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一大会议由上海移址嘉兴南湖偶然之中蕴含着历史的必然

2016-02-04

浙江档案 2016年1期
关键词:南湖嘉兴上海

历史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体,历史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中也蕴含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历史正是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中不断演进的。中共一大会议由上海移址嘉兴南湖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30日晚,会议遭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破坏,被迫中断。经过商议,代表们选定嘉兴南湖作为续会的地点,完成了建党最重要的议程,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上海会议遭到敌人破坏而被迫停会后,在商议续会地点时曾有多种不同主张,并非嘉兴南湖一地之选,最后一大代表选定嘉兴南湖而不是别的地方作为续会地点,从表面来看的确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若仔细考究,就会发现在这偶然之中蕴含着历史的必然。

一、嘉兴具有中共一大续会的“天时”条件

(一)嘉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代以来得风气之先,工商业比较发达

嘉兴历史源远流长,7000多年前已现人类文明曙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种稻为业,形成了“江南文化之源”的马家浜文化。后渐为天下粮仓,至六朝,“嘉禾之区”美名已扬四方。隋开江南运河贯全境,唐兴航运港口通外洋,渐为“浙西首藩”“江东都会”。宋时粮桑并茂,渔牧齐进。明称“衣食海内”“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嘉兴土沃民秀,史称“士慕文儒”“师古好学”“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学风兴盛,“奇才秀士辈出”。自唐至清,共出状元12人,进士1945人。汉有辞赋家严忌、严助,晋有“文藻独步”的陆机和陆云、志怪小说家干宝,唐有诗人顾况和刘禹锡、名相陆贽,宋有词人朱淑真,元有画家吴镇,明有收藏和鉴赏家项元汴、史学家谈迁,清有棋圣范西屏、文学家朱彝尊、农学家张履祥、书法家王概,近现代有国学大师沈曾植和王国维、数学家李善兰和陈省身、海派画宗蒲华、文化宗师张元济、著名翻译家朱生豪、文学家茅盾、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电影奠基人史东山、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和褚辅成、军事学家蒋百里、水利专家汪胡桢、铁路专家徐骝良,等等。嘉兴名人涵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等各领域,大师、巨匠、贤臣、名士如潮之涌,蔚为壮观。

受近代上海开埠及洋务运动的影响,1882年,嘉兴开设轮船码头,有了汽船交通设施;1883年,电报局成立,有了近代通讯工具(1896年开办邮政,1901年正式设立邮政局,1915年开办电话);1895年美国基督教会建立福音医院,有了近代医疗事业;1896年嘉兴设立海关分关,成为对外开放之始;1900年在全国教会学校中享有一定声誉的近代学堂——秀州书院建成。1909年沪杭铁路穿境而过。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为近代工业的开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嘉兴逐渐出现了一批仿造机械动力操作的民族资本企业。1910年创建嘉兴永明电灯公司,首次使用电力。1912年,嘉兴培利布厂创建。20世纪20年代先后开办了杭州纬成公司嘉兴裕嘉分厂、嘉兴禾丰造纸厂、嘉兴福兴丝厂、秀纶丝厂,还有一批布厂、袜厂等,近代工业颇具规模。

随着沪杭铁路通车和内河航运的发展,嘉兴逐渐出现新型商业。传统商业日渐改变,商品进出主向上海,其次杭州、苏南。城内各类货物批发或代客买卖的经营逐渐发展,购销渠道延伸南北各省。民国初,英美烟草公司以及亚细亚、德士古、美孚等石油公司来嘉兴设经销商行,建造商品仓库,经营批发和中转业务。其时国际丝绸贸易颇为兴旺,银行、钱庄和百货饮服行业也纷纷兴起。

清末新式教育兴起,嘉兴办学走在全国前列。1900年,首创新式小学竹林启蒙义塾。1901年,嘉兴府中学堂等新式中学成立。同年,余贤初等小学堂创办。1921年左右,嘉兴县共有国民小学120 所;另有民间私塾上百所,中等以上学校 5 所,还办起了很多女子学校,女性解放运动走在时代前列。嘉兴还设商科职业学校。1919年,开办义务夜校,被陶行知誉为“平民教育策源地”。

