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中文物建筑的原址保护浅议

2016-02-04郭守俊

文物季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原址太原市墙体

□ 郭守俊

城市中文物建筑的原址保护浅议

□郭守俊

随着城市发展,文物建筑已成为城市文化的标志和符号。如何能使文物建筑得到更好保护,是采取原址保护,还是原址抬升保护,哪种方案更为合理适宜,一直是大家在争论和研究的焦点,通过对实例的比较研究,探寻不同的原址保护方法会对今后在文物建筑修缮中提供一点参考或借鉴。

文物建筑原址保护抬升保护

文物是千百年来文化的积淀,文物建筑不仅是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建筑文化的缩影。如何使文物建筑生命不断延续,使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得以最大限度体现和发挥,在文物建筑的修缮过程中采取最小干预,最大限度保留其历史信息,一直是我们遵循的原则。

文物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和符号,也是城市发展变迁的见证者。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好这些艰难生存在繁华城市高楼大厦夹缝中的文物建筑,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文物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结合建筑周边的实际情况,是采取不改变原标高的原址保护,还是原址抬升保护,哪种方案更为合理,已成为大家在文物建筑保护过程中,一直在探寻与研究的课题。

文物建筑的原址保护分为不改变原标高的原址保护和原址抬升保护,其中原址抬升保护又分为原址落架抬升保护和原址整体抬升保护。

一、不改变原标高的原址保护

这是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主要针对文物建筑周边基本保持原地平,排水不畅等原因对文物本体及建筑基础有一定影响而贯用的一种维修方法。现以位于太原市迎泽区儿童公园内东侧的子明图书馆(也称万字楼)为例。

子明图书馆因其平面布局形似“卍”字,俗称万字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1930~1937年)。由抗战前山西的当政者阎锡山为振兴文风而建。

万字楼因自然环境与人为破坏原因,致使屋面和墙体残损较为严重,尤其在主建筑四周人为添建与建筑本体极不协调的房舍,致使地面排水不畅,造成柱鼓石、压沿石风化剥落、墙体不均匀沉降、墙面酥碱、屋面漏雨等现象。2005年实施了原址保护修缮。修缮包括周边不协调建筑拆除、柱子墩接、梁架整修、局部重砌、糟墙剔补、重瓦屋面等内容。修缮过程中,采取建筑本体周边下挖0.45米,对下挖部分用青砖铺墁,以此解决排水不畅和地表水位高对建筑本体的影响。

经过近十年的观测发现,除墙面有泛碱并伴有明显的墙体酥碱剥落状况,尚无明显基础下沉与墙体开裂现象。

工程案例分析:这种在建筑周边采取下挖处理方式,从理论上讲,建筑周边排水得到了有效解决,地表水位高对建筑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地下毛细水上升对建筑的影响。地下水系发达,致使建筑墙体吸水过多,水分在蒸发过程中使墙体表面泛碱严重,经冻融循环出现酥碱剥落现象。同时,墙中柱受潮糟朽,也大大降低了它原有的承载能力,使建筑提早进入维修保养周期。

对于这种紧邻湖泊的文物建筑,在修缮前,应先对建筑周边进行止水处理(如打灰土挤密桩或止水围幕),以此来降低或阻断地下水系对建筑的影响,或在文物建筑周边与灰土挤密桩(或止水围幕)范围内设积水坑进行降水处理。这种只在文物建筑周边采取降水和止水而保持原基础不动的维修措施,不仅从根本上扼制了地表水位高对建筑主体造成的安全隐患,而且也确保了原文物建筑基础结构的原真性,还使文物建筑原有信息得以最大限度保留和延续。

二、文物建筑的原址抬升保护

随着城市建设节奏的快速化,文物建筑周边环境日新月异,从而使文物建筑在它的正常维修周期内,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淹没,文物建筑的地平面远远低于周边环境。在这样的情形下,如何能使其继续传承,已成为我们这代人必须加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我们通常考虑将原址抬升保护作为首选方案,异地搬迁保护只是在不得已情况下才采用的另一种方案。

在进行抬升保护前,我们必须考证其始建年代、施工工艺、基础做法以及建筑结构等信息,并且在保证不破坏建筑原有布局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遗迹,为今后留下更多可以考证和研究的依据。

这里以太原市大关帝庙修缮为例。在2003年太原市大关帝庙修缮的时候,为确定修缮方案,首先对大关帝庙春秋楼的基址进行了初步发掘。

通过对春秋楼基址的发掘,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基址共分为三层:最底层为金元时期,距地表约为3.4米,有方砖墁地、已碳化的下槛、琉璃脊兽残件等,多压在上层墙基之下,浸于水中。第二层为明代,距地表约为2.4米,遗迹有青砖墁地,青砖墙体,砖砌独立磉墩,明间设神台,下碱墙之上用木板作为隔潮层,之上为立砌砖墙,内墙为白灰抹面。最上层为明晚期到清代,墙体在明代墙体上增砌,仍为淌白墙,内施白灰抹面。通过对文献资料与遗址发掘地层情况的汇总比对分析,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关帝庙在太原城区内始建于金元时期,后毁于火烧;之后在原基址上进行抬升复建,并且在墙体下碱墙上增设木板做为隔潮层;最上一层残存有墙体及柱础石,同样是在原基址上抬升复建。这充分证明,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地平在不断升高,使文物建筑地平逐渐低于周边。为了文物的安全,文物建筑就必须随着周边地平的升高而原址抬升。

原址抬升保护,主要针对文物建筑原地平与周边地平高差较大,导致文物建筑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更不利于文物建筑的保护,不得已而采用的一种维修方法。原址抬升保护又可分为原址落架抬升与原址整体抬升保护两种。

