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汕地区近现代报人报刊综目

2016-02-04蒋冬英阙本旭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7期
关键词:汕头日报

蒋冬英 阙本旭

(广州航海学院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725)

潮汕地区近现代报人报刊综目

蒋冬英 阙本旭

(广州航海学院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725)

本文以近现代从事新闻出版的潮汕人士为线索,简要介绍他们创办或参与所办报刊,为实事求是地客观评价这些报人报刊,这对粤东地方新闻出版史的回顾总结,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整理意义。

近现代;潮汕文化;报人报刊;新闻出版

作为较早卷入近代化潮流的地区,粤东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和最早的通商口岸的优势,形成了粤东乃至广东省具有最浓厚地方文化特色的地区,而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就分别代表了本地区两种极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这种人文因素和历史发展进程中粤东文化的积淀,反映在近现代报人报刊是极为突出的。据统计,潮汕地区在近现代的报人分别多达上百名,在我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粤东报人荟萃;二是近代中国各种性质的报刊,在粤东地区几乎都能找到。如方言报、宗教性质的报、娱乐性质的报、理论性报、党政报、商业报以及一些小报;三是粤东地区是侨乡,地方报业多带有“侨”字的特色,许多本地区报人来往于粤东与东南亚之间,或在国外办报,对当地的华文报业发展产生过许多积极影响,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近代史料。因此,收集和整理早期的报刊资料,实事求是地客观评价这些报人及报刊,这对粤东地方新闻出版史的回顾、总结,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整理意义。

本文主要以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等地区近现代从事新闻出版历史人物为线索,简要介绍他们办报的概况和发展轨迹。通过这篇专题资料,可直接了解到该地区创办了多少报刊,什么名称,何时、何地、何人创办,并对创办者的生卒年、里籍、字号、笔名、主要著述以及海外潮人办报的基本情况等都一并列举。为研究近现代潮汕地区新闻报刊出版史和文化史,提供了一份常备、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本文收录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在报刊史上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已故潮汕地区报人共90人。资料编目先以人物姓氏音序排列,其次再按人物出生前后顺序编排。

陈龙庆(1868—1929),字芷云,号潜园老人,澄海人。早年致力于科举,但始终无缘举人,后得岁贡生。曾与丘逢甲、杨季岳、何士果在汕头合办《岭东日报》,任主笔,迨1904年,先后创办瀹智两级小学、师范讲习所,广招村中子弟并自撰门联曰:“家庭办学校,世界进文明”,著有《潜园老人诗稿》《百怀诗集》及唱酬作品《小蓬瀛丛书》。

陈炯明(1878—1933),海丰人,粤系军事将领,中国军事家。任广东副都督,后为代理都督。1912年4月,任广东总绥靖经畧,后任广东护军使。1913年6月继任广东都督。陈炯明除整军经武外,又致力“刷新政治”,创办《闽星半周刊》《闽星日刊》,提倡“新文化”,以响应“五四”运动后新思潮的传播。1933年9月22日,陈病逝于香港。1934年4月3日归葬于惠州西湖。

陈小豪(1888—1951),潮安人。1918年,在汕头创办《民声日报》,聘龙思鹤、蔡润卿、王佐时等为撰述员,报辟副刊《暮鼓晨钟》以针砭时弊。1935年创办“致用文艺研究社”之“无为书屋”,著有《南村存稿》。

陈友云(1888—1973),原名树森,潮州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奉令回国策应。潮汕光复,嗣与谢安臣、王雨若、卢浩川等创办《汉潮报》。后赴南洋,先后与廖正兴、高晖石等创办《天声报》及《振南报》。不久又回汕头复办《汉潮报》鼓吹共和,反对袁世凯专制。解放前夕去香港。

陈素(1893—981),字予龄,号无那、慎五,潮安人。十八岁在学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参加学生军光复潮汕。嗣先后主编《大风》《民苏》《汕头星报》,并加入南社。1923年孙中山回广州,被委接编《香江晨报》。1926年7月在武汉创办《中山日报》。

陈景川(1901—1947),又名惠星、号云畴主人,澄海人。早年协助其父在暹罗经商。1938年主持成立泰国潮州会馆,历任第一、二届主席,并创办《中国日报》《中原日报》。

