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如何讲故事

2016-02-03王文军

传媒 2016年14期
关键词:讲故事电视新闻细节

文/王文军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如何讲故事

文/王文军

当今时代,舆论环境、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2月19号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要善于表达,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只有用讲故事的方式做报道,把故事讲得有趣、讲得精彩,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注意,达到新闻传播的效果。那么,在新媒体语境下,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电视新闻该如何讲故事?怎样讲好故事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画龙点睛

采访是发现事实、还原事实和收集新闻素材的过程,要想讲好故事,记者首先必须深入到现场去。只有在现场,才能与被采访对象面对面交流,才能更接近新闻事实,获取最鲜活、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手素材。对于电视媒体而言,现场报道是最能体现电视优势的报道形式,也是电视记者的一种必备素养。现场报道往往与采访过程融为一体,它要求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面对镜头向观众口头介绍现场环境和事件动态,并采访相关当事人。这意味着,记者必须在新闻事件的现场一气呵成,完成“讲故事”的全过程。

故事讲得好不好,能否打动人,关键看细节。细节是故事当中最不起眼的元素,却往往发挥着大作用,它能够串连故事情节,揭示一篇新闻报道的主题,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记者在现场采访时,除了要关注新闻要素之外,还应当抓住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最引人关注的细节。在“8·12”天津爆炸事故中,央视记者蒋林做现场报道时,特别提到了一个关键细节。他说:“其实浓烟是从我身旁大概50米远的地方过去的,这个时候闻不到现场有任何爆炸或者燃烧之后的味道,但是,当我爬上海关大楼的时候,风向发生了变化,就能够非常清晰地闻到了,而且直到现在,还会觉得自己的鼻腔或者说自己说话的时候,嗓子里会有一点小小的刺激性。”在这个新闻事件当中,危化品爆炸后的空气是否安全,是观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记者蒋林在没有拿到最新空气检测数据的情况下,选择把自己鼻腔、嗓子里的细微感受传递给观众,寥寥几句话所传递出的信息量,胜过千言万语。

细节能够刻画人物形象,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感染力。3月初,淮安市洪泽县人民医院一名医生跪地为患者手术的照片感动了无数网友,为了寻找最佳的手术角度,赵光元医生毫不犹豫跪在冰冷的地上两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记者近距离采访赵医生时发现,那一跪并非偶然,而是出于他的一种本能。赵医生患有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一场手术下来,常常累得直不起腰。有一次手术结束后,手术室护士扶着赵医生下手术台的画面被镜头记录下来,这个小小的细节将赵光元医生无私忘我,救死扶伤的动人事迹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将一位医者的大爱仁心深深烙印在观众的心里。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细节是点睛之笔,也是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法宝。记者现场采访时,必须充分调动感官,捕捉每一个生动的细节。尽管找细节可能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细节的呈现所能带来的效果绝不会辜负了这般努力。

雅俗共赏

电视新闻传播转瞬即逝,要在当下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短时间内实现新闻信息的准确送达,就必须用故事化的表达方式来充分调动观众的收视兴趣。

写稿是电视记者讲故事的一部分,在语言表达上不仅要简洁、准确,还应做到雅俗共赏。这一点可以借鉴当下备受追捧的微博,短短140个字的篇幅何以能如此抓人眼球?究其原因,它既满足了处在高压力生活中人们的快速阅读习惯,也摒弃了刻板的叙事风格,把新闻讲得有个性、有趣味,甚至还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条电视新闻能否唤起观众的收视兴趣,导语和标题至关重要。作为新闻的开头,它必须包含一些最重要的新闻要素,同时也要能快速聚集观众的注意力。就像报纸讲究“第一眼效应”一样,好的电视新闻报道应当在开头十几秒,甚至更短的时间里,把最有吸引力的内容呈现出来,让观众不由自主地想要看下去,否则,再有深度的报道也起不到传播效果。

