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间谍可能就在身边
2016-02-04
小心,间谍可能就在身边
日前,吉林省国家安全厅正式对外开通了间谍举报热线:12339,这是首条面向全国的间谍举报热线。正当人们还沉浸在影视剧中谍报工作的波云诡谲时,这条“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隐蔽战线,却已在不知不觉中距离现实生活那么近。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据国内媒体报道,开通间谍举报热线是为了更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和吉林省社会政治稳定,方便公民和组织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协助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及时防范、制止和惩治间谍行为。在拨打时,吉林省之外的举报者需加拨长春区号。
据悉,中国选择吉林省这样一个中朝边境的大省,同时选择在吉林这样一个有大量日本间谍、朝鲜间谍、韩国间谍、美国间谍、俄罗斯间谍集中的省份,展开先行先试,就是要摸索出一条标准,向全国来推广相应的反间谍热线和举报活动。
一位接听间谍举报热线的官员透露,举报者需要告知自己的身份、举报原因,相关调查人员会对此进行调查,并在一定时间内予以反馈。
事实上,这并不是中国第一条间谍举报热线。2015年9月,海南省国家安全厅率先开通了全省统一安全举报电话96111。该举报电话正式开通仅两个月,就接到了举报电话几十个,收到举报线索几十条;一些犯罪嫌疑人通过96111平台主动投案自首。
而在吉林省开通全国间谍举报热线的当天,湖南省在宣传反间谍法的同时,也提醒当地民众,如发现可疑情况,亦可拨打省国家安全厅举报电话0731-82294430。
中国各地陆续开通间谍举报热线的做法,正是2014年通过的《反间谍法》的内容之一,该法案也明确界定了间谍行为,其中包括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或者境内外机构、组织、个人与其相勾结实施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活动。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间谍行为是我国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之一。一般的间谍活动经过伪装,不易被察觉。设置举报热线的主要目的,是发动群众对一些反常现象进行举报,或者提供线索。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中国设立间谍举报热线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例如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美国联邦调查局以及英国的军情五处等,都设有民众参与的举报热线。
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军情五处1998年已开通了间谍举报热线,该热线电话主要用于收集有关恐怖组织和间谍机构的举报和线索。在韩国,韩国情报院和韩国警察厅都设有间谍举报热线。韩国地铁站、公交车站等公共场所经常能看到写着“为国家安保和民众安全,发现间谍请拨打电话111或113”的广告。韩国民众举报间谍的热情也很高。
越接近机密越容易被盯上
由于中国近些年来的迅速发展吸引着各国的关注,因此,部分国家对华间谍行动就意味着,要将中国的发展计划、国防安全、尖端科技等机密信息泄露出去,这是对中国进行的侦察破坏行动。这类“破坏行动”近年来不时见诸媒体,从而显现出境外势力猖獗窃密中国的冰山一角。
最新被广泛关注的间谍嫌疑人来自日本。2015年10月,一名日本男性因涉嫌在中国浙江省南麂岛的军事设施周围拍摄大量照片而被捕;此前5个月,两名日本公民也因搜集中国和朝鲜的情报而被捕。2014年,还有一对加拿大夫妇在丹东被捕。
这些由外国间谍直接实施的间谍活动长期存在,从没有间断过。只不过,按照全世界通行的做法,很多案件不会予以公开。相比之下,公开报道中的窃密事件多由境外间谍机构策反中国公民而为。
前段时间,四川省国家安全机关开展了代号“扫雷”的专项行动,一举抓获4名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的人员。据报道,这4人均从业于同一家国防军工单位,互不认识,却分别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发展利用。2015年7月,湖南省国家安全机关也公布了近期破获的两起重大间谍案件,它们也都是境内人士与境外间谍情报机关进行勾联制造的。
这类案件不胜枚举。2014年,辽宁大连张某曾向境外人员非法提供“辽宁舰”照片500余张;另一大连人韩某在境外间谍人员的指使下,多次进入敏感区域,拍摄了大量军事目标照片传到境外……在诸多案件中,被策反的中国人士身份不一,有的是政府机关人员,有的是退伍军人,甚至还有出租车司机。事实上,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所“青睐”的中国人没有特定领域、人群之分。他们比较关注哪方面信息,就会重点物色能接近这方面信息的人士。相比较而言,越接近高新技术、军事敏感地带或者政府机关等敏感部门的人士,越容易被境外势力盯上。因而,政府官员、科研单位工作者、军方人士、安全部门工作者、警察、科研院校学生等,是他们的重点发展对象。
辅以金钱、色情诱惑
为了获取来自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机密情报,境外势力也无所不用其极。比较典型的几种做法包括金钱收买、美人计、讹诈,或者利用家庭矛盾、个人对政府的不满进行煽动、引诱。其中,金钱手段是最为普及的方式,借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匿名性,这种手段更具有欺骗性,也更容易“拉人下水”。
2015年11月2日,南昌市国家安全局首次公开披露了近年来破获的多起间谍案。其中一个典型案件的当事人曾是一名失业职员,他在互联网上发布求职信息时,被自称“记者”的境外情报人员盯上,对方指使他在某涉军目标附近就业,并主动为其汇来1万多元“定金”。
面对到手的金钱,这名失业职员虽有些疑惑,但仍答应了境外情报人员的要求,此后,他多次利用工作之便,为对方偷拍某重大军工项目的照片。
上文中提到的“大连人韩某涉嫌向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一案,起因也是其受到了一个自称“记者”的微信用户的蛊惑,通过泄密照片获利超过9万元。
种种网络策反案件的背后都有一个相似之处:接触初期,间谍人员多以媒体约稿、兼职招聘、网络交友等身份出现,以降低目标人员的戒备心理。一些别有用心者设置陷阱,套取情报,一些意志不坚定者最容易上钩。
就在中国2014年通过反间谍法后,互联网上也开始流传一份“如何发现间谍”指南。其中建议,对一些收入骤增的社交上活跃的学生保持警惕。该手册说,有时间谍会故意发布有关军队或导弹的错误信息,看看是否会有人纠正这些错误,这会诱使网友发布他们自己拍摄的装备和军营照片,使一些军迷们上当。
不过,与新近披露的案件相比,反间谍现实考验依然严峻。南昌市国家安全局通报称,2011年曾发生一起性质较为严重的策反案,境外间谍利用年少懵懂的未成年人去做明确构成犯罪的恶劣窃密事件,涉案人年仅16岁。作案情节包括窃取政府文件和为境外间谍传递加密资料。
(《读报参考》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