(一)原址落架抬升当文物建筑周边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建筑主体地平低于周边建筑道路地平,排水受阻,文物建筑长期受潮湿影响,建筑出现残损严重、结构受力不均匀、呈现梁架歪闪、构件损坏严重、墙面酥碱、墙体裂缝较为严重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考虑对其采取落架抬升保护。

下面以唱经楼修缮为例。

唱经楼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鼓楼街中段。由正殿、春秋楼、通廊组成,平面布局呈“工”字形。我们在施工前,首先对主体建筑及周边环境进行了现场勘测。唱经楼主体与所有附属建筑处于比四周街道低0.52米的低洼深坑中,建筑主体结构又严重变形,结合现场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方案最后定为落架抬升保护。

施工前首先对原基址进行考古发掘,通过对建筑基址进行发掘,使我们对当时的建筑工艺与建筑布局有了清晰的认识。其最上层为清代为糙砌淌白墙,青砖规格为29厘米×14.5厘米×6厘米、28厘米×14厘米×5.5厘米,基础与内衬部分采用4:6灰泥砌筑,楼前有望柱及石栏板,望柱高为0.68米,边长0.15米,青石质;明代建筑基址比清代基址要大些,在清代基址地平面以下0.8米,建筑为糙砌淌白墙,砖规格为30厘米×15厘米×6厘米。

抬升前,我们本着保护原有基址的原则,对独立桑墩进行包砌,发掘部分基址进行原土夯填,建筑墙体仍采用糙砌淌白墙,墙体内衬部分采用4:6灰泥砌筑,这样做既保留了原有基础,又有可识别性。

落架抬升对建筑构件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拆缷过程中的操作失当,但它是可以避免和控制的。建筑通过落架,可以排查出一些前期勘察不到的安全隐患。同时,很多历史信息也会被一步步揭露出来,为今后修缮乃至研究工作提供了实物素材与资料。落架后,通过对基址的考古发掘,不仅可以掌握其建筑工艺、砌筑方式、材料规格等数据,还可以从地层中的包含物分析了解其最早创建年代与历代损毁信息,这样我们就可以对照史料与实物,掌握过去的营造技艺、填补历史空白。

(二)原址整体抬升文物建筑整体结构较为完好,仅因周边地平高于文物建筑地平,建筑周边无法自然排水,文物建筑长期受地表水位高以及雨水的侵蚀。在这样的情况下,为避免对文物建筑在修缮过程中产生较大干预而采取原址整体抬升保护。下面以太原市西缉虎营普光寺整体抬升修缮工程为例。

普光寺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鼓楼街道办事处西缉虎营街15号。寺院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7574.6平方米。现存大殿及圆通殿均为明清遗构。普光寺大殿为前置抱厦,正面及两侧面设回廊的歇山顶建筑。建筑整体完整,结构安全,问题在于建筑四周地平均高于普光寺大殿地平。一方面是文物建筑身处地洼深坑,普光寺大殿建筑地平低于北侧供热站0.6米,西低于国防工办1.5米,东低于西缉虎营小学操场0.6米,南低于西缉虎营街1.6米,原本建筑高大雄伟的气势面对四周商厦已荡然无存,最严重的是院内积水无法排出,加之地下水位较高,造成墙体酥碱,严重威胁着建筑的安全。2014年,太原市政府决定对西缉虎营普光寺进行原址整体抬升保护修缮。

整体抬升保护方案包括:对屋面进行卸荷,拆除原有墙体,对建筑柱网的轴线进行定位;加固所有柱网结构,用钢管对屋架所有木构件进行横纵向固定,对柱网进行剪刀撑固定,在所有钢管与木构架结合部,加木楔加以紧固;抬升过程中,所有柱子必须同时抬升,不能单独对一缝梁架进行抬升;每抬升8厘米,基础部分就砌筑一层;每砌18厘米,即进行一步灰土夯填,以此类推;最后抬升到设计标高后,对柱网复测柱础定位,再行加固件松解,最后柱网、梁架校正。

整体抬升保护的利弊分析:一是整体抬升不便于历史信息的完整收集,探查内在隐患也相对较少。二是在整体抬升中,实施操作的协调一致,关系到结构部分有无拔榫、梁架构件的松动、劈裂、扭闪等现象,这些都较难把控。三是抬升后,对柱网与所有结构点进行检查和复测,以及梁架校正费时费力,由此加大资金的投入。总之,原址整体抬升保护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是我们无法用数值来精确描述的。

通过对不改变原标高的原址保护、原址落架抬升保护和原址整体抬升保护对比,主要表现为:

1.不改变原标高的原址保护使文物建筑成为城市发展变化中的见证物,为研究城市发展演变提供实物依据。但随着城市发展,有些文物建筑处于低洼之中,与周边环境不能达到自然过渡,自然排水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对文物建筑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2.原址抬升保护可以解决文物建筑受潮湿影响出现的基础不均匀沉降等问题,能够采集全文物建筑信息,同时也能延长文物建筑的维修周期。但抬升过程中对建筑构件的受力有一定影响,也使建筑时代元素、地域特征有一些蜕变。

以上几种文物保护工程做法各有利弊。对文物工作者来说,保护文物建筑,就是要保证文物建筑的原真性、修缮后的可识别性、可逆性以及对“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护原则的把握。总之,文物建筑原址保护的几种方式,不能说哪种最好,只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客观、科学制定好详尽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达到最小干预,最大限度保护好文物建筑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作者工作单位: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猜你喜欢

原址太原市墙体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南府原址新考
模块化蓄热墙体日光温室研究进展
农村保温墙体的热湿性能分析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浅谈UHPC在异形曲面墙体中的应用
浅析建筑垃圾在节能复合墙体中的应用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太原市增加园林废弃物消纳站的可行性研究
2017年第四批农药企业原址更名备案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