陈开芹(1905—1933),普宁人。1929年11月任中共(来)县委组织部长,并创办《潮普惠红旗》。

陈府洲(1905—1934),曾化名黄旭,笔名轻舟、奇迹、短蛇等,澄海人。1932年春任中共潮澄澳县委宣传部长,并负责县委刊《红旗》的编辑出版工作,主持出版《南海潮》、《工人文化》《铁拳》等刊物。1933年底因叛徒出卖而被捕,翌年2月牺牲。

陈仃(1932—1970),原名林青,揭阳人。1948年起任泰国《全民报》副刊编辑,并开始写小说。1952年12月《全民报》被封,旋又担任《丰岛文艺》主编。1956年回国,著有长篇小说《三聘姑娘》等。

陈洪(1907—2002),海丰人,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翻译家、作曲家。1923年—1925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美术和音乐。1926—1930年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国立音乐院南锡分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与马思聪先生共同创办了一所附设的音乐学校,兼任校长。1932年又与马思聪先生合作建立了私立广州音乐院,任副院长等。期间主编出版了《广州音乐》10期。1937年聘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时年整30岁。创办《音乐月刊》与另一不定期刊物《林钟》。

陈弼臣(1910—1988),泰文名乃臣·梭篷帕匿。原籍潮阳,生于泰国曼谷。1950年创办英文《盘谷商报》,1957年任泰中友好协会顾问。

蔡馥生(1903—2003),又名蔡丹华,揭阳人。抗战爆发后,任职军委会三厅、《新华日报》社、旋赴南洋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后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工作,教授。撰写有《我的经济观》等20多篇著作。

杜国庠(1889—1961),曾用名杜守素、林伯修、吴念慈、吴啸仙、林柏、杜惑等,澄海人。1907年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为同窗友好。1916年与李大钊等在东京筹组“丙辰学社”,进行反袁斗争。1917年回国。1918年与谭平山、李春涛等创办《社会问题》杂志;1928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创办左联和社联,与洪灵菲、戴平万等一起组织"我们社",开设"我们书店",出版《我们》月刊。后主编《中国文化》《正路》等杂志。1929年任中国共产党机关报《红旗日报》编辑工作;1945年冬,任重庆《自由导报》总编辑。1947年与侯外庐主编《文汇报》的副刊《新思潮》,5月《文汇报》被查封。1948年冬,党组织安排去香港,任香港《文汇报》9月创刊的《新思潮》《大公报》的《哲学》两份副刊的主编。著有《便桥集》《先秦诸子的若干研究》《先秦诸子思想概要》《中国逻辑史》《中国佛学概论》,合编了《新术语辞典》和《经济学辞典》;译著有《艺术论》《史的一元论》《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等等。

戴平万(1903—1945),原名均,小名再岳,曾用名庄错、岳昭等,潮安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省港大罢工和海陆丰农运。1926年大学毕业,一直从事革命文艺工作。1927年到上海,投身左翼文艺运动,是“太阳社”的主要成员,直接筹备成立“左联”工作。上海失守后,参加《上海人报》编辑工作。后自始至终参加以外商名义出版《译报》,即“小译报”的筹备组织工作。半年后《译报》改为出版大张的《每日译报》,即“大译报”,并负责编辑该报的本埠消息版,深受欢迎,销路很广。 著有《出路》《都市之夜》《陆阿六》、《前夜》《苦菜》等。

杜桐(1912—1967),又名其安、敬亭、柏深、海人,普宁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汕头市任市立中学教员、《天声晚报》副刊及《海岸线》主编。1940年春调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任南方局青年工作委员会干事、《新华日报》副刊《青年生活》编辑、香港分局书记方方的秘书,《正报》负责人,在香港开展方言文学运动。1949年6月任新华社华南总分社副总编辑。著有长诗《甘工鸟》等。

方瑞麟(1880—1951)又名少麟、别字悟庵,普宁人。1905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07年赴新加坡任南洋同盟会机关报《中兴日报》主笔。

