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治疗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6-02-04张元峰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南阳473009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年6期
关键词:切除率脑膜瘤磁共振

张元峰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南阳 473009)

非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治疗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张元峰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南阳473009)

目的:探讨分析非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对于治疗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时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42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全部患者均进行常规MRI平扫及MRI增强扫描后,其中26例患者进行了非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序列检查,收集脑部MRV整体原始数据,经处理生成3D静脉窦及静脉侧支通路图,为MRV组。16例患者未进行MRV检查,为未进行MRV组。对比两组静脉窦闭塞和静脉侧支通路数目的显示率及手术全切除率。结果:MRI平扫结果为MRV组患者的术前上矢状窦狭窄闭塞率为19.2%(5/26),非MRV组患者的术前上矢状窦狭窄闭塞率分别为23.1%(3/13),两组的MRI结果中未见有明确显示静脉侧支通路;手术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上矢状窦闭塞率分别为19.2%(5/26)和30.8%(4/13),两组患者的上矢状窦闭塞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MRV组经3D-MRV图像评估后,术前上矢状窦狭窄闭塞率为42.3%(10/26),7例患者显示有静脉侧支通路为13例。手术结果显示,MRV对上矢状窦闭塞的显示率为110%(11/10),对静脉侧支通路的显示率为56.5%(13/23)。高估了上矢状窦闭塞情况,对静脉侧支通路数目有所低估。MRV组脑膜瘤手术全切除率为92.3%(24/26);未进行MRV组脑膜瘤手术全切除率76.9%(10/13)。MRV组手术全切除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可更加清晰地展现脑膜瘤引起的静脉窦闭塞及静脉侧支通路,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术中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非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上矢状窦脑膜瘤

脑膜瘤为生长于硬脑膜上的良性肿瘤,源于蛛网膜细胞,是较为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该肿瘤主要侵犯颅骨及硬脑膜,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头皮层。上矢状窦是大脑内最为重要的静脉窦之一,其引流范围广泛,主要为大脑表层浅静脉、颅骨板障及硬脑膜静脉的血流进行引流[1]。颅内常见的脑膜瘤中,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是最为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比例的1/2。由于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细胞,其很容易对上矢状窦进行侵犯且向窦内生长而侵犯窦腔,最终导致窦腔闭塞。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在应用中具有无创、价格低廉和方法便捷等优势,早期主要用于颅内静脉血栓的检查,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推广,MRV在窦旁脑膜瘤治疗中手术方案的选择方面逐渐展现出其价值[2]。本研究采取非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对上矢状窦旁脑膜瘤进行辅助诊断,拟观察该方法在临床中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42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患者进行了非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序列检查,为MRV组,16例患者未进行MRV检查,为未进行MRV组。MRV组中男性11例,女性15例,年龄33~70岁,平均年龄(40.5±7.4)岁。未进行MRV组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43.5±6.1)岁。临床表现:以头晕头痛为主征者15例,以肌肉无力为主征者14例,肢体感觉发现异样者6例,癫痫症者2例,头部见包块者2例,体检偶然发现者3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平扫及扫描增强,(美国GE公司,1.5T HD超导型MRI系统),采取T1WI的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T2WI的的轴位及FLAIR轴位。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后采取非增强MRV,扫描参数为:层厚/层间距为1.6mm/-0.8mm,FOV为230mm,矩阵为256×256,层数150,TR/TE:39ms/10ms,翻转角为70˚。收集脑部MRV整体原始数据,经工作站处理生成3D静脉及静脉窦通路图。

1.3评价指标

请两位神经放射学专家采用双盲法对MRI及MRV显示的静脉窦闭塞和静脉侧支通路数目进行评价。术中需主治医师记录两组患者的上矢状窦受侵闭塞情况,并对静脉侧支通路数目进行计数。影像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时,采取手术结果为金标准。

根据Simpson分级标准对肿瘤切除程度进行分级和切除的指导:I级:肉眼所见肿瘤全部切除,包括与肿瘤所粘连的静脉窦、硬脑膜和被侵犯的颅骨;II级:切除肉眼所见的肿瘤部位,并对其附着和粘连部位的组织进行电灼;III级:肉眼所见肿瘤全部切除,但其附着和粘连部位的组织未进行处理;Ⅳ级:手术仅切除部分肿瘤;Ⅴ级:活检。

脑膜瘤手术全切除率=(I级+II级+III级)/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IBM 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的表示方法,并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判断标准。

2.结果

所有患者经MRI平扫及增强扫面均清晰地显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通过对图像分析后得出MRV组患者的术前上矢状窦狭窄闭塞率为19.2%(5/26),非MRV组患者的术前上矢状窦狭窄闭塞率分别为23.1%(3/13),两组的MRI结果中未见有明确显示静脉侧支通路;手术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上矢状窦闭塞率分别为19.2%(5/26)和30.8%(4/13),两组患者的上矢状窦闭塞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MRV组经3D-MRV图像评估后,术前上矢状窦狭窄闭塞率为42.3%(10/26),7例患者显示有静脉侧支通路为13例。手术结果显示,MRV对上矢状窦闭塞的显示率为110%(11/10),对静脉侧支通路的显示率为56.5%(13/23)。高估了上矢状窦闭塞情况,对静脉侧支通路数目有所低估。

