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勘玛纳斯河东岸奠定兵团小李庄垦荒史
2016-02-04刘静
刘 静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踏勘玛纳斯河东岸奠定兵团小李庄垦荒史
刘 静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小李庄位于兵团第八师147团境内,为原新疆军区后勤部运输部、二十二兵团骑七师、农十师师部,该师三十团团部所在驻地,在原地方村庄小李庄以南玛纳斯河东岸边踏勘、屯垦,使这里成为玛河东岸军垦事业的开发地和指挥中心,部队在小李庄不但发展了军垦事业,还大力发扬南泥湾的革命精神,为周边的百姓和群众大做好事,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为兵团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关健词】文物保护;玛河东岸;屯垦;小李庄
新疆兵团军垦旧址小李庄,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村庄,它原本是一个地方普通农庄,以庄户姓氏而得名,说他古老,是因为解放前,这里曾经因一位李姓的青年而得名,被人们称李庄,1953年农十师在此建立师部时,命名为小李庄,新疆兵团的军垦战士来此开荒种田,聚焦了中国当代西部一支特殊军队的青春岁月而丽其容颜,又是一群西上天山的巾帼英杰的壮举而铭记域史,他们是南泥湾精神的忠实践行者,而小李庄以他独特的姿态出现在新疆军垦事业的历史舞台上,是因为新疆玛纳斯河东岸屯垦而得名,小李庄经过兵团军垦人的艰苦创业、不懈努力奋斗,使之成为玛纳斯河东岸军垦事业的开发地和指挥中心,不但发展了军垦事业,还为周边乡村百姓群众大做好事,修工路、修水库、通商贸、设邮政等设施,是军民团结、兵地团结的楷模,为新疆的“屯垦戍边”写下了光辉的一页。2014年3月,小李庄在历经了曲折坎途和迂回之后,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兵团第八师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952年春天,新疆军区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关于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决定从后勤部运输部下属单位抽调一部分指战员开辟生产新战场。地点初选在玛纳斯河东岸离迪化近,不脱离乌—伊北丝绸古道的地方,于是就把军区的生产点定在绥来(玛纳斯县),当时玛河以西是1950年进驻的22兵团75师,驻在炮台。76师师部在绥来县城,石河子驻22兵团,绥来县城又有运输部离迪化最近的运输站,交通和给养条件便利。于是,军区立刻写出计划报告上报省委,要求省水利厅给予帮助。新疆军区后勤部运输部部长陈实根据省水利厅提供的资料,专门派出一批干部和水利专家来到玛纳斯河东岸准备筹办建立军垦农场,运输部副部长林海清、汽二团副团长刘三朵、政委张志勇也来到玛纳斯县以北的区域进行实地勘察,他们一行22个,有3名水利专家、3名警卫和13名干部。调查组一行乘坐一辆美式嘎斯吉普车出发,首先来到绥来县城(今天的玛纳斯),顾不上休息,就直奔玛河东岸,驾车从西北方向行驶勘察,中途遇到玛河涨水车不能行的地方,就到附近村庄向老乡借来马匹,涉水前行。经过两天的实地查勘,知道这里是玛河与沙漠的结合部,有荒滩戈壁和民国早期遗弃的废耕地万余亩,有群众基础好的村庄百姓,水土资源不错,同时,玛河处于中游,有部分积水洼地和湿地可以利用。于是就看好了大海子水洼地北面的大村庄仲庄,与庄主取得了联系。回到迪化后,运输部根据此次勘察情况,写出报告呈军区及王震司令员,很快,在玛纳斯河流域建立生产点的事情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1952年开始,以原酒泉起义的三个汽车团、一个大车队、一个骆驼队和一个大修厂为主的机运处组建了一个新疆军区后勤部生产部队,建制为师级单位,约1000余人,开赴绥来县小李庄地方开荒生产。汽二团副团长刘三朵、政委张志勇带领23人首先进驻当地的仲庄。当时的队部就设在地主家大院,该大院为土木建筑,干打垒院墙,房屋多间,正中迎北面为总队部,两厢是各部门和警卫。大院以东以北是民居,为了不占用老百姓的民房,总队在仲庄和小李庄之间自己动手盖了四排长条形土坯房,作为家属区和自己的军人合作社。紧接着又从内地调遣来疆改造的犯人2100人来到仲庄进行开荒生产,从此揭开了22兵团屯垦玛纳斯河东岸大生产的序,开始建设家园,开荒生产。当时的玛纳斯河东岸沼泽遍布、芦苇丛生,芦苇高的可达2-3米,当地老百姓都习惯地称这里为“苇湖”。进入沼泽地开荒的战士们踏入没膝的沼泽和苇湖,挥动着扇镰割砍粗如手指的芦苇,再把割倒的芦苇捆成捆背出去用于建设工地。苇湖里,蚊虫肆虐,战士们的脸上、身上、手臂上被蚊虫叮咬出成片的“包”,又痒又疼,为了防止蚊虫的叮咬,战士们在进入苇湖前,先在脸部、脖颈、胳膊上涂抹一层厚厚的泥浆,防止呅虫叮咬。手臂和腿时常被芦苇茬子划伤、戳伤,就用臭黑泥涂抹伤口,继续干下去。周边的土地因盐碱和干旱而板结,战士们就用新疆特有的坎土曼、镢头进行挖和刨,用“二牛抬杠”土犁翻地,当年突击开荒9400亩,创造了人间的一个奇迹。
