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我的班主任章祖安先生
2016-02-03沈浩
◇ 沈浩
润物细无声
——我的班主任章祖安先生
◇ 沈浩
在梧桐树浓阴蔽日的杭州南山路上有一座为老杭州人所熟识的高墙,它位于中国艺术学府、前身为国立艺术院的中国美术学院旁。高墙后面是学院的宿舍,里面曾经居住着很多为艺术界所敬仰的名家大师。这样的高墙在改革开放后翻天覆地的城市改造中已然成为了稀罕物。如今,为了文明城市的新貌,虽然它被迫披上了洁白的新衣,但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抹不去的还是那先前斑驳墙体上无数历史记忆的碎片,因为它见证着这个学院乃至整个城市的变幻风云,也和这个城市的人们共同体验着人生的滋味百态。渐渐地,随着记忆的淡却和对历史的生疏,经过高墙的人们更多是以一道风景线来感叹它的高大和厚重,而组成这道风景线的更有从这高墙后面走出的身影。记得是在20世纪,很多美术爱好者时常会因为在这道风景线下邂逅心目中的偶像而欣喜若狂,很多名家大师就是这样每天在这里与追慕者不期而遇。
二十年前,我幸运地考上了这所心向往之的艺术学府,继而读书、留校、工作,从此有机会几乎天天路过这道风景线,也不断感受着里面所传递出来的那种巨大的艺术气场。高墙下面,有一个身影我是那么熟悉。十几年间,他每天几乎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出现在这座高墙下面的,头发始终向后梳得整整齐齐,腰板笔挺,精神矍铄,炯炯有神的目光当中透露着那么一丝威严。他与路过的熟人总是微笑、含胸、点头,让人感受着那种读书人的谦和气质。他就是我四年的本科班主任章祖安教授,当时的他已年过半百。
回忆本科读书的四年时光,总有那么几件事是让我终身难忘的,而这些事大都与我的班主任有关,带着这样的记忆使我对这个学校尤生敬意,对自己是其中的一员倍感自豪。我始终认为一个名校的精神和传承是靠那么一些人和那么一些事将之穿引和弘扬的,在我的班主任章祖安教授身上,我们便体会到了这样的一种力量。
一
章祖安 行书桃花源记(局部) 纸本 2008年
可能是由于社会对艺术界的偏见或误解,人们往往习惯用散漫和不修边幅的有色眼镜去认识所有艺术圈的人,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了。二十年前的我,刚刚跨出当时杭州最好的一所高中校门,自有那种解脱极规律甚至极机械生活的欣喜,潜意识里认为进入美术院校便可从此自由和散漫一些了,但是没想到大学的第一堂课就让我完全改变了我的想法,以至于到目前为止,我一直保持着规律、守时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章祖安 行书杜甫哀王孙句 178cm×48cm×2 纸本 2010年
记得开学之前,听说我们班共六个男生,来自全国各地,还有一个葡萄牙的外国留学生插班进修,班主任是书法专业资深的教师章祖安先生,只听说章老师是出了名的严格,不曾有过请教便萌生敬畏。开学第一堂课的那个早上,六个同学不约而同早早地到了教室,由于班上有较年长的同学,因而一切组织得井井有条,有人打扫卫生,有人打水,有人泡茶,最后静候班主任的到来,但唯有外国留学生还不曾出现。8点钟,一个收拾得干净利落、目光淡定的年长教师非常准时地迈入教室,大家都清楚这应该就是章祖安老师了。可能是看到眼前一切井然有序,他略带一丝微笑地开始了开场白。五分钟后,有敲门声,章老师面无表情地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外国人用中国话说她是这个班的插班留学生,意思自然是想进来上课。没想到,章老师的回答竟然是“已经开始上课,你不用进来了”。于是,他就把门关上了,任那个留学生敲门他始终未开,继续他的课程。从那以后,我们班上课几乎无人迟到,即便到高年级也基本保持着沏好茶等老师上课的习惯,这在艺术院校应该是不多见的。开学的第一堂课让我们始终记忆犹新,在我们的记忆里,国人对外国人总是客气和包容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更将之待为上宾,对外国人如此“不客气”的事就发生在那时那刻我们的老师身上。六位学生都不由得对眼前这位严师更多了几分敬畏,他让我们领略了“一视同仁”,也让我们意识到了对于课堂而言,什么是“天”,“天”就是一种“敬畏”,对纪律的敬畏,对师道的敬畏,对知识的敬畏。这种敬畏可以使一个班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而对于一个人而言,则可能影响其一生的为人处事,乃至世界观。
二
大学的课堂对于所有刚离开中国传统满堂灌式的高中教育的学生而言是新奇的,而二十年前的艺术教育课堂则更是让众多墙外的人充满了好奇,究竟教什么?学什么?记得,当时的我们是冒着两年招一次,一次全国仅招了六个书法本科生的风险考上这所令人羡慕的学校的,自然最初每个人都有着一种无名的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随着一些课程的到来逐渐地被淡化,进而又转化成一种动力。古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书法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当时是章祖安老师亲自讲授的。作为一个在美院几十年的资深教师,章老师偶尔会无意间向我们流露出长期站在讲台上说着一些时常重复的话的苦恼。因而,他的古汉语课几乎从不照本宣科,他时常从课本讲到生活,从为学讲到做人,用不同的方法调节着课堂气氛,使一堂原本内容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而具有实效性。