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中的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

2016-02-03

黄河之声 2016年8期
关键词:旋律钢琴特征

曲 怡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0)

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中的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

曲 怡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0)

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中,作曲家王建中先生运用了富有装饰性的色彩音,以及多样性的民族音乐效果、民族韵味表现手段,对钢琴乐器的表现性能、演奏特点和音乐语言特点进行了创造性表现,对旋律中的装饰性变音、不固定的调式正音等都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模仿出民族性的色彩效果。本文通过对上述层面的研究,透视王建中钢琴改编曲中的艺术特征及审美特点。

《彩云追月》;艺术特点;审美取向

一、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语境

(一)作曲家及其创作风格

1.作曲家简介

王建中先生早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是我国老一辈的作曲家之一。他对于音乐创作中内涵的表达与风格体现富有集中、典型、易懂的特点。

王建中先生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就开始进行民族风格和民间作品的改编工作,并且在创作中强调作品中的民族性风格,七十年代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从1972年到1976年的短短五年中,作曲家王建中非常集中的创作出10部钢琴改编曲作品,而且这些作品大多是当时比较流行的民歌或民族器乐作品,他从这些传统的音乐中提炼出钢琴作品的主题,并且对其进行民族性的风格呈现。因而这些作品在当时受到了不同音乐背景、修养层次群众的热烈欢迎,他的创作也被视为创作高峰时期到来的标志。王建中改编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绣金匾》、《彩云追月》等作品都备受欢迎,成为其代表性作品。

2.王建中钢琴作品创作风格特点

王建中在农村文化单位工作多年,对于基层和民间、民族的音乐艺术具有深厚的认知和积累,他的钢琴创作大多都是源于对传统作品中的题材、风格、内涵等元素的加工与创作,通过对这些传统作品的钢琴语言表述与审美意识的改造,大大提升了原有同名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意境特色。他的这些钢琴改编曲在很大程度上也融入了其诸多的创作元素,其中有7部钢琴曲都是有依据中国传统的器乐曲和广泛流传民间的歌曲进行改编的,也有3部是依据当时比较流行的外国曲调作品进行改编创作的。因而,这些钢琴作品都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与王建中的个性化特点。

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以其本人独特的人生阅历、丰富的成长经历、不同层面的生活体验和知识为背景,进行了富有个性的创作,在他的作品中他的创意性思维被隐含在创作中。他所创作的钢琴改编曲都具有他鲜明的个人特色和审美意识特点,在这些风格各异和内涵特色各异的作品中,王建中更喜爱运用民族化素材和技法特点,进行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精神气质的作品情感表达与审美感受的呈现。在他所创作的多首中国钢琴曲作品中,以其独具风格的创作,最成功地体现出中国当时语境下的“民族化”思索与理解,这些作品也是民族风格钢琴作品中影响最大的一批。这些经过了他二度创作进行改编的作品,不但没有失去原作中的精髓内涵,反而能够更加艺术性的展现某些作品中的原貌特点,虽然不再追求审美与情感、形态的“原汁原味”,却在这些改编曲中融入了更多的美学意识和价值取向特点,因而这些作品中,作为钢琴改编曲而言,王建中不仅增加了钢琴演奏技艺与表现体系中所擅长的、乃至是独特的内涵与风格特点,还将当时的钢琴文化融合与本土化探索更推进了一步,因而具备多样性的、新颖性的审美特点。

(二)钢琴曲《彩云追月》改编背景

1.创作环境

王建中对这些传统民歌与器乐作品进行改编,主要是当时具备从事钢琴改编曲创作的创作环境。多年以来,围绕着土洋问题、中外问题、古今问题的争论,促使大量的作曲家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进行表现探索与不断实践,他们既希望能够运用西方乐器表现中国的本土性内容,体现出本土化的气质特征,也希望能够建立外来乐器在表现中国民族化内容时的新颖性与本土性之间的平衡问题。

