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护技术分析
2016-02-04王孟子
王孟子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田野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护技术分析
王孟子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对于文物职能部门,其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即是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在田野考古发掘过程中,为了有效地保护好发掘出的文物,则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避免文物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受到破坏,为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田野考古;发掘;考古方法;文物保护技术
目前我国对于文物采取的是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及加强管理等方针,而且在国家经济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新形势下,对于地下文物遗产也加强了抢救保护。在田野考古发掘中,为了有效保证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文物受到破坏,则需要在发掘中重视对文物保护技术的应用,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从而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田野考古及考古方法
田野考古作为近代考古学的基础,同时也是考古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在田野考古中,主要是运用地层学或是层位学原理来进行实地考察和科学发掘,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获取资料,以此来进一步对人类历史遗存进行研究。田野考古中所研究的历史遗存主要以古代人工遗存、自然遗物及实验室检测标本等三大类为主。在田野考古中采用的考古方法主要以调查、发掘和清理为主。
(一)调查
在田野考古中,主要是由工作人员在需要调查的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并对调查遗物进行记录和收邓。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以地表踏查为主,需要对当地的历史和以往考古工作进行了解,然后对遗址及跨越周围的地形地貌和河流道路等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并详细向当地居民进行相关信息的询问,以此来确定重点调查范围。在具体调查过程中,还需要对遗物采集地点、坐标、时间和记录者等信息进行记录,而且在实地调查过程中,还需要对调查地点的剖面给予特别关注,以此来直观地观察到遗址的遗迹及地层分布情况。
(二)发掘
在发掘过程中往往会采用探方发掘法,即将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等面积的正方格,在具体工作中,需要先进行探方布设,在布设时需要先选取一个坐标基点,对于存在多个发掘区情况时,坐标基点通常以各发掘区西南角作为该发掘区的坐标基点。当布方完成后,需要对探方进行编号,通常会采用字母“T”和序号数字作为编号的组成,在探方发掘时,需要将探方东部和北部的事米留下作为隔梁,不仅能够为探方主体部分和后来的自身发掘提供控制剖面,而且还能够作为运土和人员来往的通道。
(三)整理
整理作为田野考古的最后程序,需要对遗物和编写的考古发掘报告进行整理,在整理工作中,应该对整个遗址的层位关系弄清,同时还要将层位关系表列出来,整理时需要从早到晚逐个单位进行,对于全部资料可以运用层位学和类型学的方法进行考察,以此来对遗存的相对关系进行确认。还需要绘制遗迹遗物图,进行器物卡片和各种登记表的编制,最后需要写出整理工作总结,将考古成果对外公布,对考古资料进行永久储存。
二、田野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护技术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文物保护的力度,文物管理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田野考古发掘作为文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效地提高田野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持技术,以此来确保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田野考古文物保护技术作为一项具有较强综合性的专业知识,其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如文物制作、保护、防治等技术,同时还包括材料性能、操作工艺、各种勘察及检测技术等。而且在文物保存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等都会对文物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
田野考古学是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最开始时主要是对地面遗迹、遗物进行勘察,依照地图来开展调查,必然时还会根据调查结果来进行地图测绘。但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其工作中心开始进行转移,开始以发掘为主,并对调查对象和范围进行不断扩展,而且选用的方式也越来越完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文物保护技术作为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需要努力提高文物保护技术水平,从而更好地推动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探方
