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青竹刻的艺术特色演变及发展
2016-02-04张孟
张 孟
(张孟竹雕工作室,安徽 蚌埠 233002)
留青竹刻的艺术特色演变及发展
张 孟
(张孟竹雕工作室,安徽 蚌埠 233002)
留青竹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沉积形式,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艺术瑰宝,在历史的沉浮和时代的变迁中得以留存和发扬,在2008年进入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对此,本文通过探究留青竹刻的历史演变过程,不同发展时期留青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寻找不同时代留青文化的精髓和差异化发展,并分析在美学研究过程中留青艺术形式的功能,以期为留青竹刻的发展提供信息。
留青竹刻;演变;差异化
引言
在中华传统的竹雕文化艺术中,留青竹刻是经典的技法之一。留青竹刻是在青竹的皮上进行创作和雕刻的艺术形式,技师们在青竹的表面进行雕刻,去掉图案之外的青色部分,露出竹肌作为图案的底色。这样的艺术创作主要兴起于唐朝,在明朝和清朝时期达到鼎盛,随后衰落,在近现代得到了复兴、传承和发展。在留青竹刻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不同时期的美学风范和艺术表现形式,既有唐朝的设计美学,又有现代的审美导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的不断提高,留青竹刻技艺也随之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也不断地进行变化,因此留青竹刻在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功能也不尽相同。
一、留青竹刻艺术概述
留青竹刻的图形产生图底变化最终雕刻成为成品,其竹肌颜色由淡黄色转变成深黄色,最终呈现出紫红,其雕刻的部分与竹肌之间的色差越来越明显,正是竹肌颜色的变化使得留青整体表现出色泽鲜亮、温润如脂的特性。随着年岁的增加,竹肌颜色琥珀般透亮,雕刻的图案也清晰突出。在明朝时期,留青竹刻发展到达登峰,竹刻的技艺发展趋于成熟,工艺品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文人墨客通过留青竹刻抒发情感,常将其作为书斋的装饰品和挂饰,留青竹刻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历史上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留青竹刻的艺术演变
(一)17世纪“经世致用”美学思想下的留青竹刻艺术
17世纪,中国造物思想的发展逐渐成熟,工艺美学的发展思想主要表现为“经世致用”。明朝末期,工艺美学的发展着重于创造出能够体现人们生活所需的功能,对于工艺美学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形成了功能与形式相结合的特征。而在这一时期,文艺复兴的思想潮流也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艺品需满足人们功能和审美的要求。在17世纪,中西方对于工艺美学的要求有着惊人的相似,留青竹刻秉承着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特质,呈现出其独特的工艺美。
留青竹刻以实用性为主要的创作源泉,并与审美艺术相结合,达到功能和审美的相互统一。留青装饰的创作来源于臂搁所具有的功能,其可以作为枕臂的用具,而留青技艺是在这种浅浮雕的基础上进一步创作和发展形成的,其创作内容主要来源于书画,通过竹子本身所具有的色泽差异表现书画中悠长的艺术气息,以达到装饰和内容的统一。
(二)18世纪中叶:“技术等同艺术”美学标准下的留青竹刻艺术
中华传统的工艺发展在清朝中期达到顶峰,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成为新的美学标准。在这一时期的欧洲大陆装饰风格主要流行洛可可风格,其作品主要注重于装饰的美观性。在这一时期,中西方美学在审美和功能的关系中都表现出重视装饰的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留青竹刻所呈现的技艺娴熟但过于匠气。在清朝中期流传下来的留青竹刻具有极高的玩赏价值,可是这些器物的创作大都是以装饰作为主要的出发点,并没有形成使用性和观赏性相结合的统一整体。而在贵族中流行的玩赏把件都以玉石、象牙作为材料,这些材料的价值远超过竹材,留青竹刻在这一时期逐渐没落。
(三)20世纪末:“后现代多元化”影响下的留青竹刻艺术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工业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价值体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其美学观也有了质的改变。设计趋向于多元化,多种设计风格也逐渐展现出来。20世纪是中国美学发展走向国际化的关键时期,艺术形式表现为更多元化、抽象化、个性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文化及各种商品不断地进入中国,审美趣味也受到了西方因素的冲击。作为传统工艺的留青竹刻艺术遵循设计美学、保留留青竹刻的艺术价值,而这也是现代竹艺领域所研究的核心所在。留青竹刻在现代主要作为高档礼品和收藏品,具体形式为具有装饰性的挂饰和摆件等。在艺术形式上,其不仅传承了传统工艺的优点,在题材和技艺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后现代主义的美学设计倡导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最终形成具有合理性、创新型的审美标准。
