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2016-02-04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中东三国新年首访不寻常
新年首访,习近平选择了中东三国:埃及、沙特和伊朗。当地时间1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专机降落伊朗德黑兰机场上。这是时隔14年后,中国最高领导人对伊朗的首次访问,也是伊核协议执行日后,第一位世界级领导人对伊朗进行访问。
外交首访的信号意义不言而喻。比如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外访第一站选择了俄罗斯,一直被中俄外交界人士津津乐道,认为访问推开了中俄更紧密战略伙伴关系黄金时代的大门。2015年首访选择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被普遍视作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海外起点国之一,对携手打造命运共同体具有示范性。而2016年首访选择中东三国,同样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中东这么乱,习近平为何偏挑此时访问中东?
学者孙德刚认为,当前中东格局处于复杂的调整期,沙特和伊朗断交,叙利亚和也门危机仍未结束,IS在土耳其和印尼等地发动新的报复性攻击,伊拉克和利比亚局势仍处于动荡之中,伊朗核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在这一重要中东社会转型期,习近平2016年首次国际出访选择了中东,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
从政治目标来看,中国国家领导人访问中东,有助于劝和促谈。希望沙特和伊朗这两个伊斯兰大国能够重启对话,为叙利亚和也门等危机的和平解决贡献力量。
从经济目标来看,习主席出访中东,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在中东的布局,实现“一带一路”与中东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2016年1月16日,亚投行刚刚开业,而沙特、埃及和伊朗等都是亚投行的创始国,习主席访问中东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中东国家在多边舞台上促进全球经济治理。
从时点来看,今年适逢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开启外交关系60周年,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年首访选择中东,显示出中国对阿拉伯世界足够的重视,也回应了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的期待。
从地理位置上看,伊朗地处中东和中亚连接处,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同时,在海上,伊朗又扼守波斯湾这个战略要地。这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缘重要性,无需多言。
最后,作为伊斯兰世界两大派系之一的什叶派宗主,伊朗对于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毫不亚于沙特。随着计划中的中国伊朗铁路建设成功,我们不单是在“一带一路”的方向上走出去了重要一步,而且还为这条路向未来的远方延伸铺好了路基。
中国看重中东
首先,当然是中国对石油这一战略资源的依赖程度。从2003年到2014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从9100万吨飙升到了3.08亿吨;在2014年的进口来源中,沙特占了16%,伊朗占了9%——这还是已经分散了的。在过去十年中,这两个国家在中国进口原油中的占比,各自就曾达到20%、18%的比例。习近平在沙特的署名文章就说了,每进口6桶原油,就有一桶来自沙特。
同样,埃及、沙特和伊朗三个国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也在迅猛发展中。现在,中国已经差不多是这三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
但也不仅仅是石油。中东国家普遍工业发展水平不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与我们少有贸易摩擦,经济互补性非常强。
比如跟沙特,我们的经贸关系就不仅仅是买油和买衣服鞋子那么简单。沙特立国之本是石油工业,其他方面都是短板。为此,沙特将许多卖油赚来的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工业行业中,中国则正好面临过剩产能需要转移的局面。
现在,两国在“产能合作”上初步实现了互利共赢。在沙特的中资企业多达160家,其业务覆盖铁路、房建、港口、电站、通讯等多个领域,承包工程的金额几乎都是以30%以上的速度在涨。
又如伊朗。伊朗刚刚用放弃核开发计划,换取了联合国解除对其持续多年的制裁;这意味着,一方面伊朗可以加大石油出口,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中又一个多样化的来源国,另一方面,伊朗则必然要对遭受制裁多年导致已经落后的工业设备和基础设施进行“补课”,这又是中国的新商机。
而埃及,经历过阿拉伯之春的伤痛,政治和社会环境也刚刚稳定下来,正准备在经济建设上重打锣鼓再开张。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上述三国能够成为中国倡议建立的“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就绝非偶然。
中东之行更显我国品格信誉
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认为,中国人在中东事务上“坐享其成”。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指责中国在中东事务中“搭顺风车”。事实并非如此。首先,中国一直在中东事务上发挥影响力和应有的作用,无论是巴以问题、还是伊拉克重建、伊朗核谈判、叙利亚内战、反对恐怖主义等,中国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并发挥了建设性作用。自然,中国的参与不可能是美国希望的那种方式,不可能是通过武力手段和经济途径直接干预甚至干涉中东国家的相关事务。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的作用不仅存在,而且得到了中东国家的认可和赞赏。前埃及外长艾哈迈德·马希尔曾明确表示,中国在中东和平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阿盟秘书长助理法迪勒·贾瓦德则表示,阿方感谢并赞赏中国在有关阿拉伯民族重要议题上所持有的立场和给予阿拉伯人民的支持。其次,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是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中国不仅没有搭什么顺风车,相反还让世界搭上了中国的快车,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近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15000字长文,系统梳理中国全方位外交成功实践,其中提到的一个细节让人印象特别深刻:一位研究中国方向的俄罗斯学者曾当面向习近平“诉苦”:课题任务太繁重了,研究速度始终追不上中国外交的步子。文章说,习近平给国际社会留下了改革者、开拓者的深刻印象,中东三国行程开启之际,给整个世界强化印象的,在改革者与开拓者之外,恐怕还要加上这两个界定语:担当者和行动者。谁都知道,这肯定不会是一次轻松访问,新年首访国中有两个处于事实上的外交对峙状态,这体现了一位大国领袖的使命担当、远见与勇气。
习近平此访,突出了多边合作和双边合作相结合、两腿走路、双桨同划的方式。在多边合作层面,力推中阿合作论坛及其机制发挥作用,用足中国与海合会的对话平台。如访问首日,中沙同意推进“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可谓开门大吉。
在双边合作层面,中国与沙、埃、伊对口共建,捉对发力,“开发”出一系列合作成果:商品吸收器、资金变压器、技术增长器、科技孵化器。彰显中国既谋求自身发展,更积极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大国应像江河下游,众水交汇、容纳百川。老子主张国与国关系应互相谦下,尤其是大国对待小国,更宜以谦虚取信。习近平的中东三国之行,彰显“元首外交”的境界与格局,凸显与国为善的外交哲学。政治、文化、经济合作深化,加重了中阿、中伊关系的战略砝码,有益于促进中东地区乃至全球的战略稳定。
中国已经是世界大国了,世界人民都在盼望中国为中东和平做点什么,那么我们就该“当仁不让”,负起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但是,我们不会走前面被历史证明是失败的老路,即便是新路的成本可能比较高,我们也要趟出来。作为大国,这是中国对世界的责任,更是我们对历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