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楚雄彝族“左脚舞”变迁与发展
2016-02-04欧萍
欧 萍
(云南省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浅析楚雄彝族“左脚舞”变迁与发展
欧 萍
(云南省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左脚舞”源自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中部的牟定县,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来,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渐密切,“左脚舞”已经实现从民间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从偏僻古老的部落走向繁华的都市,为我国多元化的民族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楚雄彝族;左脚舞;变迁;发展
云南楚雄民间产生的“左脚舞”经过年代的变迁已经成为彝族文化的代表。每逢佳节或者迎亲嫁娶,彝族的村民便会穿上传统的彝族服装,与乡村居民相约聚在一起,弹奏乐曲,唱左脚调。村民聚集在一起围城大大小小的圆圈,相互交叉,手牵手、肩并肩,以逆时针方向旋转跳左脚舞。村民动作一致,整整齐齐,伴随着歌唱性较强的乐曲,欢快起舞。场面甚为壮观。当前,“左脚舞”已经不仅仅在节假日或者迎亲嫁娶的日子里举行,并且“左脚舞”已经从乡村进入到城市当中,成为城市居民日常锻炼的方式。“左脚舞”以其灵动的旋律、易学的动作、强大的凝聚力成为广大居民最喜爱的业余活动,人们受到“左脚舞”的影响较大,普及度较高。
一、“左脚舞”的变迁
(一)“左脚舞”从彝族独创走向多民族共享
“左脚舞”本是彝族先民根据劳动内容创作的一种歌舞。在“左脚舞”产生的初期旋律简单,内容多以劳作的为内容为主。舞蹈动作更是简单化,并且动作相对稳固。歌曲与舞蹈主要用于日常节日和迎亲嫁娶。随着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日渐密切,彝族人生活水平的提升,“左脚舞”的歌曲以及舞蹈内容都得到拓展,其内涵也在不断的加深。彝族“左脚舞”深化是创造性的,在于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本民族文化的内涵与人文价值。在文化格局日渐拓展的情况下,彝族人民文化细胞得到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不断融入到“左脚舞”的制作当中。总之,“左脚舞”在历史的潮流当中不断被更新换代。当前的“左脚舞”已经不再是彝族一族的“左脚舞”,而是全中国的“左脚舞”。“左脚舞”的发展过程展现出艺术的涵化过程。现代化的“左脚舞”舞姿不断被细化,身体各个部位的变动都有一定的意义,舞步整齐划一,颇具现代舞美艺术特色。“左脚舞”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融入其他舞蹈特色,如“左脚舞”中迪斯科舞步。“左脚舞”的乐曲变化也存在一定的过程,早期“左脚舞”乐器主要有二胡、龙头四弦和竹笛。现代化的“左脚舞”往往使用影碟机、音响作为配乐设备。现代化的配乐手段不仅提高乐曲的音量和质感,将乐曲的节奏提升新的高度。强有力的乐曲将“左脚舞”欢快、热烈奔放、铿锵有力等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颇具民族特色的“左脚舞”俘获广大民众的爱心,传播范围非常广泛。“左脚舞”在历史发展的进程当中,其服饰也在不断的进化,不仅保留传统优秀特色,还融入现代化的文化因素。“左脚舞”有其标准化的固定服饰,参与者以女性居多,优美的服饰能够调动女性内心的热情和爱美的心情。牟定彝族传统服饰以黑色居多,男士服装以实用为主,服装质量厚实而上乘,款式数量较少,色彩主张稳妥风格。女性的服装则灵活、轻盈一些,色彩丰富多样,装饰繁杂多样,质量轻薄。随着时代更迭,彝族舞蹈服饰在色彩、造型、面料上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传统彝族对未婚女子要求佩戴“鸡冠帽”帽檐多搭配红缨和塑珠。当前的彝族对帽子要求已经不再如以前那般严格,年强女孩可以佩戴自己喜欢的帽子,如“花环帽”,帽檐配有流苏。从彝族帽子这一小小的装饰物变化不难发现,在文化的不断交流过程当中,彝族文化的变革以及思想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成果无疑是成功的,是当地居民欣然接受的。
(二)“左脚舞”从乡间表演走向都市舞台
