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析
2016-02-04刘帅
刘 帅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和谐社会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析
刘帅*
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在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特点,探讨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背景,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对应的创新。
关键词: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育
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结构中人们各取所需、各尽其职,实现社会的和睦相处。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制度及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制度完善能够促进社会群体发挥整体创造能力,能够在社会资源中实现社会财富利用效率的提高。在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引领之下,必须构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发展及稳定协调机制,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制度保障。在该理念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为之创造条件,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创新理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是我国的宝贵人才资源,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促进大学生成长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和谐社会理念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发展的和谐思想理念,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弘扬并培育民族精神;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前提,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存在内在的一致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需要。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方法以灌输方式为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说服教育的方法为主,在课堂教育过程中也主要以“满堂灌”的说教或者书面考试的方法为主,存在着:教师讲的道理多,行为引领较少;灌输内容多,指导较少;教育方法单一,灵活性不足。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必要的情感和信念投入,知识例行公事,对受教育者进行讲解、传授,导致讲授的知识存在着空洞的问题,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如何“做人”方面的核心地位,使得其远离了“做人与成才”的中心话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学生主动性缺乏
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动力在大学生自身的基础上,学生主体接收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对教育内容的认同程度都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效果。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接受的知识的途径更加丰富,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加明显,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若不能够意识到这一现象,依然采取想当然的教学方式,将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死气沉沉,不利于思想政治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不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误区就是使用同一的培养方式和培养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泛政治化”倾向极为明显。思想政治工作中没有重视对人个性的提升,不重视被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和自身主体的选择,没有关注大学生的客观差异性,这种不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和谐社会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强化理论教育,贯彻和谐社会发展理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理论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和谐社会理论中阐述的时代背景、思想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原则和任务等内容完整的传授给学生。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构建起和谐社会的理念,并利用学生的宣传作用将之发散到校园之外。因此,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重视理论教育,贯彻和谐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成立理论宣讲团、暑期“三下乡”、社会调研等活动,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次、角落,使得和谐社会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并逐步成为社会新风气。
(二)实现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理念的统一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方面和谐社会要求通过持续的制度改革激发社会各个阶层、群体的创造能力,发挥生产要素的活力,能够充分利用分散的社会知识资源创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和谐社会还还要求在保持社会生机、活力的基础上重视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实现社会发展和稳定的统一。从这个角度来看,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一个动力与平衡相协调的机制。在该背景下,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但要重视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建设,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两者相互统一。
首先,大学生必须是和谐社会主义建设者,其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观,并拥有创新求变的精神;其次,他们必须是合格的公民,具有正确的社会观和社会责任意识,能够为国家建设服务。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在职业生涯中合理确定国家与个人利益关系,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人才资源。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机制创新
首先,构建完善的组织保障机制。应该逐步建设以党校政工干部、共青团干部、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逐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整体水平;其次,构建一个党政齐抓共管、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体制和工作机制,在高校内部逐步形成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氛围;再次,形成有效的经费保障与政策导向机制,通过合理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并将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纳入到高校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中,切实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曾志东,夏莉.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张力.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
[3]钱正宇.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J].才智,2014(15).
** 作者简介:刘帅(1983-),男,山西长治人,中北大学社会人文科学学院,法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0-0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