这时的创作语境虽然都是一边倒,倾向于运用西方乐器表现中国性的民族风格特点,但很多作曲家在创作中也不是简单盲目的模仿西方文化,照搬钢琴音乐中的西方传统,而是充分的运用了多种不同的作曲方法体系和演奏特点、多样性的技巧,结合着表现民族化风格的需要,进行多样性的创作尝试,因而也不是一味的追求民族风格形态。此时的音乐风格探索,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实现民族性内涵的呈现、如何使形式与内容在表现民族性风格方面能够进行完美的结合,如何运用钢琴这一外来乐器对中国多样性的民族素材和气质进行多样性的表现,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气质。

2.改编背景

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创作依据是我国原有的一首传统风格的器乐作品,是一首较为简单易懂的民族器乐合奏作品,采用的也都是中国的民族乐器。这首作品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由作曲家任光和聂耳共同创作,完成于1935年。当二人最终将其创作完成并且灌制唱片后,很快便流传开来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首作品在建国后的1960年,还曾将被彭修文改编,当时她根据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中既有的乐队编制情况进行了《彩云追月》的重新编配,对于乐器也进行了调整,是一次新的乐器编配实践。此后,这首乐曲还曾经被多个乐队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在小范围内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演出和实践。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在创作中,基本保留了这些不同原作中的主题形态特点,对其关键性的音调轮廓也进行了保留,还进行了富有创意性的创作,紧紧的把握住作品中的乐意特征,并且运用多声性的演奏技法对民族特色的复调技巧进行了表现,在整首作品的气氛渲染下,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音乐特征和地域性风格特点。

二、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艺术特点与审美取向

(一)曲式与审美

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曲式结构特点也是基本根据原曲中的既有结构进行设计的,作曲家在对传统曲式加以改编的同时,还充分考虑到了音乐与文学的联系性特征,从而展现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基础上的多样性阐释。这首钢琴作品的整体结构中充斥着中国传统的和的理念,充斥着均衡、平衡的理性特征,三部性节奏正好揭示出这部作品的审美特色:在均衡中寻求彼此的融合与交汇,有别于西方的更为单纯的对比与统一的审美理念。

这首作品的结构为:引子+ABA’+尾声。引子在这首钢琴作品中主要体现为3个乐节的素材,其中第一乐节中主要包含了两个小节素材,运用了相对平缓的旋律线条,但却融入了富有动感特征的节奏音型,从而为后面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动力。此后这个乐节先后在全曲中出现了20次,成为一种情境性、意境性、形象性的主题素材,很好的描绘了文学性特征的夜色,以及飘动着的多姿多样的彩云形态,暗示着一种情绪的转变。在引子的第二乐节中也是设计了3个小节的音乐素材,采用的是左右手交替,而且运用加强力度和音量的八度轮奏方式,从而与前面的乐节中的音型、情绪等形成鲜明对比。第三个乐节中的规模有所减小,只有2小节的素材,但是采用了一种再现的逻辑,对第一乐节中的节奏进行再现,体现出“彩云”不断的变化、交融的情景特点。

引子的设计也为A段的主题特点和逻辑作了最为基础性的铺垫。其中A段中虽然只有共计10个小节,分为两大乐句(6+4),但是这里的音乐却极富有歌唱性特点,旋律性主题特别明显,从而形成一种旋律性的因调特征。

B段的音乐素材无论在风格、形态还是气质、内涵表现上都与A段具有很密切的联系性,对比性的特征并不是特别明显,二者之间体现出一种彼此联系与延伸的关系特点。B段的主题所运用的素材只有8个小节的规模,演奏者的右手声部演奏出高音区的主题后,再移给左手声部演奏。

在最后的再现段A‘中,音乐素材的相似性特征更为明显,这个再现段中的主题,不仅体现出比第一段中的旋律更强的力度特征,还体现出不同的乐句之间的色彩对比性特征,虽然是再现,却体现出情绪上的变化。演奏者的右手需要插入琶音进行,在左手演奏上则要运用八度进行演奏,形成此起彼伏的追奏效果。最后的尾声相对比较长大,有10小节之多,此时的尾声在这部作品中具有收拢性功能,预示旋律与情景的层层变化,让人充满无限的遐想和怀念。

