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多罗那它《印度佛教史》中“蔑戾车”一词考辨

2016-02-04严祥海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7期
关键词:多罗伊斯兰教种族

严祥海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关于多罗那它《印度佛教史》中“蔑戾车”一词考辨

严祥海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本文通过对“蔑戾车”一词的词源、多氏《印度佛教史》的文本内容位置及古印度种族的历史地理三部分的分析,认为“蔑戾车”一词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不同的时期所指的种族和宗教不相同。

蔑戾车;词源;文本;历史内涵

关于多罗那它(1575~1634)《印度佛教史》(张建木译本)一书中,有三处出现了“蔑戾车”一词。张建木先生在第92页加上了一个脚注“蔑戾车本意为未开化的蛮族,此处所说的蔑戾车教法似指伊斯兰教,因为伊斯兰教势力入印度以后,大力摧毁佛教,故佛教徒以此蔑称来称呼伊斯兰教。”因此他的脚注引发了疑问,一是既然他的脚注“蔑戾车教法似指伊斯兰教”,“似指”一词的出现,也就是说张建木先生对此也不肯定;二是此处的“蔑戾车”所出现的章节是在“圣者龙树护持教法的时代”。我们目前认定龙树大约活跃于公元一五零年至二五零年之间(公元2——3世纪),但伊斯兰创教于622年(伊斯兰元年),二者在时间上有很大的出入,因此从时间上给我们带了疑惑。本文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通过词源和多罗那它《印度佛教史》原文的记述着以分析和梳理。

一、词源考证

“蔑戾车”一词原为梵文音译而来,多罗那它的《印度佛教史》是由藏文翻译为汉语而成,在原藏文原本的《印度佛教史》(Rgya gar chos lugs)中为拉诺(Kla klo)。拉诺(Kla klo),在藏语中意为落后的、野蛮的、未开化的族群或部落。汉文“蔑戾车”其梵文为mleccha,通过梵英词典(fanfoyan. com)查mlecchá的意思如下:m. a foreigner, barbarian,non-Aryan, man of an outcast race, any person who does not speak.其意思为边地的非雅利安的野蛮人,不信吠陀的野蛮人或蛮族,主要的含义为表示不信吠陀的异域人之意,其汉语音译还有弥利车、弥离车、蜜利车、篾隶车、毕栗车等同词的异译。目前可查证mleccha的梵文文献十分稀缺,现存的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阿育王石刻”,他在诏书上提到了melluha,意即边地的野蛮人或蛮族。关于蔑戾车的记载在汉文文献中有以下几条,兹引用以佐证。《一切经音义》卷五:“蔑戾车,此边方,梵语讹略不正也。正梵音应云毕嗟,此译为贪乐垢秽之物,边方下贱,不信正法之人也。”在《翻译名义集》卷三有这样的描述:“蔑戾车,奘传,唐言边地。北印度北境,皆号蔑戾车。”《续高僧传》卷四曰:“迦果斯地北,民杂胡戎,制服威仪,不参大夏,名为边国蜜利车类。唐言译之垢浊种也。”

以上分别从汉文、藏文、梵文三种语言中对“蔑戾车”一词的考证,汉文的蔑戾车一词是从梵文音译而来,汉文对之解释为不信仰吠陀的非雅利安种族或蛮族,并非是指伊斯兰教或别的含义。藏文的拉诺(Kla klo)是对梵文mleccha的意译,主要未开化或文化不发达、不信仰吠陀种族的蔑称,也并非是指伊斯兰教或别的含义。由以上二者来看蔑戾车一词在龙树菩萨的时代不应该指伊斯兰教,而应该有别的含义,此处张建木先生的注解有待商榷。

