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被俘入倭的朝鲜人与明代福建官员学人之交往
——以鲁认《锦溪日记》、《锦溪集》为中心

2016-02-04

海交史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福建

帅 倩

一位被俘入倭的朝鲜人与明代福建官员学人之交往
——以鲁认《锦溪日记》、《锦溪集》为中心

帅倩

〔摘要〕朝鲜人鲁认在《锦溪日记》和《锦溪集》中记载了其被俘日本两年,及从日本逃亡到中国福建后近半年期间的见闻,涉及中日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对研究明代中朝两国官员学人交往及福建人文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本文即以鲁认所著《锦溪日记》、《锦溪集》之记述,结合中方文献,以企还原当时之史事一二。

〔关键词〕鲁认《锦溪日记》《锦溪集》福建

16世纪末,丰臣秀吉结束了日本近百余年的“战国时代”,一统列岛,其政治野心也随着日本的统一而急速膨胀。1592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明万历二十年),丰臣秀吉派兵入侵朝鲜,欲假道朝鲜征服中国,朝鲜“壬辰倭乱”爆发。1597年(朝鲜宣祖三十年、明万历二十五年),丰臣秀吉再次增兵朝鲜战场,此次战役被朝鲜称为“丁酉再乱”。长达七年的战争,数以万计的朝鲜军民被虏日本。*[朝]金义焕:《朝鲜通信使》,正音文化社,1985年,第165页。本文所述之鲁认便是在“丁酉再乱”时被俘入倭。

鲁认(1566—1622),字公识,号锦溪、锦里,咸平(咸丰)人,出生于世家大族。*[朝]鲁认:《锦溪集》卷4,《行状》,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藏书阁影印本,1823年,第9页。1582年(朝鲜宣祖十五年、明万历十年)进士及第,历任司马、别提等职。1592年,“壬辰倭乱”爆发后,随都元帅权慄*权慄(1537-1599),字彦慎。出生于两班贵族安东权氏家族,与李舜臣等同受为一等効忠仗义迪毅协力宣武功臣。参见[朝]《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175卷,“三十七年六月二十五日甲辰”条,国史编纂委员会影印本,1986年,第20页。出征,累建战功。1597年6月,“丁酉再乱”时,其受命驰援南源城,不幸被俘入日,在萨摩藩藩主岛津义弘处度过了近两年的俘虏生涯。*[朝]鲁认:《锦溪集》卷3,《倭窟探情》,第 3-6页。1599年3月17日(朝鲜宣祖三十二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在福建军门谍使林震虩*林震虩,明福建海澄县儒生,因得罪了县官,被陷入狱,幸而得福州军门都御史昭雪,收其为麾下坐营官,将其送至日本,反间于“石蔓子”(即岛津义弘,日语“岛津”之音译)。参见[朝]鲁认:《锦溪日记》,《四月初九日》,韩国古典翻译院影印本,1599年,第12页。等人帮助下,同船渡海逃离日本,3月28日抵达福建浯屿寨。*[朝]鲁认:《锦溪日记》,《三月十七日、二十八日》,第7-8页。在此后留居福建的不足半年内,鲁认不仅将其在日本所探倭情,通过福建官员呈报于明廷,还与福建当地官员及学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鲁认在《锦溪日记》及《锦溪集》中详细记录了1599年3月到6月间,他在福建与当地军门官员的交游及与当地学人对两国政治、风俗、历史、农业、文化、财政税收、军事等方面的探讨,是了解当时朝鲜与中国历史的重要史料,同时也是中朝官员及学人间友好交往的有力写照。

虽然《锦溪日记》中很多文字已损毁难辨,前后内容也多有遗失,但经鲁认及其后世孙鲁继军、鲁致爀等人的努力,于1631年(朝鲜仁祖九年、明崇祯四年)整理完成《锦溪集》以弥补日记中的遗憾。本文以鲁认所著《锦溪日记》、《锦溪集》之记述,结合中方文献,以企还原当时之史事一二。

一、鲁认与福建官员的交往

(一)鲁认与浯屿寨把总孙继爵

鲁认在《锦溪日记》三月二十八日中记载到:

日未午……到泊浦港……俄而有一将官……疾行来问曰:此船自何方来耶?林差官……细陈曲折。则将官曰:虽军门差船,然自日本往来,则船中人物及物色等,一一査点然后,转报各衙,乃讯防将官之规例也……林公曰:我专以间谍往来,万无可疑之人。但朝鲜六品官一人……将官书示曰:你是何国人耶?若朝鲜人,何不直渡本国,而枉来万万里他国乎?我答示曰:弊邦虽鹪鹩草木,皆被倭祸……虏入贼土,探察情势……拟哭秦庭,治彼吴宮。故……苦渡万万里鲸波矣。将官曰:果是朝鲜人……次问日本事情。我以笔略陈大概……回去衙门茶礼后……求我以诗,我即缀二绝,将官吟叹之。

