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物修复发展方向浅析

2016-02-04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7期
关键词:色差文物理念

张 伟

(王羲之故居,山东 临沂 276000)

文物修复发展方向浅析

张 伟

(王羲之故居,山东 临沂 276000)

文物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文物修复对于了解历史、澄清历史真相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因为我国的文物修复理论基础研究不够完善,传统的修复观念中存在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所以在吸收、借鉴传统的修复技术的同时,借鉴欧洲文物修复理念,中西结合寻找出有利于中国文物特点的修复方法,使中国传统修复更快形成自己合适的修复理念。

文物修复;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技术

一、文物修复理念的发展历史

文物修复理念形成于20世纪初的欧洲,意大利专家布兰迪总结撰写《文物修复理论》一书,它标志着意大利派的形成,现在已成为国际上主流文物修复思想,随后出现的《威尼斯宪章》明确限制了文物修复的范围。而在中国,尽管文物修复工作开始的很早,但有关文物修复的理念体系却迟迟没有被构建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文物修复就是一盘散沙式的胡乱操作,中国文物修复界有着自己的规矩,所谓“整旧如旧”即是最为关键的准则之一。中国文物修复讲究的是在文物原本样貌之上通过矫正、做旧、补残等手段使所修文物复原。这与西方追求的科学性、可辨识性、最小干预性等有着较大的不同,但二者孰胜孰负,哪一种在文物修复上更胜一筹,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来做定夺。而随着中西交流与相互学习,如今的文物修复工作常常是兼取中国与西方理念之妙,并结合修复者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进行的,由于修复者的个人认知与操作能力上的差异,文物修复的完成效果程度也会有不同。

因此综合来看,影响文物修复理念的因素有国外理念、国内传统以及文物修复工作者个人水平及风格等,未来的文物修复理念上,中西结合仍将是不变的方向,同时我国考古学科正处于迅猛发展的状态,为文物修复提供着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了文物修复工作者的高知识、高学历、高水平,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国家对这方面优秀人才的培养仍旧不会减少。

同时经过资料梳理,笔者发现文物修复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三大特点:文物修复理念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特点并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相互学习与融合,从而产生更为科学、可靠、先进的文物修复理念;国家加大对于考古学科的建设,且相关技术科学突飞猛进,文物修复人才辈出,未来文物修复方向的人才培养力度仍将不减;文物修复技术更加高科技化,以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色差计以及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电子信息技术将越来越多地被开发出来并应用于文物修复工作中去。

二、文物修复技术概述

对象多样、工艺复杂是文物修复技术的两大特征,文物修复之所以能够作为一门职业传世,技艺和经验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自然至关重要。但文物修复工作不只需要修复者本身的聪明才智,还需要科学的器具的辅助,好的修复工具能够使文物修复工作事半功倍,下面将列出几种当下较为普遍的文物修复技术,并对其前景加以分析。

(一)CAD(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全称Computer Aided Design,中文名为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文物修复中一种常用的技术工具。出土文物的类目、质料、出土环境上的差异,带来了文物磨损、残破以及腐坏程度等各方面的不同,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修复技术。这就对文物修复工作者的形象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文物修复中,在修复过程开始前往往修复师会在其脑海中构思出大致的修复结果,然而这一结果是在修复者个人的头脑中形成的概念,极大地依附于其实践经验与实战积累,这样的一种构思方式是极其感性的,因而是难以交流更加难以量化的。在讲求精确计算与理性主义的今天,这无疑难以满足文物修复发展的新要求,因此在网络信息社会的当下,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以其优良的性能、精准的操作开始被应用到文物修复领域,借助CAD处理二维、三维立体修复效果,可以在对文物进行修复前进行建模,将预想的修复效果呈现在电脑屏幕之上,文物修复工作者们便可以结合实际,通过直观预览的方式选择出最优的文物修复方案。

CAD模拟的对象可以包括书画艺术作品、丝绸制品、青铜器、陶瓷器皿等在内的各类文物,而其模拟效果则更为丰富,例如:祛除与留存相异颜色的物品、浏览物品安装状况、复制文物缺损、器物残损处修复等等。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还可以使用三维扫描,三维模拟雕刻机等设备,在文物复原之前先进行残碎器物数据录入,对实体进行扫描后作出模型,从而实现对文物的残片进行模拟结合,并根据实际尺寸数据控制机床,实现文物残片的精准刻画与接合。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虽然具有精准、科学等优点,但模拟修复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需具备相当的审美能力与考古学背景,因此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需要文物修复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总而言之,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将是未来文物修复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

