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文化消费的审美趣味变迁
——以中国杂技表演为例

2016-02-04李艳霞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7期
关键词:杂技表演大众文化杂技

李艳霞

(河南教育学院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大众文化消费的审美趣味变迁
——以中国杂技表演为例

李艳霞

(河南教育学院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受时代影响,大众文化消费的审美趣味在发生变迁,以中国传统杂技为例,从单纯欣赏杂技有惊无险的高超技艺,到“技”和“剧”并重的杂技剧的出现,以及杂技与舞蹈、外来文化的融合,借助声光电等高新技术手段烘托舞台气氛,展现给大众饕餮盛宴,充分体现大众审美的多元性、全球性和后现代性等特征。

文化消费; 审美趣味; 变迁

文化消费,是文化和经济两个领域的交叉概念,是以文化产品或者服务为载体满足大众精神生活需求的一种消费。文化消费较之于物质消费,是高层次的消费。文化消费支出的与日俱增体现了大众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升。而文化消费活动作为一种典型的非物质追求活动,其发展、成熟、规模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现代大众文化消费主要类型是娱乐型消费,它促使文艺创作空前繁荣发展,消费群体的审美趣味发生变迁,走向多元化,对多种艺术门类如音乐、舞蹈、电影、绘画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对多种审美形态无论优美、崇高还是滑稽、怪诞都相继追捧。“人是一种欲望的主体。从精神语义分析的角度看,一个时代的话语实践总是和这个时代的特点、时尚潮流和风格的确立具有辩证的统一关系:主体性如何被建构、主体欲望如何被实现,那么这个时代的时尚、趣味与风格也就如何被展现。”所以,在消费社会,中国传统杂技发展至今已经有了质的改变。尤其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全球化消费的影响:主张娱乐至上,走上消解中心,否定权威的反传统、反理性之路,牵引着大众审美趣味的变迁。因此,我国传统的杂技表演也表现出多元化、全球化、高科技化的趋势和特征。

一、杂技从重“技”走向“技”“剧”并重

中国传统杂技表演作为一个古老的艺术门类,没有语言限制,靠肢体语言表情达意,富于生活气息。中国传统杂技的核心内容是“技”,即自身拥有的技术手段。艺术在形式上表现出美感才能充分发挥艺术的外在美。没有高超娴熟的“技”,何以有杂技?单纯强调形式美,虽然也是一种审美趣味的追求,但是发展不会长久,我国的杂技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遇到了发展瓶颈:没有故事、情节、人物的“技”,空洞单调乏味,丧失活力与个性,千篇一律,久而久之观众会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杂技的灵魂应该是“剧”。“技”是形式,“剧”是内容,为了迎合大众的消费需求,内容和形式上都要齐头并进共同创新、共同发展。

当前文化消费语境下,追求快餐式的娱乐休闲、消遣至上,不费神思的文化追求自然而然对传统娱乐——杂技表演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杂技表演不同于其他如戏剧、话剧、歌舞的表演,它的艺术核心是“技”,而“技”的获取并非一日之功,是经年累月反复练习才能拥有一“技”之长。一个杂技动作都要凝结一个杂技演员或者多个演员多年的汗水和付出。所以杂技的创作周期相当长,许多演员都是穷其一生从事杂技表演。虽然杂技在迎合观众消费审美趣味上向“杂剧”发展变迁,但是现代杂技的终极看点与卖点依然是“技”,“剧”也只是对杂技长足发展内容上的一个推手而已。当然,赋予杂技以灵魂和思想是文化消费的必然趋势。

“技”与“剧”的结合正如文艺作品中故事和文字叙述的结合,使杂技发挥了“技”的优势,表现了“剧”的审美,发展了杂技的多维之美,拓展了杂技全新的审美空间,从而使杂技走上了“戏剧化”的道路。按照传播学理论,这是一个“听”和“看”故事,强调视觉符号,对文字符号兴趣倍减的视听时代。

濮阳《水秀》是中美合作合资投资数千万人民币精心打造的大型精品杂技剧目。整个剧目以“水”为创意构思主题,剧情中西合璧,以中国传统“龙文化”“黄河文化”为主要故事背景,包括序曲《情满乾坤》、四场《生命孕育》《爱河之旅》《游龙惊梦》《天赐良缘》和尾声《风虎云龙》,讲述了龙女和龙子冲破黑龙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中间穿插小丑、魔术师、精灵等西方文化元素。《水秀》剧目的成功,就是完成了“技”“剧”并重的探索和创新,值得借鉴和推广。

二、杂技与其他元素的融合

寻求杂技创作发展最理想的结合点,就要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拓宽审美空间,综合审美元素,追求多元化审美,才能在全球化时代的大众文化消费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与舞蹈的结合