其一:一苇远放扶桑下,鼓角辕门闻号令。便到中华日未旬,俘人□□太平春。

其二:雨过汀洲景物新,楼船泛泛闲无事。杨花如雪覆青苹,士卒都称李牧仁。*[朝]鲁认:《锦溪日记》,《三月二十八日》,第8页。

在第一日抵达闽地的日记中,鲁认并未明确写出抵达何处,以及检查他们所乘官船的这位“戴帽腰金”、“盛备威仪”的将官是何人。然而在鲁认所著《锦溪集》中明确指出了在日记中提到的“二绝”是赠与何人:

《漳州浯屿寨,赠钦差水兵将官孙继爵》二绝

一苇远放扶桑下,便到中华日未旬。鼓角轩门闲号令,俘人喜见太平春。

雨过汀洲物色新,杨花如雪覆青苹。楼船间系猗那树,士卒争称李牧仁。*[朝]鲁认:《锦溪日记》,《三月十七日、二十八日》,第7-8页。

虽然两首绝句,在用词及句序上稍有出入,但由此可以推断出,鲁认抵达福建后第一个见到的福建军方官员为漳州浯屿寨*浯屿寨,属海澄地,在同安极南,孤悬大海中。洪武间,江夏侯所置五寨之一。左连金门、右临岐尾,水道四通。后以其孤远,移入嘉禾屿地(即今厦门),寨名仍旧。嘉靖三十七年,倭泊处浯屿,入掠兴、泉、漳、潮。事平,议复寨旧地;更以孤远。参见(清)沈定均修:(光绪)《漳州府志》卷22,载《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州府县志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434页。另据(乾隆)《泉州府志》卷24:“浯屿寨,控郡南境,则拨永宁卫并福全所兵二千二百四十二人和漳州卫兵二千八百九十八人以戍之”,载《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州府县志辑》,第580页。浯屿寨虽隶属泉州府,但由泉州府与漳州府共同派兵驻守。因此,鲁认在抵达福建见到漳州卫的把总孙继爵后,将浯屿寨误认为“漳州浯屿寨”。把总孙继爵。孙继爵,浙江绍兴人*[朝]鲁认:《锦溪集》卷1,第6页。,万历十九年(1591)因劾被革福建中路游击之职*《明神宗实录》卷237,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本微捲影印本,1962年,第4393页。,后降至鲁认所载浯屿寨把总。*1591年孙继爵被革游击将军后,其官职究竟是否确降为鲁认所记“把总”,在现所能查阅之《漳州府志》、《泉州府志》及《绍兴府志》中均未记载,因此尚有待考证其准确性。鲁认对孙继爵表示,之所以不直渡回朝鲜,而要不畏艰险,冒万死泛海至闽,乃是现今朝鲜早已“鹪鹩草木,皆被倭祸”,希望“拟哭秦庭,治彼吴宫”,将自己在日所探之倭情,通过福建军门上达于天朝,请求明廷竭力救朝鲜于危亡。

也仅在这第一次见面,鲁认便以他的忠节与能文善笔得到了孙继爵的赏识。此后孙继爵不仅送“水陆之味”*[朝]鲁认:《锦溪日记》,《三月二十九日》,第9页。给鲁认品尝,还尊重朝鲜人的习俗为其单独制作“白衣白冠”*《三国志·东夷传》载,扶余“衣尚白,白布大袍裤,履革”。《海东绎史》记载,高丽“衣皆素白而布缕多粗,裳则离披而襞积衣疏”。直到现今,朝鲜族服色仍尚白。,并安慰“当入送军门,尔当安心”*[朝]鲁认:《锦溪日记》,《三月三十日》,第9页。。鲁认对孙继爵的照顾亦十分感激。

三月三十日,孙继爵召鲁认为自己八岁的小儿看相。鲁认虽不会看相,但见到孙继爵八岁儿子和他的“画马贴”*[朝]鲁认:《锦溪集》卷1,第1页。后,惊讶赞叹:“英妙奇儿”、“妙哉妙哉”*[朝]鲁认:《锦溪日记》,《三月三十日》,第9页。!并应孙继爵的邀请在其小儿画作上题诗:

少小丹青手,挥来妙入神。龙种如喷雪,腾踏绿阳春。*[朝]鲁认:《锦溪集》卷1,《浯屿寨,题孙把总八岁儿画马帖》。在《锦溪日记》中,这首诗在用词和句序上稍有差异。参见[朝]鲁认:《锦溪日记》,《三月三十日》,“少少丹青手,龙种如□□。奇奇妙入神,腾踏绿杨春。”

毫不吝啬的表达了自己对孙继爵小儿子出众才华及神妙的绘画技能的赞美。

四月初二日,孙继爵告知鲁认今天将“送(其)于漳州海防官,则海防又差人护送(至)军门”。浯屿寨距漳州海防衙门“水陆两百余里”,为免鲁认一行路途劳累,孙继爵特赠与鲁认“一两白金”以为数日之费。鲁认感激拜谢道:“幸遇将军,特蒙厚恤,荣感洽骨,无以为谢。”*[朝]鲁认:《锦溪日记》,《四月初二日》,第10页。

