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国民党:一部党建的负面教材
2016-02-04
“百年老店”国民党:一部党建的负面教材
思想和纪律频遭践踏,国民党更像一个分肥体系
国民党将创党时间追溯到1894年11月24日兴中会的成立,但更实质的时间点,应该是1923年孙中山与苏俄合作,改组国民党。尽管经过改组,其思想并没有实现真正统一,随着1925年孙中山的逝世,这一脆弱的平衡结构再也无法维系下去——廖仲恺被刺杀,胡汉民出局,支持国民党左派的汪精卫当选为国民党中政会主席、广州国民政府主席。1925年11月,国民党右派召开“西山会议”,后来又在上海另立中央。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开实施“清党”,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下令“分共”。全国各地出现针对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的屠杀。在1927年的反革命政变中,被屠杀的国民党员远比共产党员要多得多。
“清党”之后,国民党内斗丝毫没有减弱。如果不是因为“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党的内斗会持续更长时间。在舆论压力之下,蒋介石宣布下野,避退宁波,孙科出任行政院长,但因为得不到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等党内大佬支持,举步维艰。最后,孙科宣布辞职,蒋介石和汪精卫入京,形成蒋汪合作局面。蒋介石放弃事事出头,只要掌握实权,就不计较名分。
从1925年孙中山去世之后,十多年时间里,国民党无法形成稳定的领导核心。蒋介石军事实力最强,却长期无法掌握党务系统;胡汉民、汪精卫等对党务系统更有影响力,但又缺乏军权。由此导致的是国民党的党建十分落后。在地方层面,党的组织充斥着土豪劣绅,党部无足轻重,没有人事组织权,无法通过管理从政党员去制约和监督政府,党组织对党员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在军队里,党组织没有地位,不过是政工的附庸。
蒋介石对国民党的现状不满,但他通常采取的路径是另起炉灶,建立效忠于其个人的组织,比如蓝衣社、三青团。这些做法实际上都是在破坏党的统一性。在抗战过程中,蒋介石逐渐确立自身作为公认的国民党领导核心地位,但是,蒋介石极其缺乏党建经验,在国民党的党建方面,并没有多少推进。
长期以来,国民党根本不是一个团结的战斗堡垒,而是一个分肥体系,各派大佬不断分化组合,争权夺利。
并非蔡英文多受人欢迎,而是国民党令人失望
随着大陆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尤其是中美建交之后,台湾日益没有市场。
即便如此,国民党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它有着丰厚的行政资源,有着极其庞大的党产,尤其是在地方上,国民党还是有不少的“桩脚”,在选举时候能够动员不少选票。但是,蒋经国选择的接班人李登辉上台后推动“非蒋化”不说,还尽力扶持党外的“台独”势力,民进党因而逐渐坐大。在李登辉主导之下,宋楚瑜遭到系统性排挤,愤而出走,引发蓝营分裂,导致2000年国民党失去政权。
再到2008年的时候,马英九拿了一手超级好牌,两岸政见、清廉形象都是其优势所在,而民进党那时被陈水扁贪腐案折磨得只剩半条命,手里一把烂牌。但2012年,国民党已经把好牌挥霍大半。马第二任期,情况雪崩式恶化。最后国民党拿得出手的竟然只剩两岸牌,其他牌几乎都是负资产。
大致流程是这样的:马英九决定甩掉“优柔寡断”的评语,硬起来,大胆涨了油价和电价,一下捅了马蜂窝,支持率瞬间掉了20个点;进口含瘦肉精的美国牛肉,引发猪农大抗议;增设证所税,惹怒了有钱人……最后,违法的太阳花学运让台当局束手无策,两岸服贸协议躺枪搁浅,两岸政策首次大触礁,蓝营士气跌入谷底,“九合一”选举输掉了底牌。
再以后,就没马英九多少事了,蓝营的男人们先是不参选,而挺身而出的洪秀柱倒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下。在极其不利的局面下,国民党内仍在明争暗斗,绿营心中暗喜,深蓝愤慨难申……此时做什么都迟了,大局已定,蔡英文一早就决定“躺着选”。
然后,就有了蔡英文得票数超过600万,还没等计票结果完全出来,朱立伦已经宣布败选,并辞去国民党主席一职。8年之后,民进党再次上台。虽然蔡英文的总得票并不如当年的马英九,但是蓝营自己却少了300多万票。要知道,2008年马英九才胜谢长廷220万票;这次,蔡胜朱300多万票,民进党还席卷了超过一半的“立委”席位。
换句话说,和四年前相比,蔡英文的总得票只多了几十万票,但蓝营却少了300多万——并非蔡英文多受人欢迎,而是国民党令人失望。
国民党丢掉了党魂和理念,也就丢掉了核心竞争力
除上述原因外,一些客观因素,影响也很大。
陈水扁那8年,台湾经济陷入萧条,民众对马当局寄予厚望。但台湾曾经的经济支柱电子代工业利润摊薄,经济结构性问题显现,加上国际经济不景气,大陆经济放缓,作为外向型经济体的台湾,虽然有了两岸经贸、陆客赴台的加持,仍难重振雄风。所以,岛内民众觉得“万物皆涨而工资不涨”,觉得对两岸经贸红利“无感”,对台当局怨气日深。至于马英九,他虽然很多事处理得不高明,但至少勤奋清廉,更奠定了两岸和平发展大局,总体表现比陈水扁好太多,但还是事事被骂,究其原因,跟台湾独特的政治生态和民众心态有关。
败因究竟为何?此处涉及一个民主制度的迷思:为政者究竟应该跟民粹对抗,还是选择屈从逢迎?
洪秀柱竞选期间非常鲜明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她批评国民党长期对民进党“拿香跟拜”,“媚俗取巧,因循犹疑”,“忧谗畏讥,自我设限,不敢将两岸稳定的道路往前再推得更宽广”……刀刀见骨,直指根本。遗憾的是国民党不买账,反而翻脸将她拿下。可见,对抗民粹是高收益高风险的事。
马英九第一次竞选期间,一直强调“终极统一”,台湾多数人都报以掌声。可是到了选前,马改了调子,拿出了“不统、不独、不武”六字真言。“不统”打头,意在吸引中间偏绿选民。可是这种做法,如今回头看其实是引鸩止渴。而在马英九执政期间,这种争当“全民总统”(也就是争取绿营民心)的思路几乎贯穿始终,其结果是,绿营没争取到,蓝营支持者流失殆尽。最严重的是,国民党丢掉了党魂和理念,也就丢掉了核心竞争力。
国民党说的两岸“先经后政”,几乎变成“只经不政”。马当局主张两岸和平发展,但只是推动“和”的政策,却没有建立“和”的论述,只谈两岸经济利益,却不谈两岸和解带来的政治红利,对两岸签署和平协议等政治议题,避之唯恐不及,对两岸主张鲜明的洪秀柱,不惜违反程序正义而撤换之。这就让台湾社会越来越觉得,防范大陆很重要,和平统一是个可怕的话题。
蓝绿之战的开头,有点像岳飞打金兀术,眼看要直捣黄龙,却被一十八道金牌催回,皇帝还高兴地跟金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也许8年前国民党说出“不统”的那一刻,就种下了今日败因。
总的来看,在大部分时间里,国民党在政治路线上充满机会主义色彩;在高层组织建设上,解决不好接班人问题和各派系的团结问题;在基层组织建设上要么抓不住群众,要么只能靠撒钱来聚点人气。到了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说,“百年老店”国民党,就是一部党建的负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