方次石(1887—1915),字南冈,普宁人。1905年留学日本。次年加入同盟会;同年冬归国,协助许雪秋在潮汕起义,因制炸弹受伤,未能参战。后经日本赴新加坡,为《中兴日报》撰文,宣传革命。1910年冬至槟榔屿,主持《光华日报》笔政。因闻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愤而再渡南洋,仍主《光华日报》笔政。

方方(1904—1971),原名方思琼、曾用名王大钟,普宁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后历任中共汕头市委书记、《红旗报》编辑等职。著有《广东的光明与黑暗》等,后结集出版《方方文集》。

郭渊谷(1876—1929)字锦泉。1906年在星洲参加同盟会,后旋归故里,进行反清活动。1911年参加孙中山发起的“同德书报所”,又与革命志士成立“星洲书报社演说团”“开明演说书报社”等。

郭瘦真(1900—1980),又名秋煜、汉鸣等。大埔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7月省港罢工委员会成立后兼任总工会宣传部主任、《工人之路》编辑、团广东区委书记、中共潮梅特委书记。

候祥川(1899—1982),揭阳人。1917年考试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嗣转入北京协和医科大学。1942年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总编辑。编有《食物中毒》《营养学进展》等专著,并发表近300篇论文。

候枫(1909—1981),学名传稷,又名廉生,澄海人。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年赴日本留学。1935年归国后任上海《东方文艺》《今代文艺》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抗战演剧队队长。1940年主编《戏剧战线》。创作有《红五月之歌》《牺牲》《歧路》等剧本。参与潮剧《澎湃》的创作。

黄经(1886—1942),字史庭,又称史腾、号谈空子、游真室主等,潮安人。18岁期间与人创办《韩江画报》。1929年有画作《法聪和尚》入选全国美展。著有《史腾画剩》二册。

黄病佛(1902—1961),原名黄羲之,澄海人。1927年到泰国,曾任《华暹报》《国民日报》《华侨日报》《中国报》《星暹日报》等报刊编辑、总编辑等职。并自行创办《社会日报》和病佛文化书局。遗著有《泰国府志》《泰国风光》二书,遗稿《锦绣泰国》在泰出版。

黄勖吾1905—1980),又名黄剑秋,澄海人,旅泰侨商。1931年毕业中央大学,受聘为南京历史博物馆指导员。1932年得其父出资,回乡兴学,在汕头创办海滨师范学校。曾编辑出版《海滨学术》等多种刊物。

黄天鹏(1905—1982),名鹏,自署天庐、逍遥阁主,普宁人。1927年司《申报》笔政,继为《时事新报》主编。创办过《新闻周刊》《微言》《南报》等。曾参与中国第一个新闻学会——北京新闻学会。革新中国报纸版面,首将第一版改为国内外及地方要闻版。1928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新闻。1930年回国后,任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1939年在重庆负责出版中央、时事、大公、新民等十大报纸的“联合版”。1941年筹办中央出版事业管理处。1945年任中央印务局总管理处处长。1949年去台湾。著有《新闻学概要》《中国政治制度史》《天庐读报》《新闻事业》《逍遥阁夜读选》《中国新闻事业》等等。

洪灵菲(1902—1933),又名树森、伦修、素佛,字子常,笔名林曼青、林荫南、李铁郎,潮州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与蒋光慈、钱杏村取得联系,在《太阳月刊》《海风周报》上宣传革命文学,并与杜国庠等组织“我们社”出版《我们》月刊。1933年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流亡》、《前线》《转变》《气力出卖者》《大海》等。结集有《洪灵菲选集》《大海》等。

柯柏年(1904—1985),原名李春蕃、笔名马丽英,潮州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11月被周恩来任命为东征军总政治部驻澄海特派员,负责指导澄海的国民革命运动。参与主编《岭东民国日报》并主持该报副刊《革命》的编辑工作。1926年夏,协助张太雷编辑中共两广区委机关刊物《人民周刊》。1927年任《岭东日日新闻》副总编,译著有《哥达纲领批判》《帝国主义论》《农业税的意义》《社会革命论》《社会问题大纲》《辩证法的逻辑》《马恩通信选集》《拿破仑第三政变记》,《法兰西阶级斗争》等。出版《美国手册)和参与《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列宁选集》的编译工作。