(二)鲁认与漳州知府韩擢

鲁认一行于四月初三日抵达漳州府城,城中“花锦遍巿,百物繁华。灿烂辉耀,夺人眼彩……馆于巿店,厚待殷勤”,*[朝]鲁认:《锦溪日记》,《四月初三日》,第10页。漳州城的繁华以及漳州百姓的热情,让鲁认觉得漳州百姓犹如相交多年的至亲好友。

四月初四日一早,鲁认一行到漳州海防官衙门,“先呈浯屿寨把总文牒,次呈吾等来历及日本贼情”,*[朝]鲁认:《锦溪日记》,《四月初四日》,第10页。而后由海防衙门官员引荐得见漳州知府。鲁认所见这位漳州知府为何人?虽在其日记及文集中均未记载,但《读史方舆纪要》载:

万历二十七年(1599),(漳州)大水为害,郡守(知府)韩擢议于东门外建文昌桥,长九十八丈,为梁二十八间。*(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中华书局,2005年,第4547页。

《漳州府志·宦绩》也载:

韩擢,万历丙戌进士,二十七年(1599)知漳州。*(清)沈定均修:(光绪)《漳州府志》卷25,第502页。

又据《明实录》,万历二十八年(1600)十一月壬寅:

升福建漳州府知府韩擢为四川副使。*《明神宗实录》卷353,第6611-6612页。

鲁认到达漳州府城时间为万历二十七年四月,而此时韩擢已为漳州知府,直到万历二十八年十一月调任四川。因此,鲁认所见这位漳州知府应为韩擢。韩擢,字叔捷,广东博罗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历南京户部主事、漳州知府、四川按察副使等职。*(清)刘溎年等修:(光绪)《惠州府志》卷32,载《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社,1966年,第645页。在这次见面中,韩擢与鲁认就现今日本及朝鲜局势进行了深入的笔谈:

知府前问曰:平秀吉丁宁死之,而屯高丽诸贼,果皆退去耶?我以笔答曰:秀吉积恶盈贯,去戊戌七月十七日,以天殃不意暴死……同年十月,在朝鲜之贼,怯于天将之威,一时宵遁……前头之事,未知如何矣。知府曰:天将几度接战,几度决胜耶?(鲁认)李如松大捷平壤后,朝鲜都元帅权栗,连次大捷……丁酉秋,秀吉更欲肆毒。添送精兵六十万……又向京畿境。天将麻贵……大破先锋,诸贼退遁釜山沿海列邑。戊戌秋……麻提督又进蔚山县倭阵……倭贼□多见败。故同年十月,尽数撤还,盖天将胜捷,不一而足,嘻我天威,岂可以口舌形容哉!知府曰:若然,倭贼更无再动之势耶。答曰:虎欲狼心,何必信也。知府曰:你言近理。*[朝]鲁认:《锦溪日记》,《四月初四日》,第10页。

鲁认以笔谈的方式向韩擢详细介绍了“壬辰倭乱”、“丁酉再乱”及去年丰臣秀吉死后日本国内的情况,表示在朝鲜之倭贼虽受到以李如松、麻贵等为代表的明朝天将重击,一时销遁,但以倭人虎欲狼贪之性,尚不可断定是否还会再犯朝鲜。韩擢对鲁认所言亦深表赞同。随后,韩擢命人准备笔墨纸砚请鲁认题诗,鲁认虽以“偏邦拙吟”为由推辞,但鲁认善诗之名已由林震虩推荐给韩知府,遂即题七言律诗一首相赠:

春晩皇州白日明,威仪珍重衙常静。繁华文物供升平,风俗雍熙政自清。

桃李开时遍锦绣,武城云独弦歌地。贝楼随处尽簪缨,今日家家诵德声。*[朝]鲁认:《锦溪日记》,《四月初四日》,第10页。

漳州城的繁华与富庶、政治的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升平之景,让鲁认有感而发。韩擢品读鲁认诗作后,叹为佳作,并“赏银十两”以资路上万一之费。鲁认拜谢。

四月初五日,鲁认领了牌文,*[朝]鲁认:《锦溪日记》,《四月初五日》,第10页。辞别漳州海防官员,经泉州、兴化往福州。*[朝]鲁认:《锦溪日记》,《四月初九日》,第12页。

(三)鲁认与福州巡抚金学曾

四月初九日中午,鲁认一行终于抵达福建省府福州城,“满城繁华衣冠文物之盛,口不能形容矣”,*[朝]鲁认:《锦溪日记》,《四月初九日》,第12页。面对福州商业之繁茂、人文之璀璨,鲁认已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惊讶。

