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声乐专业表演训练课程的探索研究

2016-02-03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100000

北方音乐 2016年9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教学模式

张 冉(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 100000)



高职院校声乐专业表演训练课程的探索研究

张冉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100000)

【摘要】声乐表演训练是专门针对声乐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做到唱、演结合,符合艺术市场的现实需求。如何更完善、更适合地在高职院校开展该门课程值得探讨,本文在高职院校声乐表演训练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作出一些探索性的分析研究,旨在结合“职业型声乐技术人才”的专业定位,进行相应的、合理的课程建设、改革措施。

【关键词】声乐表演训练;教学模式;课程内容

一、声乐表演训练课程的教学目的与实用价值

声乐表演属音乐表演范畴,包括了歌剧声乐表演和歌曲声乐表演,随着艺术形式的发展、变化以及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广大听众需要在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方面同时得到满足,这就对声乐表演中的“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剧、歌舞剧、MTV等艺术形式都是这种需求的结果。声乐专业的训练包括声音技巧训练和歌唱表演训练,声乐表演训练课程针对于歌唱表演方向做专门的训练,该课程对高职声乐专业学生非常必要,由于舞台实践经验比较少,他们通常在琴房里能把声乐作品完成得流畅自如,一上台当众表演就紧张、失控,严重影响演唱效果。声乐表演的创作主体是表演者自己,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训练演唱者的表演技能,充分发挥个性进行二度创作,用独有的声线音色和表演方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声乐艺术形象。

声乐表演训练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学习声乐表演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声乐作品进行分析处理,训练表演技能技巧,培养表演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们加强舞台控制力,提高表演技能并借助表演进一步提高声乐演唱能力,充分达到歌唱与表演的结合,更好地适应、胜任各种艺术实践中的歌唱表演、课外节目编排活动以及今后可能面临的声乐教学研究工作。在高职艺术院校开设声乐表演训练课程符合当前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以及艺术人才市场的需求,关于这门课程的探索研究也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二、声乐表演训练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

(一)理论指导实践

声乐表演属于舞台艺术实践,任何实践类活动都必须有强大的理论支撑,要用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行之有效的规律方法进行指导。声乐表演艺术既包含听觉艺术又包含视觉艺术,在日常训练时首先应注重掌握发声技巧理论和舞台表演理论;其次由于该学科涵盖内容的的广泛性和综合性,声乐表演训练包括的具体环节是多种多样的,与台词、歌唱、音乐、形体、表演有关的知识理论也需要学习研究。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的声乐表演训练课程还没有系统、完整的教材,老师仅仅采用简单的教案或口传心授的办法来上课,学生在课堂上反复进行练习的内容可能会表演得很熟练,但由于理论基础过于单薄,接触到新的作品时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另外对于教材的选择不能一味采用本科音乐院校表演训练课教材,要根据高职艺术院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有的放矢”地进行取舍。在课堂上除了与声乐表演技能本身直接相关的理论知识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将音乐美学理论应用于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在表演过程中注重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技巧性与表现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艺术想象力、音乐表演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二)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声乐表演是一门结合了歌唱技能和舞台表演两方面知识的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从高职声乐专业学生现状来看普遍存在演唱能力较低,文化基础较弱的特质,但对于高职声乐专业学生的教学定位又要求在短时间内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型声乐艺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上研究出一套既符合现实条件又满足市场需求的实施方案。该课程的开设时间应在高职二年级,开设时长至少为一学年,学生在新入学之际最紧要的任务是苦练演唱技能,有了扎实稳定的演唱基础之后才能进入到表演的阶段,因此在高职二年级开始声乐表演训练课程的学习最为合理。声乐表演训练是一门系统且复杂的学科,需要经过细致充分的锻炼、足够时间的积累才能完成,学习时长至少为一学年,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属于表演基础训练阶段,将构成整个声乐表演的各环节分步骤练习,包括表情、眼神、站姿、手势、动作、步法等;第二阶段属于表演实践前的准备阶段,包括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欣赏中外优秀声乐作品,经典唱段分析、谱面分析和情感分析;第三阶段属于综合舞台表演及编创阶段,包括独唱、重唱、合唱、歌剧、音乐剧片段等各种演唱形式的舞台表演实践和表演唱、音乐小品等节目的创作、编排实践活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采取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办法依次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三)因材施教、分组训练

高职声乐专业学生通常因嗓音条件、入学基础、演唱能力、艺术悟性高低不同造成歌唱及表演水平参差不齐,在声乐表演训练课上将所有学生放在一起集中教学会出现难以兼顾的局面,教学内容过于简单会使演唱能力强的学生得不到充分施展、发挥的空间,过于复杂又会使基础薄弱的学生感到难以胜任,达不到实践的效果。针对这种状况,在课程中应采取因材施教、分组训练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专业程度和风格唱法的差别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划分组别的方式有很多层次,从演唱水平上划分,可将演唱技术过硬的学生设定为主角、领唱,将基础较弱的学生设定为配角、齐唱;从演唱形式划分,可分为独唱组、重唱组、合唱组;从演唱唱法划分,可分为美声组、民族组、流行组;从演唱风格划分,可分为歌曲组、歌剧组。值得一提的是声乐表演训练课程上的分组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调整,有时候会因为学生演唱能力的增长进行演唱形式的重新分组及演唱角色的重新设定;有时候会根据排演作品的需要进行不同唱法的交叉,比如歌剧《原野》中女主角金子的扮演者通常是民族唱法,而男主角虎子的扮演者通常是美声唱法,排演类似歌剧的唱段时就要打破唱法的组别划分。

