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学位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2016-02-03刘坤任红革孙义权
刘坤 任红革 孙义权
摘要:在目前形势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改变以培养“学术型”为主的旧观念,把“学术型”和“应用型”融合起来。本文从改革招生模式、优化培养方案、实行双导师制、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及创新评价机制等方面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探索,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专业学位;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82-02
当前在我国,大多数学术型研究生缺乏学术研究能力,并且工程研究能力也有待提高。为应对此严峻形势,教育部决定将研究生培养模式改为“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自2010年开始减少学术型研究生数量,减少的名额用以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最终增加专业型研究生在研究生中的比例。对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点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为社会培养有一定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具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
一、我国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现行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存在误区。现行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主要是为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提供高级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学术而轻应用的研究生培养倾向,但是大多数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目的却是多样化的。一项研究生攻读学位目的的相关调查表明,有46.3%的研究生只是简单地以获得该学位为主要目的,而绝大部分研究生则希望继续深造,提升个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在转换工作以及职称评聘与职务提升空间等方面的需要,单一的培养目标已不能够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几乎均采用“学位课程+学位论文”的培养方式,这必将不利于对硕士研究生能力的培养。
2.研究生毕业就业与社会需求间存在矛盾。我国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研究生毕业就业难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研究生毕业后由于各方面原因难以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岗位,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毕业后选择考公务员;与此同时,社会实际对毕业研究生的需求与学校实际供给之间存在着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我国普通高等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学术型人才,而调查显示45.8%的研究生毕业后并不想从事所学专业,而是想去企业部门工作,而企业更多需要的是应用实务型人才,二者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差。
二、构建全日制专业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1.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是由各个环节、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结构系统。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专业学位硕士应该在掌握最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要具备相关职业所需的对问题的分析、解决的能力。学校应根据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实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变那种以纯粹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要目的的旧观念,树立“学术型”与“应用型”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既注重学术又注重应用,更注重创新。
2.专业学位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通过在高校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课外其他学术交流论坛以及在校外企业创建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实践活动中进行“干中学”获取积累。在高校知识创造环境和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作用下形成一种有效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并实现高校、企业、社会合作共赢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这个“资源共同体”,构建应用型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三结合”体系。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是指高校与企业共同建设的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将研究生与高校教师和企业工作者密切联系,通过对知识的共同研究创造科研成果,并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通过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支持,通过对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实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形成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中心和重大科技成果形成及转化中心。
三、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的培养策略
1.吸引高质量的硕士研究生。要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型人才,就必须有高质量的生源。辽宁科技大学已推出了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免试入学的概率,紧抓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这一重要契机,使更多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本科生可以免试进入专业学位硕士学习中去,并且要密切联系本科阶段的培养体系,以实现本硕的连贯的培养体系,有利于实现对专业研究生的完善培养。
2.优化培养方案,构建专业型研究生课程体系。为满足学生未来的就业需求,对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要注重以职业需求为木匾的课程体系,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突出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的优势。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重要条件是转变课程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形式方面,应以更灵活多样的方式取代传统的导师满堂灌的讲授形式,如定期开设讲座、研讨会等,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定期进行课堂讨论、科研实践等。根据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以及学科、专业特点,勇于进行多样化指导方式的创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将课堂基础知识教学和教师的研究以及实践工作结合在一起,在引用工程上的成功案例、研究工程实践和科学进展,以及在攻破关键的核心技术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
3.构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学术平台。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校面向所培养的各专业的所有的学术型研究生创建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为他们参与核心技术的研究创建良好的环境,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最新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成果。搭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学术平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促使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成果,而是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创新的能力,为研究生的教育创造新的环境,按照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研究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核心关键技术、注重新产品研发及面向實际的应用。研究生通过课堂学到的知识需要通过实践去证明。另外,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可参与校企合作单位承担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项目工作,可以得到科研经费为项目实验提供经济上的支持。
4.推进双导师制,实行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经验丰富的导师团队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要建立一支具有实践经验的理论型导师队伍,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应满足两个“必须”即必须是承担工程类科研项目的一线研究人员,必须有充足的精力和科研經费。导师既要传授给学生最前沿的学科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活动中去,鼓励学生在进行创新活动的时候要遵循“自选项目、自主设计、自己动手、自由探索”的原则。校外导师既要指导学生进行选题,完成论文,还要及时观察学生在企业实践学习的情况并给研究生提出意见和建议,进行科学指导。
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和校外企业进行结合,聘请校外有经验的企业家走进课堂对研究生进行指导。辽宁科技大学2011年以来已与中科院金属所、钢研总院及鞍钢技术中心等科研院所、企事业进行多方面的合作。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指导研究生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详细了企业的生产流程,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行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不仅可以使校外的导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为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做铺垫。
5.创新评价机制,建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考核标准。根据不同类型的研究生的具体情况以及之间的差异,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专业型研究生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机制的创新继而推动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校完成基础理论课学习,在企业完成专业课、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等,业参与论文、成果等方面的评价,辽宁科技大学2011年全面制订并启动专业型硕士各工程领域不同形式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突出专业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社会性价值和实用性价值,使专业型研究生的论文来源于实践课题并能够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中,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论文评价以解决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关键技术以及实际问题为创新点,对于来源于科研项目的课题,学位论文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4.
[2]刘鸿.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查报告[J].现代大学教育,2004,(4):62-66.
[3]张乐天.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及思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5):90-94.
[4]侯健,赵辉,于波.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素质培养的定位与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7,(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