四月十一日,鲁认入军门拜谒大司马,在这天的日记中鲁认并未明确记载这位大司马的姓名。然而,鲁认在《锦溪集》卷4《呈大司马金学曾军门》*[朝]鲁认:《锦溪集》卷4,《呈大司马金学曾军门》,第2页。中,明确了这位大司马为金学曾。据《明实录》载:

万历二十四年(1596)正月壬午,福建巡抚金学曾提报地方旱灾……*《明神宗实录》卷293,第5433页。

万历二十八年(1600)六月庚寅,福建巡抚金学曾引疾乞体奉旨年余未得交代言之甚切不报。*《明神宗实录》卷348,第6506页。

从这两则万历年间实录可知,金学曾于鲁认抵达福州时仍在福建巡抚任上。因而,鲁认所言大司马金学曾即巡抚金学曾。金学曾,字子鲁,浙江钱塘人,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历郎中、礼部主事、右佥都御史、福建巡抚等职。鲁认向金学曾三叩头后即向其“呈倭情及万里来历根本”。鲁认解释,被俘日本后未以身殉国,全因国仇家恨尚未雪复,现虽有赖天朝帮助,倭人已退,但日本人狼心不悛,诡计多端,若卷土重来,虺毒必肆!(鲁)认以先叫天阍,继陈本朝,而欲为豫备应变。*[朝]鲁认:《锦溪集》卷4,《呈大司马金学曾军门》,第2页。因此,鲁认认为,为今之计,只有先将在日探听之敌情,禀报天朝皇帝,望天朝做好应变措施,待回国后再将自己所知报于朝鲜国王。同时,请求金学曾将其所请“上达皇朝”,并请将其送回朝鲜。金学曾细看了鲁认的呈文之后表示:

极嘉极嘉,而尔且苦渡鲸波,欲叫天阍,忠贯日月!*[朝]鲁认:《锦溪日记》,《四月十一日》,第13页。

金学曾赞扬鲁认对天朝忠勇之心可昭日月,并旋即表示将上奏朝廷护送其回朝鲜。尔后,鲁认入军门坐营司*坐营司,明初为巡海都指挥公署。嘉靖后,倭寇军兴,添设总兵、参将、游击、守备等官,以其署为游击府,后以为坐营司,军门坐营居之。,为坐营司官兵赋五言律诗一首:

落落兼文武,英声早岁同。莲花腰下剑,明月掌中弓。

持重长城策,轩昂大树风。牙门李郭子,时未效奇功。*[朝]鲁认:《锦溪集》卷1,《坐营司赠杨洪震、呼鹤来二从事》,第3页。

诗中,鲁认表达了对坐营司武将们文武全才的赞美之情。金学曾在看到这首诗作后,当即吩咐将鲁认留养坐营衙门,直到启程回朝鲜之日。

四月十五日,鲁认再次呈文金学曾表达愿“早回故国,治吴雪耻”的愿望,金学曾告诉他“回送日启本,并即奏天朝。当安心保安,以待论奏”。*[朝]鲁认:《锦溪日记》,《四月十四日》,第14页。看他归心似箭,面色憔悴,还特赏银子一两,希望他用此银“沽酒痛饮,以宽愁怀”。*[朝]鲁认:《锦溪日记》,《四月十五日》,第14页。然而由于当时金学曾受到监察御史弹劾*[朝]鲁认:《锦溪日记》,《四月二十日、二十一日》,第15-16页。,鲁认的归期一拖再拖。直至六月二十六日,金学曾才向其转达了万历皇帝的诏书,万历皇帝诏曰:

尔忠如祥,尔节如武,苦渡鲸波,欲叫天阍,其命贵得紧贵得紧!*[朝]鲁认:《锦溪日记》,《四月二十日、二十一日》,第15-16页。

万历皇帝以文天祥和苏武为喻,高度褒扬了鲁认对大明王朝的忠贞。

七月十六日,在金学曾的安排下,鲁认终于踏上了回国之路。经台州、绍兴、杭州、南京、徐州、山东至北京。*[朝]许筠:《惺所覆瓿稿》卷18,《文部十五·纪行 上·漕官纪行》,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笔写本,刊印年代未详。到达北京后,万历皇帝特命兵部赐御马一匹,并使兵部员外郎史汝梅一路护送其渡鸭绿江归国。*[朝]鲁认:《锦溪集》卷3,《圣贤穷亨》,第39页。

有明一代,以鲁认为代表的朝鲜被虏人员及沿海军门派至日本的间谍,为明廷搜集并提供了大量日本岛内政治、军事情报,为明朝政府掌握战争主动权,及时把握对日政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鲁认回国后,得到朝鲜宣祖大王褒扬“得全素节,皎然本心。古社稷臣,近之矣”,*[朝]《朝鲜王朝实录》,《高宗实录》卷20,《二十年五月八日丁亥》,第21页。朝鲜高宗年间追赠“赠兵判例兼, 忠节卓异, 正卿超赠事”*[朝]承政院编:《承政院日记》,《高宗二十年五月》,首尔大学奎章阁藏影印本,1961年,第36页。。