李春涛(1879—1927),原名李清荣,笔名景山、赤鳞,潮州人。1917年就读东京早稻田大学。1921年夏,应彭湃之邀,回海丰执教,主编“赤心社”刊物《赤心周刊》。1925年底,受国民党中央委派,接受汕头《平报》,筹办《岭东民国日报》任社长,并参加《组织周报》编辑工作。1927年4月伪汕头潮梅警备司令部诱捕被杀害。后结集有《李春涛文集》。

李国珍(1903—1931),又名谷珍。海丰人。1920年入粤军军官讲习所。越年赴日留学。1924年返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宣传委员和地委宣传部部长,《海丰日报》和《工农周刊》主编等。

李其雄(1908—1984),潮阳人。1931年赴泰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曼谷创办《中国日报》任社长、总编辑。次年《中国日报》被查封,复办《中原报》继续宣传抗日。70年代创办《新中原报》任社长。

李林风(1911—1988),笔名侣伦、贝茜等。原籍揭阳,生于香港。1931年任香港《南华日报》文艺副刊《劲草》编辑。1935年参与创刊《时代风景》,同年夏出版散文集《红茶》。1937年冬任香港合众影片公司编剧,编写《时代先锋》剧本。次年任南洋影片公司编剧。1941年秋出版小说集《黑丽拉》。香港沦陷后抵粤从教。1945年冬返港后,任《华侨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主编。著有《无尽的爱》《侣伦随笔》《侣伦小说散文集》《向水屋笔语》等。

林义顺(1879—1936),字发初、号蔚华,又号其华,原籍汕头,出生新加坡。早年与张永福、陈楚楠组织政治团体“小桃园俱乐部”。1903年集资翻印邹容《革命军》(易名《图存篇》)在海内外广为散发。次年参与创办《图南日报》。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创办《中兴日报》任总经理。

林百举(1881—1950),原名钟蝾,号一厂,梅县人。1902年曾任《岭东日报》编辑、记者。1907年冬受谢逸桥之聘,任汕头《中华新报》记者,加入同盟会。1911年在潮州创办《新中华报》,后在上海创办《太平洋报》任编辑。1913年协助谢逸桥创办国民党汕头分部机关报《大风日报》。

林培庐(1902—1938),名植桐、也称培庵,以字行,揭阳人。曾主办过多种民俗学报。著有《耒锸集》《潮州七贤故事集》《揭阳风土记》《榕江诗钞》等。

林山(1910—1984),澄海人。1937年去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与刘白羽等编辑《文艺突击》。1984年冬在汕头病逝。著有《新的土地》等。

刘任臣(1870-1931),潮州人。1904年与许雪秋等进行秘密反清活动。1907年参加黄冈起义。失败后避走星洲。1911年参与发起创办同德书报社,向侨胞宣传革命。

刘候武(1892—1975),潮阳人。1914年任暹罗(今泰国)《华暹报》记者,1920年后任《中华民报》总编辑。复奉调回国,任国民党广东第一办事处交往主任兼任汕头《晨报》编辑,1922年任《晨报》社长。

刘向东(1906—1984),揭西人。乳名盛草,学名汉荣,曾用名潜迅、海浦、何向东等,揭西人。1934年赴日本留学。1936年任新加坡《星中日报》副刊《星火》编辑和《国际论坛》编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以《星中日报》记者身份到延安,向海外报道其局势。著有《回忆珠江纵队》。后结集《纪念刘向东同志》。

马天马(1897—1978),潮阳人。解放前曾任《国民日报》编辑、香港《东亚报》社长、《时事报》编辑主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通讯员等。

马思聪(1912—1987),小名艾,海丰人,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广州艺术音乐系主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等。1950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文革期间迁居美国,1987 年5月病逝于美国费城。

梅益(1913—2003),原名陈少卿,潮州人,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1931年到北平从事报刊的编译工作,1935年在北平 (今北京)参加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共上海市文化工作委员会成员,后任书记。创办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译报》、《每日译报》,并主编《华美周刊》 、《求知文丛》 、《 上海一日》。1938年翻译英文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彭湃(1896—1929),学名汉丰,海丰人。1917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曾与留日学生组织“赤心”社。1921年回国后,出任海丰县教育局长。1922年5月与挚友李春涛等创办《赤心周刊》,批判当地《陆安日报》上的反动理论。1929年因叛徒出卖在上海被捕杀害。后结集有《澎湃文集》。