记得有一堂课我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是当时古汉语课程阶段的第一堂课,章老师讲授的内容几乎没太涉及课本,但他兴致很高,一直讲到了时事,甚至谈及当时刚刚兴起并极为热门的股票。他让我们有空可以到股票市场门口去看看,当时我们只当是一句闲话一笑了之,但事后恍然大悟。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中不正隐含着一个十分关键的艺术思考吗?艺术的感悟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股票市场门口,来来往往的人们行色匆匆,我们可以观察到每个人的动态,可以从他们的脸上看到对于股票涨跌的喜忧,甚至可以从中洞悉经济的晴雨,这正是艺术创造最不可或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事实上这一堂课对我们影响还并非仅此而已。课结束前,章老师提出了作业要求,强调必须熟读课文,要求将古文注释中每一个字、词的注解逐个掌握,不能有任何遗漏,考试则采用近乎机械的默写方法,态度十分严肃,全没有了先前的那种轻松,这将我们一下子从自由开放的课堂气氛带回到了严谨的书本知识,而感到了做学问的压力和严肃。已习惯了做选择题而少求精确和甚解的我们因为心虚而优越感顿无,这一堂课让我们加深了对做学问来不得半点偷懒的认识,只有扎实的学问基础才能为我们一生受用。如今,这个课堂实例我常常会跟时下习惯于接受式教学方法的学生聊起,提醒他们要善于捕捉和思考老师上课的每一句话,否则很可能会无意中错过一些十分重要的真知灼见,而对于做学问则必须踏踏实实,无捷径,更不可取巧,模棱两可。
三
时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提法十分时髦,这在以经济为价值标杆的今天,似乎已上升成为了一个口号,变得有相当高度。然而,就在我读书的那个年代,这种“以生为本”不是口号,而是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在老师身上深切地感受到了这样的温暖。
章祖安 行书清厚浑睦四言联 179cm×47.5cm×2 纸本 2012年
1992年4月,是我们进美院的第一次下乡考察课,目的地山东,当时已55岁的章祖安老师决定亲自带我们下乡。这是我们班第一次集体远行,已近花甲之年,头发也见花白的章老师能跟我们一起去田野考察,作为学生的我们都感到十分兴奋和感动。但没想到这样的感动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六个同学至今还充满着温暖和感激。记得出发的前两天,章老师通知我们他先行一步,让我们随后坐火车到山东兖州,说下火车有人接站。说实话,在火车上我们的心还是未定的。半夜到了车站,两辆奥迪车停在广场上,居然接的就是我们这几个学生,这在20世纪90年代初是多么奢侈的事啊!遇到章老师后才得知,他考虑为我们减轻经济负担,使这次考察能顺利而有所收获,特地利用自己的关系找了接待单位,并提早两天到目的地为接待单位创作了很多作品。北方4月的子时,空气里依然充满着凉意,但刚到目的地的我们内心却是何其温暖,一向在我们心目中只是严师的章老师,用他慈父般的细心和关怀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大家对他少了几分“畏”而更多了一些“敬”和“爱”。接下来的几天,奥迪车全程载着我们,去孔庙,考察四山摩崖……吃、住、行周到缜密,显然是章老师精心安排的,我们一路感受着那种亲和无间,很多细节至今仍在眼前。四山摩崖约有三十余块巨型石刻,大都散落在野草丛生的荒山之中,石刻非常精彩,但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可以通达。章老师一路跟我们同行,考察、评点,记得有一块摩崖要看到必须得爬过一个只可容纳一人身体厚度的石缝,章老师居然跟我们一起匍匐贴身通过。近六十岁的人有如此的体力和身手令我们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叹服,但我想更多的应该是他想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激励我们。一周的考察收获颇丰,我们每人仅花了60元住宿费,剩下的钱大都在归程中买了书。一个长者,一位严师用他无言的关爱,用他的“以生为本”赢得了学生的敬爱。工作以后,跟其他专业的同学会时常讲起章祖安老师,在他们的眼里章老师总是以“严”著称,但在我们这六个同学的记忆里却总是少有这样的感觉,而更多的是他的慈祥和关爱。熟悉美院的人都知道,这样的下乡实例应该并不只发生在我们当中,在我们之前有,在我们之后也有,这已然成为了美院的传统,这样的传统就是靠章祖安老师这样的先生们用他们的言传身教将接力棒接下来,又传下去。这是一种垂范,只要心中装着学生,这样的传统便能代代相传,传之久远。
章祖安 行书吕贞白赠诗 179cm×96cm 纸本 2011年
大学时的很多记忆总是那么清晰而让人难忘,班主任老师章祖安先生用他的润物细无声影响着我成人、为师,点滴的关爱和提携都将化为动力指引我继承这样的精神,接续这样的传统。
(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光
章祖安 山阴章氏(朱)
章祖安 佐韩之印(白)
章祖安 金声玉振(白)
章祖安 佛魔同体(白)
章祖安 祖安印信(白)
章祖安 密云不雨(白)
章祖安 龙战于野(白,附边款)
章祖安 佛魔居(朱,附边款)
章祖安 山阴祖安章(白,附边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