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尔滨钢琴艺术探源

2016-02-04王天宇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东哈尔滨钢琴

王天宇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哈尔滨钢琴艺术探源

王天宇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音乐。”历史的延续,时光的变迁,哈尔滨的西洋艺术也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掀开了崭新的序幕。若说音乐是哈尔滨与生俱来的精神伴侣,那么钢琴艺术则是哈尔滨音乐的文化灵魂,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说过:“钢琴的宽阔音域使它成为可以了解一切音乐文献的途径。”正如其所言,通过对钢琴艺术在哈尔滨的传入和发展脉络的一些探索,了解真实的历史时期节点,力求精准的哈尔滨钢琴艺术发展之源头。

哈尔滨;钢琴艺术;发展历史

一、“哈尔滨钢琴艺术动脉”——中东铁路

追寻哈尔滨钢琴艺术的源头,就会有一条重要的交通枢纽摆在历史的车轮面前,它不仅仅是沟通中俄两国政治经济的桥梁,更是彼此文化交流的重要传播媒介。中东铁路,官方认定为横贯欧亚大陆穿越中国东北路段的铁路交通线总称。西伯利亚大铁路连接俄罗斯东欧铁路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从莫斯科至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东端海参崴,跨越8个时区,全长9332公里。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沙皇俄国鲸吞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用威逼利诱、重金购买等各种卑劣手段,迫使清朝政府与其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密约》,获得了在中国东北修建铁路的特权。

中东铁路为哈尔滨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文明、异域的风情文化,也同样带来了西方文明发展的精神文明基础——教会,以铁路为媒介的西方教会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服务于西方侵略者,另一方面是西方文明的传播者。通过西方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的新式教育观念,引进的先进教育体系,使哈尔滨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艺术教育事业能够在高位起点上迅速腾飞。钢琴是教堂音乐最直观的表现形式,由于管风琴自身的客观条件限制、羽键琴的逐步被取代,钢琴作为表达人的各种细腻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复杂的命运和深刻的追求,被赋予人类博大、高远、深刻的精神境界。

沙俄帝国自中世纪以来一直都将艺术教育作为立国之根本,作为国家稳定之首要,作为国民素质之基础。中东铁路在有经济基础做文化保障的前提下,开始关注铁路员工及外围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惜消耗大量人力物力,集中建设中东铁路,并且为哈尔滨修建众多学校,鼓励教育事业,其目的是为沙皇政府国土侵略与文化改造服务。但是,这一举动在客观上既为哈尔滨培养了大批优秀音乐艺术教育人才、引进了西方先进文化理论,又打破了当时哈尔滨旧学堂的落后教材与教学方式,并逐渐被新式学校和西方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所取代,俄罗斯教会在传播西洋音乐、舞蹈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开阔了国人的艺术视野,提高了国人的审美高度,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大批东正教堂和西方教堂的建立,是哈尔滨音乐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石。一句话:所有的这一切,铸就了中西合璧的哈尔滨音乐文化。哈尔滨特殊的文化环境也培养和铸造了特殊的文化素质:文化多元,信仰自由,尊重区别,包容差异。一切的一切都为奠定哈尔滨钢琴艺术发展提供了诸多有利的客观因素。

二、“哈尔滨钢琴艺术动力”——两次移民

中东铁路是20世纪连接中国与俄国的最直接的铁路交通线,从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建设,至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在此五六年陆续来哈尔滨的俄国人,主要是建设中东铁路和建设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管理、技术、服务人员及其家眷,还有护路军,大约3万人,这算是俄侨向哈尔滨的第一次移民大潮,由此引发出域外文化艺术在中国东北的传播。

“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提出了“用赤卫队进攻资本剥夺者”的口号使资产阶级、文武官员、知识分子和妄图推翻新政权的沙俄白匪军队逃出了俄国,一部分人进入了哈尔滨。因此哈尔滨的俄侨人数由1912年当时的43091人骤增至1920年时的130000人。俄侨把哈尔滨称作侨民“首都”,这算是俄侨向哈尔滨的第二次移民大潮。