潘醒农(1904—1987),潮安人。30年代起服务于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任秘书历半个多世纪。昔年创办南岛出版社,主编《青年月刊》《南岛旬刊》《南岛画报》等期刊。

丘东平(1910—1941),原名席珍,海丰人。早年就读于海丰中学,16岁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主办《海丰青年》。1927年参加海丰人民三次武装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彭湃秘书。大革命失败后流亡香港。1934年在日本东京“左联”从事组织和出版工作。1936年返香港,协助创办半岛书店、《民族战线》。抗日战争时期,著有《通讯员》《给予者》《沉郁的梅冷城》《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茅山下》等。遗作由后人编集成《东平小说集》《东平选集》等。

邱秉经(1905—1990),又名邱伯钧、白匀,普宁人。1950年后曾任中国电影出版社社长等职。

邱亦山(1907—1997),号石头翁,澄海人。1928年赴泰国执教。1953年起,在香港《经济导报》经主任、经理等职。1981年在《经济导报》社工作。著有诗集《随唱集》1至4集。

秦牧(1919—1992),生于香港,澄海人 。中国散文界的“南秦北杨”,1938年到广州参加抗加救亡宣传活动,后辗转于粤、桂、川各地从事编辑、教育工作,积极创作文艺作品。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副主席、《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主编《广东教育与文化》《作品》等杂志,后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等。主要作品有《花城》《艺海拾贝》《语林采英》等数十部。

孙丹崖(1871—1943年),族名业受,字谦,号光庭,后取名丹崖,揭阳人。1902年,与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曾杏村、吴子寿、杨季岳在汕头创办潮汕第一家报纸《岭东日报》,任主笔。《汕头市志》《民国广东将领志》《潮汕孙氏志略》有传。

吴子寿(1869—1940),讳观葆,潮阳人。1902年与曾杏村等人,在汕头埠开设了汕头第一家“岭东阅报所”,1903年出版《鮀江辑译报》,后改名《鮀江报》《鮀江公理报》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9创办《图画日报》又名《图画新报》任社长。遗著有《子寿先生诗文集》。

吴贯因(1879—1936),原名吴冠英,别号柳隅,澄海人。清举人。光绪年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史学系,此间结识梁启超,遂成好友。1912年与梁启超在天津办《庸言日报》《庸学月刊》编辑。1935年在天津创办《正风》半月刊。著有《史学概论》《史之梯》《中国经济史眼》《中国语言学问题》等。

吴华胥(1899—1991),又名吴梦龙,惠来人。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委任为改组国民党惠来县党部特派员。1928年与伍治之等在泰国参加暹罗反帝大同盟。1936年参与李章达等组织港九救国会,编辑党刊《战鼓》。 1941年在韶关创办《时报》《新报》等抗日刊物。解放战争时期,在广州创办“综合出版社”和出版进步刊物。

吴其敏(1909—1999),笔名眉庵、向宸、望翠、梁柏青等,澄海人。1937年迁居香港,曾任《星报》编辑。1955年创办香港新地出版社、嘤鸣出版社。嗣任《乡土》《新语》《海洋文艺》主编。

吴敬业(1911—1948),又名天赐、吴壮、陈光。饶平人。从小侨居南洋。1928年冬开始进行革命活动,出版《春雷》刊物,创办播种书店。1930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旋任《霹雳星期报》主编。1934年任中共香港工委宣传委员,后在南洋一带致力于抗日救亡运动。曾参加发起成立暹罗华侨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任越南南圻华侨救国总会总干事长、《全民日报》总编辑等。

王延康(1863—1925年),字稚筠、季约,号约公,潮州城人,潮汕知名书画家,清举人。光绪27年(1901)任《潮阳县志》总阅。支持康梁变法,辛亥革命后,担任汕头税务局长,《汕头商报》主笔,汕头孔教会会长,创办孔教会会刊《铎报》。