二、《印度佛教史》文本中“蔑戾车”一词出现的章节位置及其内容分析

第一次谈到“蔑戾车”在多罗那它在《印度佛教史》一书的第十五章《圣者龙树护持教法的时代》有这样的描述:“约在此时,蔑戾车教也开始....名叫鸠摩罗斯那(Kumarasena)的人出世,他破坏学处,被僧伽所驱逐,于是更加乱行,宣称要创立一种能与佛教抗衡的宗教,到睹火罗国背后的首利迦(Sulika)地方。改名为摩摩他罗(Mamathara),变更服饰,创立说损烦恼的蔑戾车教...由于魔的授记,遇见了摩摩他罗,得受教语。这样获得了明咒。他与眷属千人成了被称为贝堪巴(Paikhampa)的蔑戾车教仙人。他又前往摩佉(Ma kha)城和附近之地,对婆罗门和刹帝利们讲说邪法,因而有岁多(Saita)和突厥(Turuska)等王族出世。这个导师被称为阿娄菩(Arbho)。蔑戾车教法开始兴起时的情形即是如此。”(《印度佛教史》P90-91)由于印度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致使我们对之理解较大的困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里面几个有特殊含义的字眼来分析,即“摩佉”“突厥”两个词。“突厥”(Turk)作为一个国家最早形成于6世纪前后,因此与龙树所处的时代不相符。摩佉(Ma kha)一词是由藏文音译而来,有译作麦喀(Ma kha)或麦伽。与多罗那它相近的《松巴佛教史》也有一段相近的描述:“……也约在此时,蔑戾车教开始出现,即迦湿弥罗的鸠摩罗那因破坏戒律被僧伽驱逐后……往睹货罗国后的首丽迦地方,易名为‘莫他罗’……并经莫他罗传授教戒,成为称作布喀默巴的蔑戾车教的‘阿罗多仙人’,有眷属千人,彼往莫伽城附近,传播邪法,赛陀和突厥王族亦于此时出现。”于此,我们首先要澄清一个前提性问题,多氏的《印度佛教史》在时间上先于《松巴佛教史》,松巴堪布他有机会看到多氏的《印度佛教史》,那么他是否辑录了多氏的著作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此类描述如此相近,况且《松巴佛教史》还引用了《时轮摄略经》之文作为立论的经典依据。但是《时轮摄略经》是佛教后期的密教经典,因此他不应该与龙树同时代,《时轮摄略经》是印度后期出现的经典。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于多氏一书的此章呢?我们大胆地提出两种假设:一是,多氏《印度佛教史》时间跨度较大或是年代的错乱不清,因此安排此章;二是此处的“蔑戾车”“麦佉”不是指“伊斯兰教”和“麦加”。为了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我认为此处多罗那它是由于印度佛教历史混乱不清,没有清晰的历史文献材料,而不得不将此事件安排在龙树时代的章节,正因为历史文献材料的匮乏,因此“龙树的时代”含摄的时间跨度较为长远。

第二次谈到“蔑戾车”是在第十六章《佛教首次遇敌又恢复时期》出现:“……龙树在南方地区利益众生之时,蔑戾车教开始出现……那时,在西方谟罗多那(Molatana)的婆揭陀(Bagada)城,有信奉蔑戾车教的导师的大食鞑靼王诃罗鲁(Halalu)出世……”(《印度佛教史》P94)这两次提到的蔑戾车有连续性,均提到与龙树同时代。此处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大食鞑靼”,“大食鞑靼”一词藏文转为gtes sig sog po,这里的“大食鞑靼”究竟指的是什么?“大食鞑靼”是指西突厥,那么和龙树依然有时间上的跨度,但是我们可以理解为多氏是以大的时间段为基础而述说印度佛教史。如果依此而言,此时的西突厥不是信仰伊斯兰教,而是摩尼教。(参见《大唐西域记》)。因而,此处的蔑戾车不应当是伊斯兰教,因为此时伊斯兰教没有产生,此时突厥的信仰当是摩尼教。

第三次关于“蔑戾车”的论述在第二十三章《阿阇梨陈那等时代》有这样的描述:“上述这些人中,当室利曷舍王成为无敌的国王时,筹划消灭蔑戾车教……修建了全是木头房的摩尸多(Masita)即蔑戾车教的大寺……”(《印度佛教史》P136)此处已提到关于“蔑戾车”的大寺“摩尸多”(Masita),此处的Masita与清真寺的阿拉伯语Masjid或Mosque音相近,因此应该是指清真寺。陈那(dināaga)(约公元440年—520年),意译域龙、童授等。古印度中期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佛教新因明学创始人,被后人称为“中世纪正理学之父”。那么陈那菩萨所活动的时代,伊斯兰教并未有产生,更不用说在中印度传播。那么为什么多罗那它在《印度佛教史》中会谈及似指伊斯兰教的“蔑戾车”呢?