(二)色差计基本介绍

文物修复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便是“作色”,传统文物修复中的作色极大地受限于文物修复者自身的经验以及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个人因素,仅仅依靠一个人的肉眼观察来对颜色作出判断,这样的工作方式无疑为文物修复工作增添了难以把控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色差计应运而生。作为一种颜色偏差测试仪器,色差计的原理在于做 出一张滤光片,这张滤光片有着与人类的眼睛感知颜色的能力相似的分辨光线的能力,因此用滤光片对要修复的文物进行测光的要点在于,一定要设定好感光板的敏锐指数,从而能够在某一种光源的照射下,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其进行测量,最终展现出色差值。色差计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工具,其具有使用简单、价格低廉等特征,因此在科研与生产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色差计也被运用到考古工作中,为文物修复工作的进步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在文物修复作色中使用色差计,使得文物修复工作更加科学。但是色差计技术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由于其本身的色调有限,通过色差计对文物进行修复后呈现出的状态仍然是难以展现为可量化的数值的,但这也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三) 3D打印作为文物修复中的新技术

3D打印是一种Additive manufacturing (AM)的制造方法,简单而言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技术(主要是加热)将原材料融化后再次塑形的一个过程。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3D打印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从2016年的wohler报告(相当于3D打印全球的国情咨文,统计数据为2015年)以及德勤2015年的TMT报告中3D打印部分可以看到,全球市场持续看好3D打印,增长率依然不错。尽管99%以上的打印品仍然来自于工业级别打印,且整个行业里销售机器的利润仍然绝大部分来自工业级别机器,但在文物修复领域,也开始使用这一技术。

文物承载着大量历史“秘密”,但由于年代久远,雨、土侵蚀,长埋地下的各类文物十分容易受损,在文物修复过程中,任何有意或无意的操作不当都极容易引起对文物的“二次伤害”。保护文物是修复文物的前提,文物修复工作者有责任保证文物修复过程中文物的无损,而3D 打印技术因为具有"个性化、人性化、精准化”等特点,而得以被成功运用于文物修复。3D打印技术已经成为了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的可能性的首选方式之一。

然而3D打印技术也有自己的不足,其实3D打印技术上并不新奇,最大的限制还是出自于对不同材料的加工。目前最广泛的通过冲压、切割等方式成型的加工方法,最大的限制就是要先有一个模子,然后把材料(融化)挤压进去。3D打印可以通过电脑操作,跳过这一步,直接从平面上构筑产品,然而3D打印的材料来源很受限制,目前最广泛的还是塑料一类的材料,熔点低,方便操作,后期加工空间不大。问题是对于金属以及其他陶瓷类材料,这种方法就很不可行,确实现在存在一部分通过融化金属再凝固的方法制作模型,然而强度、精度上还远远达不到要求,毕竟金属的处理还包括后期的锻造、淬火等,不是简单的有个型就可以了的。前期的融化过程,所消耗的能量也并不比传统方法低,因此对于各种材质的文物,使用3D打印的范围是受到限制的。

三、结语

我国的文物修复理论基础研究不够完善,传统的修复观念中存在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在吸收、借鉴传统的修复技术的同时参考古今中外文物修复的历史,站在中国与西方、历史与现在的交叉路口展望文物修复未来的发展方向,中西结合寻找出有利于中国文物特点的修复方法,使中国传统修复更快形成自己合适的修复理念。文物修复工作中的技术手段还有很多,但由于篇幅限制,笔者只列举了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色差计以及3D打印技术等少数几个例子,有所疏 漏和存在的诸多不足,都是在未来的研究中要着重解决和克服的。

[1]杨蕴.浅谈3D打印技术在陶瓷类文物修复和复制中的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5):13-17.

[2]张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在文物修复中的运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0(5):24-28.

[3]郑利平.色差计基本原理及其在文物修复作色中的实际应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11(4):48-52.

[K854.3]

A

猜你喜欢

色差文物理念
CIEDE2000色差公式在彩涂板色差检测上的应用研究
文物的栖息之地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文物的逝去
基于脑电波信号的色差评价研究
涂装色差控制工艺分析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色差
文物失窃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