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声唱法中头腔共鸣的简述

2016-02-03王振国铜仁学院音乐学院贵州铜仁554300

北方音乐 2016年9期
关键词:共鸣美声唱法统一

王振国(铜仁学院音乐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美声唱法中头腔共鸣的简述

王振国
(铜仁学院音乐学院,贵州铜仁554300)

【摘要】共鸣的使用能够扩大音响效果同时还可以美化声音,我们应充分利用人体构造的共鸣腔努力控制歌唱发声,逐步训练形成空间立体感的音响。歌唱发声的共鸣效果对于歌唱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美声唱法;共鸣;科学;分类;统一

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歌剧,美声唱法也逐渐完善。佩里根写出意大利最早的歌剧《达芙妮》,作曲家的创作使歌剧突破了以往的唱法。歌剧中要求咏叹调和宣叙调相结合、合唱和重唱相结合,宣叙调需要足够的气息支持,明亮优美的声音能穿透交响乐送到观众耳边。它的出现使美声唱法不断发展和变化。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并逐步在我国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发芽。

一、美声唱法的概述

美声唱法同时也对我国形成具有独立特色的声乐艺术起了巨大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青年歌唱家纷纷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更进一步说明运用美声唱法来解释和表达外国声乐作品的艺术水准已达到相当水平。但如何使中国声乐走向世界?如何把美声唱法的优点不断地与我国声乐艺术、语言特点相结合而形成中国相对科学的声乐学派?这还需要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广大的专业和业余的声乐工作者不懈的努力。意大利文中称美声唱法为Belcanto,我国在开始引进这种唱法时把Belcanto翻译为“美声唱法”,并把学习这种唱法的人统称为“美声学派”。其实Belcanto这个词意大利语的真正含义是“完美的歌唱”。“美声唱法”与“完美的歌唱”之间,在含义上是不尽一致的。“完美的歌唱”不仅包括声音,它还应该包括歌唱的内容及歌唱者的风度、仪表、气质等。而“美声唱法”很容易地被顾名思义地理解为具有“美好声音”的唱法。把“完美的歌唱”理解为“美好的声音”,用田玉斌老师的话说这是不全面、不准确的理解,使我国的声乐在发展中走了一些弯路。在很大程度上把美声唱法理解为只重视声音,声音高于一切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学习。因此致使不少学习美声唱法的人在学习和实际歌唱中要么重声不重字,要么重声不重情。基于以上原因,有人曾主张将“美声唱法”改为“美歌唱法”,其目的也是为了能准确地认识美声唱法的含义,其实,歌”与“声”是不能划等号。“声”是“歌”的“载体”,但决不反映“歌”的内容。在对“美声唱法”的称谓上已经约定俗成的情况下再去在名称上大做文章,是无实际意义的。我们可以延用“美声唱法”这一习惯称谓,但关键是如何使美声唱法与我国的歌唱语言相结合,使歌唱者既能唱好外文歌曲,也能唱好中文歌曲。

二、共鸣的概念

共鸣——某物体因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这种声音又传播到其它物体上引起其它物体的共振的现象叫共鸣。声音产生需要有振动体、媒介(空气及其它)和听声音的耳膜。当物体被打击而产生振动时促使媒介产生了波纹叫音波。这种音波由媒介传入人的耳膜成为声音。一个发音体在振动发音时它除了能发出一基音外还能同时发出一些微小的泛音。例如:a弦振动率是400,当它的微波传到某一个每秒振动440次的物体时,这一物体受到振动的影响才会引起共振产生共鸣。人体共鸣形成的过程是从歌唱发声到利用人体内很多可以产生共鸣的空间使气息冲击声带而出现了基音。这个基音虽然很微弱但是它一进入人体固有的共鸣空间之后就产生了不同形式的声波共振于是出现优美、悦耳的歌声来。

