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分化与政治操弄撕裂台湾
2016-02-04
贫富分化与政治操弄撕裂台湾
“均富”奇迹与扩大的贫富差距
基尼系数是衡量贫富分化的重要指标。台湾官方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台湾的基尼系数为0.336,比上一年的0.338略有下降。在世界竞争力调查的5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5,远远低于美国、中国大陆、新加坡,更将中国香港远远地抛在后面。
另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信息分析,中国台湾地区的贫困人口占比仅为1.5%,在所统计的162个国家与地区中,排名为全球倒数第一,也即贫困人口占比全球最低。
对于台湾的“均富”努力,官方颇为自豪。但是,台湾民间对于贫富分化有着完全不同于官方的感知与解读。2015年国情调查中,民意认为台湾“贫富差距扩大”的高达91%,将贫富分化视为危及台湾政治稳定的“不定时炸弹”。由于贫富差距拉大,民调显示近七成民众认为努力赚钱也难翻身。
台湾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贫富差距恶化的速度。台湾自1980年所得分配最平均的美好年代之后,富人所得占比增加的速度,就比日本、新加坡来得高,仅次于韩国。
过去30年,中国台湾顶尖收入1%的巨富多拿到全地区所得5.2%,是四者中比例获取最高的。最高收入10%人群则多获取14.1%,也仅次于韩国的增幅。
台湾在经济起飞的阶段,对于贫富差距的控制,达到相当卓越的程度,造就了“均富”的“台湾奇迹”。
台湾的经济起飞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由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这一时期的“五分位”数据,呈现了递减趋势,收入最高的20%人群与最低的20%人群相比,其收入差距从1964年的5.33倍下降到1980年的4.17倍。中国台湾的“均富”奇迹,在美国学者钱纳里看来,甚至是世界上唯一的。
当台湾进入经济转型期后,“均富”奇迹终结,贫富差距开始拉大。数据显示,1980年仅为4.17倍,到1990年上升到5.18倍,到2001年上升到6倍以上。2013年的官方统计表明,最高收入的公务员阶层,与最低收入的农民,收入差距超过了100%。
贫富差距成了蔡英文的“武器”
台湾的贫富分化问题究竟有多严重?从政府数据与民众感知的分歧,可以看到台湾社会所展现的“撕裂感”。
其实,台湾的所谓“贫困”,依然是“丰裕社会”的贫困。真正无法维持生存的人属于极少数,即使是依靠政府救助为生的穷人,其生活水平也远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贫民高。台湾的无业者年均收入都能达到39万元,相当于年均8万元人民币,月均6667元人民币,即是明证。
问题在于:为什么台湾的民意会对贫富分化如此敏感和尖锐,远超其他那些贫富分化更为严峻的地区?
正如台湾媒体所言,对贫富差距扩大的感知,很大程度在于“相对被剥夺感”。有学者甚至认为,台湾民众对贫富分化的忍受度较低,也普遍有着“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普遍心态,受益于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诸多利好,台湾经济成绩单亮丽夺目,可是普通民众却未能雨露均沾,感同身受。
2008年的败选,对民进党来说,是重大的挫折,也由此掀开转变之幕。蔡英文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民进党主席。她在就任演说中提出:“台湾在将来面临着两个威胁,一个是中国(大陆)的崛起,一个是全球化的挑战。”
蔡英文说:“在全球化方面,我们也面临挑战,这是无可避免的挑战。……我们的执政时期建立的包括就业保险、劳工退休账户、国民年金等很好的社会安全制度,必须要让这些福利网络更为完备,才能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防止M型社会(整个社会财富分配,穷人变多,富人也变多,中间出现很大缺口)的恶化。”显然,她将应对全球化作为“防止M型社会的恶化”的手段之一,而其潜在前提就是台湾已经陷入M型社会——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的八年,是民进党执政的八年。
民进党更为着力的,是将民生议题、阶级矛盾与其固有的统独议题进行有机整合。国民党2008年重得政权之后,发生了两件影响台湾经济的大事,一是金融危机,二是两岸签订ECFA。在民进党的论述中,前者俨然被看作了“天灾”,后者则被看作“人祸”,“天灾”难以抱怨,于是“人祸”便成了唯一的宣泄口。
在2010年4月25日的“双英辩”中,蔡英文指责ECFA将成为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关键因素: “ECFA将引发台湾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结构调整、最大的财富重新分配,而这样的调整跟分配,最不利于弱势群体、弱势产业、广大的劳工、农民跟工薪阶层……”
民进党智囊指出,马政府的两岸政策,如ECFA,固然会提高产业获利,另一方面却也将扩大贫富差距。《自由时报》更直接使用《ECFA冲击就业,加速贫富不均》作为其新闻评论的标题。在民进党随后发表的《马政府执政下的贫穷图像》一文中,再度指出:“这一年是青年无望弱势族群史上最艰难,以及贫富差距最严重的一年。”
自此,聚焦贫富差距,以民生议题吸引注意力、以阶级斗争推动政治动员,成为民进党的基本政策。
台湾的病灶究竟在哪
在将矛头对准国民党及大陆之外,民进党并没有忘记“中国威胁”之外还有“全球化威胁”。
民进党的文宣,首攻国民党。
去年4月29日,民进党召开第十六届第十次中执会当天,蔡英文会前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马英九“真的不知道台湾人民需要的是什么”,以她当天到台积电向张忠谋董事长请教为例,“谈到的是台湾产业的前景、劳工权益及产业环保的问题,甚至谈到台湾社会贫富差距及南北差距等问题,这些问题才是台湾人真正关切的”,但马英九当了七年的“总统”,“却还不知道台湾人真正关切的是什么,实在让人失望。”
第二个攻击对象,是大陆。
去年6月4日,蔡英文在美国智库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以《台湾迎向挑战:打造亚洲新价值的典范》为题,发表演说指出:“近年来台湾经济的停滞及失去成长动能,是多数民众最感到痛苦之事。中国(大陆)崛起并成为世界工厂,让台湾‘效率驱动’的经济成长模式受到冲击,进而导致日形严重的贫富差距、工作机会外移及薪资成长停滞。”将大陆的崛起看作是台湾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将贫富分化的议题放大,以此攻击执政党,在台湾的政党轮替中已经成为常态。民进党如此,国民党也如此。
民进党当政时,国民党以此为武器攻击对手。连战在2004年竞选时,就认为台湾的中产阶级、小康家庭正在弱化,而新的“新贫阶级”正在形成,所面对的是一个严苛的社会救济标准与不完备的社会安全制度。在2012年面对民进党对ECFA的猛攻时,国民党转而应战,加大力度宣扬ECFA能够促进台湾就业和产业链的整体发展,缓解台湾的贫富分化问题,与民进党针锋相对。
毫无疑问,无论民进党和国民党如何互相攻击,对于分配正义的追求,已经成为台湾民意的主流。还是《中国时报》近期的一篇社论说的好:“两岸道路问题确实是选战的重要议题,但不是唯一的议题。因为老百姓最后看的是,谁能让我日子过得更好。‘笨蛋,问题在经济!’屡屡成为最后选战分胜负的关键。”放开立场追根究柢,台湾的问题出在‘四低’:低薪、低物价、低税收及低费率。”这是对两党各打五十大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