探方作为田野考古较好常见的一种技术,在具体设计时需要严格遵循发掘工作及有关工作人员的技术路线进行,以此来有效地保证文物的安全性。在田野考古中主要以遗址发掘和墓葬发掘两种类型为主。在遗址发掘中探方技术作为非常重要的发掘方式,通过对发掘区域进行划分,并针对不同因素来对探方内文化层进行设置,而且在发掘时需要遵循相应的顺序,对于探方内每层出土的遗迹都需要遵循由晚到早的原则,一个一个进行清理,并在发掘时对出土文物进行收集。对于墓葬发掘时需要先确定墓葬理葬的土层,确定其形制和结构,然后才能清理墓具、尸骨和随葬品。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能够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发掘室内整理工作的顺序来开展考古工作,对于所发掘出来的文物,需要采用合理的文物保护方式,对其进行分类、修复和统计,采用适宜的文物保护技术来对破损文物进行修复,确定文物的年代和相关信息。
(二)修复技术
修复技术作为田野考古发掘文物时非常重要的一种文物保护技术。在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中,如遇到砖石结构并出现整体歪闪现象时,则需要进行定点和定期观测,对于加固后具有较好稳定时,则不需要再进行地基加固。当墙体存在裂缝时,可以采用加箍、灌浆等保护方式,同时还要对砌体残缺位置进行剔除,当无法进行剔补处理时则需要将局部或是全部进行拆除,并根据原貌对其进行重新刷砌。在文物修复时,可以选用新材料和新技术,不会破坏文物的历史价值。
在地下环境中,地下文物的化学和物理性能稳定性较差,地下文物内部因地下水和文物中涵盖的可溶性盐类有效的结合,从而出现渗透、溶解、蒸发及结晶等现象,从而对文物带来较大的破坏性。特别是地下埋藏的金属文物会发生矿化,导致金属性能消失,特别是青铜器矿化现象更为严重,矿化后的青铜器整体性脆弱且易断。这也使青铜器的修复具有较大的难度,修复时每一个工序都要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于断裂的青铜器,需要将断口清理干净,然后再进行粘接。在青铜器做旧时,需要对青铜器形成的锈蚀层次和颜色的变化进行了解。青铜器表面修饰需要从做地子开始,一层层往外做锈块,在做地子时,利用新配的补块,利用粘全剂和各种矿物颜料涂抹在表面,干后用粗布进行探试,这样会与原件地子保持一样的颜色和质感。然后进行抹、刷、描、画、拓、喷、点、磨、蹭等,用粘合剂和矿物颜料做成锈块,直到与原件协调一致为止。在对青铜器进行修复时,坚持最小干预性、可逆性、可辨识性及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有效地保证文物信息的完整性。
(三)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的提取
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中,由于土出遗址具有较强的复杂性,而且出土时的保存状况会受到埋藏环境差异的影响,因此对于田野考古发掘的遗物遗址,需要严格按照具体的操作规程、遵循文物保持原则及执行现场文物保护操作规范。同时还要针对现场的实际情况,做好文物现场的提取工作。对于现场文物现场提取,通常可以采用人工机械方法对出土文物边角部分施加一定的作用力,以此来对文物的强度和质地进行鉴别,这种方法可能会对出土文物带来部分损伤,但对于文物的安全提取较为有利。对于腐蚀严重或是糟朽的出土文物,要在加固处理后才能进行提取。
(四)现场出土文物的保护技术
1.湿度控制
对于出土文物含水率的处理,需要根据文物自身的性质而定,对于含水率大于100%的文物可以直接采用清水浸泡,含水率低于100%的器物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密封措施,避免由于环境湿度变化过大而对文物带来损害。对于需要保持干燥的文物,可以采用硅胶干燥剂。
2.密封处理
出土文物出土后与氧气接触会发生化学反应,加重文物的损坏程度,因此可以对出土文物进行密封处理,使其与大气环境存在一定的缓冲空间,慢慢适应保存的环境。
3.虫害的早期防治
出土文物和遗址含有丰富的有机营养物质,有利于昆虫和微生物生长和系列,需要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害虫,否则会增加文物的受损程度。通常会采用熏蒸剂,以其强大的挥发性和扩散性取得较好的杀虫效果。
4.氮气保护
利用氮气能够有效地防止遗物的进一步风化,袖珍型的空气制氮设备在田野考古发掘现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能够对刚出土的文物有效的与空气和水进行隔绝,并对考古遗址中的各种文物进行氮气保护,有效地保持出土文物的原有状态。
5.避光保护
在发掘现场使用黑塑料袋可防止外界开放环境中的可见光对出土文物的危害。
三、结束语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文物保护技术作为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重要技术之一,在不断提升其技术水平的同时,应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只有充分掌握文物保护技巧,才能为田野考古工作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推动我国田野考占发掘工作与文物保护工作的共同进步。
[1]李玲.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田野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技术[J].江汉考古,2012(6):15.
[2]王坤.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的整体提取技术[J].赤子(上中旬),2015(5):5.
[3]南普恒,田进明,王京燕.平遥弓村遗址出土猪骨骨架的现场保护及整体提取[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1).
K8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