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周吴越青铜器特征研究

2016-02-04吴恩东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6期
关键词:苏南地区吴越越国

吴恩东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

商周吴越青铜器特征研究

吴恩东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

商周吴越青铜器研究在当前存在分区不明显,特征研究成果较少的问题,因此需要在掌握吴越地区出土青铜器资料的基础上,对主要区域出土青铜器进行特征的比较分析,以解决当前商周吴越地区出土青铜器特征不明朗的问题。商周吴越青铜器特征研究要对吴越青铜器出土区域进行划分并以此为空间基础,从多个方面来论述各个地区青铜器的特征;从人为和自然地理两个方面来阐明吴越青铜器地区特点产生的原因;最后提炼结论。

吴越青铜器;分区;特征;原因

一、商周吴越青铜器的分区

(一)苏南地区

江苏省的考古发掘资料有力地证明了该地区的划分依据为青铜器出土地点的集中程度,其明显集中于苏南地区。该地区主要包括了宁镇地区和太湖北部地区,主要的城市有南京、苏州、常州等。

据历史记载“太伯之奔荆蛮,字号句吴,荆蛮之义,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文身断发”,与当地土著相结合,创立了吴国,周武王克商后其被册封在此地,建都姑苏。苏南地区青铜文化在商周早期仍处于起步阶段,直到东周时期各个方面才表现出趋于成熟的态势。

(二)浙江地区

浙江地区是以古越族的主要生活区域为划分依据,囊括今天的浙江全境。由于古越族在春秋之前,未有形成有效的、统一的国家行政机构,从而导致浙江各地的青铜冶铸业还停留在土著部落自行经营的阶段,所以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浙江全境,直到越国的建立才有所改观。因此以浙江全境作为一个独立的划分单元。

从商代到西周,浙江青铜文化具有一定的中原文化特征,但是从春秋战国中晚期开始,其已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李学勤先生曾经指出:“长江下游的青铜器在商代受到中原文化的很多影响,西周以后逐渐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与长江中游渐行接近。到春秋末年比较统一的南方系的青铜器形式,可以说已经形成了。”

(三)皖南地区

由于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在各个方面都与苏南和浙江地区不同,亦有别于中原地区,因此以皖南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安徽地区出土青铜器主要集中在铜陵、池州、宣城、六安和芜湖等皖南城市。

皖南地区出土青铜器主要分为三种:

1.墓葬出土

主要有屯溪、繁昌等地的西周至东周时期的墓葬。

2.窖藏出土

主要有安徽贵池、铜陵等地区的窖藏。

3.传世或征集的青铜器

虽然出土地点不明确,但对于皖南地区青铜器的综合性研究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商周吴越青铜器区域特征

(一)苏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特征

从宏观上来看苏南地区出土青铜器具有极强的二重性特征,表现为前期具有中原青铜文化的特征,后期具有强烈的地方特征。从微观上来看中原文化特征和地方文化特征主要集中在器型、纹饰和铸造工艺上。

从出土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西周至东周时期。在出土地点上,江宁横溪遗址、丹徒烟墩山遗址、仪征破山口遗址等是其典型的代表。

1.二重性文化特征

中原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出土的铜鼎上。丹徒县大港母子墩遗址出土的云形鸟纹鼎,“一耳和一足相通对,是殷代鼎的遗风,与属于西周早期的烟墩山宜侯墓、溧水乌山一号墓铜鼎形制相同。”

地方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出土兵器方面,其中以戈、矛为代表。在器型上,外形瘦长,刃部锋利;在纹饰上,菱形、米字型及火焰状几何暗花纹多有出现;在铸造工艺上,兵器多采用复合金属工艺铸成,经过硫化处理,使其埋于地下千年不锈不腐。

2.铭文特征

苏南地区出土带铭器物较多且集中于兵器上,鸟虫书发达。在字体上,苏南地区多出鸟篆体;在装饰方法上,青铜剑多错金铭文。其中宜侯夨簋的铭文是本地最长的,“铭十二行,存一百一十八字”,其为研究西周分封制的重要材料。

(二)浙江地区出土青铜器特征

浙江地区出土青铜器亦有二重性的特征,但是地方风格更加明显。“中原青铜文化对周围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礼器方面,至于兵器、工具等其他器物,边远地区常反映出明显的地方特色。这是青铜器研究的一条规律。”浙江地区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浙江全境,出土时间多集中于西周到春秋时期。

1.地方文化特征

1982年3月在绍兴坡塘306号墓出土的青铜尊,无论是在纹饰上和器型上都为浙江地区所特有,腹饰双钩变形兽面纹,在腹与颈、圈足相接的部位,上饰有锯齿纹和勾连纹,而且在有花纹的部位,布满棘刺;在器型上,侈口、扁腹、筒形。

2.铭文特征

浙江出土带铭青铜器多集中在青铜兵器上,且出土总量较多。1978年在浙江长兴县长兴港出土的三件“王”字铜矛,虽然此类器在湖南的长沙、益阳等地均有出土,但是在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越王剑铸有六段“鸟翼形”纹饰,而各地出土的“王”字青铜矛矛身侧脊亦有此类纹饰,所以当属浙江特有。