之所以将中东铁路形容为哈尔滨之动脉,正因为中东铁路为哈尔滨输送了各类能源、基础设施,各方面专业人才,资金等城市建设所需一切。1896年在《中俄密约》签订之前沙皇就派俄国皇家地理学会工程师阿涅尔特率“考察队”沿松花江流域进行非法地质考察,签约后便成为合法考察了,历时三年,对松花江流域的地理和地质情况有了全面了解,为日后建设哈尔滨使其成为中东铁路的中心城市提供理论数据支持。1898年4月23日,俄国工程师希特洛夫率队到达哈尔滨,居住在香坊田家窝棚,为即将到来的筑路工程人员安排住处。此举坚实有力地证明俄国人已正式将中东铁路中心城市确定为哈尔滨。1898年6月9日,中东铁路副总工程师依格纳齐乌斯和第九段段长希尔科夫率第一批城市建设和筑路人员,乘“布拉戈维申斯克”号轮船抵哈,正式拉开建设哈尔滨的序幕。

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加上西方国家政治格局的不稳定,与哈尔滨世外桃源般的国际都市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人们不约而同的来到哈尔滨,人员的密集交汇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与经济的稳步增长,巨大的吸引力使越来越多的犹太人踏上离家的征程,这一时期的哈尔滨如大唐盛世般繁荣,如丝绸之路般共存。此时移民到哈尔滨的欧美侨民更多,来自俄国的侨民多是不满十月革命的贵族、资产者和高级知识分子,这其中不乏在国内知名的大音乐家、艺术家。有些俄国音乐家由哈尔滨自治会(1906年10月,沙皇内阁通过了《东省铁路属地民政总则大纲》和沙俄内政部颁发的《总则》10条,其中规定了在哈尔滨铁路沿线必要时可由当地居民组织“自治会”受中东铁路管理局管辖)邀请而来,有些则顺着中东铁路火车线巡回演出,不请自来。1903年后哈尔滨中东铁路工程局改为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一些工程技术人员陆续返回俄国,取而代之的是又来了很多铁路管理人员及家属,哈尔滨俄侨人数越来越多。

两次移民数量之大、速度之快在近现代历史堪称奇迹,这也恰恰印证俄国的根本属性就是通过这种途径一步步蚕食中国东北全境,却间接促进了哈尔滨钢琴艺术的发展进步,也充当了两国音乐文化传播影响之媒介。

三、“哈尔滨钢琴艺术延续”——中国专业音乐学校建立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音乐是文化发展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文化孕育了音乐,是音乐发展的母体之一。钢琴这一乐器传入中国百余年,自她传入的那天起便与中国文化相交。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钢琴音乐不仅仅与中国近代历史同呼吸共命运,更是被中国几千年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文化所渗透。这些切肤的渗透不仅仅体现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上,更渗透到了每一个希望以钢琴为载体来发扬这种文化的个体上。在世界艺术文化发展推进的浪潮中,音乐文化之中的钢琴艺术身兼独特之代表性、传承性、艺术性。

我国钢琴的早期发展都与俄罗斯学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发展的特征不仅仅因为哈尔滨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更是热情好学的本性趋使,使哈尔滨率先开始接受俄罗斯钢琴文化的熏陶、教育。20世纪的俄罗斯钢琴学派(苏联学派,解体前)是在俄罗斯民族乐派长期熏陶下,积极学习西欧优秀钢琴演奏技术,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传统,并在传统中孕育了独特的风格,其钢琴演奏艺术的产生,远迟于西欧、南欧诸国。当西欧已进入浪漫主义钢琴表演艺术的黄金时代时,它才刚刚起步。其主要特点是不同的表演艺术风格(无论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还是表现主义)、艺术形式,共同的学派艺术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

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哈尔滨逐步成为中国西洋音乐和歌舞艺术的中心,这一时期俄罗斯音乐在哈尔滨这块黑土地上飞速发展,这是初期俄侨进入哈尔滨后没有预料的,为了继续加强俄罗斯钢琴乐派在中国的影响,也为了俄侨在中国的文化侵略,以中东铁路局为轴心的俄侨在哈尔滨陆续设立了一批由苏联音乐教育家创办的音乐学校,并培养了大批音乐专业人才。这其中有不乏有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等,这些学校吸纳中外学员学习西洋音乐。通过这些学校和培训班,向国人阐明了交响乐、协奏曲等西洋音乐表现形式,也包含了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西方音乐作曲大师,这不仅提高了哈尔滨人的西方音乐鉴赏水平,也奠定了哈尔滨音乐之城的基础。钢琴文化的基础是钢琴教育,哈尔滨的钢琴教育伴随着外侨迁移到这里,形成并发展,我国早期许多钢琴家、歌唱家,都曾经受到俄罗斯或西方教师的培养、教育。如中国著名作曲家吕骥是钢琴家阿克萨科夫的学生,著名钢琴家刘诗昆的启蒙老师是拉查霍夫,犹太钢琴家阿达·勃朗斯坦夫人是钢琴家傅聪的专业老师……