王佐时(1876—1962),号弼臣,笔名阿衡、别情,潮州人。曾任汕头《民生日报》主笔。遗著有《阿黑剩墨》4卷手抄本。

王师愈(1876-1937),号慕韩,奉佛后改讳弘愿,号圆五居士。潮州城人。近代佛教史上著名居士,重兴东密。曾与谢安臣同主汕头《汉潮日报》笔政。

王鼎新(1894—1968),又名王心民、王慎民,澄海人。昔年曾到日本留学,与郭沫若、杜国庠等为知交。1923年在汕头创办《时报》任总编辑。遗著有《张黑女》、书法字帖《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等。

伍治之(1905—2000),普宁人。1924年8月由彭湃、杨石魂介绍,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2届讲习班学习,并加入广东新学生社。1939年后到上海任南屏女子中学教员、曼谷《中原日报》驻上海特约记者。著有《汕头党史资料》《汕头青运史资料》《广东青运史资料》等

温盛刚(1907—1934),揭西人。1932年从日本留学回国。与何干之等创办进步刊物《世界情势》等,组织读书会。1934年参与创建“中国文化同盟广州分盟”,任宣传部部长。翌年8月在广州被捕杀害。

谢海燕(1910—2001),原名谢意先,又名谢海砚,揭阳人。

谢安臣(生卒年月不详),潮州人,曾与王师愈共同主办汕头《汉潮日报》,并为该报笔政。

许伟余(1884—1974),原名许挹芬,澄海人。辛亥革命前后曾协同吴子寿创办《大岭东报》。1925——1927年任《汕头时报》《星报》编辑、主笔。1955年退休后,曾应香港《文汇报》之约,撰写古典诗词名篇的诠释文章。著有《慧观道人诗集》《庶筑秋轩诗集》《庶筑秋轩文稿》等。

许甦魂(1896—1931),原名统绪,乳名炎松,又名进,化名黄子卿,潮安人。1916年秋赴新加坡谋生,受聘为《新国民日报》通讯员,吉隆坡《益群日报》编辑。1923年负责缅甸国民党总支部的改造工作,任总支部执行部主任兼《觉民日报》总编辑。1925年返国后,筹办《海外周刊》任主编,主持《华侨与北伐》专刊。1931年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

许元雄(1901—1971年),揭阳人。揭阳人。1925年前后曾与人筹办《汕头日报》。1940年曾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部军法处法官、泰国中华总商会教育协会主席。与黄声创办《曼谷商报》任社长。回国后曾任民革中央候补委员。在曼谷著有《光影在萱园》《海上风裁》。1986年由孙淑彦选注出版《许元雄吟笺》。

许美勋(1902—1991年),潮州人。 20年代起,组织潮汕新文学团体《火焰社》并主持《火焰》周刊,东征时期主持《岭东民国日报》文艺副刊。30年代在沪从事左翼文学活动。爱人冯铿牺牲后,参加《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编委会。主要作品有《牛头村》《笠的故事》《桑浦山传奇》《冯铿烈士》等。

许小士(1905—1975),潮州人。1934年主编《潮安医药旬刊》。1936年任潮安国医支馆副馆长,主编《潮安国医公报》和《潮安草药学》等刊。1946年被聘为《新中医》《华西医药杂志》特约撰述。

许涤新(1906—1988),原名许声闻,笔名方治平、渤若,揭西人。1932年在上海与马纯古等创办《社会现象》周刊任主编。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1月在武汉筹办《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任党总支书记、副主编。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新华日报》迁重庆,任编委和党总支书记。1946年10月周恩来派许涤新去香港,主编《群众》周刊及《华商报》,并与赵元浩等创办《经济导报》。著有《现代中国经济教程》《广义政治经济学》两卷、《官僚资本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中国过渡时期国民经济的分析》、《百年心声》《永怀集》自传《风狂霜峭录》等。主编《政治经济学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许士杰(1920—1991),澄海人。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在潮(安)澄(海)饶(平)抗日游击队工作,并编辑出版《自由韩江》。1987年9月后,任海南建省筹备组组长、海南省委书记、海南省人大主任、海南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委员等职。有诗集《风雨吟》《椰颂》。