(二)旋律与审美

在这首钢琴改编曲中,充满了传统的中国艺术韵味和气质特点。旋律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首作品的第一三段中都极为注重线条性的美,展现出传统艺术中的纹理性特征。这种注重旋律性的特点如中国古代的传统风格建筑中的亭台楼阁装饰一样,需要有细腻、魅力无比的线条性花纹才更有审美特点。

尤其是主题中的旋律线条性特点,在装饰音的映衬下更是像中国传统戏剧、舞蹈中的身段与甩袖一样,充斥着传统的音调与审美民族性特征,从而表现出中国音乐中讲究旋律线条运行之美的传统审美特点。这首钢琴作品中更为注重的是旋律,而不是和声,这是中国传统音乐内容表现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之一。和声的存在与陈述方式,主要是通过民族性的支声复调和对比复调来实现的,这些事实上也是传旋律统音乐被繁衍与发展的结果,是一种旋律性为主的思维。

这首钢琴曲中的五声调式也是民族性特征与审美取向的表现之一。钢琴充分发挥了十二平均律的音色特征,对中国五声性的音乐也进行了富有特色的表达,尤其是具有独特结构形态的调式特征音、特色音程的运用,都构成了民族性和五声色彩的基础。因而民族五声性调式的运用,采用具有核心意义的三音组形态,是旋律思维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三音组中主要分为两类不同的音程结构:其中第一类由大二度和小三度形成一种组合形态,主要突出音乐的流动性特点和韵味性特征;第二类主要是两个大二度形成一种更加级进的柔和性色彩特征。由这两类三音组的组合模式,在具体的音乐展开中被不断的进行多种模式的组合,更加强化了宫、商、角、微、羽五种音的骨干性作用。

(三)审美价值取向

这首钢琴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取向除了表现在在曲式运用、调式旋律上之外,还体现在王建中对钢琴改编曲中的民间民族审美取向方面。王建中一方面试图运用装饰音、音程结构与中国传统的民族器乐、民间声乐进行审美特征的结合;另一方面还更为细致的根据表现与演奏特点情况,结合表现需要的前提下进行新颖性气质、风格、意蕴的创新性表达,体现出一种创新性审美取向特征。因而,这首钢琴改编曲中对内容与完美艺术形式结合,对浓郁民族特色与强烈的时代气息、个性化特征的结合思路的探索,是其审美取向的重要表现。

王建中的这首钢琴改编曲中的审美取向还体现在音乐中采用了主题多样性的方面。这种以民族与地区音乐文化特点为鲜明气质与表达追求的思维方式,既能够体现出五声性音乐素材的运用上,也体现在需要关注五声性和声、调式与意境的特点的揭示上。对其进行揭示,是这首作品中的审美取向的重要方面,一方面钢琴作品的音调体现出民族音乐语言的特点,也能够揭示地区性的音乐风格特征,另一方面这些从民族精髓中找到的形态又可以反过来形成新的审美表达元素,展现出新颖性的气质特点。这首移植过来的民间作品旋律曲调特点,经过改编、创作完成的民族风格的新作品,不仅在旋律的审美上成为钢琴音乐的重要特质,也在表现民族风格方面,成为最有中和意义的最有效元素。尤其在这首钢琴作品中,被融入了大量装饰音,并且与其他的技巧进行巧妙运用,成为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重要技法特征和表现风格。作品中那些采用钢琴演奏中的特殊技法模拟某种民族传统乐器音色或演奏效果的做法,很好地表现出民歌、说唱等不同演唱形式的装饰色彩与风格特点。这些技法无论是为了营造特定的音乐情绪,还是某种氛围,或是某种场景、情景等,都具有重要的神韵特征。这种审美特性不仅使得多样性的装饰音给旋律曲调以种种润色和修饰,往往在乐曲音乐的发展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 徐艺翔.浅析钢琴曲《彩云追月》的演奏技巧[J].大舞台,2010,12.

[2] 张晓蓓.谈《彩云追月》的意境美[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6.

[3] 李虻,朱容乐.钢琴曲《彩云追月》赏析[J].琴童,2010,11.

[4] 杨玫.乐曲《彩云追月》的原型与流变[J].黄河之声,2014,15.

曲怡(1977-),女,大同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旋律钢琴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纸钢琴
7月,盛夏的旋律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