牟定彝族居住于山区或者半山区内,“左脚舞”是当地居民在民间劳作中创作的一种舞蹈,是当地民族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化活动。“左脚舞”源自彝族的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反映彝族生活现状,还能够彰显彝族的精神文化。“左脚舞”传承千年彰显彝族强悍的生命力。在经济不断飞速发展的今天,“左脚舞”依旧没有失去以前的风采,反而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不仅融入多元化的文化潮流当中,还与各种文化进行新的融合,创造出新的风采。近几年,随着我国不断倡导发扬民优秀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得到发展的助力,“左脚舞”也得到发展的契机,逐渐强大并成为彝族文化的代表。在云南省倡导文化发展的背景之下,“左脚舞”的创作和宣传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左脚舞”在省级、国家级一系列的文化比赛当中脱颖而出,获得艺术界各类人士的赞扬,也获得老百姓的喜爱。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左脚舞”不断被大众所熟悉,为了扩大“左脚舞”影响力,其已经被定为牟定彝族文化的代言者。越来越多的旅游业、餐饮业、婚庆公司等等将“左脚舞”作为宣传的核心。此外,政府也倡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状态,“左脚舞”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产业的代表。左脚舞在进化的过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员,在促进紧急发展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机会。左脚舞文化产业的壮大,带领服饰、民族习俗、民族乐器、节日、工艺、美食等产业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内涵逐渐深厚,产业链日渐成熟。
二、“左脚舞”的发展与保护
(一)保护“左脚舞”的地方特色
由于彝族地区居民多处于山地或者半山地的状态,相对封闭性的居住环境形成左脚舞边缘化、自然性的特色。也许正是源于这种封闭性的居民生活状态,“左脚舞”才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左脚舞”中独特动作和声乐应当得到保护和传承。在“左脚舞”中舞步一般是先踮左脚出右脚,跳时以踢脚、磋脚、跺脚、勾脚、闪腰、弯腰、转身、翻身,舞姿轻盈、妩媚,舞姿配合二胡、弦子、树叶等伴奏器皿,两者相互配合。楚雄彝族“左脚舞”具有体育性的特点,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应当保持其自然的特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态度。“左脚舞”不可强制化,这样会使其失去民众的热爱。传承的方式最好能够顺其自然,以引导为主。优秀文化的传承使我国文化发展的未来,因此需要保护好彝族“左脚舞”的发展。
(二)建设彝族左脚舞文化园
楚雄彝族自治州已经被纳入“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的建设项目当中,当地管理者应当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大力弘扬“左脚舞”文化,满足游客审美感官以及参与体验的过程,在文化发展的同时促进旅游经济的进步。建设“左脚舞”文化园需要设置一定的主题,比如,彝族民俗风情园、彝族民族饮食园、彝族舞蹈文化乐场等等,特定化的秀场更能够吸引大众的眼光。目前,彝族展开的祭火大典,深受游客的喜爱。还有南华县的咪依噜风情谷、牟定的三月街等,这些都展现彝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彝族文化园的建设更能够打造出彝族文化的神秘感,促进文化经济的繁荣,保障文化的传承。
(三)政府引导彝族“左脚舞”发展
楚雄彝族源于民间的劳作人民,随着文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彝族人民选择到外地打工,这种情况下,彝族“左脚舞”并没有消亡,反而随着人口的流动而得到传承。在各个地区,“左脚舞”以其愉悦的歌曲,欢快的舞蹈得到各地人民的喜爱,并形成固定的交流场所,例如公园、社区、餐饮场所等等。“左脚舞”的传承不仅仅依托本地居民,政府还提供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如,2008年,牟定彝族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命名为“彝族左脚舞之乡”,提高了“左脚舞”的社会地位。同年,左脚调《喜欢不喜欢也要喝》登上央视春节联欢会的舞台。2010年,“云南楚雄阿乖佬彝歌队”荣获中央电视台第十四届“CCTV青歌赛”原生态唱法银奖。2011年元宵节晚会上,《正月十五赶猫街》登上人民大会堂。彝族原生态的“左脚舞”不断登上国际文化大舞台,其知名度、影响力日渐加深,逐渐让世人认识到其独特的魅力。并且,“左脚舞”已经进入我国校园当中,成为校园课间操。其圆圈型的动作、欢快的舞蹈不仅提升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还能够强化“左脚舞”的影响力,间接传承“左脚舞”文化。■
[1] 席学江,刘显波.左脚舞的故乡[J].民族音乐,2012,04.
[2] 康瘦华.左脚舞探源[J].民族艺术研究,2000,01.
[3] 林艺.跳出文化自觉的彝族“左脚舞”[J].民主,2011,10.
[4] 安会文.牟定彝族左脚舞文化的多元开发浅论[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12.
[5] 李蓉蓉.彝族左脚舞探析——以云南牟定为例[J].北方音乐,2012, 07.
[6] 杨甫旺,石莉.“左脚舞”的故乡——牟定[J].华夏地理,200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