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育进校园的实践与探索
2016-02-04刘盾
刘 盾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文化馆,云南 昆明 6500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育进校园的实践与探索
刘 盾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文化馆,云南 昆明 6500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育进校园,是一项弘扬民族文化的创造性举措,是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更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本土认同感、责任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明调”项目走进校园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融入本土文化之中,从小识非遗,从小学非遗,从娃娃抓起,更好地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明调;传承;音乐教育;本土化;小小昆明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育进校园的背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育进校园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播、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习俗、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是全人类的智慧结晶。它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教育传承是目前最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让学生们接触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和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从小就对家乡和祖国深入了解,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更能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世代相传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是使学生们知道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学生们在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过程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了解达到传承作用;三是从孩子们着手,从小识非遗,从小学非遗,从娃娃抓起,更好地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义。
(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名录——昆明调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明调”流行于昆明市区及呈贡、晋宁等滇池周围的汉族地区,昆明附近部分少数民族中亦有传唱。昆明调泛指这一地区的汉族山歌、小调,民间有调子、民歌等多种称谓。昆明调演唱开始常有呼唤式的引腔,曲调具有叙事性特点。曲中常出现“垛句”,民间称为“垛叶子”,音调近乎说唱,有的似快速“绕口令”,好的歌手每唱到此,会得到观众满堂喝彩。猜调是昆明调的典型曲调之一,以56种事物相互猜答,想象力丰富,令人拍案叫绝。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育进校园的实践
作为对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一个切入点,当我们把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音乐教育融为一体的时候,无论是对儿童音乐还是濒临消亡的民间音乐,都将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
从2014年开始,盘龙区文化馆与盘龙区拓东第一小学合作,以“我是昆明人,爱上春城美,说说昆明话,唱唱春城好”为主题,尝试以学校课外活动为阵地,把适合校园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项目“昆明调”带进了校园。
“昆明调”本质上是昆明本土的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从娃娃抓起,学校无疑是最理想的地方。本着对学生知家乡、爱故土、懂非遗、传文化的兴趣培养。通过创建"小小昆明人"合唱团,让孩子们都能零距离领略“非遗”的独特魅力,增强了师生对昆明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这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了广大师生学习优秀地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丰富和促进了校园文化生活。
在校园进行传承的实践中,我们的做法:
初期以欣赏教学为主,让学生初步了解其特点及审美价值,提高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加强他们对本土文化基因的认知和启蒙;聘请云南省级非遗传承老艺人带领孩子们感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明调”并进行学唱,学念各种老昆明方言童谣,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发掘并整理大量即将消失的老昆明方言童谣,用昆明调曲调改编成不同的童声合唱作品;成立“小小昆明人”合唱团,立足于“我是昆明人,爱上春城美,说说昆明话,唱唱春城好”的宗旨,开展“小小昆明人”传唱老昆明童谣的非遗活动,并请艺术院校专家根据老昆明童谣及昆明调为合唱团量身打造少儿童声合唱作品。作品中充分展现了过去老昆明人充满童趣的童年,发掘了大量即将消失的老昆明方言童谣,用“昆明调”曲调加以和声改编,具有浓郁的昆明汉族本土特色,以唤起现代昆明人对老昆明城市的古老记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育进校园的成效
“小小昆明人”合唱团通过文化馆等文化部门所搭建的平台,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及展演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现已成为当地非遗活动的一个重点特色活动项目,并得到省、市、区级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与一致好评。“小小昆明人”合唱团先后获得盘龙区第二十八届、第二十九届学生艺术节文艺汇演合唱专场一等奖;昆明市第二十五届、第二十六届学生艺术节小学组合唱比赛一等奖;2015年春城文化节“夏日童话”少儿艺术节金奖; 昆明市第三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金奖:云南省第九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声乐彩云奖金奖。同时在昆明信息港、云南网、云南非物质遗产保护网等媒体均有相关报道。
在进行传承的过程中,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深刻理解,以音乐教育传承逐步地扩大,笔者认为,以“小小昆明人合唱团”的社会效益为亮点带动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实现校园个人参与的良好局面。这样才能够起到教育传承和保护的作用。 这些生动有趣的非遗活动,不仅能勾起我们对童年的回忆,还让师生近距离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体现世界就是我们的教科书的精彩内涵。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育进校园的探索与举措
作为国家基础教育最为核心和带有根本性举措的学校教育,笔者认为,学校有必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开展非遗教育进校园、进课堂的工作。首先,注重学校非遗项目与学校学科教育的融合。把学校所传承非遗项目与学校体育、音乐课融合,形成具有非遗和现代元素、学生广为喜爱的课外活动、文艺节目或特长爱好。其次,要结合现代教育,加强对学生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在学校开设非遗特长班,在尝试成功或基本普及的基础上再进行重点培养,激发孩子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从而鼓励更多的学生关注并积极投入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上来。第三,根据本地特色及学校传承非遗项目遗存情况,将学校传承非遗项目编入校本教材,将其作为选修读本,教师可开设与自身专业有关的非遗文化选修课。将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和促使学生多元化发展结合起来,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多元化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长智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从小起步,保护非遗、传承非遗、发展非遗,从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非遗传承教育进校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教学工程。科学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进校园的长远教育教学规划,是非遗传承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通过“小小昆明人”具体项目教学,将昆明地方特色文化“种”在孩子们身上,有助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昆明地方,有助于昆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助于昆明城市地方文化的保存延续,从而达到构建昆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黎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进校园的实践与研究[J].职业(下旬),2014(8).
[3]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http://www.ynich.cn.
G122
A
刘盾(1970-),男,云南昆明人,昆明市盘龙区文化馆辅导培训部,群文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辅导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