者手术情况、患者手术一个月后的GOS评分。
分别记录手术结束时、手术结束3d后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治疗前后患者的颅内压。
2.结果
收治的56例患者均置管成功,手术时间为2~32h,平均手术时间(19.14±4.12)h。患者的术后血肿清除率为25~73%,平均血肿清除率(63.65±5.96)%。引流3d后,患者的血肿清除率为69~97%,平均血肿清除率(90.04±2.66)%。
治疗前,患者的颅内压为(263.58±16.29)mm H2O,手术后患者的颅内压为(219.91±23.87)mm H2O,手术7 d后患者的颅内压为(215.00±16.94)mm H2O。
56例患者中有5(8.93%)例患者术后再出血,51(91.07)例余均钻孔后平稳。一个月后的GOS评分显示48(85.71%)例好转,GOS评分为:3分26例,4分10例,5分20例。植物生存1(1.79%)例,死亡7(12.5%)例。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发病迅速、治疗困难、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在我国,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已达到10%左右,且近年来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3]。因此,探索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对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重要意义。
有研究[4]显示,大约2%的脑出血患者是逐步出血,即初次出血后,患者6 h内仍有继续出血现象。脑出血置管引流术是近年来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首要术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等优点,但也存在无法止血,清除血肿需较慢,不能快速缓解急性高颅压等缺点。基于上述原因,临床选用置管引流术的原则为:(1)患者发病时间大于6 h,出血量小于60 ml,病情较稳定;(2)患者对开颅手术不耐受。但临床观察显示,大部分患者接受置管引流术后效果良好,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再次出血,危及其生命安全。对此,有研究[5]显示,绝大多数患者出现脑内出血的原因为血肿的机械占位导致颅内压增高。因此,有效的颅内压监护对预防患者再次出血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过往,临床仅通过观察CT中线移位程度、患者的瞳孔和意识水平评估其颅内压,具有相当程度的主观经验,易造成严重误差。而颅内压监测则是对颅内压客观水平的实时监测,相对于传统评估方式,颅内压监测更为客观,贴合实际情况。且其作用还主要表现在:(1)在颅内压监测下,一般只需要抽吸1/2出血量,控制颅压小于25 mmHg即可,之后才由置管引流。一方面避免了术中过度抽吸引起再出血,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抽吸不足,无法达到缓解颅压的手术目的[6];(2)颅内压监测为术后血肿逐步引流抽吸、血肿腔内尿激酶注入等操作提供了客观依据,确保患者安全;(3)为临床确定引流管的拔除时机、调整脱水药物剂量提供依据。分析本院收治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显示患者均置管成功率显著,血肿清除率高、颅内压控制程度良好,患者术后再出血率较低,预后评分良好。
综上所述,颅内压监测联合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具有积极的推广应用价值。
[1] 苏宝艳, 马青. 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钻孔引流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18(22):120.
[2] 彭四维, 邱炳辉, 曾浩, 等. 钻孔引流联合颅内压监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4,19(10):457-458.
[3] Talving, P., Karamanos, E., Teixeira, P. G, et al.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in severe head injury: Compliance with Brain Trauma Foundation guidelines and effect on outcomes: A prospective study[J].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2013,119(5):1248-1254.
[4] 史忠岚, 袁绍纪, 李博, 等. 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评价[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4,13(3):252-254.
[5] 张锋, 刘波, 周庆九, 等. 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争议与前景[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18(18):2945-2952.
[6] 张宏兵, 苏宝艳, 王晓峰, 等. 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置管引流治疗中的应用[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16(3):219-220.
1006-6586(2016)07-0064-02
R651.1
A
李磊,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于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傅继东,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