近几年,一向以庄重大气风格著称的央视《新闻联播》也做出了不少改变。今年春分当日播出了一条报道《春耕新现象:千里去种地 猫冬变春忙》,导语这样写道:“今天是春分了,而眼下,黑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还是冰天雪地,农民通常这个时候都在家里‘猫冬’。不过,今年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的农民不仅没有‘猫冬’,而且还收获了粮食。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则新闻无论是标题还是导语,都十分生动传神,“猫冬”“春忙”,两个颇具冲突的词汇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口语化的叙述亲切感十足,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好奇和期待。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被采访对象也是讲故事的主体,记者要想讲好一个故事,不仅要从自身转变语言风格,也应当遵循一个原则:解说词只是叙事的辅助,凡是能用同期声表达的内容,绝不用解说词来呈现。因为被采访对象的同期声是电视新闻报道中最令人感兴趣,也最令人动情的内容。笔者所在的《淮安新闻联播》栏目曾推出关于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调查报道,在报道中,留守女孩朱仕云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她小小年纪就要承担起照顾奶奶、妹妹,做家务等生活的担子。法院一纸《督促令》将朱仕云的父亲督促回家,可没过多久,她的父亲又再一次外出打工。面对镜头,朱仕云说:“是我让他(爸爸)走的,我实在看不下去他干的那个活了。”原来,朱仕云的父亲回来后,在当地采石场找了一份工作,这份工作既辛苦,又危险,朱仕云不愿意父亲受苦,便主动劝父亲外出打工。这个同期声时长只有几秒钟,却将留守儿童的无奈之情以及困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清晰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了人们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此外,电视新闻更多一种画面语言,记者还要学会声画结合,用生动传神的镜头来讲故事,将人们带入故事的情境中,抽丝剥茧般将新闻信息一一呈现,必然会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文无定式

电视是视听的艺术,电视新闻报道既要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也要让新闻更好看、更吸引人。因此,记者必须克服固有的思维定势,充分发挥电视优势,运用图表、音乐、特技、字幕等多种表现形式来讲故事,不断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视听体验。

同样的故事,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呈现,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传播媒介日趋多样化,传播手段更加丰富的今天,电视记者要想把故事讲好,必须不断创新故事表现形式,挖掘被采访对象的个性特征,以个体映照群体,以小故事反映大主题。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淮安市广播电视台推出抗战系列报道《追忆烽火岁月缅怀抗战英烈》,刘老庄战斗中牺牲的连指导员李云鹏的妹妹李爱云,一生为英雄哥哥和他的战友们守灵。李爱云老人是一位老典型,八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在淮安家喻户晓,这样的报道如果沿袭以往的形式,难免令观众感到味同嚼蜡。记者独辟蹊径,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将那段烽火岁月中的家国故事娓娓道来。李爱云老人向记者展示了哥哥李云鹏的老照片和亲笔家书,动情地讲述了哥哥从参军抗日到最终牺牲的往事,李云鹏参军离家后,就再也没回来过,当说到父亲一直保留着哥哥放过的风筝时,李爱云禁不住潸然泪下,电视机前的观众也感同身受,报道播出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创新故事表现手法,不仅体现在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上,也存在于记者的用心构思和巧妙处理中。央视《新闻联播》曾以15分钟的时长,在头条位置播出《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只为多看你一眼》,感动了无数观众。报道中,K388次列车的列车长王玉梅,11年间在列车上经过家门口528次,却只能透过车窗见一见年迈的父母。春节前夕,她和父母约定在列车经停的广元站见上一面。央视派出两路记者,分别跟拍王玉梅和她的父母,在距离见面3个小时的时候,王玉梅在列车上对镜化妆,希望给父母看到一个好的形象,而与此同时,她年过70的父母正在精心准备女儿爱吃的食物。记者借鉴电影交叉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发生的两种情节交叉剪辑在一起,构成强烈的节奏感和戏剧冲突,让观众随着主人公一起紧张激动,最终双方见面时,亲情的宣泄将故事带入高潮,给观众以酣畅淋漓的感觉。

电视新闻报道的表现手法从来“文无定式”,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一个故事,不仅考验记者的业务素养,也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只有在平时的新闻报道中大胆实践,才能在遇到好题材的时候,把故事呈现得精彩。

对电视记者来说,新闻报道是本职工作,用“讲故事”的方式把新闻传播的更远,则是一种能力和水平。好故事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因此,记者在采访报道时,必须要全身心投入感情。如果没有深入的采访,巧妇就难为无米之炊,有了米之后,要煮出一锅“好饭”,更需要深厚的功底和创新的思维,唯有如此,才能讲出有韵味、有深度的好故事。

作者系淮安市广播电视台

电视新闻中心总监、主任记者

猜你喜欢

讲故事电视新闻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听冬神讲故事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细节取胜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