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很多传统婚俗在“物化”女性

2016-02-04本刊编辑部

新传奇 2016年9期
关键词:物化彩礼新郎



很多传统婚俗在“物化”女性

恋爱难,结婚更是不易。通过接下来这个婚礼上的送亲经历,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婚姻中的另一番模样。

男人要立三纲

闫老师的老家在河南东部的一座城市,父母都是从小在农村长大,所以我(作者)今年过年得以回到村里,参加了其表姐婚礼上的送亲仪式。

我们来到闫老师的一个姑姑家,也就是这个表姐的娘家。这是在村子比较里面的一个平房,远远地看见院门口停着几辆车,前面两辆是小翻斗车,第一辆的斗里装着一个炮台形状的东西,细小的炮筒有五六个,据闫老师的表弟解释,这是到了男方家的村口要放炮的,第二辆斗里装着一些盖着红色皱纹纸的家具,应该是嫁妆。走进不大的院子,里面站满了亲戚们,我们跟他们寒暄了一阵后进了屋子,表姐正坐在这张床上。她穿着一件长袖带毛边的白色婚纱,看到我们来了,就邀请我们跟她到院子里拍照。

这时外面吹起唢呐,乐声有些悲凉,这证明表姐要出门了,有人帮表姐往头上盖红纱、拿花的时候,我到外面去看唢呐队。这个简易唢呐队基本是一个家族产业,由三个人构成,一男一女各拿一支唢呐,还有一个小男孩,年纪不过十岁,穿着棉睡衣,拿着一个木梆子随着乐声有规律地敲击。

最后一辆车门打开了,两个女人拿着扫把探进车座上扫了一阵,表姐就出来了,她头上盖着红纱,由姑姑、一个表嫂、一个表妹和另外两个陌生女人簇拥着。她左手拿着一束花,右手握着一个手电筒(大概是代表日子一路光明的意思)上了车。到了路口,大家一起目送车辆渐渐驶离,父母也不能跟过去。新娘到了男方村里,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就开始婚宴,参加者只有男方的亲戚。等到第二天,女方的亲戚再一起到男方家里去,重新再开一席,仍由男方家里操办。

我们转头回到了空空荡荡的家,走进另外一间屋子,大家都在随意聊天。在进门左边的墙上贴着一大张海报,中间写着“家和万事兴”几个大字,下面有一个照片,看上去是一家人,一对老年人,一对中年夫妇,加上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围绕照片分别有几个框框,里面写着“夫妻道”、“婆媳道”、“丈夫道”、“妻子道”、“姑娘道”等等,我主要看了两个,一个是“丈夫道”,内容是:“男人属阳,是天,是一家的栋梁。男人像天上的太阳,天清则地宁,万物生长,所以男人要立三纲……”在这个地区,这是一个普遍都接受的观念。我看的另外一个是“姑娘道”,写的是“姑娘是一家的贵星,是世界的源头,齐家之本,清国之源。要想家庭好、社会好,必先从培养好姑娘起,有了好姑娘,才有好媳妇、好母亲、好婆婆,才能有好子孙,好社会。姑娘当性如棉,温暖、洁白、柔和、绵长。温暖当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相夫教子,和睦邻里;洁白当守身如玉,不做西方媚俗文化的牺牲品……”这里当然是传输了一个观念,即女生成长过后的社会角色也无外乎媳妇、母亲、婆婆这几种,职责也就是培养好子孙,让这些子孙去创造好社会。

大家吃午饭时讨论了一阵新女婿、聘礼和嫁妆。当地结婚有一系列的程序,基本还有“纳采”的过程,男方家里要给女方家一定数额的钱当做聘礼,有的女方家里会直接问男方家里要一定数目的钱,也有的是要东西。

在家吃晚饭的时候我们又聊到婚礼,忽然我和闫老师都反应过来一个事儿,就是早上接新娘的时候,好像没看到新郎……闫妈告诉我们,当地农村娶亲,新郎都不去接新娘的……这好像是一种比较掉价儿的行为,除非是要“大办亲”,比如女方家比较有钱有势力的,新郎才会去接新娘,一般都是男方家派四个女眷来女方家接亲。