(二)嘉兴近代以来思想多元,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嘉兴河海相间,水乡泽国,人与自然和谐一体。受运河牵引,嘉兴汇集了八方宾客而变成了一方活水码头,具有“江南水乡文化之源”的美誉。四通八达的地理环境和人员的流动融合,形成了嘉兴包容的人文心态,对不同文化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再加上毗邻上海,这使得嘉兴人不自我封闭,而拥有面向世界的心态和眼光,乐于接受新生事物,适应时代潮流。在中国近代百年的历史中,无论是维新变法,还是反清革命和“五四运动”,嘉兴籍人士都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投身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甲午战争以后,维新思潮兴起,出现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嘉兴籍政治人物,他们或保守、或开明、或激进,展现了风云际会之时嘉兴人思想的多元性和开放度。1895年11月,沈曾植等率先在北京发起“强学会”,为全国第一个维新组织。张元济是戊戌变法时期受到光绪皇帝接见,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意见建议的维新官员,当时光绪帝所读新书都是由他提供和递呈的。他俩是维新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浙籍士人。随着维新运动在全国各地的开展,嘉兴也积极行动,传播了一些科学文化知识和变法图强的思想,开启了变革的风气。沈钧儒早年主张效法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是推动成立民选议院的代表人物,在看到满清朝廷坚持封建专制的顽固立场后,转而走上民主革命道路。

清末民初,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一些嘉兴籍先进人士因时势刺激,思想趋向激进,从依靠清政府主导的维新变法的幻想中逐渐走出来,深入研究西方思想,并接受孙中山倡导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及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等理念。他们以宣传鼓动新思潮为己任,涌现了一大批反清反封建专制的斗士,嘉兴由此也成为了浙江革命的策源地。敖嘉熊、龚宝铨、王维忱、褚辅成等人立志革命,他们有的留在嘉兴本地,有的辗转于日本、南洋和国内各地,鼓动宣传,开启民智,建立机关,壮大武装。1902年,敖嘉熊在杭州与王维忱、蒋百里等组织“浙会”,研讨时政,主张革命。1904 年建立温台处会馆,成为浙江革命党人秘密联络中枢,是浙江第一个革命机关。1904年冬,龚宝铨参与创立光复会。褚辅成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矢志革命,为同盟会浙江支部长,领导浙江辛亥革命。1909年柳亚子等人成立南社,嘉兴知识分子纷纷参与其中,沈钧儒即是其社员。南社抨击专制独裁,一度成为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宣传部。1911年11月5日,褚辅成、吕公望、朱瑞等光复杭州,建立共和政制,褚辅成是这一行动的重要领导者和组织者,担任浙江军政府政事部长;沈钧儒任都督府警察局长,次年加入同盟会。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后,“二次革命”爆发,褚辅成在浙江领衔对袁世凯提出弹劾,沈钧儒也从事了倒袁活动。

“五四运动”爆发后,嘉兴学生积极响应。他们罢课、示威游行,组织爱国团体、抵制日货、倡用国货。学生的爱国举动得到了广大嘉兴民众的同情和支持,爱国斗争很快发展成为全民性的运动。海宁民众宣布开除卖国贼陆宗舆乡籍,并立碑三块,上书“卖国贼陆宗舆”字样,以示众人,将嘉兴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向了高潮。

(三)嘉兴有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土壤和参与建党活动的先进分子

1915年,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创刊第一卷时名为《青年杂志》)的出版为标志,逐渐兴起了一场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向封建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在嘉兴,较早受到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是一批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的进步知识青年。“五四运动”前,沈雁冰、沈泽民、王贯三、沈选千等一些进步知识青年奔波于上海、南京、杭州、松江、嘉兴等地,在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中,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开始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积极倡导者有了初步的联系和交往,逐渐接触了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新青年》《每周评论》《晨报副刊》等一批进步刊物,受到了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启迪。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他们深感黑暗愚昧导致家乡的落后和封闭。怀着改造家乡、开通民智的责任感,他们通过书函,或返乡之际,向家乡传送《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与家乡民众,特别是一批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进行思想交流,传播科学与民主思想。

此外,嘉兴、嘉善、海宁、桐乡等地的文化教育界中的一批热血知识青年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用白话文写作,发表新诗歌等,抨击旧式教育,倡导“尊重人格”“个性解放”等教育思想,为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而呐喊,在新文化运动的巨潮中掀起了一阵阵热浪。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发展为以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嘉兴的一批进步青年,特别是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走出了“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奋斗圈子,以青年人特有的热情和政治责任感,在继续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同时,努力学习和介绍各种思想学说,探索和追寻救国救民的真谛,成为新思潮的积极传播者。其中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的一些激进的知识青年,凭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陆续向家乡民众特别是家乡的进步青年传送介绍新思潮的进步书刊,这一方式成为他们向家乡民众传播新思潮的重要途径。以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新青年》等一批进步刊物在嘉兴青年中的传阅和新思潮的传播,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在嘉兴已进入了新的阶段。