二、鲁认与福建学人的交往

(一)鲁认与大儒徐即登

据鲁认《锦溪日记》五月初十日载,自四月滞留福州已月余,归期一再未定,鲁认再次入福建军门呈文乞回。也就在这次拜见中,鲁认结识了大儒徐即登。鲁认在日记中这样记载到:

晴,早去军门,以待各衙诸相之会,进呈做文……右布政徐即登,此相,乃见罗先生李村门人,而当代第一道学。*[朝]鲁认:《锦溪日记》,《五月初十日》,第22页。

鲁认赞扬徐即登为 “当代第一道学”,可谓对徐即登的学识推崇备至。徐即登在看了鲁认言辞恳切的呈文后,对其竭尽忠诚,誓死抗倭之心,甚是怜悯,当即表示“以定报送迟速,姑退待令……夏节虽欲护送,长程雨水方涨,决未可起送。以待清秋日气清凉,霖雨快霁然后起送。”*[朝]鲁认:《锦溪日记》,《五月初十日》,第22页。并叮嘱他保重身体,不要急于一时。据《明实录》记载:

万历二十一年九月丁卯,升礼部仪制司郎中徐即登(提学)副使于福建;万历二十三年十二月乙巳,升福建副使徐即登为本省左参政分守福宁道;万历二十七年六月辛卯,升福建参政徐即登为河南按察使。*《明神宗实录》卷264、292、336,第4916、5404、6231页。

从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至万历二十七年(1599)六月,徐即登都在福建任职,而与鲁认相交这段时间其职务为福建参政,而不是鲁认文中所记布政使。徐即登(1545—1626)*徐即登在明天启六年(1626)以82岁高龄去世,那么他应出生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前后。参见(清)《江西通志》卷137,《列传·南昌府》,线装本,光绪7年刊印,第34、35页。,字献和,又字德峻,号匡岳,江西丰城人,为明代儒学大家李材*李材,字孟诚,别号见罗,江西丰城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历刑部主事、广东佥事、预览按察使、右边佥都御史等职,著《观我堂摘稿》、《李见罗书》等。弟子。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礼部仪制司郎中、福建提学副使、福建参政、河南按察使等职。晚年归家讲学,从者甚众,撰《儒学明宗录》、《正学堂稿》、《周礼说》等数十余部。

五月十一日,徐即登特派家丁到鲁认住处赐《闽中答问》八卷及银子二两,鲁认对其垂爱倍感荣光,做致谢文一篇。五月十二日,徐即登在看到鲁认呈文后,不禁嘉叹做得妙,并将其安排到两贤祠,使诸秀才接待,参讲留馆。两贤祠,为祭祀明成化及正德年间罗伦及舒芬两位市舶提举而建,徐即登到闽后,将该处修葺为书院讲学。*(明)王应山:《闽都记》卷3,方志出版社,2002年,第12页。

五月十六日,徐即登召鲁认就朝鲜风俗及当时朝日形势做了深入的笔谈。徐即登表示虽然现在倭寇已退,朝鲜政局已安,但元气尚未恢复,必须坚持练兵以自强,“虽仗天威,羽翼、裹粮不能长继,荷戈不能长待*[朝]鲁认:《锦溪日记》,《五月十六日》,第25页。。”大明军队亦有鞭长莫及之时,昔日越灭吴之教训切需谨记。对于徐即登的忠告,鲁认一开始并不以为意,答道:

弊邦之沼日本,不与越同也,夫吴越则不过相争于半千里之外。此贼之窟,则鲸波杳杳于万里之外……万无沼彼之理,然凡雠之复,岂可执一而论之哉。*[朝]鲁认:《锦溪日记》,《五月十六日》,第25页。

鲁认表示,以吴越喻朝日并不妥当。他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钱财,收买日本人做间谍刺探日本敌情为己所用,再多造战舰以己水战之长攻彼之短即可。

徐即登再劝:

固知不同,但残破之余,以此负矢把弓,卧薪尝胆,生聚教训,来则可御,去则可追。而间牒及战舰,果如公言,雪耻之举,岂其难哉。*[朝]鲁认:《锦溪日记》,《五月十六日》,第25页。

徐即登认为,若仅依靠间谍及战舰想要复仇雪耻十分困难,必须吸取教训,做到来可防御,去可攻击。最后嘱咐鲁认安心留在两贤祠参讲,静待初秋回送之期。 鲁认听其所言,于当年十二月回国后,立即向朝鲜宣祖大王“献十条”*[朝]《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120,《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庚子》,第12页。,呈报日本军事概况及反击策略。

五月十八日,鲁认拜访坐营司杨坐营,后者恭贺到:

此省秀才虽多,得参徐宗师讲会者无几。今足下藐以藩邦一俘余,特荐参讲,不其幸乎!果是徐宗师当今第一道学,直顶孔孟,天下归宗,巍然落落泰山岩岩!*[朝]鲁认:《锦溪日记》,《五月十八日》,第26页。