“过门”心态

在很多地区,仍然将这样的婚俗看成是理所应当的一种行为。

以上海为例,大多也都有一个“接亲”的环节。新郎带着伴郎团到新娘家里去,伴娘团有一系列为难新郎和伴郎团的活动,然后才能把新娘交给新郎,新郎把新娘背上车,到了新家里,或者新郎的家里,再把新娘背上楼,完成了“接新娘”的过程,这实际上暗含了一种“过门”心态。

由这种“过门”心态衍生出来的问题就是,时至今日,男方仍然会给女方家里“彩礼”这种东西,现在只是形式变了,比如可能是银行卡,可能是钻戒,女方也会要求男方家里一定要买房子。用钱换女儿这种事跟卖了家里的一件东西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要求买房也没有任何道理,只是在寻求一种虚假的心理补偿。最近,很多论坛、电视节目都开始讨论“天价彩礼”的问题,我看到过关于此的讨论,基本分为两种观点,正方认为,给彩礼是对的,甚至有人算了一笔账,比如你给十万块钱彩礼,换来一个妻子给你洗衣做饭、做爱、生孩子带孩子、孝敬你的父母,如果她能陪你五十年,那么你的成本就是每天五块五,你有什么不知足的,还抱怨彩礼多?另外生孩子的时候拼死要男孩,娶媳妇又嫌彩礼多,好事怎么能都让你占了呢?

而反方认为,现在女孩子越来越物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真是世风日下,人人向钱看。还有一类观点则一定要把这些放在庞大的时代语境下,通过城乡二元结构、工业化、城市化、农村空心化等等来解释。最有趣的是,正方观点似乎是站在了女性的立场,就像前些年的一首很流行的歌曲《妻子挺辛苦》,歌中设定了一个在家任劳任怨的“伟大的中国女性”形象,好像在讴歌女性一样,然而他们想当然地把”起早贪黑紧忙活,上班回来就下厨,一天三顿家常饭”、“买菜烧水洗衣服,下有儿女上有母,为了孩子操碎了心”作为女性婚后理所应当承担的事,还要做到“给点安慰就满足”,这些歌词从男性的角度唱出来,这时的女性完全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家庭的一个必需品,而此时的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是完全缺失的,他们需要做的只是以男权话语的衡量准则来肯定女性的这些付出以及“相夫教子”这一传统形象,歌曲结尾唱道“丈夫心里最有数”,那么之后呢?歌曲唱到这里就结束了。

对于“天价彩礼”,以上几种观点的人各自都阐述得头头是道,但是否有人意识到,这类讨论把“彩礼”这件事的合理性当成了一个大前提。

然而用物质来衡量人或者情感,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价值观念,说白了其实还是在物化女性,男性把女性当做一种物品、女性也把自己做一个筹码在婚姻市场上去交易。男性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并没有获得什么利益,盖房子、买房子、给彩礼、办婚礼,生了儿子的父母也是满肚子哀怨。因为人们从根本上认为,结婚,男性会获利,男性的家庭会迎来新人,所以需要前期投入。还是“过门”观念在作祟。

此外,我也非常反对在婚礼上父亲牵着女儿的手走上台,把女儿交给丈夫的这个环节,好像是一件物品的交接仪式。这是婚礼上一个大家都喜爱的煽情环节,代表了女生走上人生另一段旅程,从“女儿”的角色转变为“妻子”的角色。这个环节是婚礼的象征性和仪式感的重要部分,每个人都像被既定程序设置好的按钮。

物质与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嫁”与“娶”的观念应当最终和解为“结婚”,即两个人的结合。婚礼的确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仪式,它象征的是两个人的成年。没有一个人应当在婚姻当中失去原本的家而走向另一个家,而只是每个人都多了一个新的家,即组成了一个共同的家。婚礼应该是一个团圆、幸福的过程,失去、告别、眼泪、交接,都不应该是它的内容。

猜你喜欢

物化彩礼新郎
高炉混合喷吹煤粉的物化性能研究
新郎与新狼
综合物化探在招平断裂带中段金矿深部找矿的应用
该不该倡导“万元彩礼”?
物化-生化工艺处理页岩气采出水的工程实践
我,结婚不要彩礼
彩礼逐年涨,男娃不敢养——农村“天价彩礼”已成脱贫障碍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天价彩礼
《笑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