哈尔滨钢琴艺术在其影响下逐渐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对我国进行经济等方面的支援,文化也是重要的项目之一,此时苏联为我国输送大批著名的钢琴教育家、演奏家,对中国钢琴艺术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大纲、考试制度等多方面都沿袭苏联模式(至今亦如此),但同时又在一些方面产生生搬硬套、不适宜中国国情的弊端。总的来说,苏联专家的作用是积极的,特别是将中国钢琴演奏、教学推上了一个新的平台,影响深远。哈尔滨钢琴艺术继承、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并以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保证,成为实力雄厚的钢琴艺术发源之地。随着岁月的消逝,一些当年的中国学子陆续退出音乐舞台,但他们为哈尔滨音乐事业,为博得“音乐之城”美誉的哈尔滨,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1927年11月27日国立音乐院的诞生,正式建立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揭开了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史的新页,开辟了由高等音乐学校来培养音乐专门人才的道路。1929年,南京政府修正大学组织法,规定仅传授一种专门技术的学校都应改为专科学校,并公布了“专科学校组织法”。国立音乐学院也于此时更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任校长。他将当时在上海甚至全国各地能够找得到的著名中外音乐家,或高薪聘请或苦言相劝,网罗在自己的麾下。1929年,世界著名钢琴家、俄罗斯的查哈罗夫旅居上海。为请其任教于国立音专,萧多次登门拜访,并将月薪提至400元(普通教授为200元)。实践证明,查哈罗夫从那时起直至1942年病逝于上海,对中国钢琴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今,我国多数高校为了完善钢琴教学体系已经开始大量借鉴哈尔滨钢琴艺术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然而,我们的侧重点放在了方法和形式上,还需对哈尔滨钢琴音乐精髓的进行深入探寻与研究。我们可以预见,在中国和哈尔滨学习西洋音乐文化的学子们将是中国音乐事业的继承人,是哈尔滨、黑龙江,乃至国家音乐事业的根基和栋梁。

四、结语

哈尔滨钢琴艺术发展,作品几乎全部是俄国的钢琴音乐,或是在俄国流传的早期欧洲音乐,人们喜欢这样的音乐,这与哈尔滨人长期与大量俄侨共同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息息相关,共享一种生活方式。致使哈尔滨钢琴艺术紧紧把握住苏俄钢琴表演艺术的精髓“传承与民族化”,依附本民族特色发展路径。哈尔滨钢琴艺术在演奏中坚持以声音的观点来表现钢琴的音响,提倡对音乐作品的主观感受,而且也提倡对原作构思的准确表达,努力使感性与理性在一个演奏框架下得到完美的统一。经过长期实践钢琴演奏艺术实践,创立了一种极富音乐表现力的演奏风格特征,既尊重作品的原著性,又充分发挥演奏者的二度创作,从而使哈尔滨钢琴艺术直接促进和影响了我国的专业钢琴教育,将俄罗斯钢琴学派的钢琴教育理念灌输到我国的钢琴教育中,为我国的钢琴教育体系的完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钢琴音乐人才。俄罗斯钢琴音乐文化与哈尔滨音乐文化百年交融,在创作上彼此借鉴、学习,中国传统音乐与俄罗斯文化的沉淀、印痕的相互碰撞,孕育出“音乐之城”的都市名片。钢琴艺术作为诠释哈尔滨音乐文化之翼,正承载着与世界接轨的重要责任,成为屹立于世界钢琴艺术之林的一颗新星。

J6

A

猜你喜欢

中东哈尔滨钢琴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静听花开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纸钢琴
刘派
联防联控严防中东呼吸综合征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山推800万元装载机大单落定中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