通过杨坐营这番话,可以看出徐即登在当时学术上的地位非常高,“直顶孔孟,天下归宗”,无人可与之比拟。而鲁认之文才也得到了徐即登的认可,在福建众多秀才中脱颖而出,取得了能参加徐即登讲会的机会。

五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徐即登连续两日至两贤祠讲学,让鲁认坐于诸秀才之前。讲毕特送冰糖、荔枝、炒糖饼给鲁认,并向来听讲学的学人介绍鲁认的文与诗极妙。最后再次向鲁认表示,安心在此讲道,待初秋水落之日便将其送还。鲁认对徐即登的礼贤下士非常感激。对于徐即登的学术思想,鲁认在五月三十日的日记中做了详细的记载:

徐宗师常痛学术之误,做出一章正论……其文曰:今天下,人人皆诵法孔子,然问其所以孔子之学,则不知未害也。近有一种学术,闻略于心身间,而以超脱为入微,以融通为妙悟。听其言,分明出老入释。究其学则曰:孔子孔子。人亦往往以孔子学目之。此其为害,盖不浅浅也!噫孔子往矣,其书尚在,可考而证也。《鲁论》中所与诸弟子答问,谁非求仁,至称传得其宗,非省身克己之颜曾,不与焉,则何以也。及作大学以垂世立教,曰明明德,曰亲民,而必曰止至善,乃所列明亲之目,则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井然分矣。而复结之曰: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若曰本在此止在此,又何其约而尽也?由斯以谈,吾身联属乎家国天下,步步莫非实际,岂不广大。吾身完具此心意知物,种种皆是真修,岂不精微。然实实落落,不求之家,不求之国,不求之天下,而全副精神,直归向里。吾正吾心,吾诚吾意,吾致吾知,吾格吾物,一毫荧惑,不及其它人,岂不易简。此孔子尽性之学也。知此者,谓之知本。上此者,谓之止善。识此者,谓之识仁。而异乎此者,谓异端。有志之士,吾愿其共明此学。……以嗜欲杀身,以虐政杀民,以货财杀子孙,以学术杀天下后世,士君子不可有此罪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士君子不可无此功业。*[朝]鲁认:《锦溪日记》,《五月三十日》,第30页。

自程朱理学后,明代以陆王心学为主。然而,到了明代后期,心学积弊日益加深,导致世人只重视心性修养,忽视了入世作为,已无助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徐即登看来君子不可以心学杀天下,空谈误国,而应继承程朱理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鲁认赞:

盖此文,排斥陆象山王阳明学术之误。而倡明孔曾传受经一章蕴奥之旨,与见罗李先生,倡和一世,天下归宗焉。*[朝]鲁认:《锦溪日记》,《五月三十日》,第30页。

鲁认在此用“天下归宗”一词给予了徐即登学术思想极高的评价。徐即登直斥陆九渊、王阳明心学之误,倡明正学,与其恩师李材 “止修”之学相互呼应。由此,鲁认不仅了解了明末中国学术思想的主要流派,还更加深入的认识到明末福建地区的学术思潮。朝鲜名儒许筠(1569—1618)在其《惺所覆瓿稿》中曾这样评价二人的交往:

鲁认以最崇考亭为言,即登乃攻陆王者,喜甚!悉以其书付之,待之如宾。*[朝]许筠:《惺所覆瓿稿》卷18,《文部十五·纪行上·漕官纪行》。

鲁认在后来给巡抚金学曾的答谢诗中写到:

凯歌昨夜舞天兵,蚁命还从死地生。遥想青山围古宅,传闻神帅拥都城。

长瞻北极祈遐寿,更点黄河颂太平。最是不忘君子惠,高风今世有徐卿。*[朝]鲁认:《锦溪集》卷1,《谢福建都御史金学曾》,第14页。

俆即登对鲁认的恩惠与高风让他终生没齿难忘。

(二)鲁认与两贤祠诸秀才

五月十一日,鲁认在徐即登的安排下进入两贤祠书院,结识了拜于徐即登门下的倪士和、谢兆申、陈仪三位主讲及黄应阳、朱天球、陈桑言(万年)、马歘、韦孚敬、洪汝讷、洪汝让、袁敬烈、陈濂、谢国祯、孙继芳、曹光尊、孙昌裔、孙昌基、王绥武、王绥皐、王毓德、萧正谊、陈荐夫、吴志在、徐勘()、康彦登、李开泰、杨栋诸秀才。鲁认日记中所记两贤祠中的诸位“秀才”,并非普通“秀才”,大部分是明万历年间进士或在福州乃至全国较有名气的饱学之士。

1、倪士和

孔门三千,登杏坛亲炙圣德。然若未透止修之学,则是徒登杏坛而已。愿足下勿徒登此堂也,宗师之荐送此堂,岂偶然哉?……学问之要,未易仓卒道,徐当自有可闻之日矣。*[朝]鲁认:《锦溪日记》,《五月十二日》,第23页。

