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学视角下钦州沙坪江疍民与岸上居民的经济文化互动

2016-02-04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6期
关键词:族际沙坪钦州

邓 燕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人类学视角下钦州沙坪江疍民与岸上居民的经济文化互动

邓 燕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沙坪江疍民自古以来就受到其他族群的歧视和排斥,随着族群间的互动增加,疍民和岸上居民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在经济互动中,从买卖不公到平等交易,从以捕鱼为主,航运为辅的生计方式,开始转向捕渔业、商业经营、手工作坊的等多元一体的格局,体现了语言使用趋同、经济文化相互交融、歧视现象减少等互动特点。

钦州沙坪江;疍民;经济文化互动;族群关系

钦州沙坪江穿镇而过,江的两岸紧挨着南宁新福镇和钦州沙坪镇,江上住着一个浮生江上、以船为家的特殊族群——疍民,他们祖祖辈辈几乎都是以打渔为生,或是从事诸如运输、挖沙等与河道有关的工作。疍民,是对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并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的称谓。疍民的生活与岸上人有所迥异,千百年来,他们并不像岸上的人民那样日出耕作,日落而息,而是不分昼夜的打捞、运输,因此,生活方式迥异于岸上居民。新中国成立以前,沙坪江疍民无田无地,在岸上人看来疍民是穷困的,所以处处遭歧视,毫无地位可言,因此在经济交往中,常常会出现买卖不平等的现象。自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疍民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沙坪江疍民的社会地位与日俱增,同时随着疍民逐渐上岸,疍民与岸上人的经济互动也越来也频繁,进一步促进了疍民和岸上人的和谐关系。

一、 民与岸上居民的经济互动圈

族际之间的经济互动是族群认同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族群间友好关系的体现,而市场交换是经济互动的一个重要形式。疍民是沙坪镇当地的一个特殊群体,不可能脱离其他族群而独立存在,更不可能在生存资料上实现自给自足。疍民为了生存发展,必须与岸上人在经济上的进行经济的交易,互通有无,因此疍民与岸上居民的经济交流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不断稳固。

(一)交易场所:镇上集市、码头

交易场所即买卖交换的地方,集市和沙坪江码头是沙坪镇民众买卖交换主要场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约定俗成,三日一圩,在镇上形成一定规模的集市。每到圩日,当地人将自己所要出售的农作物或家禽拿到集市上去卖,疍民通常会在圩日到集市上去购买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和物资。疍民不仅会在圩日进行买卖,每天下午两点到五点,疍民都会在码头或沙坪江桥头的岸边进行交易,当然圩日会比较热闹些。现在随着市场的规范,疍民与当地的买卖交易已经有了固定的地方,圩日主要以沙坪集市和码头为交易场所。

(二)交易圈:附近村落

交易圈是指买卖交易的地域范围,疍民与岸上人的交易圈具历史和地缘性。当地疍民的交易圈对内主要以附近的村落为主,对外主要以南宁、钦州、北海、广东等地为主。自上世纪40年代疍民固定停靠在沙坪江岸边上后,在日常经济生活交往中,与镇上附近的村落交往比较频繁,至今在当地疍民的生活中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喝白沙茶,吃思榜米,狮子肉,凉粉菜”。疍民对这些村落的村民似乎有了一种信任感,从而慢慢想成了已有的交易习惯。当地的孔阿婆说:“小时候大人们说,白沙人卖的茶叶又好又便宜,思榜人家的米比较够称,狮子人家养的鸡鸭比较肥,凉粉坪人种的菜比较多。买什么东西都要看看那是哪里人的,同样是卖鸡鸭我们可能会选择买狮子岭人家的,因为我们信得过他们,久而久之,我们也习惯了。”而现在像邓阿叔那样靠养鱼捕鱼卖鱼为生的疍民,平时也喜欢将鱼运到附近的几个村落进行交易,因为村里有市场,而且村里的人比较朴实,不讨价还价,在村里卖鱼可以买到更好的价钱。

二、 民与岸上居民的经济互动产品

交易产品指交易双方相互交换的物品。每逢圩日,村上人会把自己剩余的生产产品拿到集市上卖,主要是一些农作物产品,如小米、玉米、黄豆、豆制品、甘蔗、木薯、水果、肉类、禽畜、蔬菜、花生等,还有一些家禽,比如鸡、鸭、鹅和一些竹木制品比如竹篮子,箩筐、扁担等。疍民不仅在圩日的时候在集市进行买卖,每天会将自己饲养或打捞到的水产品拿到集市或是江岸的沙坪码头上进行买卖,主要有江鱼、鲢子鱼、鲳鱼、草鱼和虾等,一些疍民还会从南乡等壮族地区运回木材和木炭,然后在在沙坪桥头进行交易,木炭主要是在冬天的时候才会贩卖,平时疍民将木炭运到码头了之后子用三轮车卖给烤鸭店,因为这些商店常年需要木炭来做烤鸭,但是价格会比在码头贩卖的时候要低。

