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翻译观谈民族乐器翻译

2016-02-04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7期
关键词:缺位奈特民族乐器

胡 晴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从文化翻译观谈民族乐器翻译

胡 晴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本文以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文化翻译策略和文化缺位词的翻译原则为指导,以民族乐器翻译的特点、目的和标准为基准,对民族乐器的翻译方法进行探究。

文化翻译;民族乐器;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缺位词

引言

民族乐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贵的组成部分,其有效翻译对文化的输出交流、有效传播意义非凡。另一方面,传统民族乐器越来越少得到关注,像许多其他“消逝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急需得到更好的保护与重视。本文以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文化翻译策略和文化缺位词的翻译原则为指导,以民族乐器翻译的特点、目的和标准为基础,对民族乐器的翻译方法进行探究。从而促进对民族文化更有效、更准确的传播。

一、文化翻译观及其对民族乐器翻译的指导意义

(一)巴斯奈特及其文化翻译观

在《翻译研究》一书中,巴斯奈特提出“文化翻译观”的说法,其主要内容包括:翻译研究不能停留在语言层面,而应以文化为基本的翻译单位;翻译不是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是一种交流性的行为;翻译不是简单描述源语文本,而是寻求该文本在另一种文化中的功能等值; 由于文化群体有不同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的原则和规范可以有所不同。

(二)文化翻译的策略

民族乐器属于物质文化词,在进行翻译过程中,不能简单地采用归化或者异化的翻译原则来处理,而是应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极具特色、我国独有的民族乐器,为保留出发语鲜明的异域化特色,应采用异化原则进行翻译;针对文化内涵丰富,且读者所在地区有相似乐器,为减少出发语中的异域化色彩,使读者更易接受、理解,达到有效传播目的,应采用归化原则进行翻译。

(三)文化缺位词的翻译

文化的缺位一定会导致表达文化内涵的语言中文化词语的缺位。指的是原语中所存在的表示某种文化事物、现象或者行为的词语在目的语中缺乏相同或者类似的文化内涵意义词语的情况。由于我国民族乐器多具有民族特色,除少部分传自西方,或者后期传入西方,为人们所了解之外,大部分是属于文化缺位情况的,其中又可具体分为两种情况:完全缺位文化词的翻译和部分缺位文化词的翻译。

二、乐器翻译特点、目的及标准

(一)民族乐器翻译特点

首先,民族乐器属于物质文化词。其次,由于自身特色,大部分民族乐器在翻译中属于文化缺位词,需要重新诠释;最后,民族乐器又富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内涵,文化的存在必然出现文化词的存在。所以民族乐器的翻译很特别,属于富有文化内涵的物质名词和文化缺位词的翻译。

(二)民族乐器翻译的目的

对民族乐器的翻译而言,翻译目的主要有两点:为了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目的。民族乐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组成部分,对外国友人很具有吸引力;为了民族文化保护的目的。

(三)民族乐器翻译的标准

根据民族乐器翻译的特点,翻译中需顾及到物质文化词、文化缺位词和文化内涵三大要素。根据巴斯奈特的功能等值理论:“翻译不是简单描述源语文本,而是寻求该文本在另一种文化中的功能等值。”

三、传统民族乐器的翻译方法

根据上文对民族乐器翻译的分析,再加上对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文化翻译策略和文化缺位词的翻译原则的合理运用,可以得出:翻译时,译者须树立“语言文化观”,既考虑表层的语言,又考虑深层的文化,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作为载体所承载的全部文字信息和文化信息,同时又需兼顾到读者接受性、适应性,由此可得到以下几种翻译方法:

(一)异化+音译

当乐器极具民族特色,仅为我国独有的时候,根据文化翻译策略中归化与异化原则的选择原则,可得出针对极具特色、我国独有的民族乐器,为保留出发语鲜明的异域化特色,应采用异化原则进行翻译。另外,依据完全文化缺位词的翻译方法:“应尽可能地采用音译,以最大程度保留其原汁原味的文化意义”,可以得出异化+音译的翻译方法,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文化和语义。如:笙,译为“Sheng”,笙是一种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簧管乐器,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二胡,译为“Er Hu”,二胡是胡琴大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员之一,而胡琴源自蒙古和西域的马尾胡琴,自宋元时期边发展起来,为中国特有乐器。

(二)异化+音译+直译

当乐器的语义较为丰富,含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时,全盘音译是不合适的,无法准确细腻传递其含义。根据巴斯内特所提出的文化翻译应试图达到功能等值目的,重现原语文化功能,使读者既可以感受其异域化特色、原汁原味的文化意义,又能够有效、完整接受其内在文化信息,采用异化+音译+直译的翻译方法。如:唢呐,译为“Suo Na Trumpet”,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最初是由波斯(今伊朗)传入中国,因而延续其类似“Trumpet”的含义。

(三)异化+音译/ 直译+解释性文字

当民族乐器文化信息负载很大时,根据巴斯奈特所提出的“文化翻译更是一种交流行为”的原则,通过语言,人们得以了解各个民族的习俗、思维特点和生活方式,为了有效完成交流行为,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民族习俗、特点等,此时解释性文字是必要的辅助信息,采用异化+音译/ 直译+解释性文字的方法,其中解释性文字包括乐器写实性、写实性信息和文化内涵解释。如:箜篌,译为“Chinese Harp (Kong Hou),originally named Kan Hou or Kong Hou, is a very ancient plucked string instrument that appeared as early as two thousand years ago”,这种古老的乐器从14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现在只能在古代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四)归化+解释性文字

当传统乐器与外国乐器有相似之处,甚至是之前文化传播的成果,此时根据文化翻译策略,针对文化内涵丰富,且读者所在地区有相似乐器,应采用归化原则进行翻译。对其进行归化原则翻译。如:扬琴,译为“Dulcimer, is a hammered string instrument which originated in the Middle East and became popular in east European countries in the 12thand 13thcenturies”,我国的扬琴与国外的大扬琴在结构、演奏方式上均相似,且该乐器在中外都曾流行、使用,可直接归化翻译,并添加关于中外对该乐器的简要使用状况,这样一来,读者即可通晓明白,交流行为得以非常顺利进行;琵琶,译为“Pear-shaped Lute, is a lucked string instrument originating in the areas of Eastern Asia and being introduced into China from India through the western regions”,琵琶也是早期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因而英语中有相关词语进行描述,可采用归化原则翻译。

四、结语

民族乐器,乃至民族文化的翻译对推进其有效输出、我国的文化外宣工作、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很有意义。这其中,翻译者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我们应心存一种使命感,为更好地传播我国文化,更优质地做好外宣而努力探究,尽绵薄之力。

[1]Bassnett,Susan & Lefevere, Andre,ed. 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 [M]. London & New York:Pinter Publisher,1990.

[2]Bassnett,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Venuti,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1995.

[4]王佐良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89.

[5]李建军.文化翻译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6]肖迪.传统乐器[M].合肥:黄山书社,2012.

[7]和云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I046

A

胡晴(1992-),女,汉族,辽宁朝阳人,研究生,MTI翻译硕士,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缺位奈特民族乐器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新时期高校民族乐器教学体系的构建
保证学生睡眠,学校家庭社会都不能缺位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监督“裸官”,监察法何时不再缺位?
广西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打造新媒体产品,这些基本功不能缺位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寻找那些镜头背后的英雄 反转王M. Night Shyamalan(M·奈特·沙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