第一次见面,讲师倪士和便告诉鲁认,孔门弟子虽多,但如若不明“止修”*止修学派,创始人为徐即登老师李材,源自于王守仁门下,但另以“止修”为宗旨。止修学派主张“我”是世界本体,而破“知”(“心”)本体论。以“知止”为原则,以“修身”为目的,提出“止修”说。之学,那只是徒登杏坛而已,徐宗师既然送你来此,绝非偶然,望鲁认不要辜负徐即登送他来此的目的,仔细参详学问。

倪士和,鲁认在《锦溪日记》及《锦溪集》中分别记录了《写怀,示倪进士士和》二绝*[朝]鲁认:《锦溪日记》,《五月十七日》,第26页。及《山海关,赠倪进士士和》*[朝]鲁认:《锦溪集》卷1,第9页。三首诗,并在五月十二日日记及《锦溪集·院堂升荐》分别记录“倪士和,字德美,迎丰府人”、“倪士和美德,延平府人”。

虽然鲁认在《锦溪日记》及《锦溪集》中对倪士和籍贯记录稍有出入,但可以明确两点,其一:倪士和应为进士;其二:无论是“迎丰府”还是“延平府”,倪士和应为福建人。然而,在明代福建历代进士名录及《延平府志》中均未查到倪士和其人。明嘉靖五年(1526)至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福建共出了五位倪姓进士,分别为嘉靖五年(1526)闽县的倪缉、倪组、倪镜;万历十四年(1586)侯官的倪思益;万历二十年(1592)漳浦的倪大器。

鲁认在五月十四日日记中载:

谢秀才来见,书示曰:“倪先生,乃武夷紫阳书院讲学大宗师,今者随我宗师住参此堂有年矣。”*[朝]鲁认:《锦溪日记》,《五月十四日》,第24页。

倪士和被谢秀才称为“讲学大宗师”,可见其文学造诣之深,且追随徐即登在两贤祠参讲学问已有多年。徐即登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由此,再结合五位倪姓进士中举时间推断,这五人中,最有可能是鲁认文中倪士和的是万历十四年(1586)侯官进士倪思益。倪思益,字受卿,福建侯官人,历广州、赣州推官。*(明)喻政:《福州府志》卷47,《选举志3》,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287页。

2、谢兆申

五月二十三日,鲁认到谢秀才(谢兆申)房中,向其请学心经。谢兆申告诉鲁认,所谓心经,无外乎分为人心、道心,而最重要的是一个“敬”字。主“敬”是理学修养的主要方法,古之圣贤有“彻上彻下”*“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此是彻上彻下语,圣人元无二语”。参见(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第3册,《河南程氏遗书》卷2上,《二先生语二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13页。贯通上下之功,全在一“敬”字,“精一之一字,只分人与道之间,以敬操之而已矣。”鲁认答:

以工夫论之,精一乃诚正修,而厥中乃止至善,本性之全体浑然,至善本无过不及之差,未知如斯否?*[朝]鲁认:《锦溪日记》,《五月二十三日》,第28页。

谢兆申道:

足下已明心学之体,折衷比喻,大都则然矣。*[朝]鲁认:《锦溪日记》,《五月二十三日》,第28页。

经过谢兆申的提点,鲁认终于理解了心学之体乃格物精一,精一才能正心修身。

六月初一日,鲁认与谢兆申、倪士和就朝鲜科举制度进行了探讨。鲁认介绍:朝鲜科举分为初试与会试,初试在乡,会试聚京师,生员取一百名,文科及第取三十三名,武科取二十八名;文科入试者需考四书、诗赋、小学、家礼、策论等,武科入试者必须能拉三百斤劲弓,能骑射五发五中,能背四书中一书及武经七书等,方可通过。听完鲁认之言,谢、倪二人皆感叹道:“贵国文武科,更难于中国矣!”*[朝]鲁认:《锦溪日记》,《六月初一日》,第31页。

六月十一日,鲁认向谢兆申了解中国税法。谢兆申介绍,自古税法多变,现在所用税法为唐代沿用下来的“租、庸、调”三法,租税不同行业征收方法各异;官员、秀才、儒生、僧侣不收庸税,每年各收银子一钱五分;调税也是一钱五分。所收税负皆交布政司管理,分四份:一份输往两京(北京、南京);一份巡抚、布政、监察等;一份屯盐道都指挥使;一份参将游击海防官。*[朝]鲁认:《锦溪日记》,《六月十一、十二、十三日》,第35页。

六月十四日,鲁认又向谢兆申了解明廷两京及十三省兵力分布及俸禄。谢兆申答并不清楚朝廷的具体兵力部署,但若以两京军四百卫,一卫五百名算,两京大概各有二十万。而其余十三省则应不少于五百万,每人每月月俸白银一两。鲁认叹:“中国物力殷富,通万古比来极盛矣。”*[朝]鲁认:《锦溪日记》,《六月十四日》,第35页。