《世界文明体系.伊斯兰文明》关于伊斯兰扩张到印度有这样的记述:“伍麦叶王朝的扩张活动,主要在三个战场进行……第三战场是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及信德(印度)地区……继续扩张,占领了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其势力直达中国西北部边境。”关于伊斯兰教的记述,与多氏同类的佛教史著作《松巴佛教史》在第一总目《简论佛陀出世说法及佛法住世情形》有这样的论述:“海胜王于木猴年登基,他与报善王在位的水羊年年底于麦喀地方创蔑戾车教的祖师密慧为同时代的热播。以海胜王继位至今粗算有一千八百年,是为蔑戾车教之住量……《摄略经》中云:‘从是年起六百年后,将有人主‘扎巴’将出现于香拨拉国,再经龙之百年,于麦喀地方蔑戾车极兴’,‘火空海世纪再加已过去之饶迥纪年,为蔑戾车教之教历纪元。’”在第一次出现“蔑戾车”我们提出了一个假设,认为多罗那它基于缺乏印度佛教史文献引证而出现模糊的历史概念,因此每个章节所含摄的时间跨度较大。那么以此观点而看,此处提到的“蔑戾车”是在《阿阇梨陈那等时代》中提到的,这与伊斯兰教创教比较接近,因为多氏的《印度佛教史》时间跨度比较大,因而此处的“蔑戾车”应当指伊斯兰教。

三、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及种族分布

古印度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的地区,雅利安人主要活动在中印度地区,其文化主要以恒河和印度河流域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延展。雅利安(arcya)自视高贵,因此对周边不信吠陀的种族蔑称为蛮族。自亚历山大东征以来,来自西北印度的外族不断入侵中印度地区。西北印度是指今克什米尔、今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区,西北印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这个地方是多种族、多宗教的交汇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相继出现过有塞种、希腊人、贵霜人、嚈哒人、阿拉伯人等不同的人种,因此“蔑戾车”的蔑称不是一个固定而确切的概念,它随着不同时代其内容在不断变迁。最早指古印度非雅利安种族和外国血统的人,可能是指印度河文明原居民,“蔑戾车”用来形容非雅利安人与不熟悉雅利安文化的人,即指任何正在遵循不同于吠陀教义信仰的人。在印度历史上,最早的一些土著被雅利安人称为“蔑戾车”。随着时代的变迁, 后来也指不信仰印度教的人与饮酒和食牛肉、洋葱和大蒜的人,包括穆斯林在内的人。中世纪伊朗史学家比鲁尼指出,在中世纪印度,外国人被视为“不清洁”或“Mleccha”,禁止与印度教徒接触和通婚。

综上所述,关于“蔑戾车”一词,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在早期大多指非吠陀信仰的“外道”或者周边蛮族或土著居民,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外族的入侵,“蔑戾车”一词所指的对象不同,部分时期指的是希腊人或者别的入侵的蛮族或者指印度教徒、耆那教徒、锡克教徒、摩尼教徒等。到了7世纪以后,“蔑戾车”一词主要指伊斯兰教徒。多罗那它的《印度佛教史》中第一次、第三次谈到的“蔑戾车”是指伊斯兰教,第二次提到的“蔑戾车”应当是指摩尼教。

由于印度的历史比较模糊,本文只是初步的研究,对每个时期“蔑戾车”准确界定相当困难,致使要得出一个周全而详实的考证,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因此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和努力。

[1] 西北民族学院藏文教研组编.藏语词典[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

[2]多罗那它,张建木译.印度佛教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

[3][德]斯坦茨勒,段晴译.梵文基础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B949

A

严祥海(1989-),汉族,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生,西北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宗教学专业,研究方向:佛教哲学。

猜你喜欢

多罗伊斯兰教种族
世界是一道精致的灰
说起1776年那些事,就不能不提种族和蓄奴问题 精读
论埃里森文化批评中的种族政治观
找出调皮鬼
跟踪导练(一)3
藏传佛教图像与文本结合叙事方式的变迁——系列多罗那他祖师传记唐卡的单幅解读
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与现实
坚持文化自信 走好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
俄总统否认“第一猫”走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