三、声乐表演训练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

(一)培养表演的兴趣

对于没有舞台经验的学生来说,从认识表演到接受表演再到擅长表演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尽快帮助学生培养表演兴趣。在刚刚接触表演的时候,学生们最大的难题就是紧张、拘束、不好意思,无法进入表演状态。课堂上可以采取“做游戏”的方法让学生放松下来,游戏训练法在戏剧表演教学中的应用由来已久,通过合理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获得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我们可以参考戏剧表演教学中常用的一些小游戏,也可以根据声乐表演的特质设计一些与音乐元素(节奏、唱词)相关的游戏,游戏教学法不仅可以消除表演的心理障碍还可以增强学生们表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观察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们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除了做游戏以外还可以进行动物模仿、人物角色设定、规定情境想象、无实物练习、松弛与控制练习等来解放天性,挖掘潜在的表演才能。

(二)基本功练习

声乐表演基本素质包括外部活动和内部体验,外部活动是指歌唱时的表情、眼神、形体、步法等外在的表演形式,内部体验是指内心情绪、想象能力、感受能力等内在的情感体会,内部体验要靠外部活动来实现和表达,若想采取舞台行动将音乐内涵呈现出具体的视像,需要进行扎实的基本功练习,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外部活动都是在音乐中进行的,要强调与旋律、唱词的配合和对音乐节奏的把握。

表情训练包括喜、怒、哀、乐、怨、恨、愁七种基本表情以及痛苦、赞美、深情、活泼、惊恐、可怜等多种延伸表情,在课堂上可选择相应的歌曲唱词进行练习,比如在演唱《北风吹》当中“欢欢喜喜过个年”的时候带着“喜”的表情,演唱《梅娘曲》当中“但是你已经不认得我了”的时候带着“哀”的表情。

眼神在表演中显得尤为重要,最首要的眼神训练是焦点练习,歌唱时眼神要集中、不能发散也不能左顾右盼,单纯的眼神训练包括方向、距离、范围的变化,综合性的眼神训练要根据演唱的内容做相应的眼神表达,如看、瞧、瞪、瞟、注视、观察等。

形体训练包括站姿、姿态、手势、动作等多方面内容,在歌曲演唱中的站姿应以直立挺拔为主,保持重心,双脚稍稍分开,小腹微收,肩部放松,身体可根据节奏韵律和情感的变化有所起伏,在歌剧演唱中则需要根据剧情、角色、性格选择相应的姿态,比如老人和少年、主人和仆人、淑女和交际花等等;单纯的手势常用于歌曲演唱中,通常起到指示、描绘、表达情感的作用,如演唱《小河淌水》“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可用伸手描绘月亮升起的情景,再用收手放于胸前指代内心想起阿哥的情感;在歌剧表演中肢体动作要惟妙惟肖,能够准确表达演唱内容,具有实际意义,手势的变化非常丰富,四肢的配合也十分重要,需要在具体作品中细细揣摩。

步法在歌曲表演中主要用于上下台或间奏时的简单移动,在歌剧表演中仍然以剧情人物为主,训练时包括慢走、快走、阔步、踱步、碎步、跑、跳、转身、走-停-走等多种步法,还有角色间脚步的配合、舞步、交叉步法等。

(三)舞台实践的综合练习

舞台实践离不开准备充分的案头工作,对于歌曲表演来说包括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的体裁和音乐风格,研究作品的音乐元素(旋律、节奏、速度、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等)、作品的语言、唱词,总结作品的演唱难点以及蕴含的情感体验;对于歌剧表演来说除了以上这些还包括剧本分析、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及性格特质分析。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些歌曲和歌剧唱段进行分析练习,有助于学生更顺利地完成声乐表演实践活动。

演唱者要学会建立演唱的环境,建立环境是指舞台实践活动进行时使表演者和欣赏者产生画面感,展开想象、身临其境。歌剧表演由于有剧情、人物甚至舞美道具的存在比较容易将观众带入环境,感同身受;歌曲表演则需要通过构思声乐小品来帮助建立演唱环境,练习时可让学生们自选歌曲,通过寻找作品中蕴藏的细节形成戏剧动机,利用艺术想象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歌曲内容提供的情景构思出来。比如在演唱维吾尔族民歌《一杯美酒》的时候,可以想象自己是活泼可爱、情窦初开的少女,在热闹的酒会上手捧一杯美酒向心上人表白,再根据这个情景设定符合音乐节奏、情绪起伏的表情、动作、手势,塑造出准确的音乐形象。

声乐表演训练课还要注意训练演员的交流能力,交流的方式主要有用歌声交流、用情感交流、用眼神交流、用形体交流;交流的对象包括与自我的交流,与想象的对象交流,与同台演唱者的交流以及与观众的交流。另外该课程还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个性,鼓励他们进行创新,使他们在演唱实践中既不一味复制传统的表演模式也不机械地遵循老师的安排,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二度创作,除了训练声乐表演才能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编创能力,让学生为自己设计手势、动作、队形,尝试自编自导自演,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就业的需求。

四、结语

高职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教学模式和课程实施角度关注“声乐表演职业人才培养”是教育教学理念的进步。关于声乐表演训练课程的分析研究应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完善,该课程的规范建设、优化设置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出具备良好演唱技能、能够从事声乐艺术的表演者及相关文化艺术产业的从业者。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教学模式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疫情主题下 美术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与课程内容的学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