谢兆申(1567—1619),字伯元,号耳伯,又号太弋山樵,邵武人,*(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80,集部33,别集类存目7,中华书局,1960年,第1626页。万历贡生,与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等交谊深厚。他喜交异人,购异书,所藏凡五六万卷。《四库全书》收入有《谢耳伯先生初集》16卷、《谢耳伯先生全集》8卷。

此外,鲁认与两贤祠诸秀才还就风俗、政治、农业等方面进行了笔谈。在五月十三日的日记中,鲁认记载一秀才持《大明一统志》向其询问朝鲜风俗教化及婚丧祭祀等礼:

记曰:朝鲜人,父母死则壑葬、水葬、瓦葬。而崇佛喜巫。户外脱屦常坐地上,白昼市井,男女携手并行善诱使酒。*[朝]鲁认:《锦溪日记》,《五月十三日》,第24页。

鲁认览毕答道:

此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此一统志,则太古之古史,泛修外国之□也。我国虽曰番邦,檀君与尧并立,而与中国肩比内附,故武王特封箕圣,衣冠文物礼乐法度,一遵华制。*[朝]鲁认:《锦溪日记》,《五月十三日》,第24页。

鲁认解释,朝鲜作为大明的藩属国,其衣冠、文物、礼乐、法度皆遵华制,崇儒重道,并非如《大明一统志》中所言。朝鲜的风俗教化遵箕子的“八政之教”,八政即:食(管理民食)、货(管理财务)、祀(管理祭祀)、司空(管理住行)、司徒(管理教育)、司寇(管理司法)、宾(接待宾客)、师(治理军务);而婚丧则遵循朱熹的“家礼”,家礼共分为通礼、冠、昏、丧、祭五部分。经此,诸秀才加深了对朝鲜风俗教化的理解。

五月二十日,鲁认与诸秀才再次聚于一堂,诸秀才书示问:

贵国强兵,素闻天下。隋唐之际,何其壮也!平秀(丰臣秀吉)之乱,何其怯之甚也?*[朝]鲁认:《锦溪日记》,《五月二十日》,第27页。

鲁认答:

我国累百载太平之余,大贼三十万乘其不虞。速战深入,疾如风雨,旬月之内,尽陷三都。*[朝]鲁认:《锦溪日记》,《五月二十日》,第27页。

他认为此次朝鲜差点亡国灭种,一方面是倭贼来势汹汹,另一方面朝鲜安享百年安逸而未思危,才造成短短数月之内,京城、开城、平壤三都陷落于倭贼之手。

五月二十二日,鲁认与曾秀才登城观望,看到郊外早已收割完的稻田中又开始播种苗,非常惊讶。曾秀才告诉鲁认,南方不同于北方,北方水稻一年一季,南方因气温较高“正月落种,五月收获。而五月种苗,十月收获。一年再种而再收矣。”*[朝]鲁认:《锦溪日记》,《五月二十二日》,第28页。一年至少可收获两次。这位曾秀才极有可能为曾光鲁,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福建莆田人,曾任广东副使。*《明神宗实录》卷424,第8011页。晚年致仕后回乡创办书院讲学。

明清时期,中朝两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政治、文化交流,在朝鲜王朝官方史料《正祖丙午所怀誊录》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使行到彼时,军官书记诸人中,或有稍解文字者,则必以寻访彼人为高致,或笔谈,或唱和,甚至于求得诗稿弁首之文。及其出来之后,必因使行历行往复书札,彼以香茶,此以楮管,语言不择于忌讳,赠遗殆同于馈(问),互相效尤,转辗成习。*[朝]承政院编:《正祖丙午所怀誊录》,首尔大学奎章阁藏笔写本,正祖十年(1786)。

鲁认虽非明代朝贡使团成员,但这却也是鲁认与福建官员及学人密切交往的真实写照。鲁认的《锦溪日记》与《锦溪集》不仅介绍了他浮海至闽的缘由,同时也详细记录了16世纪末福建地区的政治、经济及其与福建官员、学人的交往情况,对研究中朝两国文化交流及明末福建地区学术思潮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值得后人进一步分析研读。

作者帅倩:广州博物馆馆员(广州:510040)

Abstract:Lu Ren(1566-1622),a Korean, wrote in Jinxi Diary《锦溪日记》 and Jinxi Essays《锦溪集》 his two-year prison life in Japan and his escape to Fujian where he spent six months. The works record his observation of politics, military affairs and culture in China and Japan. The works are thus of historical value for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on of officials and scholars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as well as Fujian culture in the Ming Dynasty. Based on these two works and relevant Chinese historical record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store our knowledge of some historical events of the time.

Keywords:Lu Ren;Jinxi Diary;Jinxi Essays;Fujian

猜你喜欢

福建
福建工程学院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福建党史上的今天(十月)
十一月 福建党史上的今天
福建党史上的今天(七月)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艺术战“疫”
福建每个村(居)将配备1名“儿童主任”
福建医改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