同时,他们积极筹建进步社团,编辑出版进步刊物,如“桐乡青年社”“新塍青年读书会”、嘉善“共读社”、海宁的“晦鸣读书会”等进步社团纷纷出现;《新乡人》《新塍半月刊》《秀州钟》《黎明周刊》《少年新塍》《平湖日报》等一批进步刊物应运而生。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开始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先后参加者17人,其中有嘉兴籍先进知识分子沈雁冰、沈泽民,他们为建党做了许多工作。

二、嘉兴具有中共一大续会的“地利”条件

(一)嘉兴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嘉兴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北负太湖,西接天目之水,大运河纵贯境内。市城处于江、海、湖、河交会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在上海、杭州中间,区位优势明显。历史上今上海部分区域曾与嘉兴属同一行政区域。明朝胡震亨著《海盐县图经》曰:“秦并天下,始置县曰海盐……县境兼今海宁、平湖及松江全郡地。”据考证,其时海盐县境包括今海盐、平湖、金山县、海宁、松江、奉贤、上海县的一部分。唐天宝十年(751)设华亭县,为“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所置,地域包括上海原淞南一市七县。另据《嘉兴市志》记载:“梁天监六年(507),从海盐县境内分出一部分新建前京县,其地在今上海的金山县和嘉兴的平湖县境……太清三年(549)又分海盐、前京二县地,设立胥浦县,其地在今金山县境。这是上海市境内建制最早的两个县。”长期以来,嘉兴与上海地理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融、习俗相通,两地间人流、物流、商品流、信息流密集,关系十分密切。

(二)嘉兴有便捷的交通条件

嘉兴自古交通发达,运输便利。境内的大多数河流可常年通行,水上运输很早就达到了“以舟为车,以辑为马,往若飘风,去则为以”的境地。近代以来,嘉兴地区蚕丝贸易兴盛,又带动了交通运输条件的开发。其商贩道路,水路东由江苏吴江的震泽而达上海,南通杭州,西走湖州,北抵而达苏州无锡,其他各大市镇和较大乡村,各有定班航船。五口通商以后上海成为新兴的商埠,方便快捷的水路运输使嘉兴地区丝绸产业的外向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1909年沪杭铁路通车,铁路更是成为贯通嘉兴的交通大动脉,从嘉兴乘火车至沪、杭均不超过3个小时。中共一大休会后,当时也有代表建议到杭州续会,但从上海到杭州费时太多。根据当时的火车时刻表,乘坐早上7∶35的火车要下午1点多才能到杭州,不能在一天之内结束会议,故没被采纳。而到嘉兴,乘坐早班火车,10点多就可以到达,晚上即可乘坐夜班车返回上海,可实现“尽一日之辰来结束这个会议”的设想。

(三)嘉兴有安全的会议场所

嘉兴是一个不为人注目的风景旅游小城,早在六朝时就是游览地。城南的南湖,素来以“轻烟拂渚,微风欲来”的迷人景色著称于世,史书早在三国时期就有记载。宋代以后南湖与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湖。岛上有烟雨楼,重檐画栋,朱柱明窗,在绿树掩映下,非常雄伟。乾隆六下江南,八次登烟雨楼,先后赋诗二十余首。当时的嘉兴与杭州比较,杭州属大城市,繁华热闹,军阀与外国势力控制严密,密探出没无常,且西湖游人太多,容易暴露。而嘉兴由于历经战火侵袭破坏,至近代城市规模一再缩小,已经从南宋时的江东大都会沦为衰落的小县城,不是反动统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像杭州那样引人注目,在南湖租一条游船,闹中取静,以游湖为掩护在船上开会,不会引起上层官僚和密探的注意,比较隐蔽、安全。

三、嘉兴具有中共一大续会的“人和”条件

中共一大13位代表,包括筹备中共一大的核心人物李汉俊、李达,都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代表中也没有江浙一带的人,他们大多对江、浙、沪的环境不太熟悉。李达夫人王会悟,在“五四运动”后即从浙江来到上海,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她对上海和浙江相当熟悉。中共一大会议能够从上海移至嘉兴南湖续会,她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王会悟是桐乡人,曾在嘉兴女子师范学校就学,熟悉南湖情况

王会悟,出生在浙江桐乡县乌镇一个普通家庭,其父为晚清秀才,靠教私塾养家度日。她自幼便在父亲的私塾就读,接受启蒙教育。13岁时,父亲病故,家境拮据,于是开始接替父亲教书。由于感觉自己资历浅薄,她于1914年到嘉兴女子师范预科读书。学校位于南门范蠡湖畔,距离南湖不远。她在嘉兴就学期间,到南湖游玩过,对南湖情况较为熟悉。一年后返乡教学,她把学校里接受的新思想新知识都传授给了学生,并开设了国文、算术等课程。后来因学生增多,原有的课堂不能容纳,便借用房屋,独自办起了桐乡第一所女子小学。在女子小学里,她开始宣传新思想和倡导新风俗,鼓励女孩剪辫子,反对童养媳和女子缠足的陋习,将社会进步的新风气带到闭塞的乡村。