杂技和舞蹈都属于肢体语言表达的艺术种类,两者的结合使肢体语言得到升华,共同阐释美的存在和价值。杂技和舞蹈结合的成功特例就是蜚声国内外的杂技剧《芭蕾对手顶——东方天鹅 》以及《天鹅湖》,把杂技和芭蕾舞蹈完美融合进行独特的叙事,使观众想象空间无限拓展延伸,吸引了大众的眼球。杂技剧中多组高难度的技法如转体下腰、向上托举以及立肩站头等令观众拍手称绝,美轮美奂的“杂技+芭蕾”造型使剧目的主题得到一步步的升华。

(二)与外来元素的融合

单纯的追求技艺表演已经使杂技失去了它的生命力。按照大众消费需求,它的发展必须走向综合艺术,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外国杂技的规模化产业化道路领先于中国,因此要使中国杂技长足发展,必须积极吸收外来元素。

当下,在宏大叙事的影响下大众对规模化表演极其青睐。民间小团体表演的没落和集团、集团与集团合作隆重推出的精品团体表演的炙手可热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充分体现了现代人消费审美走向:新奇、宏大、滑稽、惊险的“娱乐至上”方向。那么如何博得观众喜爱,就要对其审美趣味的变迁了熟于心,并在实践中去探索研究开发。杂技节目要满足大众的“期待视野”,满足大众的审美趣味,走向“陌生化”的审美,拒绝“全国杂技一台戏”的道路,打造名牌名品,追求新颖,让观众耳目一新,满足其对新、奇、美的追求,才能梳理出独特的审美风格,在杂技界立于不败之地。

全国知名的长隆国际马戏使杂技表演和驯兽、魔术表演珠联璧合。2011年推出的史诗性魔幻马戏——《魔幻传奇Ⅱ》,引进了全球顶级精品节目,集浪漫、唯美、欢乐、趣味、奇幻、惊险、刺激于一体,巧妙地把传统的杂技和唯美的现代艺术融合,使表演更加传奇、更加惊艳、更加震撼。其中来自非洲风格的《千幻魅影》,用世界顶级魔术与现场观众互动,体现魔幻的同时融入喜剧类型节目元素,并利用空间层次感加入杂技技巧,极具趣味性和互动性。

当然,在注重吸收外来杂技发展经验的同时,还要保持中国传统杂技的独特风格。像吴桥杂技节目表演技巧纯熟,内容惊险、滑稽、幽默、奇特,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需要继续传承下去。

(三) 声光电先进技术的注入

在注重杂技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创新的同时,还要善于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增加科技含量,对杂技进行全方位的“包装”,烘托舞台效果,使舞台更具时空性和丰富性,为观众呈上一台杂技表演的视觉盛宴。

现代杂技演出现场除了使用基本的灯具外,还大量使用筒灯、电脑灯、软管灯、激光灯、频闪灯等各种效果灯具,同时配以合情合景的音乐,从色彩、光亮、音乐等装饰舞台,使表演意境进入最佳,让观众产生美的享受。长隆国际大马戏在2012年斥资千万,打造全新顶尖激光舞台设备,配合完美立体的音效,营造出无比迷幻浪漫的气氛,令观众享受一场魔幻场景精彩绝伦、声光海洋激光四溅的视听盛宴。还有濮阳《水秀》利用高科技的舞台器材和演出道具、炫目的舞台服饰、先进的音响设备和一流的音乐制作构建出一个奇幻魅丽的舞台情景。再加上空中、陆地、水面、水中多维空间的结合,给观众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享受。

三、结语

杂技是人类“玩”的艺术的典型体现。在吴桥,杂技艺术俗称为“耍玩艺儿”。有民间歌谣:“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艺儿,人人有一手”。吴桥人就是把杂技当成一种“玩”的艺术,而且可以在街头巷尾、田间麦场,无处不欢娱,无处不献艺。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就有“游戏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认为游戏是人类的本能,是艺术产生的动因。那么,现代杂技表演的发展变革也符合了大众“游戏”的本能,内容丰富、新奇魔幻,为大众津津乐道。

总之,中国杂技的长远发展需要继续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质元素,与时俱进,紧跟大众文化消费的审美需求,符合观众的审美趣味,融入现代精神文化元素,以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同步创新,才能在有限的杂技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占得一席地。

[1]田甲丙.论消费社会中审美趣味的功利性和相对性[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68.

J8

A

李艳霞(1981-),女,汉族,河南焦作人,河南教育学院文学院讲师,文艺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猜你喜欢

杂技表演大众文化杂技
杂技的表演特色与内涵
杂技表演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浅析创造力在杂技表演中的作用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老鼠演杂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