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洁小说《沉重的翅膀》中的人物形象
2016-02-04杨骥刘瑜
杨 骥 刘 瑜
1.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120;2.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 400031
试论张洁小说《沉重的翅膀》中的人物形象
杨骥1*刘瑜2* 1
1.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4120;2.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400031
摘要:作为“新时期文坛上第一部反映体制改革的长篇小说”以及“中国第一部政治小说”,《沉重的翅膀》成功塑造了时代改革浪潮中“新”“旧”两派人物形象。本文拟以张洁小说《沉重的翅膀》为范本,分析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关键词:张洁;《沉重的翅膀》;人物形象
作为“新时期文坛上第一部反映体制改革的长篇小说”以及“中国第一部政治小说”,张洁创作于1981年的《沉重的翅膀》围绕经济体制改革,讲述了一场发生于重工业部内部的斗争。小说以我国80年代重工业部及其下属工厂的改革之路为背景,以现实主义为创作手法,成功塑造了时代改革浪潮中“新”“旧”两派人物形象。本文拟以张洁小说《沉重的翅膀》为范本,分析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一、守旧派:投机者与老顽固
作为改革中“守旧派”的代表,重工业部部长田守诚是一个典型的官场投机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思考的不是如何为人民服务、如何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位置、如何为自己的前途添砖加瓦。在他看来,从“批‘四人帮’”到“批邓”只是换一块牌子的问题,“什么叫政治,政治就是看准了风向,该表态时及时表态”。作为共产党员的他缺少的是作为党员的对共产主义的正确认知以及对党员立场的坚守,对于他,什么党员身份,什么政治立场,都不如头上的乌纱帽以及乌纱帽带来的利益来得爽快。
而作为一名领导,他同样缺乏操守与担当。文革期间,他培养心腹营造自己追随“四人帮”的积极,而一旦“四人帮”倒台,他立马弃车保帅,将责任委过于人。他秉承的工作理念是“按上面的精神办”“我同意大家的意见”的明哲保身、左右逢源,而在这样的八面玲珑背后,他却坚信“无毒不丈夫”,如恶狗一般紧守护着自己已有的地位与利益。
可以说,这样一个官场投机者,田守诚擅长的是见风使舵以及如“打守球”般“软磨硬泡”的“为官之道”。他一面“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稳妥不求突破地消极怠工;一面“像时钟一样准确”坚持提前上班,营造自己兢兢业业的假象。面对汪方亮文革中的被开除党籍,他一面举手同意,一面却私下偷送人情……他注重的并不是与汪方亮的哥们义气或是其他,而只是一种两面三刀、留有余地的习惯使然。而面对陈咏明的被批判,他前一分钟还在深表同情义愤填膺“听说又准备搞一搞你(陈咏明)?”后一分钟却在看到陈咏明身后所谓“搞陈咏明”的某市委书记后立马变脸,“听说你们(某市委书记)又保了陈咏明一下?”其满嘴跑马、虚伪做作、工于心计的人物特质由此可见一斑。
基于此,面对工业改革,田守诚必然选择的是消极、抵触的态度。一方面,文革中那次“站错队”的失误让他不再轻易做出选择,而另一方面,对于自己利益的维护也让他不能允许郑子云陈咏明们在改革中标新立异获得成绩超越自己。于是,具体到工作中,我们便看到了田守诚一面冷眼旁观期待郑子云们一脚踏错的虎视眈眈,一面绞尽脑汁耍尽手段将郑子云拉下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位置的处心积虑。说到底,他就是一只老而不衰不轻易出声的恶狗,无关则罢,一旦牵扯到个人利益便立马拔刀相向咄咄逼人。
而一个田守诚指向的是无数个田守诚:主管政工工作的副部长孔祥,军人出身的他打心眼里瞧不起知识分子以及其号召的“改革”。他秉承的是“劳改”“枪毙”等“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战争年代思想,而其“打江山”元老的革命身份,让他不愿在改革中失去其处于时代中心的位置。于是面对改革,他一面气势汹汹,对以郑子云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想法、行为甚至是气质“看不顺眼”。一面坚持守旧固守着自己那个旧世界里最后的伦理纲常。可以说,如果田守诚是一个典型的“投机者”的话,那么孔祥就是一个典型的“老顽固”。在改革的浪潮中他再也找不到自己在战争、批斗过程中曾获得的征服感、快感与成就感。他疯狂地渴望着那个按部就班充满虚妄却让他热血沸腾的旧时代,渴望着那个时代里作为绝对主体的自己以及在他面前,作为“点头哈腰的奴才”的其他人。
从而,孔祥的“专政”其实成为了他获取个人认同的一种以权谋私。而这,并不是一个老党员、老革命的阶级认知或是社会责任感使然,而不过是一个“廉颇老矣”的末路英雄不甘心的垂死挣扎。他口中的“集体意识”“共产主义”“卖国贼”“老右派”“比公安局还公安局”不过是其找回主体姿态的一种尝试,而这种尝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社会语境里,显得如此虚伪与可笑。
于是顺理成章,面对改革以及改革将带来的主体位置的失落。孔祥抱以的是绝对的抵触态度。他希望的是“就是化了白灰,也应该让人毕恭毕敬地供着”的崇拜,而不是在自己不擅长、没有发言权的改革中消失于无声。从而,与田守诚相似,在孔祥身上我们看到的也是一种极端的利己主义思想,他们都是共产党员,甚至是老资格的革命家,然而他们重视的并不是国家、社会、人民的利益,而只是自己。
从而,田守诚与孔祥实际上形成了改革中最顽固的“守旧派”力量。对于他们,改革其实从未进入其考虑范畴,他们的拒绝,不是深思熟虑后否定,而是基于个人利益的“下意识”——他们“下意识”地想要维持现状以及现状中自己的地位与利益,从而自然而然站在了改革的对立面上。
二、改革派:螺丝钉与实干家