3.以铜制瓷技术

该特征是指越国先民运用青铜器制造技术来生产原始瓷礼器。如:1958年绍兴西施山遗址出土的一件原始瓷鼎、1983年海盐县长川坝黄家山出土的原始瓷鼎,在纹饰和器型方面都具有当时青铜鼎的明显特征。

(三)皖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特征

皖南地区虽然在早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但是在此后的长时间里创造出了具有鲜明个性的青铜器。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主要集中在屯溪、繁昌等地,时间段位于西周到春秋时期。

1.纹饰特征

连珠纹的应用在中原地区商周青铜器上是处于边缘性的,并且是完全空心的,大小相同的,然而在皖南屯溪出土的尊,则是以连珠纹为地纹,对中原连珠纹加以改造,在圆圈内设点。因此,皖南地区纹饰虽然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但是非常具有地方风格。

2.器型特征

皖南屯溪地区出土有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铜鼎。1985年郎溪县文物部门征集到的一件西周晚期的铜鼎,从器型上来看,圆口、折沿、直壁、深腹、圆底,三扁锥形足稍外撇,在鼎腹内中部偏下等距离铸有舌状支钉四个,当为箄承,使之具有甗的功能,这种鼎在中原十分少见,当属皖南特有。

3.冶炼技术特征

皖南地区具有高超的冶炼技术。1988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发掘表明,“江木冲的炉渣含铜量为0.34%~1.30%,已超过大冶铜绿山0.7%的平均含铜量”,与现代冶炼厂炉渣含铜量标准几乎接近,这证明了皖南地区冶炼技术的精湛。

4.铭文特征

皖南地区出土带铭文的青铜器数量较多,但铭文较难识别。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仅有屯溪出土一件尊、两件匜、贵池地区出土的铜鼎等少数青铜器上的铭文可以识别,可能是由于语言不同的缘故,屯溪三号墓的簋上虽有弓箭形的标记,但不能算作一般意义上的中原文字。

三、商周吴越青铜器区域特征形成原因

(一)人为原因

1.吴越两地的宗法奴隶制度成熟度不同

由于属于吴国的苏南地区和皖南地区在接受中原文化的程度上比属于越国的浙江地区要高,故在这里的宗法奴隶制度相对比较成熟,所以吴地出土的青铜礼器和乐器较多,器物的纹饰、器型等方面也更加成熟。

2.越国地区的陶瓷手工业较为发达

从目前的出土情况来看,越地出土了大量的原始瓷鼎,这说明越国先民已将青铜器制造技术运用于制作原始陶瓷器,用于越地祭祀。另外,绍兴306号墓青铜器房屋中的奏乐场景表明在宴饮活动时,有一部分青铜器是用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来代替,足见越国陶瓷手工业之发达。

3.战国中晚期吴越地区的冶铁普及度不同

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吴国不仅在江苏六合程桥墓出土了众多的铁弹丸和铁条,而且在山东周家庄东周墓葬发现了大量吴国兵器,此为吴国为“艾陵之战”所备,这足以说明吴国在春秋之时铁器发展之强大。对比而言,越国直到战国时期的墓葬和遗址中铁器出土数量仍然较少,这说明越国地区的铁器普及程度相对吴国的铁器普及程度要低。

(二)自然地理原因

1.吴越地区地形地貌不尽相同

吴国的苏南和皖南地区相较于越国的浙江地区地势相对平缓,河川密度较低。

2.吴国地区拥有丰富的矿藏资源,矿产遗址年代多集中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从历史文献来看《尚书·禹贡》记载,扬州“厥贡惟金三品”,这足以证明苏南地区是铜锡的重要产地。皖南地区的铜锡产地则主要集中在铜陵和贵池一带,古称“鹊岸”,特别是铜陵,至今仍是我国著名的铜产地,素有“铜都”的美称。根据古代矿冶遗址和铜锡重要产地的分布来看,古代吴国显然比越国更具有发展青铜器的物质基础。

四、结语

吴越地区商周青铜器的特征分析,从宏观上看,其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征。从微观上看,吴国青铜文化的苏南和皖南地区又与越国青铜器文化的浙江地区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在纹饰上,吴国青铜文化虽然具有一定的中原文化特色,但是相较于越国,其展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趋势;在器型上,吴越青铜文化以礼器为代表,都体现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在制造工艺上,吴越两国都有自身的技术优势,且明显不同于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在铭文上,吴越地区出土青铜器都较多,且多集中于兵器方面。因此商周吴越青铜器的特征研究必定要根据出土地点的不同逐一分析,从差异性中找出共性。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59.

[2]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李学勤.从新出青铜器看长江下游文化的发展[J].文物,1980 (8).

K876.41

A

猜你喜欢

苏南地区吴越越国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董楚平《越国金文综述》手稿
风雨同舟
《吴越春秋》“折易”新解
所长无用
吴越“双绝”的千年相逢
苏南地区商业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苏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经济效益分析
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