(二)王会悟学生时代就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是首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

1916年,王会悟到湖州湘郡女校攻读英语。由于家境贫寒,她一边读书,一边教低年级学生中文。在校期间,王会悟热衷于倡导和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她还经常阅读《新青年》,并且用白话文给陈独秀、胡适等写信,表示赞成提倡白话文,拥护他们所宣传的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令她意外的是,陈独秀给她回信鼓励。学成以后,王会悟萌发了要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增长才识和锤炼自己志向的想法,1919年通过沈雁冰的介绍,她独自来到上海,寻求妇女独立解放的道路。经上海学联介绍,她参加了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因工作热情负责、思想进步,深得会长徐宗汉(辛亥革命元老黄兴夫人)器重,担任文秘工作。1920年,她加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此时的王会悟已经成长为一名用知识和进步思想武装起来的新女性了。

(三)王会悟是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全程参与一大会务工作

在初到上海的日子里,她住在徐宗汉家,之后又搬到陈独秀家住。当时李达是全国学联总会的留日代表,回国后也住在陈独秀家。王会悟敬佩李达坚定的革命信仰和渊博的学识,而她作为新女性的革命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也使李达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1920年下半年,志同道合的王会悟与李达在陈独秀家的客厅里举行婚礼,结为伉俪。

正是与李达的结合,使王会悟有机会参与一大的筹备工作。1921年6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先后到达上海,并与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李达、李汉俊建立了联系。经过几次交谈,他们一致认为应尽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李达、李汉俊同当时在广州的陈独秀、在北京的李大钊通过书信商议,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李达就成为一大的具体筹划者,他把安排各地代表住宿地方、开会地点及其他一些事情交王会悟去办。

1921年7月30日晚,中共一大会议由于遭到法租界巡捕的搜查干扰,被迫中止。在休会的时间里,代表们聚集在一起,讨论确定新的开会地点。在代表们焦虑万分、举棋不定的紧急关头,王会悟自告奋勇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想起了自己在嘉兴女子师范读预科的时候曾经去游玩过的南湖。她列举了南湖的诸多有利条件:南湖上有船出租,如果到那里租条船,在船上开会,又安全又方便;南湖的游客比西湖少,容易隐蔽;从上海到嘉兴,只有上海到杭州的一半路,南湖离嘉兴火车站也很近,交通非常方便。她还强调说:“我在嘉兴读过书,熟悉地理环境。我可以乔装成‘歌女’,在船头放哨。万一发生什么意外,还可分散到我同学家里,比较安全。”李达曾在王会悟陪同下游过南湖,对那里的印象也不错,他赞同妻子的提议。董必武、何叔衡等代表都赞成王会悟的意见。当时代表们也找不到更合适的地方,经过再三斟酌和反复商量,大家都认为王会悟的提议不失为一个万全之策,于是纷纷举手赞成。为了安排好在南湖开会的事宜,王会悟和部分代表提早一天先到嘉兴,预订好休息的房间和开会的游船。其他代表第二天乘上海至嘉兴的早班火车出发,大约在上午10点半抵达嘉兴。王会悟已在车站迎候,把代表们领到南湖狮子汇渡口,上了预订的游船。11点左右会议正式开始,到傍晚时分,在完成了中共一大最重要的议程(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选举产生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后,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马克思曾说过,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另一方面,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的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嘉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的确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偶然性背后也蕴含着某种历史的必然,这就是近代以来,嘉兴虽只是一个中小城市,但是反帝反封建运动风起云涌,是一片民主革命的热土。同时,近代嘉兴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出现的许多新思潮新作派,具有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封建专制、解放思想等特点,甚至出现了宣传十月革命的期刊,因而具备了党的一大在此续会的社会历史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嘉兴先进分子积极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活动,最终促成中共一大会议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续会。诸多因素综合起来,为中共一大会议转移至南湖召开提供了必然性的逻辑依据。(本文执笔:嘉兴市档案局姚炎鑫、李伟)

参考文献:

[1]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67页。

[2]嘉兴市志编编纂委员会:《嘉兴市志》(上),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年,第5页。

[3]嘉兴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嘉兴党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第18页。

[4]嘉兴市档案局:《辛亥革命与嘉兴》,2011年,第1—3页。

猜你喜欢

南湖嘉兴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初心》
南湖之春
南湖的船
在南湖,我画下幸福时光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浙江嘉兴卷
南湖早春(节选)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新性质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