作为“改革派”的核心,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则是有别于田守诚的典型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他是一个“工作有魄力……干实事、不是混事的人,政治坚定,原则性强,对经济体制改革、对如何把生产搞上去,都有一套积极的想法。”曾几何时,年轻的郑子云也是一个漂亮有风度的美少年,然而,不同于乔林们对爱情的热衷,他将自己全部的热情都投入了工作当中。
有别于田守诚们对于仕途的重视,面对官运,郑子云更多抱以的是“螺丝钉”般的奉献精神。“他并不认为非在哪个位置上呆一辈子不可”,亦不认为有为了巩固地位拉帮结派的必要,在他看来,“把他放在这,他就拼着性命去干”,而一旦有其它地方需要他,他也愿意立马投身于其他岗位的奉献当中。可以说,较之于田守诚等人的“假道学”,郑子云更加符合共产党员的各方面要求:面对历史,他坚守正义威武不屈;面对未来,他与时俱进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理论基础好,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了解得更为全面、透彻且如数家珍;他业务能力强,初次下厂便能够看出汽车存在的密封性、加速等方面的缺陷;他敢于打破常规,举荐人才,“能下方的权力,部里一点儿不留”;他敢于承受压力,仗义执言,“我们绝不能挫伤这样的干部。挫伤了他,就等于挫伤了几千名工人群众。”……虽然他也曾胆怯,也曾在文革中以“装病”逃避“出头”;虽然他也曾“官僚”,为了明哲保身收敛锋芒。然而,在改革的浪潮中,他毅然站在了第一线,他愿意为了人民的利益、祖国的未来去当那一只出头鸟,即使他已经年迈。
于此,通过郑子云,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张洁笔下一个“中国脊梁”式的男性形象。在他的身上,不是“十全十美”的高大上,却有着一分敢为天下先的勇敢和力量。他的冲劲、干劲、想法、说法在田守诚们眼中是蚍蜉撼大树的不自量力、逾矩而行,而正是这样的不自量力,却指向了改革的翅膀沉重之余起飞的希望。
从而,相较于田守诚们的“守球”定位,郑子云无疑是一个“攻球”的角色。然而,他的进攻并不如田守诚般基于对方“失误”的落井下石,而是基于对改革、发展了如指掌的积极进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作为重工业部副部长,他在其位谋其职,心系人民、心系天下,体现出高扬的“新人”特色。
而作为小说中着力塑造的“实干家”,曙光汽车厂厂长陈咏明也以一个“新人”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曾经醉心于音乐的他,想要摘下“艺术皇冠上的宝石”,曾经立志于成为物理学博士的他,也有过一个天高海阔的梦想。然而,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誓言,他终究当了厂长。而这,并非是其理想的又一转移,而是其出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服务的考量。“他想的是,如果在战场上,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自告奋勇地到那最危险的、九死一生的阵地上去”,而在战场之下,只要祖国需要,他也是义不容辞地随时待命。
与此同时,陈咏明的能力与魄力也毋庸置疑:文革后期,面对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的百废待兴,他大胆恢复,“把靠造反上来的中层干部送回车间”,把被造反的知识分子、干部予以提拔重用;为调动工人积极性,他大胆创新,“搞奖励制度、实行计件工资”,“就是那一点活工资,真让他搞活了”……由此,陈咏明身上的敢做敢为一览无遗,换而言之,他就是改革路上的一个“亡命徒”。
就是在这样一个亡命徒手中,曙光汽车厂焕然一新:厂房、车间、食堂、托儿所、职工宿舍旧貌换新颜,“一辆辆崭新的、准备出厂的汽车……像列队的战士……很有一些排山倒海的气势”;取消政工组大庆办、民主选举领导班子、革新公开奖金评选标准,新型管理理念与制度的学习与引进、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结合,让曙光汽车厂“大不一样了”。
从而,有别于郑子云偶尔露出的“夫子”气,陈咏明一出手便是实打实的改革动作。正如蔡葵所言,陈咏明这一厂长形象是“完全不同于……五十年代文学作品中的‘老厂长’形象”的“现代知识型干部”。他不但拥有为社会主义奉献终身的信仰与自觉,更拥有现代的思想与管理理念。
从而,一面是政策层面的努力,一面是政策之下改革的实际运行。同样一文一武,一静一动,郑子云、陈咏明实际上也形成了改革阵营中的男性同盟。然而,不同于以田守诚为代表的“旧”盟中的自私、虚伪、陈腐,以郑子云为代表的这一新“盟”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追求的不再是田守诚们锱铢必较的个人私利、个人地位,而是一种基于国家、人民、信仰的大爱。
借蔡葵所言,作为改革文学中的佼佼者,“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部改革文学在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上明显超越”《沉重的翅膀》。小说中,张洁对改革浪潮里新旧两派男性形象的塑造,造就了其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呈现的成功。而在此之下,其对改革中沉重阻力的考量,则让《沉重的翅膀》在同时期同题材的其他作品“改革必胜”的单薄预言之外,收获了一分沉甸甸的真实。
[参考文献]
[1]蔡葵.沉重的话题——重读<沉重的翅膀>.《张洁文集》(1)《沉重的翅膀》.
[2]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杨骥(1990-),男,四川都江堰人,硕士研究生,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助教,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与性别研究;刘瑜(1969-),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作品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1-0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