三、留青竹刻的艺术特色
(一)内容题材的选择
留青竹刻早期的表现主题主要是花卉和草木,草木花卉凝聚了人们对于美好品格的寄托,竹刻当中对花卉草木的表现也借鉴了绘画艺术的特点,颇有文人画的意境。画面由蜻蜓、月季构成,月季的娇艳在薄如蝉翼的绿叶衬托下更显娇嫩,枝桠上的刺儿仿佛让人真切地感到了刺肤之痛。在薄薄的一层竹皮中表现质感的变化,实在是令人惊叹。在留青竹刻当中,鱼虫鸟兽往往寄托了作者对于吉祥如意期待,许多动物都被赋予了人格特征。留青竹刻中更多地将蜻蜓、知了、蚱蜢、蝈蝈、蟋蟀、蜜蜂、螳螂等作为描绘的主角,各种草虫在艺术家的刻刀下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生活的情趣。留青竹刻工艺中另外重要的内容就是人物,留青竹刻刻画人物的表情神态和动作造型,这都表现出人物性格与心境,大师刀下刻画的人物形象往往成为传世经典。
(二)线条造型的特征
留青竹刻在线条造型的影响下尤其讲究运刀用线。对于线条的刻画是留青竹刻重要的造型手段,竹刻艺人用线条描绘具体内容,通过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轻重表现不同事物的特点及所欲寄托的情感。留青竹刻的线条方法主要表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皴法。皴法的特点是:“一笔下来阔仄不一、浓淡不一的线,与别的线有较大的区别,称为皴”。皴法一般被用来表现山水石头,用以营造波光粼粼和层峦叠嶂的感觉。“鳞皴之状,随意纵横”表现出皴线条的丰富和衍生出的产物,它是中国绘画重要的特征之一。
(三)色彩的表现特征
留青竹刻在色彩上的特点之主要表现在取竹本色。留青竹刻色彩较为单一,主要依靠竹子本身的材质体现色彩所具有的独特的美,竹子自然色彩所展现的是自然美的用色理念。留青竹刻的色彩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一是通过竹子本身颜色的变化来体现竹刻作品的不同,选材选取的竹子具有独特的颜色,在后期的刻画中无法改变竹子的色彩;另一方面,留青竹刻艺人可控制青筠的铲和留。其方法主要是用刀铲去竹皮后,竹子的竹肌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进而被氧化,氧化后的竹肌具有自然的色差,这也是留青竹刻独有的色彩魅力。
四、留青竹刻的艺术传承与发展思考
为了更好地传承留青竹刻这门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进留青竹刻现有的工艺创作,提高集体创作水平
留青竹刻是一门精湛的工艺美术,具有瞩目的发展前景,在民间工艺美术中是难得一见的技艺。但留青竹刻这样的民间工艺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内容的创作上缺乏创新,题材比较拘泥于框架,基本不涉猎其他方面的题材。所以,留青竹刻民间艺人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造诣,同时可围绕着竹刻艺术进行拓展,不断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提高自身的适应力。
(二)结合生产性保护的理念,形成留青竹刻独有的文化品牌
留青竹刻做工精致,但其工艺复杂,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这也是它最大的卖点。在历史的长河中,留青竹刻作品较多,但传世佳作寥寥无几,因此必须要结合生产性保护的理念,通过与现实需要相结合,协调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三)保护好留青竹刻传承人,做好留青竹刻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随着文化发展的转型,留青竹刻的规模与应用范围已愈来愈小,竹刻艺术的传承面临着新的困境。在传承方面,可加大对老艺人的保护和扶持力度,为竹刻艺人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和保障。留青竹刻老艺人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是技艺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对传承人的保护是文化延续的重要保证;对于长期进行艺术创作并卓有成就的竹刻艺人,文化主管部门要尽量增加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使他们能够更加安心地投入到竹刻艺术的创作中。
五、结语
留青竹刻是中国民间竹刻中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文人常将其置于书房之中作为观赏性饰物,或寓情或咏志,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合理而有序地传承和保护留青竹刻,对留青竹刻的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把留青竹刻置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框架中,在传承中国传统工艺方面保留留青竹刻本身所具有的休闲性和精致性的基础上,为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做出更大的贡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J]吉林政报,2008(12).
[2]钱凯一.浅谈中国竹刻艺术的流变与传承——以常州留青竹刻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3(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2012(9).
J33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