1953年,农十师在此建立师部,从1953年5月开工到11月份,完成了骑七师师部的苏式建筑群的工程。新疆军区后勤部运输部从所属骆驼营、生产建设大队、霍尔果斯运输站等单位抽调766人组建三十团进驻小李庄设团部,分驻小李庄、八家户、彭庄、雷庄、拱拜、下桥子等地开荒,从事农业和建筑业生产。因为开荒种地需要用水,为了不和老乡争水,开荒的同时就在小李庄的东边开始修建大海子水库。几经勘察、讨论,决定利用大海子洼地修筑平原水库。当时的大海子是地下水溢出地带,泉水较多,积蓄以一个大洼地里,既干不了,也放不出来,周围全生长着苇子,老乡称之为大海子。总队就在原大海子的洼地外筑坝,引来玛纳斯河的水,成为水库,后来,又把这个水库扩建、加固,成为库容一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在修建大海子水库期间,部队遇到了一个农民搬迁问题,在水库库区内居住着50多户农民需要搬出来,他们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有家园、有耕地,不愿意离开,影响水库的建设。这时,由县、乡政府出面动员,作宣传工作,我们部队根据政府的安排和群众的意见,在猪头湖、转槽庄子、何家坝等地建设新村庄,使农户很快搬迁,水库很快顺利修成蓄水,并在1953年春季顺利竣工,并且立即投入生产使用,成为玛纳斯河流域第一座边设计、边施工、边使用的水库。水库建成后,除生产总队用水外,北五岔、广新乡等处的部分农民也用上了水库的水,当地的农民都高兴了。同时,师部又组织力量在大海子旁的小海子洼地修建一座小海子水库,并且帮助那里的农村发展生产,为玛纳斯县周边乡村和群众大做好事。
在小李庄屯垦的还有一个独具视角的成功之举,就是当时被遣送到仲庄的两批犯人的改造。劳改支队的犯人在新中国和党的政策感召下,在边疆建设的劳动中,完成了改造,走向新生,最后留在农场就业,同样把终生和子孙献给祖国的屯垦戍边事业。22兵团在仲庄建设国营农场的同时,还为迪化和仲庄小李庄一带的百姓大做好事,也得到了地方的大力支持,不但发展了军垦事业,还谱写了一段军民团结、兵地团结、民族团结的佳话,为师部小李庄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1953年是部队到小李庄开荒的第一年,第一炮就打响了。荒地刚开始种,肥力很大,不施肥庄稼也长得好,这一年粮食丰收了,做到了当年开荒、当年生产、当年丰收。秋天,在小李庄自建了两座砖窖,自己烧砖,在小李庄修建了办公楼、俱乐部、学校、商店、宿舍,共计30000多平方米的铁皮顶的苏式洋房,绿油漆涂顶,黄、白两色粉墙,看上去十分漂亮。附近农民也到这里来出卖农副产品,买回日常工业品,随后绥来县邮政局和人民银行在小李庄都设了相应的分支机构。当时石河子和玛纳斯城都没用上电灯,小李庄已经有了自己的发电设备,每晚俱乐部、办公楼等建筑灯光明亮,还经常放电影。每遇放电影,十数里路内的老乡会步行或骑马来看电影,从来都不收老乡的票钱,小李庄形成了当地一个文化、经济中心,成为戈壁滩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当时的老百姓称小李庄是“小北京”。军区、兵团的首长经常来小李庄检查工作,1954年春,中央慰问团在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的陪同下来到小李庄,在宏伟的小李庄大礼堂内,西北歌舞团演出了精彩的文艺节目,慰问会上,慰问团还向农十师全体指战员颁发了慰问品。小李庄这个原先不出名的小村庄,一个师的师部在这里安家、生产,建成一个漂亮的师部所在地,连年生产建设,一下子名声大了。
1955年春,兵团决定撤销小李庄的农十师建置,在绥来县的生产部队划归农八师领导,当时有师直、三十团、劳改支队等,加上1954年刚从山东接来的500名女军垦战士,移交给农八师的有两千多名干部战士,一千人左右的劳改犯和一批生产机械,师部的绝大部分人并入到农八师师部工作,少数调到乌鲁木齐工作。到1958年开始开发莫索湾,22兵团在玛河东岸屯垦的仲庄自1952年的春天始,到1958年9月归属大海子水库水管处,不过七年多的时间,先后经历了勘查水文土地、进驻建队、生产开荒、犯人改造、修建大海子水库、修建师部小李庄、开发十户滩、支援乌苏、勘查莫索湾归属水库管理处等一系列事件,也经历了生产总队与劳改支队并存、隶属骑七师、改番号农十师和农十师撤并等编制变迁,小李庄胜利地结束了他的历史使命。
60多年过去了,当年辟疆开土的那片小村庄曾经的辉煌也仅仅存在于后人的记忆深处,以生产总队、骑七师、农十师相传承,以老红军、八路子弟兵、“925”起义官兵等共融一体,合力开发、建设保卫边疆,团结地方的小李庄人们,在玛纳斯河东岸这片荒漠、盐碱、戈壁、风沙的土地上,依托玛纳斯河,建家立业,开拓新绿洲,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今天的人们不应该忘记,因为小李庄是22兵团屯垦玛河之东的第一屯,是玛纳斯河东岸一带22兵团大生产的先驱和领军者,他们开22兵团屯垦玛河之东的先锋,使玛纳斯河东岸的屯垦事业起步于仲庄,兴盛于小李庄,辉煌于八家户、十户滩、老王庄、乌苏,再拓展到大漠深处的莫索湾一带,形成今天兵团第八师的莫索湾垦区。小李庄的开发史与在玛纳斯河西岸的石河子军垦事业一样,丰碑巍巍,永载于新疆屯垦史册!
K85
A
刘静(1978-),女,汉族,文博馆员,2000年3月在军垦博物馆工作,主要从事文物征集和鉴定,研究,文物保护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