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创新

2016-02-04曹倩毓邢中先

山西青年 2016年11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理论创新

曹倩毓 邢中先 1

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 400054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创新

曹倩毓*邢中先* 1

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400054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当前我们必须明确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坚持它的原则,在贯彻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推进我国法治建设更加贴合我国的国情,保障法治信息传播的畅通化,积极宣传法治文化使其渗透到人民心中,这样更好地利于人民培育法治精神。

关键词:依法治国;理论;创新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一)此次决议是党和国家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法治的决议

从党的全会的历史来看,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执政以来第一以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的重大会议,仅看我国1978年以后的各届全会,最多的就是关于经济建设以及改革方面的决议,其次是党的建设方面的决议,最后就是关于文化建设类的决议。而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议是1978年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这份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在我国党和国家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总结了经验教训的伟大成果

此次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我们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深刻反思了背离法治轨道的惨重代价,正确的判断了当前国内国际的严峻形势,创造性的提出了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们党已经深刻的认识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是解决党和国家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法宝,是发扬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幸福安康、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三)系统阐述了当代中国法治的核心价值和核心体系

新时期下我们党和国家的法治建设越来越突出以人为本,此次十八届四中全会还首次提出了人民主体这一当代中国法治的核心价值,充分的凸显了我们党发扬法治精神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由此可见,一个真正以人民为主体的,切实的保障人民利益的法治理念,必然会得到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广泛参与和全力支持。

二、推进我国法治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把法治中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来

在以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虽然法治建设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还是没有把法治建设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建设的法治中国,就是要明确宪法法律的重要地位,人民民主更加健全,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健康有序,让我们的社会运行的更加稳定和谐。将法治中国的建设渗透到我国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中去,将法治活动成为每个公民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建设成一个人人懂法,人人守法,公平有序的的和谐社会。

(二)必须符合我国国情

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吴邦国委员长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是在法律规范体系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相关法律存在着纰漏,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有可趁之机。我国法治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立足于我国的基本现实情况,有效的解决人民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规范我国社会各个方面的法治建设。

(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就必须坚定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下推进依法治国,要严格的和西方国家搞“宪政”作区分。我国推行依法治国的方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使我国依法治国工作的推进和创新体现出中国特色,最终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明。

(四)法治建设必须具有前瞻性

我国现如今法治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在很大程度上理论与现实实际严重脱节,反映出了过去我们要么一味的直接引用外国法治理论,要么就是对中国的法治想象剖析的不够深刻。所以,我国在实践创新中必须吸取别的国家的有益经验,立足当前,着眼于长远,深刻的探析制约我国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从这些矛盾和问题出发,明白法治建设的总目标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三、实施依法治国的有效途径

(一)保持法治信息畅通

只有获取法治信息的渠道畅通,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才能保证法治信息被公民所熟知。要有明确的法治宣传平台,公民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到相关的法治信息,还可以在微博、微信、qq、报纸、广播、电视等平台上宣传法制信息,及时传达最新的法律动态。各级政法部门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法治信息传播到千家万户中去,找与群众思想的共鸣点,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依托当地的各个宣传部门,完善各地区,各乡镇,各社区的法治宣传活动,丰富宣传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公民参与法治文化的建设中来。

(二)不断宣传法治文化

要积极全面的向社会大众各阶层宣传法制文化,采用传统宣传与网络宣传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用法律方式保护自己;其次,利用网络宣传法律,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国家相关法律最新的动态,在看新闻百态的同时学到法律知识;最后,开展法律专题教育活动,向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人群进行法律教育活动,使我们各行各业的各项工作都能井然有序的开展。

(三)弘扬和培育法治精神

培育公民的法治精神,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首先,各级法律部门应当意识到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与宣传部、文化部等形成良性互动,做好法治精神弘扬的规划、组织、协调、实施等工作,同时,积极的深入到基层群众中来,对法治活动进行指导、建议。其次,邀请各行各业的人士参与到培育和弘扬法治精神的活动中来,鼓励基层人民群众自编自导的法治精神弘扬活动,使人人在这些法治文化活动中牢固法治理念,树立自觉遵法守法的意识,提升自我的法治精神。

[参考文献]

[1]肖金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创新.山东社会科学.

[2]胡霞.浅谈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法治博览.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4-10-29.

*作者简介:曹倩毓(1992-),女,山西孝义人,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邢中先(1989-),男,河南濮阳人,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1-0098-01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理论创新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全面依法治国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镜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