萧遥天(1907—1990),原名公畏,潮阳人。上海艺术大学毕业1926年应饶宗颐之邀,为《潮州志》撰写《潮州戏剧音乐志》1946年移居槟城。1953年受聘为钟灵中学教员主编《教与学》月刊达13年。著有《冬虫夏草》《夜奏曲》《春雷》、《读艺录》《东西读》《食风楼随笔》《民间戏剧丛考》《中国姓氏研究》《中国人名研究》《潮州话研究》。

蚁光炎(1879-1939),澄海人。早年赴越南、泰国。1938年在曼谷创办《中国报》任社长、总编辑,宣传抗日。1939年11月遭日本特务暗杀。

杨邨人(1901—1955),原名杨启鑫,启原、号望苏,化名其苏,笔名柳丝、小卒、曼之、巴人等,潮安人。1919年五四运动,在任汕头《尾声日报》记者。1922年加入《星野》文艺社。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后转入文化工作,为上海太阳社、新中国剧社创始人之一。1928年创办《太阳月刊》任编辑。参加《时代文艺》《新流月报》《海风周报》编辑。后转入鄂豫根据地,曾任宣传部长兼《工农日报》主编、《星火》杂志编辑、广州《民族日报》副刊主编。著有《失踪》《战线上》《苦闷》《狂澜》及杂文,话剧《新鸳鸯谱》和1952年后著有《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等,1955年在肃反运动中自杀。

余子亮(1900—1974),饶平人。1918年到泰国谋生。抗日战争时期,在泰国倡办《中国报》《中原报》,宣传抗日,并捐款支持国内抗战。1974年在曼谷病逝。

伊琳(1915—1979),原名许崇琪。潮阳人。抗日战争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三队,创作了《孩子们》、《国际活动》等反映抗战的剧本。1938年参加八路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任《延边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电影导演等,编导了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完成的第一部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先后导演《吕梁英雄》《扑不灭的火焰》、《接班人》《大浪淘沙》等影片。

曾杏村(1870—1933),字恒存,民国后更名曾在,汕头人。1902年与吴子寿等人,在汕头埠开设了汕头第一家“岭东阅报所”。早年留学日本时结识孙中山,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6年创办《潮声》(半月刊)、又名《潮声白话报》,这是潮汕历史上最早的方言报刊。1907年又创办《双日画报》,该报模仿《点石斋画报》风格,是潮汕地区最早出版的画报。

曾圣提(1901—1982),原名曾曼民、笔名大吉、M等,饶平人。早期参加新文艺团体“火焰社”,1925年到印度追随圣雄甘地,1927年赴新加坡,曾任《南洋商报》第七任编辑、总编辑。“九·一八事件”发生,逗留槟城创办《电讯新闻》,不久回国。1932年再度到印度拜访甘地。1936年重返槟城与洪丝丝创办《现代日报》。1979年印度甘地基金会邀请前往印度,1982年在印度病逝。著有《在甘地先生左右》等。

曾应之(1917—1949),1936年毕业后到金砂小学任教;年底参加潮汕人民抗日义勇军大队并任大队长,主编大队部机关刊物《奋斗》。1938年2月任中共潮汕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兼岭东通讯处负责人,并任《抗敌导报》主编。

张永福(1871—1957),原籍饶平,生于新加坡。1904年后在新加坡参与创办宣传革命的《图南日报》《南洋总汇报》《中兴日报》。1957年在香港病逝。

张竞生(1888—1970),字公室,饶平人。1907年遂往新加坡,遇孙中山先生,复受孙中山之命,返回北京参加同盟会。1926年任开明书店总编辑。1928年赴法研究社会学和美学,并从事译著,把卢梭的《忏悔录》等翻译介绍到中国。1933年应陈济棠之邀回国,任广东实业督办,主编《广东经济建设月刊》兼广州《群声报》杂志编辑等。著有《性史》《哲学系统》《新饶平》《浮生漫谈》《爱情定则》译作《忏悔录》《情感的逻辑》等。