头腔共鸣产生的生理结构位置是在鼻腔上方,它们属于固定空间,声波共振是无气息的共鸣。体积小、位置高、这种共鸣色彩明亮、集中、柔和。演唱时要注意打开颌关节减轻下颌重量,感觉骨室有轻微振动感眉心处也有微振感,这样歌声就集中明亮了。头腔共鸣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与软腭控制进入鼻腔的声音方向,使声音进入头腔形成共鸣。这种控制要细心体会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还要注意的是当运用民族唱法唱抒情高音的曲目时声波只在鼻梁上端的鼻骨处振动即可;如果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大音量的戏剧性的歌曲时声波需要在鼻梁及周围较大面积的骨面上振动。有经验的歌唱家们为获得头腔共鸣的感受,常常善于把声音送到头腔中去,认为是真正的美好的歌唱,而且这种唱法声音不会疲劳、永远年轻。如果失去了头腔共鸣的支持,歌唱的寿命不但会缩短而且声音是十分不悦耳的。

三、头腔共鸣的生理概念

头腔共鸣是美声唱法中保持声音年轻的重要技巧之一,从生理结构上可分为鼻腔和口腔共鸣,要获得良好的鼻腔共鸣软腭的运用是关键。软腭即平时称为的小舌头,软腭是鼻咽腔的底形成了穹形有利于用咽壁对声音推送。通过软腭的运用促使鼻咽腔形状的变化及音色的变化,用哼唱练习便于使软腭中部产生振动扩大鼻咽腔,同时还能使鼻咽腔下部也打开。上下颌关节活动应张开小半寸对于取得共鸣有好处。下颌轻轻下移感觉没有重量声音就轻松自如了,鼻咽腔既可以使声波进入鼻腔共鸣的较大空间里去,又能不让气息进入这个空间中来。它起着声气分开的作用促使共鸣的色彩变化。口腔共鸣是可变共鸣腔,又是高音和低音的中间衔接区,是咬字清楚的部位。它的共鸣区包括口腔、喉腔。通俗唱法多采用口腔共鸣。

根据头腔共鸣结构可调节与否,共鸣也可划分为固定不变共鸣和可变共鸣,固定不变共鸣腔:它包括鼻腔和额窦、喋窦、筛窦、及窝音等。鼻腔的容积比外鼻大,它的上壁是筛骨、下壁是硬腭、后面同鼻咽腔相通、鼻腔通向周围的骨顶空腔有筛窦、頟窦、蝶窦。这些共鸣腔具有稳定的固定空间,其体积和形状是无法进行调节的。可变共鸣腔:它包括口腔、喉咽腔、鼻咽腔和口咽腔、喉腔、胸腔等。口腔的上前部是硬腭,后部接到舌根和会厌咽腔。喉咽腔上部通口是咽部,下连食管,上部是舌根和会厌(喉头肌可以主动调节)与共鸣腔下部接喉口通喉前延部位(声带位于喉室)。

鼻咽腔它的前壁同鼻腔相通,下方以软腭为界通向口咽。口咽腔上与鼻咽为界同口腔相通,下通喉咽、声道。在声带以上同口、鼻、喉、咽腔相连形成类似管状的口咽喇叭管。它的出口在鼻腔、口腔、喇叭嘴是喉室,声带、声道是主要的共鸣腔体之一。人体的固定共鸣腔、可变共鸣腔经训练都会引起美好的共鸣反应。咽腔和口腔、胸腔相连,它是重要的共鸣腔。胸腔在共鸣中也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除了人体歌唱发声系统的全部空腔为歌唱共鸣发挥作用之外,共鸣在人体的骨骼中也会发生作用。人的声音共鸣主要是腔体共鸣。人的上咽管的大小和容量是可以变化的。经过共鸣的作用可以增大音量,变化音色。使声音发出泛音,得到美化,从而发出动听的声音来。

四、结语

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和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这种演唱风格对声乐发展有很大影响,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共鸣的使用恰当一直都是声乐教育者努力的方向,也是美声唱法中最为重要的条件和保持声音年轻的秘诀。

参考文献

[1]姜家祥.声乐理论与教学实践[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

[2]林妮.对获取美好声音的探讨[J].歌海,2009(4).

猜你喜欢

共鸣美声唱法统一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民族声乐教学受美声唱法的影响分析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探讨
体验与共鸣:大数据时代场景营销模式研究
情感味道:闽南话对台湾广播的独特功能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