按照Simpson脑膜瘤切除标准进行分类:MRV组,I级切除患者9例;II级患者切除13例;III级切除患者2例;Ⅳ级切除患者2例;Ⅴ级切除患者0例。未进行MRV组,I级切除患者3例;II级切除6例;III级切除患者1例;Ⅳ级切除患者3例;Ⅴ级切除患者0例。MRV组脑膜瘤手术全切除率为92.3%(24/26);未进行MRV组脑膜瘤手术全切除率76.9%(10/13)。MRV组手术全切除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矢状窦旁脑膜瘤(parasagittal sinus meningiomas,PSM)最早由两位外国学者提出,是指上矢状窦角充满肿瘤组织,而在上矢状窦和肿瘤间不存在脑组织。其中,肿瘤底部可以位于上矢状窦外侧壁、大脑镰及大脑凸面的脑膜[3]。脑膜瘤,泛指矢状窦旁的脑膜瘤,而按照肿瘤与上矢状窦间为位置关系,上矢状窦旁脑膜瘤主要可分为5种类型:I型,肿瘤贴附于窦壁外表面位置;II型,肿瘤处于侵犯窦外侧隐窝位置;III型,肿瘤充满单侧窦壁;Ⅳ型,充满窦顶壁及单侧窦壁;Ⅴ型,上矢状窦腔仅剩下一侧窦壁未充满肿瘤,其余全部闭塞;Ⅵ型,肿瘤累积充满窦腔的所有窦壁,致窦腔全部闭塞[4]。

术前主要是需要对颅内上矢状窦旁脑膜瘤进行肿瘤大小、定性、质地、脑组织边界、矢状窦和肿瘤的位置关系等进行诊断,同时还包括上矢状窦是否闭塞以及窦与肿瘤组织周围生成的静脉关系等。当前对其进行术前诊断评估的主要手段包括CT、DSA及MRI等,三种方法在评估诊断方面存在不同的优势[5]。临床中通常采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脑膜瘤进行定性诊断,其影像表现特征为肿瘤边界显示清晰,增强扫描后可见明显地均一性强化,可显示出脑膜尾征表现特征,对肿瘤侵犯上矢状窦的程度也可较为清晰的展现[6];MRV可进一步显示上矢状窦自身的通畅程度和肿瘤与窦腔闭塞后周围产生的侧支静脉的解剖关系,特别是三维MRV成像对脑膜瘤及其周围组织评估的特异性较高,敏感性也较强[7]。DSA在对脑膜瘤评估诊断中,对于周围具有重要脑血管的解剖位置的观察及对位置较深的大型脑膜瘤的评估价值较大,同时对于颈外供血较为丰富的大型脑膜瘤,可更为清晰的选择供血动脉进行闭塞,有效减少了术中出血,从而保持手术中清晰的视野,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但由于DSA注需射造影剂、费用也相关较高,因此由于经济原因及医院条件限制等因素,患者早期出现症状时通常先进行CT检查,但CT检查在脑膜瘤诊断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低,其优势在于普遍性强、价格较低,且其在评估肿瘤对颅骨骨质的侵犯程度方面有一定优势[8]。

本研究发现,非增强的MRV在术前评估上矢状窦脑膜瘤窦的通畅性及侵犯程度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MRV高估了上矢状窦闭塞情况,对静脉侧支通路数目有所低估。同时,MRV组患者手术全切除率较未进行MRV组显著升高。3D-CTA通过处理脑膜瘤的螺旋扫描所获得的图像,建立脑血管、肿瘤与颅骨三者间的3D立体关系,能对建立起的图像进行全角度观察,同时将脑血管、肿瘤与颅骨设定不同颜色后对比时,可更为直观的评估各组织间的关系,对脑膜瘤的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9]。3D-MRV在临床中具有无创、无需注射造影剂、无肾毒性、费用相对低且操作简单等诸多优点,因此本研究推线选用MRV对窦旁脑膜瘤进行手术前的诊断评估。

综上所述,非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可更加清晰地展现脑膜瘤引起的静脉窦闭塞及静脉侧支通路,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术中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1]白吉伟, 王光华, 沈宓, 等. 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在矢状窦旁及窦汇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 28(2):189-192

[2]秦虎, 周庆九, 刘波, 等. 磁共振静脉成像对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术前评估[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 28(9):927-930

[3] 陈学飞, 阙松林, 丘博文, 等. 相位对比法 MRV 对脑膜瘤与颅内静脉窦关系的术前评估价值[J]. 磁共振成像, 2014, 5(4): 279-282.

[4]颜抒阳, 高宝山, 邓东风, 等. CT 静脉成像和磁共振静脉成像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 2013,8(2) :182

[5]安艳玲, 刘桂芬, 赵晓军. 脑膜瘤的磁共振成像 96 例诊断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3, 42(2): 144-145.

[6] 刘勇, 陈正君, 罗丽, 等. CT 与 MRI 在小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 CT 和 MRI 杂志, 2014, 12(1): 33-35.

[7]张翠仙, 赵晓军, 安艳玲, 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脑膜瘤和胶质瘤的准确度评价[J]. 比较法研究, 2014, 26(2): 106-113.

[8]张春锋, 钱小建. 增强前后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显示脑膜瘤与血管关系的比较[J]. 交通医学, 2014, 28(3): 273-274.

[9] 李迎春, 陈加源, 吴筱芸, 等. 颈静脉孔区原发肿瘤 CT 和 MRI 诊断对比分析[J]. 中国 CT 和 MRI 杂志, 2014, 12(4): 50-53.

1006-6586(2016)03-0016-03

R445.2

B

猜你喜欢

切除率脑膜瘤磁共振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超声及磁共振诊断骶尾部藏毛窦1例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36例临床分析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疗效观察
新辅助治疗对直肠癌的疗效研究
凋亡相关基因BAG-1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鼻咽癌中的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