张似旭(1900—1940),澄海人。早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历史与新闻。1923年回国,先后任天津《华北星报》记者。1927年参与创建国民新闻社,历任上海《国民新闻》《大陆》(英文版)总编辑。后主办上海中文版的《大美晚报》。1940年7月在上海被日伪特务暗杀。

张汝器(1901—1941),潮州人。17岁考入上海美专,后去法国马赛美术学院学习。数年后任《星州日报》副刊主编。1941年日寇南侵,新加坡沦陷,惨遭杀害。

张明汉(1925—1998),潮阳人。核电专家,1980—1995年,先后担任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核动力工程》杂志副主编。50年代组织并参加了我国第一台6000千瓦电站锅炉的设计制造工作。60年代组织我国第一座大型核燃料生产反应堆设备及第一套国产核扩散设备的设计、制造工作,组织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套设备的研制工作。70年代参加了我国大型火炮驱逐舰和发射洲际导弹海上测量船队所需的舰船成套设备研制工作。80年代初参与中国核电建设工作。

郑正秋(1888—1935),原名伯常,号药风,潮阳人。辛亥革命后曾任上海《民言报》戏剧编辑。旋自创办《图画剧报》提倡新戏。1913年与张石川等创办新“民影戏公司”。同年组成“新民新剧社”。1915年另组“大中华新剧社”。1918年组织“药风剧团”。1922年与张石川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编导《孤儿救祖记》《玉梨魂》《最后良心》等。1932年编导《自由之花》《姐妹花》《再生花》名剧,轰动全国。

郑子彬(1888—1944),潮阳人。早年赴暹罗,加入同盟会并创办《中原报》。为著名侨领。日军占领暹罗后,辗转返回祖国。痛感爱国无从,忧愤而亡。

郑开修(1905—1960)笔名铁马、铁园,澄海人。历任泰国《国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周刊》《中原报》副刊编辑及主笔等职。著有《梅子杂感集》《玫瑰厅》《铁园遗诗》等。

赵凤(1905—1970)号力村,潮阳人。1946年赴香港,任《星岛日报》美术编辑。为岭南著名画家。

周金海(1911—1984),又名力达。海阳(今潮州)人。早年赴新加坡,1931年初回国。1932年参与发起和组织M· K木刻研究会。1936年回潮汕,继续从事木刻艺术活动。1938年赴新加坡后,任吉隆坡《民声报》《民身周刊》编辑。1948年返香港。1989年在广州病逝。木刻作品《挣扎》、《偶像》等。

詹天眼(生卒年不详),号玄靖,潮阳人,潮汕善堂界知名人士。20年代初创办《天声日报》于汕头。陈济棠时期被聘为陈氏幕僚,创办广东仁爱善堂及中西留医院、赠医赠药所、育婴院、救护队、《仁爱》旬刊于广州。

钟敬文(1903—2002),笔名静闻、静君,海丰人。1934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20年代即参加中大民俗学会,编辑《民俗周刊》及民俗丛书。曾发起中国民俗学会。著有《荔枝小品》《西湖漫拾》等。

钟骞(1915—1944),潮州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中共潮汕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兼《前驱》报主编。

粤东人杰地灵、名流辈出,有“海滨邹鲁”之美誉。寻根究源,全方位地收集、整理、整合粤东地区近代报人报刊史料,不仅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空白”,而且还能进一步认识粤东,探索粤东的历史走向,从而更有利于建设和发展粤东。

本综目资料虽不能说是粤东地区报人的全部,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地区近现代报人报刊史的线索和轮廓。由于历史跨度较长和资料有限,所辑资料难免有遗漏和舛错之处,诚望读者和专家予以匡正。本编目是根据多种资料综合编撰而成,参考文献只列举重点阅读书目资料,恕条目中的引文免加资料来源。

[1]饶宗颐.潮州志.艺文志[M].1947年影印本.

[2]潮汕艺坛影—人物剪报1981——1987 [M].汕头日报.

[3]广东近现代人物辞典[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G215

A

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JK184)。

蒋冬英,女,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与知识服务;阙本旭,男,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岭南古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汕头日报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2019汕头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博览会圆满闭幕
汕头牛肉丸
汕头17岁少年“娶”13岁女孩
三峡日报 七十正风华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诗画汕头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