三、 民与岸上居民的经济互动方式

交易方式是指交易过程中双方采用的各种具体做法,是交易双方联系的手段和方式。沙坪的疍民和当地人们的交易方式有现金交易,转账交易等方式。其中现金交易在当地是最普遍的交易的方式,也是当地疍民最常用的交易方式,转账交易了主要出现在大型买卖上。但是至今当地的疍民与岸上人还存在着物物交换的交易方式。疍民与岸上人民的物物交换主要体现在饲养鱼的疍民和村民之间。村上人常到田里割一些草给疍民,也不要求疍民给钱,事实上这也无法用钱来估算草的价值,所以疍民常会给村上人一些鱼作为交易。上世纪随着大公社和供销社的解体,这种物物交易的方式在疍民与岸上人民的交易中却是普遍存在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政策的影响,当地不允许民众私底下做买卖的生意,当时主要由供销社统一收购出售各种物品,但是供销社出售的价格往往比当地人之间做交易的价格要高。当时买东西要用票,比如粮票,布票,所以疍民必须要做工作去赚工分来领工资和换票。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能赚取工分,没有足够的票去买东西的时候,疍民就会在私底下和村上人做交易,所以就有了疍民与岸上人们的物物交换的交易方式。当时的交换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疍民用柴火或木炭和岸上人交换粮食,主要是谷子和玉米这些便于储存的粮食。那些柴火和木炭大多数并不是有疍民自己的生产产品,更多的是他们在航运的过程中和南乡镇的人民交换或是那里偷偷购买的,二是疍民常常把自己捕到的雨做成鱼干或咸鱼,便于和村上人交换一些粮食或蔬菜。当时的物价是比较便宜的,并且在交换的时候,疍民似乎都是处于吃亏的状态,往往是一大担上百斤的柴火才能或几斤米,十多斤的咸鱼才能换几篮蔬菜,但是疍民迫于生活所需不得不与岸上人进行交易,在疍民与村上人交易的物品中最贵的是谷子,其次是玉米和红薯。

四、 民与岸上居民的经济互动特点

(一)语言使用趋同

语言不仅仅是一个族群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民众日常交往的工具,语言的互动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反映族群之间的关系。沙坪江的疍民来自不同地方,自身的语言也各不相同,疍民与岸上人的经济往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彼此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疍民的语言使用逐渐与当地的白话趋同,当地的白话成为他们日常交流中所操的语言,慢慢消除了疍民与岸上人之间的交流障碍,同时也使疍民的语言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了语言使用逐渐趋同现象。

(二)文化相互交融

族际间频繁的经济交往促进了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疍民与岸上人在频繁的经济交往中,他们各取所需,互通有无,互动参与,随着他们之间的经济交流与互动共生关系的不断拓展,扩大了彼此间的相互交流,并使文化相互交融,疍民与岸上人在交往过程中慢慢习得彼此的文化,如当地疍民也过岸上人的一些节日,其婚姻习俗中也慢慢融入了岸上人的婚姻习俗的元素。

(三)歧视现象减少

在历史上,疍民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政治上和经济上均遭受汉族深重的歧视和压迫。在沙坪当地,原来岸上人称呼疍民为“船家佬”,“佬”是一种俗称,或者说是一种污名汇的词,从中也能看出以前岸上人对疍家的不友善态度。随着疍民与岸上人的经济交流,这种不平等的待遇现象慢慢的消除,对疍民的歧视现象也慢慢减少,在长期的经济交流中,疍民慢慢融入到其他族群中,并获得了当地人的认可与接受。

族群间经济互动的研究对于研究族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族际见得经济互动是属于研究族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范畴,再者经济往来的过程一方面折射出了族际关系的变化过程,另一方面也赋予了族际关系的深厚内涵,所以在疍民与岸上人的经济互动的研究中可以了解到疍民与岸上居民在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变化,进而了解疍民与岸上居民的族际关系。

[1]陈光良.岭南疍民的经济文化类型探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1(2).

[2]陈序经.疍民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46.

[3]刘平安,徐杰舜.珠疍—北海营盘镇黄稍村考察报告[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4]刘平安.现代化进程中珠疍族群关系研究—以北海营盘镇黄稍村为例[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6.

[5]李远龙.认同与互动:防城港的族群关系[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6]陈序经.疍民的研究[M].北京:商务 印书馆,1946.

[7]陈礼贤,海疍.斜阳岛疍民考察[J].南宁:广西民族学报,2002(2).

[8]黄新美.珠江口水上居民(疍家)的研究[M].中山:中山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民大学出版社),1990(1).

C912.4

A

本文为2015年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立项项目)“互动与交流:疍民的族群关系研究——以广西钦州沙坪镇为例”(项目编号:20151060810)的阶段性成果。

邓燕(1993-),女,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2013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族际沙坪钦州
践行“至善教育”,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鹤山市沙坪街道第六小学
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获奖证书
云南藏区流动人口族际结构性差异现状分析——基于香格里拉县建塘镇的问卷调查
西部陆海新通道背景下加强钦州水上消防建设的思考
基于族际互动的甘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基础考察
“中国大学之父”张百熙出生长沙沙坪
越多接触就越愿意接触?取决于效价与效能*
钦州坭兴陶艺造型设计初探
刘爱云谈沙坪湘绣的艺术发展历程
“钦州大蚝”豪气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